影片《我和我的家鄉》昨天下午舉行了北京首映禮,包括葛優、寧浩、鄧超、劉昊然、範偉在內的幾十位演員全部出席,由於人數太多,導致主創們只能簡單跟現場的觀眾打聲招呼。該片在放映過程中讓觀眾笑中帶淚,搞笑處讓人開懷大笑,感動處讓人潸然淚下。導演寧浩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說去年《我和我的祖國》的目的是「讓觀眾感動」,那麼10月1日公映的《我和我的家鄉》主要目的就是讓「觀眾感到輕鬆」。
《我和我的家鄉》從去年10月份就開始策劃,作為該片的總導演,寧浩提出,《我和我的祖國》用的是時間線,用7個故事串起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間普通百姓跟共和國息息相關的事件,而《我和我的家鄉》講述的是山鄉巨變,是千家萬戶在全面奔小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所以選擇的是東西南北中全國五個不同地域上發生的故事,「用的是空間線」。
《我和我的家鄉》的第一個故事《北京好人》就是由寧浩自己編劇和導演,這也是寧浩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幾年前,他的一個老家親戚得了甲狀腺瘤,到北京來治病,住在寧浩家裡。這事對他觸動很大,因為這個親戚當時很焦慮,既有對病情不確定的擔心,也有對醫藥費太高,怕支付不起的擔心。寧浩就安慰他,如果真的錢不夠,自己可以幫助。這位親戚的態度立刻變了,在作為晚輩的寧浩面前特別拘謹,「老想做點事兒」,當後來知道這些看病的錢幾乎都能用老家醫保卡報銷後,態度又轉變了,「一下子回到了他作為長輩的姿態上去了」。
《北京好人》就是根據這件事改編而成,「農村現在的醫保都能到這個程度,真是大手筆,不可想像」,寧浩把這些感受都拍進了電影中。《北京好人》講的是京津冀地區的故事,葛優依然在片中依然扮演張北京,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北京你好》的角色,只不過這一次張北京老家改成是衡水的,職業也換了。《平原上的夏洛克》的主演張佔義在片中飾演他的表舅,兩人在片中有大量的對手戲。
「變化」的主題貫穿整部電影,陳思誠導演的《天上掉下個UFO》講述的是貴州山區交通上的巨大變化;鄧超和俞白眉聯合執導的《回鄉之路》講述的是沙漠退耕還林後的巨大變化。
五個故事都用喜劇的形式,也是事先就定了的,寧浩希望能夠在節日給觀眾帶來輕鬆開心的體驗。本來劇組對每個故事的時長有要求,希望影片總時長控制在90分鐘左右,但後來發現,喜劇故事需要「平地摳餅」,需要有大量的前期鋪墊,最後才能甩出一個大包袱。最後,寧浩決定,「這些導演的個性都很強,就按照他們的個性和節奏來拍。」
《我和我的家鄉》拍攝過程中也遇到了新冠疫情的幹擾,《北京好人》剛開拍不久,拍攝的醫院不幸檢測出感染的病例,劇組被要求立刻挪到對面一個空的醫護大樓拍攝,但這個大樓達不到拍攝要求,最後沒辦法,劇組只好臨時搭景拍攝。在片中出現的醫院的鏡頭幾乎都是搭的景,而且是「一景多用」,拍完一個場景,挪動一下布景,改變一下拍攝角度,就接著拍。
除了疫情,還有不可預測的天氣幹擾,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在千島湖拍攝,結果當地遇到洪水,幾乎沒有晴的時候,不得已,臨時改成了雨戲。
除寧浩之外,《我和我的家鄉》其它四個故事的導演陳思誠、徐崢、鄧超和俞白眉、閆非和彭大魔,都是經過了市場檢驗的成熟導演,在票房的號召力上也都非同小可,「跟這些成熟的導演合作,不需要說很多話,只要把變化這個核心主題告訴他們,他們就會主動去開始創作。」
片中的主演也省心,「葛優幾乎拍一兩遍就過了,漫不經心下面是他對角色的深刻理解」;範偉在《最後一課》中飾演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教師,範老師也做了一次堪稱教科書般的表演;鄧超在《回鄉之路》中飾演一個「騙子」,但吊兒郎當的外表下面,藏著一顆金子般的心;沈騰和馬麗再次合作,拍攝《神筆馬亮》,兩人在給觀眾貢獻了全片最多笑料的同時,也讓人感動滿滿。
「在喜劇的外表下,我希望能夠在內容上對真實負責。」這是寧浩自己最看重的,只有真實,才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我希望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內心裡會有溫暖的感覺,會想起自己的母親和家鄉。」
(原標題:寧浩:《我和我的祖國》「讓觀眾感動」,《我和我的家鄉》讓「觀眾感到輕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