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會成為美國軍人的夢魘?

2020-12-23 珂夢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美國參戰後就快速對日本實施了各種制裁和軍事壓制,因此,兩國在一系列戰爭衝突中,美國一直保持著碾壓之勢。然而,在太平洋的幾處島嶼戰役中,日本的頑強和負隅抵抗,使得海島攻堅戰瞬間被轉化成戰爭碾肉機。

其中在美日硫磺島戰役中,美國遭遇到二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而這次戰役也成為了二戰美國士兵的夢魘,甚至一些二戰老兵提起硫磺島戰役就依舊心驚膽寒;並且硫磺島戰役爆發期間,日本政府已經被美國原子彈嚇得投降,然而,硫磺島的日本駐軍卻沒有絲毫投降的意思,為此這場戰役被稱為最後的太平洋戰役,也是最劇烈的戰爭。

硫磺島對日本和美國同樣重要

硫磺島的軍事意義不言而喻,對美國和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當時的日軍設立了一個環形範圍圈,並自豪的稱之為「絕對國防圈」,這種國防圈就是通過將太平洋南北方向的加羅林群島到馬裡亞納群島之間,連接起來建立一道太平洋防線,而硫磺島就是這個絕對國防圈中最重要的一環。

同時,硫磺島還是太平洋地區涉足東南亞地區和日本本土的關鍵節點,美國要想登陸日本和東南亞,那麼,必須拿下硫磺島,而硫磺島是防禦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基於以上的戰略優勢,硫磺島對日本的戰略價值非常的重要。

同樣的,硫磺島對美國也是十分重要,首先美國想迅速全面突破日本的殖民地和本島防禦線,而美國要想轟炸日本領土,在沒有戰鬥機的護航下,轟炸機所攜帶的彈藥有限,並且在7000-8000米高空進行轟炸,效果甚微,急缺一個航空基地,而硫磺島是最佳的選擇(戰鬥機航程短),在並且可以進駐戰鬥機部隊。

除了原子彈的威懾之外,常規用兵就得突破硫磺島。不過,硫磺島很顯然就是太平洋地區的一個硬骨頭,美國軍部也沒有直接對硫磺島用兵,而是轉過頭對馬紹爾群島用兵。

美軍攻打硫磺島時,日軍已經做好了防禦準備

馬紹爾群島對日軍海洋戰略防禦也有很重要的價值,但是,日本軍方認為馬紹爾群島和硫磺島就像鉗子一樣掐守住西太平洋,雖然硫磺島島嶼不多,便於防守反攻,但是馬紹爾群島不一樣,他們的島嶼較多,而且十分不利於防守。

因此,美軍首要目標就是拿下馬紹爾群島,拿下群島之後,美軍才正式開始用兵硫磺島,而這時候的硫磺島早已被日軍武裝到牙齒了;日本海軍通過各種方式躲避美軍的攻擊,源源不斷地向硫磺島運輸士兵和武器。

日軍在島上配備了一萬多人的陸軍部隊,島上擁有幾十門火炮、數百挺機輕重機槍、幾十架高炮,硫磺島作為日本本土防禦的最後關鍵節點,為此,日軍對這個小島的軍事防禦準備是做得相當完美。

重型武器無法湊效,美軍傷亡慘重

小島上唯一的一座山,內部大部分被掏空修建成日軍的戰壕和地道,而硫磺島大山前的平原內也修建了各種各樣的溝壕,可以說,二戰期間的硫磺島,坦克裝甲裝備根本無法在硫磺島作業。

同時日本軍人十分善於利用硫磺島的地形,他們建造的地道和溝壑都是深入島嶼內部,足足有九層防禦,可以說,從外部通過飛彈、炸彈轟炸很難傷及日軍,因此美國軍隊要想打下這個島嶼就必須得用士兵拿槍械一個戰壕,一個洞穴地清掃敵人。

恰恰就是因為重型武器和火炮武器,無法對硫磺島日軍造成傷害,而美國士兵的人海戰術很快就造成了大量的傷亡,日軍憑藉戰壕地形優勢和受傷重武器的活力,他們像收割韭菜一樣把美國士兵一片片的擊倒,甚至第一天戰鬥,美國就傷亡慘重。

美國太過自信於火炮裝備,卻低估了日本軍人的意志

硫磺島戰役美國付出慘重犧牲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國軍人太過信賴先進的武器裝備,卻忽略戰鬥意志。美國對日本所有作戰,幾乎都是以裝備和人數碾壓日本,卻很少出現雙方士兵平等的進行戰鬥對抗。

而在硫磺島就是一次公平的攻防戰,美國不管用任何火炮和炸彈,都無法消滅溝壕裡的敵人,因此美國失去了裝備優勢,他們就只能夠寄託希望於士兵們。但是,美國大兵很顯然在戰鬥意志層面上沒有日本士兵強大,一次次的衝鋒,除了留下大片的屍體,美國士兵什麼便宜都佔不到。

日本白刃戰,給美國大兵帶來極大的挑戰

後來是硫磺島平原地帶的日軍槍盡彈絕了,這才給美軍機會突破防線;然而當美軍呼喊的衝到戰壕前,日軍士兵們端起刺刀就和美軍進行白刃戰,日軍的白刃戰也給美國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障礙。

要知道,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在近身戰實力是非常強悍的,饒是身體強壯的美國大兵也扛不住面黃肌瘦的日本士兵的一記突刺;後來,美國大兵學聰明了,每到一個戰壕,首先就是投擲一枚手榴彈,或者用火槍噴射一通,然後等塵埃落定後,大兵們在清掃溝壕。

然而不可思議的一幕又發生了,日本軍人意識到美國大兵識破了他們的計劃,於是後方溝壑裡的日本士兵,直接扛起刺刀就向美國士兵衝擊,最初的一次衝擊,幾百名日本士兵鬼叫一般的前進是真的嚇壞了不少美軍,不過還在溝壕之間的道路十分難行,日軍衝刺需要的時間較長,這給了美國大兵們充分的反應時間;但是,日本軍人的這股不怕死的意志,帶給了大兵們極大的精神挑戰。

最後的大山,也是硫磺島戰役中最大的戰爭碾肉機

硫磺島戰役最後的那座大山,曾經帶給了美國軍人非常大的精神恐懼,據參與當時作戰的美國士兵交代:「那座山就像魔鬼一樣,我們每爬上去幾十個人,山上響起幾陣叫喊聲後就歸於平靜,日本士兵從不在山上露頭,但是我們知道上去了就下不了了。」

日本軍隊通過山體內部的地道和戰壕設立,他們扼守住硫磺島上山的必經之地,因此,美國軍隊不管從哪裡攀上山上,他們立馬就會遭到高地的火力射擊,在山上一個山口的日軍重機槍陣地,成為了現實的死神收割機,幾乎沒有美國人能夠突破這座重機槍陣地。

美方將領也深感硫磺島戰役太過殘酷,為了更可能的保存士兵性命,美國將領直接調來飛機和戰艦輪番對硫磺島的那座山進行轟炸,轟炸時間愣是持續了好幾天,而這座孤山也直接被轟平了幾米。

然而,當所有人都認為如此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轟炸之下,應該不會有日本士兵存活,但是當一隊美國士兵攀上山崖上時,他們立刻就遭到日軍的屠殺,日本士兵都還存活,當戰艦和飛機對他們轟炸時,所有的日軍士兵,都撤進內部的地道裡。

而當炮彈聲音停息後,日軍士兵再一次布置好陣地,對此,負責硫磺島戰役的美國將領霍蘭上將對此是十分無奈。

美軍採取消耗戰,最終戰勝日軍

最後美軍採用消耗戰,他們明白日軍再頑強,他們的後勤保障早已被掐斷,因此日軍面臨著無彈可用、無糧可吃的境地。後來又經歷了多次衝擊,最終日軍再也沒有了彈藥,日軍指揮官命令所有的士兵採取自殺性衝鋒。

而對於日軍這種伎倆,美國大兵算是有了經驗,他們拼命的射擊手中的武器對衝擊的日本人瘋狂的掃射,最終,硫磺島以美國付出慘重的代價而獲得了勝利。

結尾

整個硫磺島的面積並不大,島內的天然屏障和地形雖然很複雜,但缺乏淡水資源,對於守軍來說更是一個挑戰,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島嶼,卻成為了二戰最著名的碾肉機,而硫磺島的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也成為了二戰期間深受美國士兵痛恨將領的名單之一;硫磺島戰役之後,美國陸續取得了全線勝利,也因此,日本最終被美國實施佔領。

硫磺島戰役給美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是二戰期間美軍損失最大的戰役之一,之所以損失這麼大,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日軍在島上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及狂熱的視死如歸的軍國主義影響外,美軍的戰略誤判也主要原因,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低估了硫磺島的防禦工事,正是硫磺島給美軍造成的巨大傷亡,美軍才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將會遭受到更大的傷亡,因此,才有了最終促成美軍在日本投放兩個原子彈的決定。

雖然,美軍在硫磺島傷亡兩萬多人,但是硫磺島被美軍佔領後,美軍迅速組織了日本大轟炸,在此期間共有2000多架次受傷的飛機在硫磺島降落,因而,美軍也拯救了2萬多名飛行員,所以,硫磺島戰役,美軍不虧。

相關焦點

  • 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為什麼不採取圍困戰術?
    在美軍看來,塞班島戰役已經是日軍能夠做到的極限了。而在硫磺島,美軍顯然不想再給日本人任何機會。在戰役開始前,美國集結了11萬部隊,想要以人數和火力的優勢,複製塞班島的成功。而駐守硫磺島的日軍人數,只有2.4萬人,遠遠少於塞班島。所以,美軍看來,拿下硫磺島,應該不成問題,而且更想不到會有這麼大的傷亡。
  • 硫磺島來信——感動無數美國人的日軍指揮官
    導讀:2007年,美國夢工廠出品,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戰爭大片——硫磺島來信,轟動了整個美國。無數美國人在電影院,被這部電影感動得潸然淚下,但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正是美國在二戰中的敵人,硫磺島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硫磺島戰役美國戰死了六千多人,負傷二萬多人,當然很痛。但這個痛是美國自找的,因為死傷人數太大,出乎預料,所以痛;還因為他們本可以不用死這麼多人,但他們做出了損失最大的選擇,所以想起來就痛;從指揮上講,美國人料到了日本會抵抗,但沒想到日本人這麼不要命地抵抗,因為他們沒有結合日本當時指導後續戰爭的方針來看,貿然組織了硫磺島戰役,所以想起來就痛。
  • 美國人想像中的硫磺島,犧牲了自己,噁心了所有人
    的來信》,之前很多人都習慣了《硫磺島的家書》這一個譯名,但是當你仔細認真的看完了本片之後,還是會覺得《硫磺島的來信》更加客觀中立,不會具備任何超範圍的感情色彩。,這其實並不是一段真實的反映出來二戰期間日本普通士兵的影片,而是美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仔細揣摩日本人之後,做出來的閱讀理解。
  • 慘烈的硫磺島戰役對二戰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42年6月,隨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美軍徹底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到了1944年,日軍已經完全處於了守勢,一步步眼見美軍從太平洋上逼近日本本土。為了前移航空基地,位於馬裡亞納群島和日本本土之間的硫磺島就成為了首選目標。硫磺島長約8公裡,面積不足30平方公裡,島上因火山噴發而常年瀰漫著硫磺味,所以得名「硫磺島」。 該島經過了日軍的長年駐守,已經成了固若金湯的軍事基地,不但可以向東京發出轟炸預警,而且還可以起降戰鬥機攔截美軍的B-29轟炸機。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那麼慘?20平方公裡,10萬人爭奪,5萬人死傷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1945年3月26日,前前後後打了一個多月,最後美國因為佔據絕對優勢而取得最終勝利,但是這場戰役是美國最不想回首的一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是美軍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唯一一次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而且整個戰役的過程非常殘酷,導致很多美國士兵戰後幾十年仍然有心靈創傷。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歷史
    影片介紹限於篇幅,今天這個主題我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講,因為雖然是兩部獨立的電影,但卻是同一個導演,講述著同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二戰歷史上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第一部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所拍攝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第二部電影是從日本人的視角所拍攝的爾電影《硫磺島家書》,這兩部電影是同期發行的姐妹篇,也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可以用兩方不同的視角展示的同一個事件的影視作品
  • 上色老照片:直擊硫磺島戰役的真實鏡頭,戰敗被俘的日軍一臉狼狽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二戰太平洋戰爭硫磺島戰役中的上色老照片。
  • 美國最大的無人島:二戰時期被日本攻佔,原住民至今有家不能回
    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海軍造成巨大的損失。但這一次戰役只能算是入侵,並沒有實質上的佔領。所以許多人以為,美國是二戰期間,唯一沒有國土淪陷的大國。其實這一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在戰爭期間,位於美國的阿圖島以及基斯卡島曾被日本佔領過。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歷史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的姐妹篇《硫磺島家書》這部影片
  • 硫磺島戰役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為何卻遭受慘重損失?
    硫磺島戰役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為何卻遭受慘重損失? 硫磺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之一,作戰雙方是美國與日本,這期間儘管日軍負隅抵抗但經過美國的不屈不撓最終還是將其攻破。
  • 模仿美軍硫磺島勝利擺拍,蘇軍卻自取其辱,十張照片記錄二戰風雲
    兩年後,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將二戰的烽火燒到了歐洲戰場。兩天之後,英法兩國正式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進入高潮,攝影師用他們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戰場上每一個難忘的時刻。1940年5月,德軍繞過了重兵把守的「馬其諾防線」,利用閃擊戰術橫掃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盟軍之間的聯繫全部被切斷,超過40萬英法聯軍被困在法國北部一個叫「敦刻爾克」的小鎮。
  • 戰死硫磺島的一位日本軍官,拿過奧運冠軍,戰場上還救治美國士兵
    戰死硫磺島的一位日本軍官,拿過奧運冠軍,戰場上還救治美國士兵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爆發的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雙方傷亡人數達到2.8萬,其中美軍傷亡6千餘人,日本2.2萬名士兵則幾乎全軍覆沒。
  • 上色老照片:直擊硫磺島戰役鏡頭下的美軍 擊斃日軍2.2萬人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篇組圖,是來自於二戰太平洋戰爭硫磺島戰役中的上色老照片
  • 奧斯卡獲獎片:高分二戰電影《硫磺島家書 (2006)》高清中字
    奧斯卡獲獎片:高分二戰電影《硫磺島家書 (2006)》高清導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編劇: 山下愛麗斯 / 保羅·哈吉斯 / 慄林忠道 / Tsuyoko Yoshido主演: 渡邊謙 / 二宮和也 / 加瀨亮 / 中村獅童 / 伊原剛志 / 更多...
  • 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修建連環地堡群,號稱可以抗百噸炸彈,結果如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出現了許許多的經典戰役,例如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等等,它們不僅是世界軍事上的奇蹟,更是二戰中為人所熟知的歷史轉折點。不過在二戰中不僅僅是著名將領們的博弈對決引人注目,吸引著很多愛好歷史的人的目光,也有著一些無名小卒們的意外出現,改變了一場戰役的進程。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硫磺島戰役是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戰爭,使得自視甚高的美軍首次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傷亡高於日軍。日軍的頑強抵抗使得美國人膽寒,幾乎沒有勝算的日本人沒有打算投降而是寧可全體"玉碎"也要阻止美國人。甚至可以說正是硫磺島戰役讓美軍重新開始審視放棄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轉而思考是否要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
  • 二戰美軍不願意殺死的日本軍人,戰前在美國受吹捧,日軍卻排擠他
    在這場比賽以後,性格開朗的西竹一一改其他國家人眼中日本軍人的刻板印象,再加上他一口流利的英文以及極具精神的外表,所以他宛如一個美國的偶像明星一般,在美國擁有極高的人氣。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中)—硫磺島戰役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今天要介紹的中部:硫磺島戰役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所以大篇幅的介紹慄林在硫磺島防禦上的費盡心機的各種策略,就是為了給下面介紹這場戰役的艱苦和血腥做一個很好的鋪墊。慄林的這些苦心經營,確實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使硫磺島之戰成為太平洋上最殘酷、艱巨的兩棲登陸戰役。
  • 靈魂的前世今生:美國2歲男孩證明了自己前世是二戰戰鬥機飛行員!
    驚愕的父母立即核對了海盜船飛機前的講解內容,並和講解員了解相關信息,竟然真如小詹姆斯所說的那樣,「納託瑪灣號」是一艘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的護航輕型航母,上面曾經搭載過F4U海盜船戰鬥機,並且這種飛機為了降低起落架的高度,它的機翼正是獨特的鷗翼形,起飛前在航母甲板上,它的確是從航母左側跑道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