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音樂的初衷並不是奔著迎合主流市場而去,也絕不會成為普通大眾的首選。「獨立」,其實是擁有獨特且相對固定的審美品味,不易受主流的更迭而自我影響。無論對於聽眾還是平臺來說,都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個切面。
於上個世紀從西方搖滾樂脫胎而來的獨立音樂,原本可能只是屬於小範圍聽眾的秘密,而在去年播出的原創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爆火之後,新褲子、痛仰等不少獨立樂隊也在這波熱浪下被推向了大眾視野。此般景況下,「獨立樂隊」四個字得以被大眾再次投諸關心。
數字媒體下,被揭開面紗的獨立音樂,如今似乎漸漸模糊了與主流音樂之間的界限。
「獨立音樂」作為名詞被頻繁提及,但它的語義還是需要適當了解下。和以「商業使命」為主的主流音樂廠牌製作的音樂相反,「獨立音樂」(Indie music)意味著從製作到發售都是由音樂人獨立完成,音樂人可以自由定義與表達其中的獨特理念。少了些市場主流觀念的束縛,音樂人擁有極高的創作自由,也能發掘更多目前不為大眾所知的音樂元素。相對來說,風格上自然也會更加標新立異,呈現出看似另類實則多元兼併的風格態度。
演變至今日,相比原先單一的獨立音樂廠牌,如今個別主流廠牌在收購獨立廠牌後,打造出的音樂同樣也可以歸類為「獨立音樂」。因此,它並不僅是指製作過程的獨立性,更講究獨立的「文化氣質」,核心實則是「創作」的獨立。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國外比較認同的概念是——不以市場需求而創作的音樂皆為獨立音樂。
獨立音樂並不是指某種特定風格,在這個寬泛的類別之下,獨立流行、獨立電子、獨立搖滾、獨立民謠甚至一些難以命名的類型都是如今音樂市場上頻頻被提及的曲風。特別是在更成熟的歐美發源地,能夠看到更為細化的分類。
「獨立音樂」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興起,英國的 The Smiths,美國的 R.E.M. 樂隊,以及「中國搖滾之父」崔健的第一張專輯《一無所有》逐漸拉開了各地的搖滾序幕。到了九十年代,獨立音樂有了進一步發展,並在新世紀逐漸定型。
左:80年代搖滾樂隊 The Smiths 於1983年初次發行的《This Charming Man》專輯封面
右:The Smiths 於1986年發行《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
左:R.E.M.於1983年發行的第一張完整專輯《Murmur》,此專輯也被認為是 Alternative Rock 這一流派出現的表徵。
右:R.E.M.於1984年發行的《Reckoning》專輯封面。
在發展最初期,獨立音樂更像是叛逆少年,自帶衝破枷鎖的反抗性,對傳統加以抵抗。從主流視角來看,獨立音樂無論是曲風還是歌詞,都帶著一絲怪誕誇張的意味,而先鋒理念在當時的受眾面極其狹窄。雖然能夠預想到在商業市場上的失敗結局,但在夾縫中頑強生長的獨立音樂還是讓一部分人知道了背後群體的存在。踏入二十一世紀,在市場愈加兼容並濟之時,獨立音樂人也開始嶄露頭角。
現今,獨立音樂已不再被認為是主流音樂的對立面。單從音樂榜單來看,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人位列其中。「非主流」的獨立音樂正在慢慢破圈,相比原先各自小群體中的主角,數字媒體之下,獨立音樂人通過各類綜藝被大眾了解;同時得益於社交平臺的推廣,他們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也開始被注意到背後隱藏的商業價值。
在受眾面中佔比較高的青年群體而言,除了歌詞及旋律本身,獨立音樂所傳達的態度及語境下的故事更能讓人產生共鳴,以及藉此延伸至眼前的音樂人的個人魅力同樣成為關注的主體。
在年輕群體對於新鮮事物的渴望和對個性的追求日益增長之時,獨立音樂相較於以往受到了尤為多的矚目,甚至有邁向主流的趨勢,這樣的發展趨勢也讓很多獨立音樂人意想不到。年輕的獨立樂迷,會根據自己的品味自發尋找他們想要的東西,對他們來說,諸如「聽什麼歌」「為什麼聽」等問句在生活中皆成為了重要問題。
從近年來的相關報導不難看出,一些獨立音樂在流媒體平臺上的表現甚至要好於主流音樂,主流音樂製作人也開始從獨立音樂中汲取創作靈感,兩者的交界線正在逐漸擦除。
黑裙子被熟知的單曲及專輯
左:2016年初發行單曲《EVERYTHING》
右:2017年5月發行專輯《TEAM BABY》
和市場上頻繁出現的流行歌曲不同,獨立音樂較為主觀且獨特的曲風同年輕群體的趨好不謀而合。與此同時,當下很多獨立音樂人將他們對自我以及對世界的思考統統放入了音樂中,歌詞及編曲中傳遞的困惑思緒,娓娓描摹著20多歲的青年肖像。從這個層面來看,獨立音樂成為身處這個世代的年輕群體聊以慰藉的重要工具,是疲憊生活中的一個宣洩出口,能引起共鳴也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
雖然很多現象表明,另闢蹊徑的獨立音樂在當下開始絕地反擊,踏入主流。但事實上,「邁向主流」這一點,真的同他們的初衷一致嗎?
獨立音樂人雷雨心向我們分享了一些想法,她剛剛發行了一張有意思的EP,名稱和費德裡科·費裡尼導演的作品同名——《八部半 8 ½》。
「我相信獨立音樂人在這個市場環境下的生存狀況是會越來越好的。」
「可以感受得到現在的整體趨勢是去中心化,資源與渠道也會更分散更多元。聽眾也會慢慢開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是什麼,而不只是等著媒體餵養,唯一的問題在於極其有限的資源及曝光。無法改變客觀條件,就發揮主觀能動性,其實包括我在內的很多音樂人,不光是自己做音樂內容,更多時候是把一個人當作一個團隊在用。自己剪輯視頻、準備各種物料,文案和企劃自己包攬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獨立之於主流的區別也主要體現於此。而我認知中獨立音樂的魅力就在於——創造者對自身態度與獨特性的真誠、不妥協,不過也許就是這份不妥協給人一種「圈地為牢」的錯覺。」
「今年4月,我發行了一張有蠻多電子元素的EP《八部半 8 ½》。其實我很清楚大部分聽眾關注我是因為我早期創作的一首華語流行歌曲《記念》,所以這次發了新EP之後也不奇怪有些聽眾對最新的作品風格感到訝異,或者說失望。也許你可以說這是一張較之前更為「獨立」的曲子吧,我還是相信每一個所謂的獨立音樂人都希望被更多人聽到與看見。如果大家都願意放下偏見,允許更多美的可能性,那麼『破圈』就會是一件很順其自然的事情了吧。」
事實上,在摒棄了商業目的的同時,很多獨立音樂人也沒有籤約公司,這樣的情況下,單單玩音樂並不能給他們提供富足的生活。儘管數字媒體為他們帶來了一些曝光,音樂節和小型的 livehouse 依然是他們最主要的宣傳方式。
在獨立音樂人 TSUNANO 看來,音樂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聽到,而在這個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為了破圈反噬了自己的初心。
左:TSUNANO x AAZAR 2019年發行單曲《Doors》
右:TSUNANO 今年年初發行單曲《教育意義》
其他業內人士也表示,平臺願意扶持獨立音樂人的前提是會去考慮他們的市場潛力,同樣也取決於獨立音樂的具體類別,相比獨立流行這種較能被大家接受的風格,獨立電子的市場趨勢依然不容樂觀。
從備受年輕群體青睞的韓國獨立樂隊 hyukoh 的採訪中也可以一窺——並不想被風格拘束,也不想被定義,如果是有人做過的音樂也沒必要非得去做了。「世界變化的太快,一切都已是飽和的狀況,所以有種『只有世界運行速度在增快』的感覺。人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接受及處理它,我也感覺如此,因而有了疲憊感。」 獨立音樂人的態度也引發了很多當下年輕人的思考。
相比於起步更早的歐美獨立音樂市場,K-indie (韓國獨立音樂) 在這兩年如雨後春筍般進入主流視野,尼龍此前也進行過介紹。除了對 K-pop 略顯疲軟這層原因,大眾對於求新的渴望,以及綜藝節目的多渠道曝光等,開始讓 K-indie 愈加獨樹一幟,概括為韓國音樂的又一風格標籤。歌詞字句上,他們往往會用幽默、無釐頭抑或困頓的口吻映射出當下的社會百態,音樂背後的個人魅力也是很大的加分項。例如深受美國搖滾風影響的黑裙子樂隊 (Black Skirt),在西方元素的基礎上注入韓國音樂文化讓他們更具親和力。在他們身上還可以發現一點——為大熱韓劇製作 OST 也是進入主流視野的另一優選渠道。
儘管 K-indie 早在1995年弘益大學開設的 livehouse 中就已經掀起了一陣小熱潮,誕生了像玩獨立搖滾的 Nell、紫雨林 Jaurim 等一些今日依然流行的獨立樂隊,為 K-indie 的破圈發揮了極大作用。但後來因為某樂隊直播放送事故的負面影響,一度讓 K-indie 消失在音樂市場上。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外界看來,韓流音樂一直是 K-pop 在大行其道。至於今時今日為何又再次興起,除了上述所說,或許還可以這麼看待——大同小異的風格之下,年輕人都在尋找更有意思的東西。
hyukoh 以數字命名的系列專輯,左上順時針方向分別為《20》《22》《23》《24 : How to find true love and happiness》,均由韓國插畫師 Nemonan 創作。
hyukoh 於今年年初發布全新專輯《through love》,封面一改數字系列的風格。新專封面為攝影師 Wolfgang Tillmans 的創作。
在當下這個 K-indie 發展的黃金時代,必然少不了大家熟知的獨立樂隊 hyukoh。以吳赫為主唱的 hyukoh 於2015年登上韓綜《無限挑戰》歌謠祭之後,不善言辭的綜藝感,加上先前在弘大表演積累的人氣,讓更多的粉絲領略到了他們作為 K-indie 獨樹一幟的魅力。吳赫的編曲中融合了 Jazz、New Wave 等多種元素,作曲也往往會將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主要線索,另有當下受追捧的90年代復古街頭穿搭風格…… 這些切面的疊加,吸引了一大批感同身受的同齡人,且願意為這些新鮮的音樂買單。
除此之外,在主流視線下發展的 Jannabi,we are the night,還有像教授坂本龍一和落日飛車都極力推薦的 SE SO NEON (新少年),都是值得你關注的獨立樂隊。
Jannabi 入坑專— 2019年發行專輯《전설》
專輯封面由韓國藝術家 Qwaya 繪製
左:SE SO NEON 2017年專輯《波濤》
右:SE SO NEON 2020年2月發行專輯《不適應》
獨立音樂的初衷並不是奔著迎合主流市場而去,也絕不會成為普通大眾的首選。「獨立」,其實是擁有獨特且相對固定的審美品味,不易受主流的更迭而自我影響。無論對於聽眾還是平臺來說,都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個切面。
你身邊有顏值與才華兼備的校花校草嗎?
又有哪些優秀且有趣的社團想要推薦?
點擊左側二維碼關注尼龍,也歡迎 Email 至 nyloncampus@huashengmedia.cn 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