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在接受記者採訪。
福州晚報見習記者 陳尚言 林雙偉 記者 王威 文/攝
「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這是柳宗元對於鄉愁的深情,也是林廣修改完《黃岐史略》最後一稿時的感想。
林廣1962年出生於連江縣黃岐鎮,是國家二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海西創作機構副秘書長。這幾年,他在專注於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先後出版了文史專著《連江名賢》《黃岐史略》。林廣說:「我想讓家鄉人民記住鄉愁,挖掘黃岐歷史文化的根脈,讓大家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
曹禺贈他七個字
上世紀80年代,黃岐鎮成立業餘閩劇團。林廣開始接觸閩劇,幫助劇團改編、整理多部劇本。後來,在福州市戲劇劇本徵文活動中,林廣憑藉劇本《元帥之死》,獲得了創作獎。由此,林廣一步步走上了戲劇劇本的創作之路。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時,我有幸見到了中國現代戲劇泰鬥曹禺老先生,他贈我七個字:多讀多想多創作。」林廣說,幾十年來,無論是戲劇創作還是文史研究,他都以這七個字為理念,堅持不懈。
上世紀90年代初,林廣創作劇本《陳文龍》,為了真實反映歷史事件,塑造人物,他仔細查閱了《宋史》。此後,在創作歷史題材劇本時,林廣都認真地查閱相關的史志典籍,這為他創作《黃岐史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合著《黃岐史略》
在福建的歷史文化研究中,黃岐的歷史是海洋文化的核心內容。然而,由於文獻的缺疏,黃岐鎮作為連江縣的經濟旺鎮,卻沒有專門的史略,即便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黃岐人,對家鄉的歷史也知之甚少。
2017年冬,林廣決定填補黃岐無史書的空白,與胞弟林庚一起,開始撰寫《黃岐史略》。
在創作《黃岐史略》近兩年的時間裡,林廣遇到種種困難。黃岐文獻史料較少,也幾乎沒有留下考古資料,導致林廣資料收集工作一度停滯。他克服重重困難,積極轉換思維,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查閱連江縣檔案館原始資料,翻閱福州市圖書館地方文獻等。為了研究當時人口遷移和聚落髮展,他向黃岐居民借閱了族譜,走訪多位耄耋鄉民,記錄下黃岐的歷史發展變遷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岐史略》於2019年面世。
留存鄉愁記憶
「讓年輕人有史書可讀,讓兩岸人民有鄉愁可憶。」林廣說,在翻閱史料,編寫《黃岐史略》時,他從歷史上印證了馬祖澳兩岸血濃於水的關係。
連江黃岐古稱裡山,馬祖古稱外山,中間海灣稱為馬祖澳,兩地一水相連,同胞血肉相親。《黃岐史略》分為滄海桑田、軍事海防、紅色革命等10個篇章,呈現了黃岐及馬祖的千年歷史,這也是馬祖的一本史略、一本鄉土教材、一份鄉愁記憶。
《黃岐史略》把黃岐人民的歷史業績寫入了地方志,這既是一幅歷史文化畫卷,又是一曲新時代發展的頌歌。「《黃岐史略》已經出了第二版,至今已發行1.5萬冊。」林廣說,「《黃岐史略》也被摘錄到黃岐中心小學的鄉土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