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慘敗給志願軍,傷亡率92%,為何只能如實寫進韓軍戰史?

2020-11-19 騰訊網

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國出版了一本《韓國戰爭史》,作為韓陸軍軍官學校的教材。

這是一本主觀立場非常強烈的書,在撰寫韓國與其他國家交戰的戰例,總是極力誇大對方的損失和本方的戰果。

然而在該書中有一個章節看起來頗為反常,那就是對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第二十軍徹底擊潰韓軍第三軍團兩個主力師這一戰,最終導致整個軍團被解散。

該書對這場傷亡率高達92%的慘敗沒有加以遮掩,而是如實在寫進這本戰史中。

這個戰例肇始於1951年5月16日,這一天志願軍第二十軍在軍長張翼翔率領下,一舉突破昭陽江,旋即猛插五馬峙,從而將韓軍第七師與其第三、第九兩個師之間的聯繫成功割斷。

張翼翔戰旗一揮,又在人民軍第五軍團的協同下,準備將韓三師、韓九師圍起來「包餃子」。

韓軍其第三軍團長劉載興見手下兩個主力師被圍,對這一局勢大為震恐,決定迅速南撤。

然而不可一世的美軍凌駕於韓軍之上,駁回了韓軍總部提出的三軍團南撤建議,要求他們無論出現任何情況,絕對不許南撤。

短短一天後,志願軍相繼攻克加裡峰、五馬峙,意味著韓軍的主抵抗線完全被突破。

韓三師、韓九師師長見形勢危急,不再請示美方就先後下達了讓部隊向南撤逃的命令。

劉載興大驚,他完全沒想到事態會如此一發不可收拾。尤其讓他難以置信的是,志願軍竟在地形不熟的情況下,只用了夜間三四個小時就一舉攻克了五馬峙這個戰略要地!

然而直到此時,劉載興仍抱有幻想,認為韓三師、韓九師的編制尚在,有兩個炮兵營的支援應當可以突圍。

為此,劉載興親自坐飛機去見了這兩個師長,商定了突圍路線,回到軍團部後又派飛機向他們空投了一批補給品和炮彈。

韓三師、韓九師當晚就按計劃開始突圍了,然而結果之糟糕卻讓遠遠超出他們的想像。

本來安排最先突圍的是韓九師三十團,沒想到二十九團三營卻貿然搶先行動,引來了志願軍的猛烈炮擊,打亂了他們的整個計劃。

在密集的炮火下,韓軍各團各營完全被打亂打散了,各自奪路而逃,場面極為混亂。

韓九師三十團並不知道這些情況,仍在傻傻地等待師部發出攻擊命令。但直到原定時間過了很久,他們仍沒有接到任何指示,只能僵守原地。

韓三九師見局面如此混亂,意識到已經無法再按原方案突圍,就接受美軍顧問的建議,帶著殘部撤至芳臺山一線。

沒想到他們跑到芳臺山一看,才發現那裡的地形根本不適合駐紮,反而很容易被志願軍困死。

這支殘部軍心大亂,完全陷入了無指揮、無秩序的糟糕狀態,韓軍軍官們大都扯掉身上的軍銜等標誌,士兵都是三三兩兩各自行動,成了一盤散沙。

5月18日黃昏,韓軍潰退至三巨裡、廣院裡附近,仍然無所適從。

到了19日,這些潰軍更加混亂不堪,根本沒有軍官站出來指揮,也沒有士兵願意聽從指揮,都像沒頭蒼蠅一般團團轉。

此時他們糧食早已耗盡,士兵們非常飢餓卻根本沒有東西可吃,有很多人餓死在山上。有一些人實在無法忍受,就在山上挖野菜、摘野果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挖野菜也不在行,竟有部分人誤食有毒的野菜而死。這種小概率事件發生後,讓潰軍陷入更加絕望的情緒之中。

在開戰之前,韓三師、韓九師作為韓軍第三軍團的兩個主力師,原本擁有23000餘人的兵力。那麼,這兩個師在這場潰敗之後還剩下了多少人呢?

這些數字在韓軍自己編撰的《韓國戰爭史》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韓三師只剩下727人,包括:師部149人、十八團40人、二十二團94人、二十三團69人、十一炮兵營15人;

韓九師只剩下1323人,包括:師部236人、二十八團181人、二十九團426人、三十團500人、三十炮兵營80人。

這兩個主力師到此時只剩下區區2050人,換言之,他們的傷亡率達到了驚人的92%!

其實韓軍自己也不再糾結於精確的數字了,因此韓三師、韓九師已經徹底被打垮了,他們後續做出的安排也只能絕望來形容。

原本被視為韓軍「希望之星」的韓三師師長金鐘五由於這次潰敗被解除職務。

韓九師雖然保留了建制,卻被配屬給了美軍第三師成了最不受待見的附庸軍。

第三軍團原本是美軍重點「培養」的一個軍團,不但由美軍精心培訓,而且全部配置了美式裝備,沒想到真正上了戰場卻如此不堪一擊。

這樣的慘敗讓美軍無法接受,他們乾脆宣布解散韓軍第三軍團,撤銷了其番號。

《韓國戰爭史》作為韓國人自己撰寫的戰史,在述及朝(鮮)戰爭時有一個基調,那就是儘可能彰顯韓軍戰績、誇大中、朝軍隊的損失,但對於韓三師、韓九師徹底被志願軍打垮這件事,卻只能如實寫進其戰史中,這件事看似令人費解,實際上也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而為之。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韓三師、韓九師敗得實在是太慘了,連累整個軍團都被解散了,還怎麼糊弄別人呢?他們也想通了,索性不再搞什麼「春秋筆法」,老老實實寫在戰史中算了,否則第三軍團被解散這件事怎麼解釋呢?

相關焦點

  • 中國粉絲給韓軍送禮:該部綽號「猛虎」,曾被志願軍暴揍
    5連先遭遇了韓軍的一個警戒班,將其打垮後繼續穿插,又遇到了韓軍1個步兵連相對行進。這批韓軍沒想到志願軍能穿插到這裡,5連為了省時間也沒有對其先下手,待到雙方隊形快平行時,5連突然開火,將其大部消滅。抓獲俘虜後,5連進至上楓洞三岔路口又殲滅一股韓軍,14日凌晨2點40分,攻佔了韓軍421.2高地西南500米處的無名高地。
  • 美軍戰史記載:志願軍見人就刺,美國士兵被刺刀捅死
    韓戰結束以後,美軍在戰史中憤怒地寫道:中國軍人見人就殺,很多美國軍人被刺刀直接捅死。美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描寫,完全出於自己的視角去看待中美初次交戰的雲山戰役,畢竟這場戰役我們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 中國粉絲追星送禮的韓軍猛虎師:是我軍手下敗將,曾被志願軍吊打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志願軍發動了著名的金城反擊戰,這次反擊戰中,志願軍的主要攻擊對象皆為韓國軍隊,對韓國部隊造成嚴重的打擊。在其中與韓國首都師的交戰中,誕生了一個著名的戰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奇襲白虎團。圖為榮立集體特等功的志願軍第68軍203師607團特務連偵察1班全體人員。
  • 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這個電影,只能得0分
    因為作為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它可以10分;但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這部電影只能0分!更不要說還是弱雞韓軍中不入流的第3師團了。導演要拍個打第6師團,我倒不吐槽了,因為這支部隊非常強。可第3師團算什麼東西,在志願軍面前就是垃圾。所以,我就非常想不通了,這麼重要的紀念,拍個電影打韓國軍隊幹什麼?難道志願軍打不過美軍,所以只能拍打韓軍的?還是導演怕美國人,不敢拍打美軍的?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李承晚不滿美停戰談判,韓軍精銳單幹讓志願軍千門火炮揍沒了脾氣
    而我志願軍經過3年血戰死傷比較嚴重,而且中朝聯軍也充分見識到現代化戰爭的殘酷,深感技術上的差距,我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內需要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鑑於雙方都沒有進一步將「敵人」趕出朝鮮半島的實力,因此雙方均願意談判。而一向以美軍馬首是瞻的李承晚卻認為大韓民國的軍隊經過戰爭的洗禮,裝備美軍制式裝備已經不比美軍差了。
  • 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難以忘卻的偉大勝利|到底是什麼,讓志願軍贏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圖|新華社這就註定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只能以遭遇戰開始。遭遇戰的特點是,作戰雙方對敵情均不明了,指揮員只能自己去分析、判斷敵情以做出最佳決策,十分考驗指揮水平。 當時,志願軍知道美韓軍在進攻,但對敵人的兵力、火力、戰役展開、作戰特點、作戰能力、各部作戰意圖都不清楚。而美韓軍則不知道志願軍已經入朝。到底是什麼,讓志願軍贏得了第一次戰役?是彭德懷對戰場局勢的把握能力和指揮水平。
  • 上甘嶺戰役43天,15軍犧牲5319人,主力師班長傷亡率100%!
    數以萬計的志願軍戰士,用熱血換來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在「浴血上甘嶺」這組文章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用1個篇幅,將一些遺漏的東西整理出來,紀念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願軍烈士。望志願軍總部及第3兵團鼓勵15軍,堅決作戰,為爭取戰役全面勝利而奮鬥。從此時開始,志願軍總部將「597.9高地戰鬥」和「537.7高地北山戰鬥」,統稱為「上甘嶺戰役」。
  • 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戴鋼盔符合真實歷史嗎?(下)
    在最基礎的糧食、冬裝、彈藥的供應上,儘管用盡了全力,但依舊只能如此,可見當時志願軍作戰的困境。而這些是能打響戰鬥的基本保證,基本保證尚且如此,像國內戰爭時一樣在輕裝狀態和完善後勤條件下下佩戴鋼盔作戰顯然是不太實際的。
  • 傷亡率達到多大會導致一個軍隊崩潰?
    因為對蘇聯士兵,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來講,應該用「達成什麼戰鬥目的的情況下,傷亡率達到多少軍隊才會崩潰」更適合。長津湖戰役,多少志願軍戰士凍成冰雕,在裝備落後、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沒有人腦中出現「崩潰」這個詞。對於指定的戰鬥,所有人都得面臨一個殘酷的事實,即為了達成戰鬥目的,即便是擁有技術再高、再有榮譽傳統的部隊在關鍵時候都必須要有犧牲的準備。如果在戰鬥失敗了,關鍵時候崩潰了,那麼他就是一支不合格的軍隊。
  • 砥平裡戰鬥慘敗,志願軍陣亡3萬?不吹不黑,真相來了!
    砥平裡戰鬥示意圖 來源:《同舟共進》2014年第1期1美軍參戰兵力實際有多少?上述文章中有一種說法,美軍參戰兵力只有4000人,這實在離譜!美軍認為志願軍參戰兵力分別為115師、116師、119師、120師各一個團,126師兩個團。這是美軍官方戰史,顯然上述文章的作者並沒有去認真核查這些官方數據,造成了事實性的錯誤。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志願軍參戰部隊是5個師。
  • 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1100門大炮齊射,韓軍王牌精銳被打殘打蒙
    李承晚方氣焰囂張,想要憑一己之力與志願軍叫板直到取得這場戰爭最後的勝利,韓軍瘋狂作死,不斷試探志願軍的底線,我軍也決定挫挫它的銳氣,而且得讓李承晚心甘情願在停戰書上簽字。因此,我軍在金城發起總攻,人民志願軍大舉進攻韓軍,韓軍節節敗退,李承晚嘴炮打得還算漂亮,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是我軍對手,韓國能夠參戰的士兵甚至不足6萬人,裝備上也嚴重不足,只有600多門火炮。
  • 針對李奇微「磁性戰術」,志願軍也有高招,零敲碎打讓敵防不勝防
    1950年12月底,隨著韓戰第三次戰役的結束,美軍對戰爭的前進感到了悲觀,特別是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因車禍喪生以後,美軍士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李奇微一上任以後,雖然想了無數種辦法來解決部隊士氣問題,卻沒什麼效果,而相比之下韓軍撤退更是混亂不堪,他曾站在路中間,組織韓軍撤離,
  • 美軍打造一支超級精兵,欲挑戰志願軍最強領域,志願軍吃驚後樂了:找死
    答案在上一篇文章中,190.8高地戰鬥志願軍打了一個敗仗,卻分出了戰爭的勝負,從此美軍再無獲勝機會,志願軍雖然沒有守住高地,但遠比戰爭初期強大的志願軍炮兵把進攻的美軍步兵打得哇哇叫,美軍戰史承認,損失了8個步兵連的兵力。而戰爭進入到1952年,這成了普遍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規避志願軍越來越強大的炮兵火力,美軍除了在白天發起進攻,更廣泛地與志願軍進行夜戰。
  • 志願軍雞雄山「零敲牛皮糖」
    5月27日,志願軍總部立即命令6個軍在臨津江、漢灘川以北,芝浦裡、華川、楊口地區進行防禦。其中,志願軍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斜插急進至五聖山、平康、新岱裡以北地區,組織陣地防禦作戰,阻敵北進,接應和掩護北撤部隊。第二十六軍先頭部隊一面迅即派出偵察分隊到前沿地域活動,一面速令第七十七師二三〇團、第七十八師二三三團冒雨開進,先行佔領一線防禦陣地。
  • 志願軍1100門大炮齊射,韓國王牌軍也擋不住,最終拿下金城戰役
    敵我戰況有很明顯的差距,我國也刷新了陣地戰推進率的最高記錄,即在我軍的戰術指揮下,前後兩條戰線完美配合,韓國近十公裡的領地被中國人民志願軍佔領,這也表明了人民志願軍的行動力。李承晚集團曾一度認為,沒有美軍的援助,他們也能與志願軍一較高下,直到統一朝鮮半島,韓軍既然如此自不量力,志願軍也決定拿點顏色給他瞧瞧,而且得讓李承晚心甘情願在停戰書上簽字。
  • 志願軍靠人海戰術贏得戰爭?回顧我軍戰術,韓國仍不願意接受事實
    比如韓國就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是志願軍人太多了,每次戰場上志願軍都是人山人海的衝鋒,在韓國的戰爭電影《太極旗飄飄》中,每當中國志願軍衝鋒時都是滿山遍地的人往前衝,氣勢滔天,也從側面體現了志願軍給韓國留下了多麼大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