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軍隊的傷亡達到多少會崩潰,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只適合用來問那些歐美國家,比如美國大兵、義大利麵條兵、或英國少爺兵。
因為對蘇聯士兵,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來講,應該用「達成什麼戰鬥目的的情況下,傷亡率達到多少軍隊才會崩潰」更適合。
歷史的戰鬥已經有了答案,二戰時蘇聯士兵口中喊著「烏拉」然後向前衝鋒,周邊的戰友成排倒下,也沒有崩潰(當然,這裡面也有督戰隊的原因);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志願軍戰士,韓戰、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等,為了爭奪一個高地經常一個連打光了,後面的增援再補充上去,經常打到剩下最後一個人,也從沒有說「崩潰」這個詞。
為什麼我們會為了爭奪一個高地,戰士們不顧個人生命安全前僕後繼衝上去?這是一個軍隊的意志和血性,有的國家恰恰缺少這方面的意志和血性。此外,一個合格的指揮官從來都是以多大的代價達成戰鬥目的,而這個代價不但包括了人員傷亡,還有彈藥消耗、時間成本,以及後續的戰鬥,甚至有時候還會有後續戰鬥追加的要求。
如果這場戰鬥超過以上這些代價,那麼合格的指揮官會在條件成熟之後再進行達到目的的戰鬥,而不會去做無畏的人員犧牲。但這是指揮官的角度考慮的事情,而一個有意志和血性的戰鬥部隊,是不會考慮「崩潰」這個問題。長津湖戰役,多少志願軍戰士凍成冰雕,在裝備落後、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沒有人腦中出現「崩潰」這個詞。
對於指定的戰鬥,所有人都得面臨一個殘酷的事實,即為了達成戰鬥目的,即便是擁有技術再高、再有榮譽傳統的部隊在關鍵時候都必須要有犧牲的準備。如果在戰鬥失敗了,關鍵時候崩潰了,那麼他就是一支不合格的軍隊。
以PLA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主要的武裝力量),光輝的歷史證明了這是一支偉大的軍隊。但即便是這樣一支用血肉鑄就鋼鐵長城的部隊,在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等,都有過失敗的經歷。
抗戰時期裝備、兵員素質比不上日本人,但所有人心中都有一股意志和血性,都有明白戰鬥的目的是什麼,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劉老莊戰鬥、狼牙山戰鬥,無數次的反掃蕩,他們在面臨那麼大的傷亡卻依然死戰不退,因為偉大的英烈們知道自己的戰鬥目的,明白他們的犧牲是為了什麼。
韓戰中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戰士傷亡數倍於美軍。面對美軍先進裝備,我軍的裝備、兵力比抗戰時期面對日本人,實力更為懸殊,但為了戰鬥目的,從未有人退縮過。崩潰一詞在戰場上從未出現,只有在戰後,先烈們痛哭呼喊自己的戰友。
在我們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們的先烈即便知道上前一步就會犧牲,但沒有人退縮過,受再大的傷,也只是舔舔傷口繼續上。這是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戰爭就是這樣的殘酷。我們偉大的先烈,不會因為撬不開彈藥箱而停止戰鬥,也不會因為沒有火雞、咖啡、香菸而投降。
傷亡率達到多少會崩潰?
許多人認為傷亡率達到60%會崩潰,比如韓戰中美軍一萬人部隊,傷亡500人就開始喊「媽媽,我要回家」。
但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崩潰」一詞,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前不管用,因為我軍心中一直都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意志和血性,他們明白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