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戴鋼盔符合真實歷史嗎?(下)

2020-12-25 騰訊網

上海戰役中的三野鋼盔部隊

尤其是9兵團部隊,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內戰爭中,該兵團下屬的幾個軍都大量使用了鋼盔。而到1950年入朝作戰時,9兵團各部也沒有佩戴鋼盔出國的記錄(或者是筆者沒有發現)。

我們知道,9兵團缺乏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以至於在二次戰役時因凍傷嚴重失去了戰鬥力。很多人在談到這一事實的時候,總認為9兵團沒有得到任何禦寒物資補給,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當時缺乏配套的冬裝是事實,然而東北軍區依然通過各種途徑籌措了數量不少的禦寒物資。

不過一方面由於志願軍後勤力量較弱,使得這些物資難以下發到位;另一方面也有9兵團缺乏對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自己沒有攜帶足夠的配發物資。

這兩方面的原因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志願軍當時的後勤不足以滿足志願軍的實際需求,這其中既有後勤力量薄弱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國空軍的轟炸嚴重削弱了志願軍本就孱弱的後勤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9兵團也只能按照國內戰爭的經驗,儘可能多地攜帶糧食和彈藥,為此不惜留下了部分禦寒物資。至於鋼盔,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是一定要攜帶的。

請注意,當時9兵團雖然儘可能多地攜帶糧食和彈藥,但依舊是難以滿足部隊需求的,尤其是糧食的困難,其實比冬裝更要命。

按照最基本的需求,9兵團一天所需糧食至少為24萬斤,從入朝到12月底總需求量是900多萬斤,但在美軍轟炸下實際只運上了510多萬斤;而彈藥的話則運上了2個基數,這顯然是不夠用的。

在最基礎的糧食、冬裝、彈藥的供應上,儘管用盡了全力,但依舊只能如此,可見當時志願軍作戰的困境。而這些是能打響戰鬥的基本保證,基本保證尚且如此,像國內戰爭時一樣在輕裝狀態和完善後勤條件下下佩戴鋼盔作戰顯然是不太實際的。

以上就是13兵團和9兵團的具體情況,而我們前面提到那張著名的志願軍照片中19兵團入朝佩戴鋼盔的場景該如何解釋呢?

華北解放軍的鋼盔部隊

19兵團下轄第63軍、64軍、65軍,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支華北部隊,由晉察冀老八路發展而來。

早在抗戰時期,晉察冀八路軍使用鋼盔的情況就比較普遍,到解放戰爭時由老八路發展而來的這幾個軍也經常使用鋼盔。如太原攻堅戰和轉戰西北作戰中,經常能看到戴著日式鋼盔的19兵團部隊。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19兵團即被定為後續入朝部隊,部隊集結後的整訓時間達2個月,還換裝了部分蘇式輕武器,準備比較充分,該兵團入朝時間是1951年2月。

這樣的場景應該是1951年志願軍入朝時拍攝,因為志願軍最早入朝時是保密的

19兵團在1951年2月入朝,但並不會立即參戰,而預定在春季參戰的話,作戰負重相對會輕些,氣候也更適合佩戴鋼盔,而且19兵團各部隊使用鋼盔的經驗比較豐富。因此,部分19兵團的部隊入朝時佩戴了鋼盔,這個部分一定要強調,因為也不普遍。

1951年4月下旬,志願軍發起了第五次戰役,19兵團參戰。

志願軍步兵比較少見的鋼盔照

現有的志願軍步兵使用鋼盔的資料基本都在氣候不寒冷的背景下

從現有的圖像資料看,的確出現了頭戴鋼盔參戰的志願軍戰士,而這些戴日式鋼盔的戰士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於19兵團。

近些年來,韓國方面發掘了不少志願軍烈士遺骸,與遺骸在一起的還有大量零碎的志願軍烈士遺物,其中楊立容烈士的遺物中便包含有一定破損了的日式鋼盔。

而楊立烈士是志願軍65軍193師577團的戰士,這也直接證明了當年19兵團中,的確有部分志願軍步兵是攜帶並使用了日式鋼盔作戰的。

第五次戰役後,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陣地戰階段,我軍無需再進行長時期負重狀態下的急行軍以與機械化的美國聯軍打運動戰,而是轉入了依託陣地攻防的階段。

陣地戰時期,美韓軍隊的炮火密集度極大,有的志願軍老戰士形容國內戰爭時炮彈一排排打過來這火力就不得了,但在朝鮮戰場上美軍的炮彈都不是一排排地打,而是沒有間歇地打,可見當時其火力強度該有多大。

那麼這一時期志願軍使用鋼盔的情況如何呢?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陣地戰時期,志願軍較多地使用了鋼盔,但是主要用於裝備高射炮兵部隊和工兵部隊來保衛運輸線了。一線部隊中也有使用鋼盔的,但並不普遍。

造成這種情況,我們得談談可用鋼盔的數量和志願軍兵力數量的問題。

在解放戰爭時,鋼盔出現的頻率較高,但也在戰鬥中逐漸損耗(因為總數有限);與之相反的是解放軍的兵力數卻在急速增加,這一降一升便使得鋼盔的配備率大為下降。

濟南戰役時的解放軍炮兵

到1951年12月為止,人民軍隊全軍兵力是627萬人,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將近5倍。而在規模宏大的解放戰爭中,數量有限的鋼盔大量損耗,所剩的鋼盔中還有的不能使用,因此在解放軍手中堪用的鋼盔數量便更加有限。

在志願軍抗美援朝時,東南沿海部隊要應對蔣匪軍的騷擾和可能的反攻;在西南和西北部隊中,還在進行著剿匪戰爭,散落於各部隊的鋼盔本就有一部分在使用中。

鐵原防線的志願軍

而截止1951年12月,志願軍總兵力約在110萬人左右,能集中到位的鋼盔顯然不足以裝備全軍部隊。甚至說就連一線的志願軍部隊,也難以配全。

在這種情況下,有限集中的鋼盔必須優先配屬給最需要的部隊。那麼在一線陣地和保衛後方運輸線的部隊中,誰更需要鋼盔?答案是後者。

我們知道,志願軍的陣地是以坑道工事為核心的,坑道工事有效地降低了美韓軍炮擊的殺傷,使得其每發射數十發炮彈便能殺傷我一人提升到了發射660發炮彈才能殺傷我一人,可以說坑道工事的構築其實是給整個志願軍防守部隊扣上了一頂厚厚的鋼盔。

張桃芳

有了坑道工事後,志願軍在地表陣地很少擺部隊,而這些部隊是有少量鋼盔的。如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在與美軍「鬥法」時,便以一頂破舊的鋼盔試圖引誘對方開火。

這是平時的戰鬥,當美韓軍進攻時,志願軍在地表陣地上同樣兵力很少。

如上甘嶺戰役時9號陣地守軍一共是一個排,但就擺3名戰士,傷亡1人,補充1人,始終以少數戰士,依託有利地形,憑藉較猛的近戰火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身損失,最大程度殺傷敵軍。

上甘嶺戰役中,由於前期部署以及敵軍火力密集度過大的問題,我軍傷亡也不小。而在一般性的防禦作戰中,我軍的傷亡率其實是比上甘嶺防守作戰更低的。

而在進攻作戰中,志願軍基本是夜戰,無論是白天的陣前潛伏,還是夜間戰鬥的敵我識別,當時的鋼盔都不太合適。如我軍的日式鋼盔容易反光暴露目標,因此進攻作戰時一般也不用。

在這種情況下,運輸線上的我軍則面臨了美軍的狂轟濫炸。尤其高射炮兵和部分工兵部隊必須在敵軍的轟炸下堅守要點區域,這種情況下為了減輕傷亡率,因此便將有限的鋼盔優先準備給了高炮兵和工兵。

我們知道高炮兵和工兵是抗美援朝戰爭中逐步強大起來的新兵種,他們自己顯然沒機會去繳獲多少鋼盔的,因此給高炮兵配鋼盔必然是志願軍上級集中調配資源的結果。

在當時我國的困難條件下,尤其軍備進口以武器彈藥為主的前提下,儘可能利用國內有限的鋼盔資源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也只能是做到這一步了。資源有限只能優化配置,面面俱到,咱們當時還沒那麼厚實的家底。

而以現有的志願軍戴鋼盔的圖像資料來看,確實也是以高射炮兵居多。

儘管如此,在美軍優勢航空兵的狂轟濫炸下,包括高射炮兵在內的志願軍後勤人員依然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其中犧牲3687人,負傷7042人,傷亡接近於上甘嶺戰役中15軍的傷亡,比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全軍的損失還大。

而在志願軍後勤部隊在後方付出如此巨大傷亡的同時,他們拿出的成績是:前運物資 9500 餘種,共260 餘萬噸,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基本保證了志願軍前線部隊的作戰需求,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回到本文的開頭,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高炮兵戴日式鋼盔的情況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儘管這部電影的拍攝周期很短,但我們還是希望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能夠好好拍,這是所有真正的中國人都期盼的。

同時我們也希望志願軍更多的英烈事跡和經典戰例也能搬上銀幕,有好的創作者去展現出來,只要拍得好,我們就喜歡。

相關焦點

  • 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戴鋼盔符合真實歷史嗎?(上)
    在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一些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將陸續上映,而原計劃在抗美援朝紀念日上映,後來決定提檔的《金剛川》便是其中一部,而這部電影最近的討論度也是非常高的。作為比較罕見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大眾的期待程度非常高。在這部電影即將上映前,我們也看到了電影的一些宣傳海報和預告片。電影拍得怎麼樣,還有待看完後去評價。
  • 志願軍戰士戴鋼盔嗎?《金剛川》吳京和張譯戴鋼盔,是對還是錯?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10月23日,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上映,引起了大家的廣泛熱議,其中對一些細節的討論也在影迷和軍迷中展開。其中有一個地方被很多人指出——志願軍戰士怎麼戴鋼盔啊?在電影中,吳京、張譯等飾演的志願軍高射炮兵部隊的戰士們都戴著鋼盔,而很多影迷指出,在老電影和紀錄片中,我們的志願軍都沒有佩戴鋼盔,而且在我軍歷史上戴鋼盔也是很後面的事情了!那麼電影中高射炮兵戴鋼盔到底符不符合史實呢?
  • 紀錄片中志願軍沒有戴鋼盔,《金剛川》吳京和張譯戴鋼盔合理嗎?
    紀錄片中志願軍沒有戴鋼盔,《金剛川》吳京和張譯戴鋼盔合理嗎?從小看抗戰電影,或者長大了看紀錄片,我們都是看到日軍或者美軍會戴著頭盔參加各種戰爭。但是我們中國解放軍卻從來沒有帶頭盔作戰的形象,要帶也是很靠近現代,直到國家富強以後鋼盔才開始普及起來。
  • 《金剛川》細節引爭議:為何沒有志願軍的胸章?這符合歷史事實麼
    《金剛川》電影放映以來,引起了全網熱議,影片中的志願軍,軍服非常奇怪,一律沒有佩戴任何標誌,沒有帽徽和領章,甚至連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也沒有,這細節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至於為何《金剛川》電影裡所有志願軍人員都不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
  • 戴日式鋼盔的《金剛川》到底是神劇還是爆款?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戴日式鋼盔的《金剛川》到底是神劇還是爆款? 沒想到柳林寫的推薦《金剛川》的文章這麼多小夥伴喜歡,那柳林就繼續再添一把柴,今天繼續給大家再爆一點料,甚至在文章後面來一點劇透,還是那句話,柳林看好並推薦這部電影.
  • 戴日式鋼盔的《金剛川》到底是神劇還是爆款
    更何況這部《金剛川》有國家在做後盾,各種支持肯定是少不了,這要省下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能很好保證電影的質量。,要戴一頂日式鋼盔軍帽,更有網友質疑這就是一部神劇,胡編亂造那種。當然,柳林也理解網友的這種質疑,畢竟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叫管虎的導演,對待歷史的態度總是給網友不能放心的印象,有這種擔心也挺正常。
  • 電影《金剛川》是真實的歷史
    今天玥兒給大家推薦一部2020年一部非常不錯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 《金剛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由實力演員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目前各大影院還在熱映哦。下面是一些電影截圖
  • 電影《金剛川》,我也說兩句
    由於突然的疫情和特殊的時局,這部電影未映先熱,人們對它給予厚望,似乎所有的愛國情懷和壓抑情緒都指著這部電影宣洩,但這樣的期望明顯超出了《金剛川》的承載力,《金剛川》不是宏大的《大決戰》,也不是特點鮮明的《上甘嶺》,它只是整個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英雄史詩金城戰役中毫不起眼的一群「我是來打仗,不是來修路的」的大樹上的枝節,機器上的螺絲,因此吹毛求疵、求全責備是不適當的。
  • 《金剛川》你夠了,別再侮辱志願軍的智商和歷史了
    在這場戰鬥中,志願軍們盡顯遊擊精髓,以血肉之軀鏖戰美軍的第七艦隊。但是,在電影中,我沒有看到志願軍的戰鬥智慧,只看到了一個字,莽。還有就是電影中美軍的智商也是堪憂,該打不打,炮彈胡亂丟,大部隊過河的時候不該丟燃燒彈嗎?難道擁有絕對制空權的第七艦隊在這種關鍵時刻沒彈藥了?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歷史風雲
    《金剛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金剛川是朝鮮的一條河,這條河上有一座橋,是通向主戰場的一座動脈橋梁。影片的主要劇情發生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內,這座橋不斷被美軍飛機轟炸,志願軍則不停修復,最終成功保障大部隊通過金剛川。
  • 司馬南批《金剛川》拋開歷史,炮兵打完炮不挪地,有辱志願軍智商
    著名學者司馬南就通過個人社交媒體發布了對《金剛川》的觀後點評,他稱《金剛川》的味道有點怪,並發布了長達18分鐘的視頻來點評這部電影。很多人總是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本國的歷史,以為這就叫做客觀。所謂的紀律就是沒人喜歡的主旋律,只有美國式的兵痞才是英雄,滿滿的都是好萊塢的套路,反觀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對決,看不到志願軍群體,將真實的歷史完全拋開,只為煽情而煽情!
  • 歷史上真實的《金剛川》志願軍過橋後,15天瘋狂殲敵5.3萬
    這是市場是真實反映,沒有人會傻傻的進電影院聽一些假大空的煽情口號接受著沒有油鹽的洗腦。而歷史上真實的戰役其實比電影更牛逼,更直接,更誇張,很多場面和案例電影都不敢這麼拍,但是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卻真的是真麼硬生生地熬過來的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拍攝的首部影片《金剛川》已經在全國上映,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而片中出現的志願軍各種裝備道具,也是嚴格按照當年的歷史情況來進行還原的。在此,筆者將按照輕武器、高射炮以及火箭炮三大類來進行介紹,並對其在影片中的表現做以分析和評述。
  • 金剛川電影歷史背景詳情介紹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樣的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這是一部獻禮片,像這種的戰爭片一般都是有歷史作為依據的,也是用來致敬先烈的。《金剛川》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該片以三個觀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 《金剛川》給一星,為致敬志願軍的情懷而去,卻被管虎成功噁心了
    《金剛川》是一部從頭到尾都非常糟糕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些什麼,面對著敵人轟炸不知道及時臥倒,潛行的時候可以隨意轉身聊天,一堆人頭上頂著樹葉就當隱蔽了,好吧,這些勉強能接受,那匹從八佰跑過來的白馬是過來幹嘛的?鶴立雞群的站在那兒,生怕美軍看不見嗎?
  • 《金剛川》武器高射炮 金剛川電影是真實的嗎
    電影中的高射炮,其實就是蘇聯的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在1939年定型的的單管半自動高射炮,最大射程可達8500米,最大射高達6700米,採用5發彈匣供彈。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該火炮主要用於對付德軍戰機,為野戰部隊提供低空掩護,是蘇聯重要的低空防禦武器之一。由於,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我軍機械化程度較低,在戰爭中沒有制空權,只能引用蘇聯的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再有3天,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就要上映了。眾所周知,由於各種原因,國內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非常少。而適逢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以及近期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等特殊的時間節點,《金剛川》的上映,確實是讓我等影迷翹首以盼。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戰役歷史 金城戰役的背後故事是什麼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戰役歷史電影《金剛川》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期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故事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
  • 最可愛的人,志願軍英魂不朽!電影《金剛川》
    但同一個國家這片廣袤疆土上七十多年前的人們大多數都愚昧懶惰嗎?他們在漫長黑暗屈辱歷史中遭遇了什麼?是誰真正拯救了這個瀕臨被瓜分的國家,是誰捨生忘死解救了這個民族危亡中掙紮下的天下蒼生。很多人冷漠了歷史,與無數先烈沭血身影漸漸隔膜了。若說矯情,羞愧難當,實在是於心不忍,欺騙自己的罪過!
  • 真實故事改編!《金剛川》背後的歷史,你了解過嗎?
    該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末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給金城戰役的前線輸送資源,在敵軍的轟炸襲擊中一次又一次用血肉之軀架起金剛川湍急河流中的木橋,以保證大部隊的順利通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金剛川》這部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正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