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役中的三野鋼盔部隊
尤其是9兵團部隊,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內戰爭中,該兵團下屬的幾個軍都大量使用了鋼盔。而到1950年入朝作戰時,9兵團各部也沒有佩戴鋼盔出國的記錄(或者是筆者沒有發現)。
我們知道,9兵團缺乏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以至於在二次戰役時因凍傷嚴重失去了戰鬥力。很多人在談到這一事實的時候,總認為9兵團沒有得到任何禦寒物資補給,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當時缺乏配套的冬裝是事實,然而東北軍區依然通過各種途徑籌措了數量不少的禦寒物資。
不過一方面由於志願軍後勤力量較弱,使得這些物資難以下發到位;另一方面也有9兵團缺乏對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自己沒有攜帶足夠的配發物資。
這兩方面的原因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志願軍當時的後勤不足以滿足志願軍的實際需求,這其中既有後勤力量薄弱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國空軍的轟炸嚴重削弱了志願軍本就孱弱的後勤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9兵團也只能按照國內戰爭的經驗,儘可能多地攜帶糧食和彈藥,為此不惜留下了部分禦寒物資。至於鋼盔,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是一定要攜帶的。
請注意,當時9兵團雖然儘可能多地攜帶糧食和彈藥,但依舊是難以滿足部隊需求的,尤其是糧食的困難,其實比冬裝更要命。
按照最基本的需求,9兵團一天所需糧食至少為24萬斤,從入朝到12月底總需求量是900多萬斤,但在美軍轟炸下實際只運上了510多萬斤;而彈藥的話則運上了2個基數,這顯然是不夠用的。
在最基礎的糧食、冬裝、彈藥的供應上,儘管用盡了全力,但依舊只能如此,可見當時志願軍作戰的困境。而這些是能打響戰鬥的基本保證,基本保證尚且如此,像國內戰爭時一樣在輕裝狀態和完善後勤條件下下佩戴鋼盔作戰顯然是不太實際的。
以上就是13兵團和9兵團的具體情況,而我們前面提到那張著名的志願軍照片中19兵團入朝佩戴鋼盔的場景該如何解釋呢?
華北解放軍的鋼盔部隊
19兵團下轄第63軍、64軍、65軍,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支華北部隊,由晉察冀老八路發展而來。
早在抗戰時期,晉察冀八路軍使用鋼盔的情況就比較普遍,到解放戰爭時由老八路發展而來的這幾個軍也經常使用鋼盔。如太原攻堅戰和轉戰西北作戰中,經常能看到戴著日式鋼盔的19兵團部隊。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19兵團即被定為後續入朝部隊,部隊集結後的整訓時間達2個月,還換裝了部分蘇式輕武器,準備比較充分,該兵團入朝時間是1951年2月。
這樣的場景應該是1951年志願軍入朝時拍攝,因為志願軍最早入朝時是保密的
19兵團在1951年2月入朝,但並不會立即參戰,而預定在春季參戰的話,作戰負重相對會輕些,氣候也更適合佩戴鋼盔,而且19兵團各部隊使用鋼盔的經驗比較豐富。因此,部分19兵團的部隊入朝時佩戴了鋼盔,這個部分一定要強調,因為也不普遍。
1951年4月下旬,志願軍發起了第五次戰役,19兵團參戰。
志願軍步兵比較少見的鋼盔照
現有的志願軍步兵使用鋼盔的資料基本都在氣候不寒冷的背景下
從現有的圖像資料看,的確出現了頭戴鋼盔參戰的志願軍戰士,而這些戴日式鋼盔的戰士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於19兵團。
近些年來,韓國方面發掘了不少志願軍烈士遺骸,與遺骸在一起的還有大量零碎的志願軍烈士遺物,其中楊立容烈士的遺物中便包含有一定破損了的日式鋼盔。
而楊立容烈士是志願軍65軍193師577團的戰士,這也直接證明了當年19兵團中,的確有部分志願軍步兵是攜帶並使用了日式鋼盔作戰的。
第五次戰役後,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陣地戰階段,我軍無需再進行長時期負重狀態下的急行軍以與機械化的美國聯軍打運動戰,而是轉入了依託陣地攻防的階段。
陣地戰時期,美韓軍隊的炮火密集度極大,有的志願軍老戰士形容國內戰爭時炮彈一排排打過來這火力就不得了,但在朝鮮戰場上美軍的炮彈都不是一排排地打,而是沒有間歇地打,可見當時其火力強度該有多大。
那麼這一時期志願軍使用鋼盔的情況如何呢?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陣地戰時期,志願軍較多地使用了鋼盔,但是主要用於裝備高射炮兵部隊和工兵部隊來保衛運輸線了。一線部隊中也有使用鋼盔的,但並不普遍。
造成這種情況,我們得談談可用鋼盔的數量和志願軍兵力數量的問題。
在解放戰爭時,鋼盔出現的頻率較高,但也在戰鬥中逐漸損耗(因為總數有限);與之相反的是解放軍的兵力數卻在急速增加,這一降一升便使得鋼盔的配備率大為下降。
濟南戰役時的解放軍炮兵
到1951年12月為止,人民軍隊全軍兵力是627萬人,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將近5倍。而在規模宏大的解放戰爭中,數量有限的鋼盔大量損耗,所剩的鋼盔中還有的不能使用,因此在解放軍手中堪用的鋼盔數量便更加有限。
在志願軍抗美援朝時,東南沿海部隊要應對蔣匪軍的騷擾和可能的反攻;在西南和西北部隊中,還在進行著剿匪戰爭,散落於各部隊的鋼盔本就有一部分在使用中。
鐵原防線的志願軍
而截止1951年12月,志願軍總兵力約在110萬人左右,能集中到位的鋼盔顯然不足以裝備全軍部隊。甚至說就連一線的志願軍部隊,也難以配全。
在這種情況下,有限集中的鋼盔必須優先配屬給最需要的部隊。那麼在一線陣地和保衛後方運輸線的部隊中,誰更需要鋼盔?答案是後者。
我們知道,志願軍的陣地是以坑道工事為核心的,坑道工事有效地降低了美韓軍炮擊的殺傷,使得其每發射數十發炮彈便能殺傷我一人提升到了發射660發炮彈才能殺傷我一人,可以說坑道工事的構築其實是給整個志願軍防守部隊扣上了一頂厚厚的鋼盔。
張桃芳
有了坑道工事後,志願軍在地表陣地很少擺部隊,而這些部隊是有少量鋼盔的。如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在與美軍「鬥法」時,便以一頂破舊的鋼盔試圖引誘對方開火。
這是平時的戰鬥,當美韓軍進攻時,志願軍在地表陣地上同樣兵力很少。
如上甘嶺戰役時9號陣地守軍一共是一個排,但就擺3名戰士,傷亡1人,補充1人,始終以少數戰士,依託有利地形,憑藉較猛的近戰火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身損失,最大程度殺傷敵軍。
上甘嶺戰役中,由於前期部署以及敵軍火力密集度過大的問題,我軍傷亡也不小。而在一般性的防禦作戰中,我軍的傷亡率其實是比上甘嶺防守作戰更低的。
而在進攻作戰中,志願軍基本是夜戰,無論是白天的陣前潛伏,還是夜間戰鬥的敵我識別,當時的鋼盔都不太合適。如我軍的日式鋼盔容易反光暴露目標,因此進攻作戰時一般也不用。
在這種情況下,運輸線上的我軍則面臨了美軍的狂轟濫炸。尤其高射炮兵和部分工兵部隊必須在敵軍的轟炸下堅守要點區域,這種情況下為了減輕傷亡率,因此便將有限的鋼盔優先準備給了高炮兵和工兵。
我們知道高炮兵和工兵是抗美援朝戰爭中逐步強大起來的新兵種,他們自己顯然沒機會去繳獲多少鋼盔的,因此給高炮兵配鋼盔必然是志願軍上級集中調配資源的結果。
在當時我國的困難條件下,尤其軍備進口以武器彈藥為主的前提下,儘可能利用國內有限的鋼盔資源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也只能是做到這一步了。資源有限只能優化配置,面面俱到,咱們當時還沒那麼厚實的家底。
而以現有的志願軍戴鋼盔的圖像資料來看,確實也是以高射炮兵居多。
儘管如此,在美軍優勢航空兵的狂轟濫炸下,包括高射炮兵在內的志願軍後勤人員依然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其中犧牲3687人,負傷7042人,傷亡接近於上甘嶺戰役中15軍的傷亡,比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全軍的損失還大。
而在志願軍後勤部隊在後方付出如此巨大傷亡的同時,他們拿出的成績是:前運物資 9500 餘種,共260 餘萬噸,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基本保證了志願軍前線部隊的作戰需求,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回到本文的開頭,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高炮兵戴日式鋼盔的情況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儘管這部電影的拍攝周期很短,但我們還是希望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能夠好好拍,這是所有真正的中國人都期盼的。
同時我們也希望志願軍更多的英烈事跡和經典戰例也能搬上銀幕,有好的創作者去展現出來,只要拍得好,我們就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