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電影放映以來,引起了全網熱議,影片中的志願軍,軍服非常奇怪,一律沒有佩戴任何標誌,沒有帽徽和領章,甚至連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也沒有,這細節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志願軍基本上就是《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等著名電影裡的形象,胸前都佩戴印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字樣的胸章。
志願軍胸章的樣式與解放軍從1946年起配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胸章很相似,是一個長方形的白布條,正面印有紅色邊框,上書黑色繁體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的背面印有黑色的表格,最左邊一欄填寫姓名,右邊分別是所屬部隊、職務和編號。
至於為何《金剛川》電影裡所有志願軍人員都不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其實這是符合歷史真實的,當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真的不佩戴胸章。這要從志願軍軍服的演變講起。
1950年7月,由於半島局勢緊張(此時半島人民軍正向南方進攻,將美韓軍壓縮在靠近海岸的狹小區域,仁川登陸尚未開始),我國成立了東北邊防軍,隨後就開始準備入朝作戰。首批入朝的志願軍第13兵團,主要部隊均來自東北邊防軍,包括38、39、40、42、66、50、20、27、26軍,共9個軍30個師,全是頭等主力,其中第50軍還是國民黨起義部隊。
圖片:從左至右,分別是38軍軍長梁興初,副軍長姜擁輝,政委劉西元
當時正值1950年9月,部隊還穿著50式軍服,當入朝命令下達時,為了隱蔽出擊,部分部隊的軍官開始換裝朝人民軍的軍服,其中師以上幹部穿朝軍的將官服,團營幹部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當時朝方的軍服非常高級,佩戴朝式高直筒軍帽,立領的黃呢上衣、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統馬靴,軍官都有黃呢大衣。只是志願軍的著裝沒有任何帽徽、軍銜和肩章。
不過,除了一部分身穿人民軍冬季野戰服(其實就是蘇聯二戰時期的那種套頭條紋狀棉服),絕大多數先頭入朝的戰士還穿著50式軍服冬裝,只是去掉了解放軍的帽徽與胸章。
由於長期駐紮東北,先期入朝的部隊保暖工作做的比較好,棉衣棉被齊全。由於還沒有入冬,所以首批入朝部隊並沒有產生凍害傷亡。
由於是志願軍,要求所有部隊都不佩帶任何標誌,50式軍服都摘掉「八一」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標。所有人須將帽徽、胸標等一切具有解放軍標記的物品留在國內,連印信,文件,官兵證件都一律上繳。
為準備志願軍出國作戰,早在1950年7月,總後勤部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製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第二批入朝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尤其是第九兵團,很多官兵身著華東地區的薄棉衣,頭戴無帽耳的布質大簷帽,腳穿膠底單鞋走上了戰場。
志願軍在戰爭實踐中發現,原有的仿蘇式的套頭式單衣透氣性很差,負傷後難以脫卸,影響救護。棉花易滾花成堆,影響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絨帽沒有聽孔,不利防空襲防炮擊,棉靴腰矮,容易灌雪……
圖片:志願軍的步兵很少佩戴鋼盔,但在炮兵和高炮兵部隊有配發了鋼盔,多以繳獲的日式鋼盔為主。為炮兵和高炮兵配備鋼盔的主要原因是,相對於步兵,炮兵和高炮兵更容易受到敵方炮彈、炸彈或火箭彈的火力打擊,所以更需要佩戴鋼盔來防止破片殺傷。
從1951年6月開始,志願軍改進了軍服,其中棉衣改為立領對開襟式,電木扣,前懷有加厚護胸可以抵禦風寒,兩肩縫製有加厚的護肩,使扛槍時的軍服耐磨,袖口有拌扣能束緊防灌風。棉褲為襠部寬鬆的馬褲式,褲腿下端打五個扣,前膝加護膝,後襠加護襠。改進了高腰棉毛皮鞋,更加耐寒。
大家看到的大部分抗美援朝戰爭影視作品裡的志願軍形象,都是1951年改進版的軍服,電影《金剛川》裡面就是這套軍服。
這套軍服一直穿到了停戰以後的1956年,這一年,駐朝志願軍開始授予軍銜,更換55式軍服,只是帽徽中間沒有「八一」字樣。
回到開頭的問題,關於志願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個胸章最早是在1951年設計的,但後來並沒有實際配發,只有少數談判代表和對外聯絡人員才有配備。直到1953年停戰以後,才開始普遍配備胸章,時間大約是1953年10月以後。
例如這張鋼鐵戰士胡修道的照片,身穿志願軍冬季棉服,就佩戴者「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很顯然拍攝於1953年冬季,因為胡修道胸前的那些勳章,都是在1953年夏季獲得的。
所以,現實中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絕大多數志願軍官兵都沒有胸標。著名影視作品例如《上甘嶺》《英雄兒女》裡志願軍的胸標,其實只是藝術化的表現,並不符合史實。所以,電影《金剛川》裡面的志願軍不佩戴胸標,是符合史實的。要知道,連彭老總在1953年7月赴板門店籤署停戰協議的時候,他的軍裝上也沒有任何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