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細節引爭議:為何沒有志願軍的胸章?這符合歷史事實麼

2020-11-01 科羅廖夫

《金剛川》電影放映以來,引起了全網熱議,影片中的志願軍,軍服非常奇怪,一律沒有佩戴任何標誌,沒有帽徽和領章,甚至連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也沒有,這細節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志願軍基本上就是《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等著名電影裡的形象,胸前都佩戴印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字樣的胸章。

志願軍胸章的樣式與解放軍從1946年起配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胸章很相似,是一個長方形的白布條,正面印有紅色邊框,上書黑色繁體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的背面印有黑色的表格,最左邊一欄填寫姓名,右邊分別是所屬部隊、職務和編號。

至於為何《金剛川》電影裡所有志願軍人員都不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其實這是符合歷史真實的,當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真的不佩戴胸章。這要從志願軍軍服的演變講起。

1950年7月,由於半島局勢緊張(此時半島人民軍正向南方進攻,將美韓軍壓縮在靠近海岸的狹小區域,仁川登陸尚未開始),我國成立了東北邊防軍,隨後就開始準備入朝作戰。首批入朝的志願軍第13兵團,主要部隊均來自東北邊防軍,包括38、39、40、42、66、50、20、27、26軍,共9個軍30個師,全是頭等主力,其中第50軍還是國民黨起義部隊。

圖片:從左至右,分別是38軍軍長梁興初,副軍長姜擁輝,政委劉西元

當時正值1950年9月,部隊還穿著50式軍服,當入朝命令下達時,為了隱蔽出擊,部分部隊的軍官開始換裝朝人民軍的軍服,其中師以上幹部穿朝軍的將官服,團營幹部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當時朝方的軍服非常高級,佩戴朝式高直筒軍帽,立領的黃呢上衣、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統馬靴,軍官都有黃呢大衣。只是志願軍的著裝沒有任何帽徽、軍銜和肩章。

不過,除了一部分身穿人民軍冬季野戰服(其實就是蘇聯二戰時期的那種套頭條紋狀棉服),絕大多數先頭入朝的戰士還穿著50式軍服冬裝,只是去掉了解放軍的帽徽與胸章。

由於長期駐紮東北,先期入朝的部隊保暖工作做的比較好,棉衣棉被齊全。由於還沒有入冬,所以首批入朝部隊並沒有產生凍害傷亡。

由於是志願軍,要求所有部隊都不佩帶任何標誌,50式軍服都摘掉「八一」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標。所有人須將帽徽、胸標等一切具有解放軍標記的物品留在國內,連印信,文件,官兵證件都一律上繳。

為準備志願軍出國作戰,早在1950年7月,總後勤部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製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第二批入朝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尤其是第九兵團,很多官兵身著華東地區的薄棉衣,頭戴無帽耳的布質大簷帽,腳穿膠底單鞋走上了戰場。

志願軍在戰爭實踐中發現,原有的仿蘇式的套頭式單衣透氣性很差,負傷後難以脫卸,影響救護。棉花易滾花成堆,影響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絨帽沒有聽孔,不利防空襲防炮擊,棉靴腰矮,容易灌雪……

圖片:志願軍的步兵很少佩戴鋼盔,但在炮兵和高炮兵部隊有配發了鋼盔,多以繳獲的日式鋼盔為主。為炮兵和高炮兵配備鋼盔的主要原因是,相對於步兵,炮兵和高炮兵更容易受到敵方炮彈、炸彈或火箭彈的火力打擊,所以更需要佩戴鋼盔來防止破片殺傷。

從1951年6月開始,志願軍改進了軍服,其中棉衣改為立領對開襟式,電木扣,前懷有加厚護胸可以抵禦風寒,兩肩縫製有加厚的護肩,使扛槍時的軍服耐磨,袖口有拌扣能束緊防灌風。棉褲為襠部寬鬆的馬褲式,褲腿下端打五個扣,前膝加護膝,後襠加護襠。改進了高腰棉毛皮鞋,更加耐寒。

大家看到的大部分抗美援朝戰爭影視作品裡的志願軍形象,都是1951年改進版的軍服,電影《金剛川》裡面就是這套軍服。

這套軍服一直穿到了停戰以後的1956年,這一年,駐朝志願軍開始授予軍銜,更換55式軍服,只是帽徽中間沒有「八一」字樣。

回到開頭的問題,關於志願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個胸章最早是在1951年設計的,但後來並沒有實際配發,只有少數談判代表和對外聯絡人員才有配備。直到1953年停戰以後,才開始普遍配備胸章,時間大約是1953年10月以後。

例如這張鋼鐵戰士胡修道的照片,身穿志願軍冬季棉服,就佩戴者「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很顯然拍攝於1953年冬季,因為胡修道胸前的那些勳章,都是在1953年夏季獲得的。

所以,現實中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絕大多數志願軍官兵都沒有胸標。著名影視作品例如《上甘嶺》《英雄兒女》裡志願軍的胸標,其實只是藝術化的表現,並不符合史實。所以,電影《金剛川》裡面的志願軍不佩戴胸標,是符合史實的。要知道,連彭老總在1953年7月赴板門店籤署停戰協議的時候,他的軍裝上也沒有任何標誌。


相關焦點

  • 志願軍的胸章與軍裝:經典影視反而沒真正還原?
    《金剛川》電影引起熱議,片中的志願軍角色一律沒有佩戴胸章也引起了關注。所以,《金剛川》是第一部志願軍角色不戴胸章的電影嗎?志願軍的軍裝就是影視裡的那樣嗎? 大家印象中的志願軍基本上就是《上甘嶺》和《英雄兒女》電影裡的形象,胸前佩戴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字樣的胸章。
  • 《金剛川》的口碑為何兩極分化:周期短影響了細節的打磨?
    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已經破億,許多觀眾在網上議論紛紛,為何口碑有些兩極分化?恐怕兩個多月的周期確實影響了細節的打磨。《金剛川》是4個單位組成,三長一短,可以看出對應負責的導演。第一單元白馬飛馳,估計是管虎。
  • 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戴鋼盔符合真實歷史嗎?(下)
    而到1950年入朝作戰時,9兵團各部也沒有佩戴鋼盔出國的記錄(或者是筆者沒有發現)。 我們知道,9兵團缺乏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以至於在二次戰役時因凍傷嚴重失去了戰鬥力。很多人在談到這一事實的時候,總認為9兵團沒有得到任何禦寒物資補給,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 司馬南批《金剛川》拋開歷史,炮兵打完炮不挪地,有辱志願軍智商
    》的觀後點評,他稱《金剛川》的味道有點怪,並發布了長達18分鐘的視頻來點評這部電影。很多人總是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本國的歷史,以為這就叫做客觀。所謂的紀律就是沒人喜歡的主旋律,只有美國式的兵痞才是英雄,滿滿的都是好萊塢的套路,反觀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對決,看不到志願軍群體,將真實的歷史完全拋開,只為煽情而煽情!
  • 《金剛川》如果這樣拍?我保證這部電影不會被罵
    有些細節已經記不清了,同時也不太適合討論。這裡就以《金剛川》為例吧。這部戰爭片觀眾爭議的焦點,一直有兩個。這和歷史上中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正面戰勝美國軍人推到38線簡直是南轅北轍。這既侮辱了「志願軍」,同樣侮辱了美軍。另外就是這部電影裡面,明明是反映的「志願軍」正面戰爭。士兵委員會,沒有。幹部士兵民主討論討論分析敵情,沒有指導員,沒有。更沒有「把黨支部建在連隊上」。
  • 討論點《金剛川》的軍事層面,看似不合理才更彰顯志願軍奇蹟
    關於《金剛川》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了,之前咱們側重於劇情方面,但是作為一部軍事題材電影,《金剛川》也講述了很多軍事層面的細節,很多觀眾在看的過程中,可能會對一些軍事細節有所疑惑。比如電影一開場,張譯飾演的張排長就和吳京飾演的老關說,炮彈運不過來了。
  • 《金剛川》票房破6億,志願軍修橋畫面真實,網友:細節感人
    10月31日,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14:03:02,電影《金剛川》票房仍在穩步增長,日票房超過《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以及《我和我的家鄉》,穩居第一,總票房突破六億大關。電影《金剛川》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家國情懷以及濃濃的戰友情,電影中充滿了無數感人至深的細節
  • 《金剛川》你夠了,別再侮辱志願軍的智商和歷史了
    在這場戰鬥中,志願軍們盡顯遊擊精髓,以血肉之軀鏖戰美軍的第七艦隊。但是,在電影中,我沒有看到志願軍的戰鬥智慧,只看到了一個字,莽。但是在電影《金剛川》中,卻拍成了為了躲避轟炸跑到樹林裡隱藏,最後被美軍的燃燒彈燒的死傷慘重,不知道導演是小看了現代武器的威力還是侮辱了志願軍和觀眾的智商。
  • 《金剛川》給一星,為致敬志願軍的情懷而去,卻被管虎成功噁心了
    對敵方空襲的預警靠靈異第六感,或者完全等飛機快飛到頭上了才有預警,沒有任何的緩衝反應時間,前面才說這座橋至關重要,卻在知道沒有制空權的前提下,既不安排預警措施,也沒有布置相應的防空力量?就兩架高射炮用來打飛機,還不能交叉射擊,這是想表達士兵的勇敢還是部 隊首長的愚蠢?
  • 《金剛川》豆瓣評分僅6.5分?兩個趕出了一部令人失望的影片!
    然而,影片《金剛川》其拍攝和製作的時間只有兩個月有餘,時間短到令人難以相信,雖然影片在總體上來說,沒有什麼太多明顯的穿幫和BUG,但細節上處理的差強人意,如果細究的話,你會發現很多的瑕疵!
  • 我就非要來中肯地說說《金剛川》
    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已經破億,許多觀眾在網上議論紛紛,為何口碑有些兩極分化?恐怕兩個多月的周期確實影響了細節的打磨。順便,志願軍不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倒是對的,歷史照片中有太多這樣的實例。電影既然是戰爭後期,志願軍對作戰環境以及對手的優勢已經很熟悉,且有了行之有效的辦法,大量的重武器運抵前線,那麼這些細節改一改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 加入美軍視角,《金剛川》對志願軍犧牲精神的刻畫到位嗎
    外國視角的敘事在《八佰》中也有呈現,但是呈現出來的樣貌太懸浮,也讓人看不清導演對這個視角到底是什麼立場,因此會造成觀眾各有各的理解和爭議,相比之下《金剛川》做得有進步。最重要的是,美軍和志願軍基層官兵對戰爭的心態有個本質區別,那就是美軍想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戰,雖然有出色的武器裝備也有強悍的戰鬥力,但是他們依舊有強烈的厭戰情緒,這和明確為何而戰,鬥志昂揚,視死如歸的志願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 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戴鋼盔符合真實歷史嗎?(上)
    而在大眾的潛意識中,志願軍似乎並沒有佩戴鋼盔,因此有朋友對於這一點會有疑問。事實上關於志願軍戴不戴鋼盔的話題,曾經引起過廣泛的討論,不過由於當時掌握的材料有限,所以也沒有討論出個所以然來。本文便從我軍在戰爭年代繳獲、使用鋼盔的事實講起,結合抗美援朝戰爭的實際情況,來跟大家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歷史上真實的《金剛川》志願軍過橋後,15天瘋狂殲敵5.3萬
    這是市場是真實反映,沒有人會傻傻的進電影院聽一些假大空的煽情口號接受著沒有油鹽的洗腦。通過這一場戰役,志願軍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有能力有實力也有勇氣同任何國家任何人進行較量。我們沒有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那麼多先進的武器設備和飛機大炮,但戰爭歸根到底決定勝利的還是人,武器離開了人就是一堆廢鐵。想想當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國不就是一個反面例子麼?最後志願軍在裝備和補給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依靠著驚人的意志贏下了這場戰鬥,打了美國狠狠的一個耳光,此戰之後志願軍步兵贏得了世界第一輕步兵的美譽!
  • 看完《金剛川》,還可以期待《長津湖》
    所以,我的期待是能看到一部符合歷史事實,能體現我軍戰術水平,人物形象飽滿的歷史戰爭片。比如以前的《上甘嶺》《百團大戰》,因為條件有限,雖然戰術描述,軍隊組織,兩軍陣型都表現得不錯,但是故事性,和人性細節要差點,特別是爆炸特效技術,戰爭場面上還是有一些時代局限的。
  • 《金剛川》| 銘記歷史最好的方式,是現在創造歷史
    ——電影《金剛川》50年前,一首《英雄讚歌》,描繪了慘烈恢弘戰爭場面。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這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 電影《金剛川》正是其中的一個真實故事。1953年4月,一場嚴酷的戰鬥在金剛川打響。所謂金剛川,是一條寬60米的河流,徒涉無法通過,是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的必經之路。然而也是一條生死補給線。
  • 《金剛川》的天敵是軍迷、歷史愛好者和細節控
    何況《金剛川》還有一份複雜的任務清單,從票房到口碑,搞砸了一件就是失敗,主創團隊從開始就沒有「功過是非,毀譽由人」的託詞。作為首批觀眾,整個觀影過程平靜的出奇,角落裡沒有想像中的啜泣,觀眾凝神屏息,全情投入,片尾字幕伴著《我的祖國》出現時,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前退場,至少在我的印象中,這是速7「see you again」之後的第一次。
  • 真實的金剛川,「人橋」創造的神跡背後,讓人思考為何戰旗美如畫
    《金剛川》熱映,該片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而抗美援朝的題材,為何我們很少涉及,主要原因,這段歷史是近代宏大而盤根錯節的關係。但是要讀懂堅守這座「橋」的意義,犧牲的價值所在,我們就必須知道這段歷史,又是為何發生,這座橋又為何影響了雙方的和談?
  • 《金剛川》引爭議,關鍵在於我們的導演對人性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這個月影院最重磅的電影毫無疑問一定是《金剛川》。周日我從影院一出來便心情激動,為電影寫了一篇文章。儘管我也知道電影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存在,但我依然是支持影片的,無他,只因為這是國內第一部商業性的抗美援朝大片。
  • 「違背史實」從《金剛川》談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的事實情況
    電影《金剛川》筆者也是剛看不久,說實話千言萬語很難在這裡說清,如果要評價電影,五星滿分我只願意打兩星,這兩顆星給本片道具,先不說有沒有道具上的穿幫,因為也確實看到相比於以往的戰爭電影,明顯看起來是用過了心,希望在這個點上日後能夠更為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