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非要來中肯地說說《金剛川》

2020-10-26 不會逆流的時光

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已經破億,許多觀眾在網上議論紛紛,為何口碑有些兩極分化?恐怕兩個多月的周期確實影響了細節的打磨。

《金剛川》是4個單位組成,三長一短,可以看出對應負責的導演。

第一單元白馬飛馳,估計是管虎

第二單元以飛機特效為主,估計是郭帆。

第三單元就是路陽導演了。

隱蔽接敵

《金剛川》的故事不算複雜,是1953年夏季反攻中冒著美軍轟炸保障金剛川橋梁屹立不倒的故事。聽說是《冰血長津湖》因為新冠疫情暫停後臨時決定拍攝的,周期確實太短了。

影片好的地方大家也都看到了:

鏡頭效果能和以往優秀戰爭片比肩。

偽裝和隱蔽推進的效果做得很出色。

炮組操縱高炮射擊的鏡頭和音效令人信服。

幾次炮火齊射很漂亮!上次是哪部?《風雨下鐘山》裡直接在膠片上畫出來的?

劉班長對女通信員的懵懂愛慕恰到好處。(國產言情劇看看你們自己)


說說欠打磨的地方:

第二單元的那個美國飛行員為什麼掏出牛仔帽戴上?

這個橋段設計可能源自1964年的諷刺喜劇《奇愛博士》(如果導演編劇不是這麼想的,趕緊改口這麼說,顯得比較有文化)。

這部電影出自庫布裡克之手,此人被好萊塢影人稱為「簡直是上帝本人」。片中的美軍B-52轟炸機機長在得知核大戰爆發後,欣喜若狂地從柜子裡掏出牛仔帽戴上,在電影結尾卻陰差陽錯和原子彈一起飛向目標,達成了十足的諷刺效果。

經典鏡頭

庫布裡克的電影是從業者繞不開的學習材料,但是這部五十多年前的電影在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中知名度很低,所以,觀眾不曉得這個典故,只能在第一層,哪能達到《奇愛博士》的第五層?

另外,這個場景中的美軍飛機塗裝是有問題的,注意有架美軍F4U的座艙上塗著許多紅星,表示擊落了中朝空軍的戰機,但F4U的王牌只有1人,為蓋伊·博德倫,戰績是5架,為3架拉-9或拉-11和2架雅克-18。他屬於海軍VC-3中隊而不是片中的海軍陸戰隊以VMF開頭的中隊番號,也沒有被擊落。

王牌塗裝的復原模型


《金剛川》電影的其它一些道具其實也欠推敲。

比如望遠鏡,看起來更像是抗美援朝戰爭以後的式樣,而不太像是當時廣泛裝備的中正式望遠鏡。

比如衝鋒鎗,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更多的使用波波斯-43,而不是波波沙-41,即便是波波沙-41,此時的志願軍多數採用彈匣,而且就憑衝鋒鎗使用的手槍子彈,對空射擊毫無意義。

順便,志願軍不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倒是對的,歷史照片中有太多這樣的實例。

也估計是因為創作時間短,三個導演不自覺地都用自己熟悉的程序把控劇情走向:

本片的編劇兼第一單元導演管虎主打一個慘烈,和《八佰》一樣,打擊敵人靠什麼,靠敢莽嘛!所以鄧超飾演的連長被炸得就剩上半身,李九霄飾演的班長被燃燒彈的熱浪炸成灰,吳京飾演的高炮班長被掃射成碎片,張譯飾演的高炮排長被打的就剩一手一腳。

第二單元導演郭帆只好強調特效,可是時間不夠,屏幕上寥寥幾架戰機。

第三單元路陽以動作片見長,這段有點像俠客對決,張譯被炸得一手一腳還能爬到另外一個炮位上開火是誰定的?難道模仿《亮劍》的名場面之一「騎兵連衝鋒?」。

孫德勝衝鋒

須知,人被炸斷手腳會導致大出血,直接昏迷。衝鋒?繼續戰鬥?都不太可能。

所以,劇本的細節改一下會更合理,比如張譯的角色被爆炸的氣浪掀出去很遠,直接摔暈過去,醒來之後是巨大的耳鳴,看來炮組傷亡慘重,然後堅持不下火線。

這些年外國導演中有一股趨勢,就是拿戰爭的慘烈和「人性思考」代替對「為何而戰」的思考,更別提表現參戰軍人的有勇有謀。

電影既然是戰爭後期,志願軍對作戰環境以及對手的優勢已經很熟悉,且有了行之有效的辦法,大量的重武器運抵前線,那麼這些細節改一改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就算真的高炮數量不足,為什麼不組織輕重機槍對著低飛的敵機開火?

如果需要誘敵,那麼那麼多等待渡河的部隊閒著也是閒著,為什麼不找人過來幫忙修一些假陣地,做幾門假高炮?

比如開頭的白馬,這白馬跑啊跑,意思就=字幕「導演管虎」?

如果有角色騎著這匹不怕空襲的白馬,去點火誘敵,豈不是視覺效果和故事邏輯都更完善?

還有李九霄的角色,如果安排成護送炮兵觀察組給後方的喀秋莎報告美軍炮兵陣地位置,觀察到美軍炮兵陣地被摧毀,與女通信員通過電波交流,豈不比在河邊高地更恰當?

沒有特寫的報務員

更不用說,既然故事的主旨是架橋,結果工兵部隊的作用呢?

是啊,工兵連配角都排不上嗎?

這個可能還真不能怪劇組,工兵英雄張振智2000年去世,現在無論是網上,還是各種紀念展覽上,照片都沒有一張,事跡語焉不詳。最詳細的描述不過是利用被美軍炸斷的樹木架橋,其它……?!

難道史學界連整理檔案和影視界協作的興趣都沒有嗎?

令人迷惑。

不過,編劇這次怎麼不去拜訪當事人的親屬了?張振智又不是在山溝溝裡離休的,這麼大的東部戰區南京幹休所,門牌很難找嗎?

另外,本片的配樂也看得出跟倉促,《志願軍戰歌》、《我的祖國》和《英雄讚歌》。

片尾迎回志願軍遺骸的配樂好像是《陣亡將士的輓歌》(Hymn to the Fallen,《拯救大兵瑞恩》片尾曲)的變奏,這一點我不是很確定,希望其他觀眾留心聽一下。

70周年紀念獎章

最後,相信以後的抗美援朝電影不會像《金剛川》這麼倉促了,希望製作人、出品人和導演們不要老親力親為了。

編劇們如果沒有靈感,請到歷史檔案裡去找一找,歷史的答案當然在歷史中去尋找。

相關焦點

  • 也來說說《金剛川》和抗美援朝
    《金剛川》看完,用李成儒的三如話來說真的是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針氈,我自己再加一個言之無物。對電影有多期待就真的有多失望。不吐不快 首先我非常期待這部電影,抗美援朝相關電影電視非常少,看多了太多手撕鬼子,非常想看看抗美援朝大電影,結果除了最後段有點爆發和前段鄧超的一點江西話搞笑,實在沒啥東西,有點借鑑《敦刻爾克》的意思,但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大概說的就是這個,莫名其妙的鏡頭重複,敘事連貫性不強,生怕觀眾看不明白,加上大段文字來說明,觀眾來看的是電影,不是PPT,很奇怪,而且還配上英文,怕國外觀眾看不懂還是準備去國外上映
  • 我也來說說看了《金剛川》之後的感受,張譯的演技精湛,值得一看
    昨晚去看了六點半場的《金剛川看得我熱血沸騰。忍住了不哭,但內心的激動卻無以言表。張譯單臂拄著拐杖,迎著光走在玉米地裡的背影,僅僅是背影,已經看得我心激蕩,禁不住豎舉起了大拇指想給張譯想給導演點個讚,真的太棒了!兩個字:英雄!兩個字:演技!電影裡的幾處亮點讓我想想,總結一下。
  • 影評人看不上眼,觀眾卻愛得要死?看了《金剛川》我終於明白了
    番茄今天要說的是哪部電影筒子們一定猜得到——正是《金剛川》。197653人犧牲,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見證了這場爆發在異國的慘烈戰役,年輕的志願軍將士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山河無恙番茄仔細看了一遍豆瓣評論,中肯的講,
  • 《金剛川》好不好看?隨便聊聊《金剛川》
    先給《金剛川》打分吧,及格分。不能說多好,總之沒超預期。不如看之前網上吹的,今年什麼什麼如何如何。一個導演就能幹完的活,非要三個導演組團一起折騰,何必呢!都是大導演,聽誰的不聽誰的呢?最後觀影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是分段式講述。好吧,你們牛逼。網上還說這種方式是學習敦刻爾克,說實話敦刻爾克我沒看,也就無從評論。
  • 誰的《金剛川》?
    編者按:讓人熱血沸騰的戰爭片《金剛川》上映不久,各方評價逐漸呈兩級分化,可謂每個人眼中都有著一個自己的金剛川,小編就為您採訪了和電影有點關聯的四個不同人士的看法,也從不同視角來透視《金剛川》。最後還好,接到了群頭老趙的電話,突然說有了這個活,要去山裡拍戲。那時候有些認識的朋友就有些猶豫了,但我可管不了那麼多呢,拍屁股立馬就去了。我是跟著路陽導演那個組的,演大部隊裡一個小兵。
  • 我就是要扭到《金剛川》說
    要描述這樣一場大規模戰役,宏大的戰爭史事怎麼聚焦,《金剛川》找了一個小小的切入點——一座橋,這一點無疑是成功的。但我覺得電影就是電影,是一種創作,不應該以沒有嚴格遵循史實來指責它,只要能引導大家去關注真正的歷史就好。)
  • 《金剛川》,我不感動
    簡單說就是,志願軍要經過金剛川上的一座橋,美軍不停的派飛機空襲炸毀橋。工兵連需要在每次美軍空襲後修復這座橋,志願軍部隊在每次橋修好後分批次過橋,此外岸上的高射炮兵要打擊前來空襲的美軍飛機保護這座橋。在一天一夜的時間裡,電影通過工兵、過橋部隊、美軍和高射炮兵四個不同的視角來展現他們所經歷的這個一天一夜分別是什麼樣的,他們眼中看到的戰鬥和犧牲是什麼樣的。
  • 要客觀評價電影《金剛川》,先要了解金剛川
    電影可以不完全復原真實的故事,但要傳達出應該有的氣節與精神,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奪冠》做得好,《金剛川》做得也好。今天這篇文章,作者連城易脆花了很大的精力來整理,無論是看片前還是看片後閱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我最認同的還是文章結尾的段落,藝術作品有時候是要超越生活與自我的。
  • 評《金剛川》,中國戰爭片要走的路還很長
    張飛因為要掩護過橋部隊,也犧牲在陣地上。《金剛川》的優點要說這片子的優點,繞不過去的肯定是製作周期。最後來說說四個章節,都說管虎抄了諾蘭的《敦刻爾克》,用三條線來展現一個故事其實我覺得《金剛川》就是一個三一律,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一天內,電影通過前三個章節,不斷的通過時間、地點、事件讓觀眾積累情緒,在最後一個章節升華全片。戰士們不得不在這裡抗爭,在這裡犧牲。他們那種敢於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歌頌,值得我們銘記!向最可愛的人致敬,向英雄致敬!
  • 相信我,《金剛川》絕對是今年院線最後的王炸
    雖說《奪冠》、《急先鋒》、《姜子牙》三部「春節檔」表現低於預期,但是《我和我的家鄉》一騎絕塵,票房直奔30億大關。那麼,就來說說這部2020年年末院線的最後王炸:《金剛川》。當時後勤運輸線要保證物資供給,而金剛川則是運送至前線的必經之地
  • 奴性的劣根 | 談電影《金剛川》觀感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勝利70周年,10月23日,扛「抗美援朝」主旋律大旗的電影《金剛川》在全國院線上映。帶著對抗美援朝精神的敬意和對志願軍英雄事跡的深切緬懷,我和孩子走進了影院。雖然觀影中我也被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所感動,但整部片子看完後,我最大的感覺卻是:邏輯混亂,違背史實。
  • 沒有精神高地的《金剛川》!
    我承認容易被感動,但觀看《金剛川》卻沒有。我們不是好戰者,非得把自己刻畫的形象高大,但迴避或淡化戰爭的正義性,就會變得迷迷糊糊,兵臨城下的時候就會首鼠兩端甚至雙膝跪地。我們也不是唯心主義者,非要把敵人刻畫的猥瑣和不堪,但含糊美與醜、對與錯的概念,人物就會不倫不類,事非就會模糊不清,人們就會缺乏情感認同和行動趨同,又何來文化的自信和引領,怎麼構建民族精神的高地!
  • 兩個月交卷的《金剛川》,對中國電影有什麼意義?
    拍一部電影要多久?事實上,這個拍攝速度對不少同類型的港片而言都算是稀鬆平常,但如果真要加入不少「大場面」來合計一番,《金剛川》的效率相較於《新喜劇之王》還是略勝一籌。這既有平均生活節奏慢於香港的因素,也有早期國產電影院線票房被進口影片佔據比例過多等影響,都是導致國產商業電影工業化進度緩慢的原因——直到《金剛川》的出現。中肯地說,《金剛川》是一部被「逼」出來的電影,整個劇組1000多人,兩個月都沒睡過一個好覺。
  • 金剛川中你不知道的事,金剛川裡的歷史人物原型揭秘
    最近的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線了,看的人很多的,還是非常的好看的,小編也看了,很值票價的,值得一看,今天就給大家來說說這個《金剛川》裡面的歷史人物都分別是誰呢?他們的英雄事跡又什麼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 通過《金剛川》說說成就了新中國的抗美援朝
    最氣憤的就是整部電影過度的渲染美軍對金剛川大橋的轟炸,造成了我軍一次又一次的傷亡,而美軍卻十分輕鬆,開著小飛機飛來飛去隨便炸炸就完事了,也沒啥傷亡。這就給人造成了一種實力相差非常懸殊的感覺,好像美軍就是強,我軍就是在憑藉著意志力和不畏犧牲的精神在打仗。這是整部電影讓筆者最不舒服的地方,怪不得之前看到一個評論說:「帶著兒子看了《金剛川》,看完了以後兒子說是美軍放過了我們。」
  • 看了《金剛川》,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人要給差評了
    1.今天我去看了《金剛川》,感覺整部電影裡就是圍繞一門大炮演的,而且炮彈也只有100多發,打下幾架飛機,這期我們姑且不說,我可以理解為技術高超。3.大炮打飛機的畫面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讓整部電影變得枯燥無味。
  • 《金剛川》血肉築起的不斷之橋
    昨天,逍遙被今日頭條邀請去參加《金剛川》首映式,觀影結束,激動之情久未平息,上次逍遙參加首映式之後吹爆的是《紅海行動》,這次我要吹爆《金剛川》,沒錯,它值得您走進電影院,值得您安利您的朋友一起去看!的故事看完之後也就是心有漣漪,有些被強行催淚的感覺,但《金剛川》不同,《八佰》重在刻畫群像,《金剛川》則重在塑造英雄。
  • 看完《金剛川》,還可以期待《長津湖》
    #金剛川# #吳京談金剛川角色##長津湖開拍#因為之前看八佰的國軍看得抑鬱,所以金剛川的韓戰片出來一上映,又有吳京和張譯,特別是我心愛的小眼睛——張譯子,所以我在北方的冬日暖陽的大周末,貴婦名媛下午茶都沒喝,跑去黑洞洞的電影院看《金剛川》
  • 金剛川:我看了半部主旋律
    金剛川最近,有部電影很火,那就是描寫韓戰的《金剛川》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衝著《八佰》的好口碑,我是一定要去看這部《金剛川》的。這一天,電影7點半開始,5點去學校接完上小學孩子,快速地吃完下午飯,一頓河東獅吼的陪伴下,孩子才做完作業,這時應經過了8點,等坐到電影的時候,過了8點半了。
  • 電影《金剛川》滿分10分你們給多少分?我給8分
    電影《金剛川》從10月23號上映,網上就開始各種評價有說拍得爛,沒有主旋律的,也有人說拍得好,能在3個月得時間拍出這樣一部作品也是相當不錯的。上映一周票房4.9億,這個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剛剛看完《金剛川》,小編來簡單說說。首先,要是打分的話,個人評價在7.5-8.5之間。這部電影絕對不能算是一部糟糕的影片,當然我個人也不會認為它是一部很優秀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