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已經破億,許多觀眾在網上議論紛紛,為何口碑有些兩極分化?恐怕兩個多月的周期確實影響了細節的打磨。
《金剛川》是4個單位組成,三長一短,可以看出對應負責的導演。
第一單元白馬飛馳,估計是管虎。
第二單元以飛機特效為主,估計是郭帆。
第三單元就是路陽導演了。
隱蔽接敵
《金剛川》的故事不算複雜,是1953年夏季反攻中冒著美軍轟炸保障金剛川橋梁屹立不倒的故事。聽說是《冰血長津湖》因為新冠疫情暫停後臨時決定拍攝的,周期確實太短了。
影片好的地方大家也都看到了:
鏡頭效果能和以往優秀戰爭片比肩。
偽裝和隱蔽推進的效果做得很出色。
炮組操縱高炮射擊的鏡頭和音效令人信服。
幾次炮火齊射很漂亮!上次是哪部?《風雨下鐘山》裡直接在膠片上畫出來的?
劉班長對女通信員的懵懂愛慕恰到好處。(國產言情劇看看你們自己)
第二單元的那個美國飛行員為什麼掏出牛仔帽戴上?
這個橋段設計可能源自1964年的諷刺喜劇《奇愛博士》(如果導演編劇不是這麼想的,趕緊改口這麼說,顯得比較有文化)。
這部電影出自庫布裡克之手,此人被好萊塢影人稱為「簡直是上帝本人」。片中的美軍B-52轟炸機機長在得知核大戰爆發後,欣喜若狂地從柜子裡掏出牛仔帽戴上,在電影結尾卻陰差陽錯和原子彈一起飛向目標,達成了十足的諷刺效果。
經典鏡頭
庫布裡克的電影是從業者繞不開的學習材料,但是這部五十多年前的電影在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中知名度很低,所以,觀眾不曉得這個典故,只能在第一層,哪能達到《奇愛博士》的第五層?
另外,這個場景中的美軍飛機塗裝是有問題的,注意有架美軍F4U的座艙上塗著許多紅星,表示擊落了中朝空軍的戰機,但F4U的王牌只有1人,為蓋伊·博德倫,戰績是5架,為3架拉-9或拉-11和2架雅克-18。他屬於海軍VC-3中隊而不是片中的海軍陸戰隊以VMF開頭的中隊番號,也沒有被擊落。
王牌塗裝的復原模型
比如望遠鏡,看起來更像是抗美援朝戰爭以後的式樣,而不太像是當時廣泛裝備的中正式望遠鏡。
比如衝鋒鎗,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更多的使用波波斯-43,而不是波波沙-41,即便是波波沙-41,此時的志願軍多數採用彈匣,而且就憑衝鋒鎗使用的手槍子彈,對空射擊毫無意義。
順便,志願軍不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這倒是對的,歷史照片中有太多這樣的實例。
也估計是因為創作時間短,三個導演不自覺地都用自己熟悉的程序把控劇情走向:
本片的編劇兼第一單元導演管虎主打一個慘烈,和《八佰》一樣,打擊敵人靠什麼,靠敢莽嘛!所以鄧超飾演的連長被炸得就剩上半身,李九霄飾演的班長被燃燒彈的熱浪炸成灰,吳京飾演的高炮班長被掃射成碎片,張譯飾演的高炮排長被打的就剩一手一腳。
第二單元導演郭帆只好強調特效,可是時間不夠,屏幕上寥寥幾架戰機。
第三單元路陽以動作片見長,這段有點像俠客對決,張譯被炸得一手一腳還能爬到另外一個炮位上開火是誰定的?難道模仿《亮劍》的名場面之一「騎兵連衝鋒?」。
孫德勝衝鋒
須知,人被炸斷手腳會導致大出血,直接昏迷。衝鋒?繼續戰鬥?都不太可能。
所以,劇本的細節改一下會更合理,比如張譯的角色被爆炸的氣浪掀出去很遠,直接摔暈過去,醒來之後是巨大的耳鳴,看來炮組傷亡慘重,然後堅持不下火線。
這些年外國導演中有一股趨勢,就是拿戰爭的慘烈和「人性思考」代替對「為何而戰」的思考,更別提表現參戰軍人的有勇有謀。
電影既然是戰爭後期,志願軍對作戰環境以及對手的優勢已經很熟悉,且有了行之有效的辦法,大量的重武器運抵前線,那麼這些細節改一改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就算真的高炮數量不足,為什麼不組織輕重機槍對著低飛的敵機開火?
如果需要誘敵,那麼那麼多等待渡河的部隊閒著也是閒著,為什麼不找人過來幫忙修一些假陣地,做幾門假高炮?
比如開頭的白馬,這白馬跑啊跑,意思就=字幕「導演管虎」?
如果有角色騎著這匹不怕空襲的白馬,去點火誘敵,豈不是視覺效果和故事邏輯都更完善?
還有李九霄的角色,如果安排成護送炮兵觀察組給後方的喀秋莎報告美軍炮兵陣地位置,觀察到美軍炮兵陣地被摧毀,與女通信員通過電波交流,豈不比在河邊高地更恰當?
沒有特寫的報務員
更不用說,既然故事的主旨是架橋,結果工兵部隊的作用呢?
是啊,工兵連配角都排不上嗎?
這個可能還真不能怪劇組,工兵英雄張振智2000年去世,現在無論是網上,還是各種紀念展覽上,照片都沒有一張,事跡語焉不詳。最詳細的描述不過是利用被美軍炸斷的樹木架橋,其它……?!
難道史學界連整理檔案和影視界協作的興趣都沒有嗎?
令人迷惑。
不過,編劇這次怎麼不去拜訪當事人的親屬了?張振智又不是在山溝溝裡離休的,這麼大的東部戰區南京幹休所,門牌很難找嗎?
另外,本片的配樂也看得出跟倉促,《志願軍戰歌》、《我的祖國》和《英雄讚歌》。
片尾迎回志願軍遺骸的配樂好像是《陣亡將士的輓歌》(Hymn to the Fallen,《拯救大兵瑞恩》片尾曲)的變奏,這一點我不是很確定,希望其他觀眾留心聽一下。
70周年紀念獎章
最後,相信以後的抗美援朝電影不會像《金剛川》這麼倉促了,希望製作人、出品人和導演們不要老親力親為了。
編劇們如果沒有靈感,請到歷史檔案裡去找一找,歷史的答案當然在歷史中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