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美軍視角,《金剛川》對志願軍犧牲精神的刻畫到位嗎

2020-12-22 澎湃新聞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楊升

國際政治觀察者

工作之便,我應該是風聞最早看到《金剛川》的人之一。這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大製作電影被認為是舉國上下隆重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獻禮大片。

電影8月立項、開拍,9月20日殺青,10月23日就要和觀眾見面,只有不到兩個月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內拍這麼宏大的歷史戰爭題材,加之疫情等限制性因素,對於任何攝製團隊而言都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如果讓我給這部電影做個評價,我只能說它穩紮穩打完成了作業,但是到不了令人叫好的程度,遠不及《英雄兒女》和《上甘嶺》等劃時代的經典作品。

《金剛川》的劇本選取的故事偏冷門。大部分人提到抗美援朝時腦海中閃過的會是什麼?上甘嶺英雄陣地,長津湖的天寒地凍,三所裡的千裡奔襲,或者是讓美國王牌飛行員們都膽寒的「米格走廊」?這些都沒有出現在《金剛川》裡,該片的選題聚焦在了一場大多數觀眾可能會覺得相對陌生的戰役,1953年停戰籤字前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劇本沒有聚焦這場戰役的主戰場,而是放在了一座我軍大部隊必須越過的其中一條橋上。炸橋和建橋是我軍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較量的一個主要課題:在電影中,這座橋先後被榴彈炮,航彈,空投延時炸彈以及凝固汽油彈先後摧毀多次,但是我軍就是能夠一次次奇蹟般的修復它,使得大部隊全數過江抵達主戰場並最終贏得這場最後的戰役。

不知是不是巧合,管虎在《八佰》中最後也是想通過「過橋」來表現四行倉庫將士的勇敢和悲壯,這次拍抗美援朝又是過橋。

為了守住這座橋,保證大部隊渡江,電影中和美軍較量的主角就是地面的高炮部隊,吳京和張譯扮演的兩名戰士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吳京飾演一名有菸癮的老兵,有個專用的煙盒用來裝菸絲,但是這個煙盒是「聯合國軍」的軍用罐頭改造的,可見這名角色久經沙場。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本片有一個橋段選擇了美軍視角的敘事,這點說實話在國產片中很少見。為了不劇透,我只能說這名美軍飛行員的形象刻畫上沒有誇張和刻意的醜化,臺詞設計不突兀。從他的觀念和性格來看,如果生在今天的美國,這名美軍飛行員大概率應該是屬於川普的鐵桿支持者。他的形象是典型的牛仔性格,有美國人尚武的立國精神的體現,從機身塗裝來看可能還是個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老炮。

美軍的敘事中夾雜著白人至上主義者對中國的輕蔑,也有對中國創造的奇蹟的詫異,以及對擁有各種優勢的自己依舊打不贏中國人的沮喪和困惑,這是非常立體也非常合理的塑造。歷史上,中國也是通過這一戰讓自己在西方人眼中「東亞病夫」的形象完全打破。

這款叫做F4U海盜的美軍艦載機就是片中反派的座駕

這名把我軍兩座高炮陣地都犁了一遍的美軍老牌飛行員可以說是片中唯一的反派,他象徵高傲自負但同時強大自信的美軍,也是美國主張對中國強硬,仇視中國的力量的縮影,他的成功塑造,也為片中志願軍戰士最後拖著半殘的身子,在彌留之際一炮把他打爆的那一幕增加了宣洩的快感。

外國視角的敘事在《八佰》中也有呈現,但是呈現出來的樣貌太懸浮,也讓人看不清導演對這個視角到底是什麼立場,因此會造成觀眾各有各的理解和爭議,相比之下《金剛川》做得有進步。

最重要的是,美軍和志願軍基層官兵對戰爭的心態有個本質區別,那就是美軍想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戰,雖然有出色的武器裝備也有強悍的戰鬥力,但是他們依舊有強烈的厭戰情緒,這和明確為何而戰,鬥志昂揚,視死如歸的志願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電影的主題是犧牲,它的英文名就是the Sacrifice (犧牲),因此電影希望向觀眾傳遞的信號就是:我們當年志願軍沒有武器裝備優勢,也沒有經濟資源優勢的情況下是怎麼把擁有原子彈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打回三八線去的?就是靠千千萬萬先烈前赴後繼,用落後的武器和困難的後勤補給通過自己精湛的戰術素養發揮到最大威力,還有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切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勝利為重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回體現「犧牲」這個主題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真實存在過的先烈,但是在電影中角色的身上,特別是張譯和吳京飾演的兩位高炮手,他們的犧牲集合了主動犧牲自己掩護大部隊的黃繼光,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雙腿被炸斷後依然頑強作戰的孫佔元。

導演管虎本人一直在輿論場上有不少爭議,這點從《八佰》公映前就開始了,雖然票房成績很好,也給不少觀眾帶來了些樸素的感動,電影製作工藝的精湛也值得肯定,但也在敘事方式和劇情上引來不少批評和詬病。

但是《金剛川》和《八佰》不一樣在於,這部電影有三個導演,另外兩位是郭帆和路陽,一個是拍了《流浪地球》,一個代表作是《繡春刀》系列,還有吳京和張譯參與主演,因此我不想把評論聚焦在電影以外的元素上去解讀某個人的言行,或者去揣測他的立場和動機,看完我想說,管虎本人的爭議,無法解構「抗美援朝」這一歷史蘊含的巨大能量,從效果看,也沒有對這部獻禮片構成重大影響。

但這部電影確實有一些問題有必要明確指出來,畢竟這是新時代一系列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的第一炮,指出他的問題是為了讓後面的其他作品能呈現得更好。

一是志願軍的犧牲和壯烈表現有餘,但英勇殺敵的形象不足;二,抗美援朝是我們在別人家的土地上打的仗,志願軍的作戰始終都伴隨著朝鮮人民和軍隊的支持,但是在這部片中沒有看到代表朝鮮的角色,只有兩個朝鮮婦女的背影。

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電影中志願軍戰士之間的關係被體現為兄弟情,戰友情和師徒情,但是唯獨缺乏了同志之間的感情,觀眾沒有看到基層連隊黨組織的作用,志願軍中廣大黨團幹部的關鍵角色。要知道1950年就能擊敗世界第一強國的志願軍和1945年還在被日軍壓制的國民黨軍都是同一代中國人,甚至一部分國軍被解放軍吸收改造後也成為了志願軍的組成部分,兩者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沒有代差,兩者最核心的區別就是有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精神上到政治上有沒有經歷脫胎換骨的改造,這點《金剛川》完全沒有體現。據說原始劇本中有戰士火線入黨的情節,但是上映版本裡並沒有看到。

希望今後的其他作品能吸取以上這些教訓,爭取做得更好。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獻禮片,可能它更大的意義正在於今天的現實。

今天的地緣政治格局不得不讓人回想起1950年。朝美對話陷入了危險的僵局,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美國開始加重在各領域,包括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全方位挑釁和施壓;而1950年,美國在幹預朝鮮半島局勢的同時也把航母開進了臺灣海峽。但是時過境遷,中國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百廢待興,建國剛滿一年的年輕政權,今天的中國看美國的眼光,面對美國的挑釁,以及果斷迎接鬥爭時所需要下的決心,和當年都不可比。美國也是如此,抗美援朝讓美國人相信了中國人是說到做到的,是一個可以讓美國付出慘痛代價,逼美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簽字停戰的強大對手,而今天的美國也絕對不會自大得像當年一樣忽視中國的警告肆意妄為。所以今天的較量模式也變了,經過過去幾十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纏繞,這場較量也變得更全方位和複雜化了。

習近平主席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所以再次跟美國較量時,咱們今天的「犧牲」會是什麼?會是又一場戰爭嗎?還是說「犧牲」已經開始?「犧牲」還會是我們贏得這場較量的一個關鍵詞嗎?註定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偉大民族復興前夕的這代中國人付出的「犧牲」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呢?這寫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思考的問題。當年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今天我們要的是國家的完全統一,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這代人也將註定迎來屬於自己的一場接一場的鬥爭,躲是肯定躲不掉的。

很多中國人和團體已經開始捲入了這場中美之間似乎註定會到來的較量,比如被美國集中力量打擊的華為,還有其他一些中國企業比如字節跳動和騰訊;比如被攪亂的香港以及在風波中被暴徒襲擊的無辜者和愛國者;比如被非法抓捕的孟晚舟女士;比如被列為「外國使團」的一些駐美新聞工作者,比如一些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付出犧牲的其他中國人。除了對外的鬥爭,還有我們內部各種挑戰,比如脫貧攻堅戰和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無數的基層幹部,醫務工作者,軍人,科研人員,各行各業的人士,也都在付出自己的犧牲。

最後還是回到電影中來吧,在電影的結局中,與史實一樣,戰士們的犧牲最終換回了勝利,美國的先進武器在面對百折不撓的志願軍面前顯得無助而冰冷。勝利屬於正義,勝利屬於和平,勝利屬於祖國和人民。有一句旁白是大概是這麼念的:一名美國老兵說道,我知道你們中國人不相信神,但你們確實創造了神跡。最後響起了經典抗美援朝電影的《英雄兒女》的主題曲《英雄讚歌》。

(本文來自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原標題:《加入美軍視角,《金剛川》對志願軍犧牲精神的刻畫到位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金剛川》比《八佰》如何?說說片中的美軍視角和「犧牲精神」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本片有一個橋段選擇了美軍視角的敘事,這點說實話在國產片中很少見。為了不劇透,我只能說這名美軍飛行員的形象刻畫上沒有誇張和刻意的醜化,臺詞設計不突兀,從他的觀念和性格來看,如果生在今天的美國,這名美軍飛行員大概率應該是屬於川普的鐵桿支持者。他的形象是典型的牛仔性格,有美國人尚武的立國精神的體現,從機身塗裝來看可能還是個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老炮。
  • 《金剛川》:從美軍視角看,才知道當年的志願軍有多堅韌強大
    不過《金剛川》第一波評價出爐,有許多觀眾認為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這部電影採用了志願軍士兵、美軍飛行員、志願軍高射炮班三個角度,來敘述同一段故事。雖然是同一件事情,但對於想要過河的志願軍來說、對於想要守護這座橋的高射炮班來說、對於想要摧毀這座橋的美軍飛行員來說,他們眼中這場戰鬥以及他們對這場戰鬥的心理感受都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的視角相互補充,反而能夠讓主題思考更為清晰和深刻。
  • 管虎郭帆路陽合拍《金剛川》,再現70年前志願軍熱血犧牲
    我國的志願軍走出國門,禦敵於外,展現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精神。將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濃縮到一部電影中太難,於是三位導演換了一種方式,來讓我們看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另一面:這次他們將視角放在了正面戰場之外,讓我們看到為了迎接正面勝利,有多少志願軍戰士在背後默默地做出了怎麼樣的付出。
  • 《金剛川》:那些應該被永遠銘記的犧牲
    ,只是有所印象,而這部電影,以最觸動人心的直觀描繪方式,刻畫了一場圍繞著過橋和護橋的艱巨戰鬥。在表現形態上,影片可謂另闢蹊徑,全片其實並沒有我軍與敵軍的貼身肉搏,而是通過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的隔空戰鬥,反映出戰爭的真實殘酷,以及志願軍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 《金剛川》:山河無恙,現世安穩,致敬先烈
    在這場戰爭中,無數中國志願軍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金剛川》以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背景,講述為了讓中國志願軍主力部隊渡過金剛川,取得金城戰役決定性的勝利,七炸七修渡川木橋。最終中國志願軍用血肉之軀築起生命之橋,主力部隊順利渡江參加金城戰役的歷史事件。
  • 金剛川:魔幻的戰爭「大片」,視角講解!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片——《金剛川》震撼上映。然而此次影片評價卻出現了兩極分化, 有人感動於志願軍付出的鮮血與犧牲, 而有人提出了許多不滿與質疑。
  • 特別的《金剛川》,是值得一看的一部電影嗎?
    ,而負責掩護的高炮部隊兩個班的志願軍戰士則與美軍進行了殊死戰鬥。、美兵視角、炮兵視角等幾個角度描述了一天24小時內幾個志願軍戰士壯烈犧牲的故事。《金剛川》也不例外,但在成片中,不同視角明顯有由於時間倉促出現的問題。一個場景在不同視角下反覆出現,被吐槽模仿《敦刻爾克》。暫且不說模仿的事,在敘事及觀感上,是有很大影響的。
  • 志願軍的豐碑——評電影《金剛川》
    剛受邀看完#電影金剛川# ,說實話超出預期。去之前我以為是大場面戰爭片,實際是圍繞一座橋,過橋,護橋,炸橋,修橋,中美四個視角講述一個故事,故事創作的非常好,情節緊湊全程2小時無尿點。影片中沒有高級領導,沒有高大全的人物,通過基層士兵的視角,講述了抗美援朝中敵人的強大和我軍的無畏信念、犧牲、保家衛國的勇氣。
  • 《金剛川》十七八歲的你,能否肩負起志願軍戰士肩上的重擔
    志願軍戰士要在第一時間趕往金城參加最後一場大型戰役。但需要通過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川流。而金剛川上的」橋「是由志願軍工兵連修建的,它是整個戰役的關鍵。而美軍也知道只有炸毀這座」橋「才能掌握戰役上的主動權。於是,故事由此展開。
  • 金剛川缺魂!志願軍戰士不想活還是知道為什麼去犧牲,我也知道
    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視死如歸去打擊美帝聯軍的原生動力和通過智慧積極去創造勝利的渴望是沒有給予真實的表述和刻畫的。是導演以個人思想格局在做的一次緊急答卷時自我表現,不能代表《金剛川》故事背景裡的主題內涵和思想邏輯!
  • 電影《金剛川》宣揚朝鮮戰場上美軍的仁慈?
    不僅僅是孩子這麼認為,電影的結尾就是美軍放過了我們的志願軍——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影院人不多,幾個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應該是想讓孩子了解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那段歷史,從小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可是影片除了氣勢恢宏的背景音樂把孩子嚇哭了之外,好像並沒有體現出這種效果,因為大人們也都表現得雲裡霧裡的,當然,也包括我。整部影片從敵我不同視角講述了志願軍為了支援前線作戰在金剛川這個地方架橋過橋,美軍轟炸機不分晝夜炸橋毀橋,反覆拉鋸。
  • 《金剛川》給一星,為致敬志願軍的情懷而去,卻被管虎成功噁心了
    《金剛川》是一部從頭到尾都非常糟糕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些什麼,面對著敵人轟炸不知道及時臥倒,潛行的時候可以隨意轉身聊天,一堆人頭上頂著樹葉就當隱蔽了,好吧,這些勉強能接受,那匹從八佰跑過來的白馬是過來幹嘛的?鶴立雞群的站在那兒,生怕美軍看不見嗎?
  • 《金剛川》:美軍炸不斷的橋,是中國軍人血肉築成的長城
    ,有細節刻畫,因而他們的英勇無畏令觀眾感動和可親可敬。第一篇章《士兵》是高連長率領的志願軍步兵連戰士的視角;第二篇章《對手》是以美軍王牌飛行員希爾為核心的美軍視角;第三篇章《高炮排》是以張飛和關磊為主角的志願軍高炮排視角
  • 《金剛川》讓我魂牽夢繞的志願軍
    金剛川河寬60米,水深4米,志願軍司令部要求8天之內必須在河上架設一座載重橋,工兵連連長張振智帶領全連官兵經過七天七夜的奮戰,冒著美軍的狂轟濫炸,在金剛川巖裡渡口硬是架起一座載重橋。 整部影片通過步兵,工兵,高炮兵三個角度,相同的時間段講述同一個故事,有模仿《敦刻爾克》拍攝手法的嫌疑。
  • 金剛川白馬,失敗的藝術加工!真實志願軍軍馬,吃苦耐勞功勳卓著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今天再來說說《金剛川》。看了電影後,覺得《金剛川》中對志願軍戰士的犧牲精神刻畫得很到位,對志願軍戰士敢打敢拼的鬥爭精神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但過多想當然的藝術加工卻反應了導演和編劇對那場戰爭的不了解!
  • 《金剛川》10月最燃,最炸裂大片,向抗美援朝志願軍致敬
    補充一下電影的背景的一個知識點,電影從大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的【金城戰役】中選取了一個特別的視角——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簡單來說,整部片子要描述是「美軍要炸橋,我軍要修橋」。
  • 中國志願軍入朝70周年,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映
    1、敘事結構就是三個導演從三個角度分別拍過橋這個事情,一個從我軍整體的角度講了一遍渡過金剛川對後面戰爭的重要性,過橋時被敵方空軍數次轟炸,炸完修橋再過橋,講了工兵、步兵、炮兵、通信兵的共同合作;第二個從美軍轟炸兵的角度來講,美軍不斷轟炸,我軍不斷修橋,轟炸機跟炮兵對抗射擊的衝突,表現了一些美軍的個人情感和想法;第三個角度從我軍高炮排長和班長的角度講了人與人的感情,戰場上志願軍的視死如歸
  • 金剛川 | 揭秘電影《金剛川》五大看點
    近日《金剛川》已經正式上映,金剛川是一部近期註定最能引起反響的電影,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片,讓許多人關注的《金剛川》,可謂拉滿了觀眾的期待值。接下來讓我們盤點金剛川電影有哪些名場面?
  • 3位導演、4個視角!不完美的《金剛川》卻改變了國產戰爭片
    1951年,韓軍第6師團在金剛川打敗了志願軍68軍,佔領了金剛川以南的土地。1953年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志願軍60軍才奪回金剛川以南的土地。抗美援朝有數不勝數的英雄戰例,為什麼偏偏選擇金城這個失而復得的地點?
  • 33位導演、4個視角!不完美的《金剛川》卻改變了國產戰爭片
    1951年,韓軍第6師團在金剛川打敗了志願軍68軍,佔領了金剛川以南的土地。1953年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志願軍60軍才奪回金剛川以南的土地。抗美援朝有數不勝數的英雄戰例,為什麼偏偏選擇金城這個失而復得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