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導演、4個視角!不完美的《金剛川》卻改變了國產戰爭片

2020-10-25 令狐伯光


文|令狐伯光

10月23日,管虎郭帆路陽導演,張譯,吳京,鄧超等主演的戰爭片《金剛川》正式上線。

首日票房破億,觀眾反映也非常的熱烈。

這部電影確實非常難得的,大概有三個難。


一是它難得在因為大環境的關係下。

向中國觀眾再次呈現了70年前,中國志願軍,全中國人民「立國之戰」的那場偉大戰鬥。

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英雄幹掉了不可一世的美國。

二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本來倉促的時間更是瘋狂的縮減。

3位導演,3個月時間,四段故事交叉拍攝。

不但創造了國產戰爭片一個新模式,對於國產電影工業也是次探索。

三是電影背後牽扯出的爭論並不重要。

原因就是導演管虎上一部電影《八佰》。

背後牽扯出來的各種爭議,在國內可謂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這部電影無論從電影角度還是歷史角度分析。

《金剛川》不但沒有什麼爭議,而且很大程度上全面超越了《八佰》。

註:本貼有一定的劇透,還未觀看電影的觀眾請慎重

《金剛川》的難點在哪裡

根據網上資料,我們先看看金剛川戰役的背景。

1951年,韓軍第6師團在金剛川打敗了志願軍68軍,佔領了金剛川以南的土地。

1953年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志願軍60軍才奪回金剛川以南的土地。

抗美援朝有數不勝數的英雄戰例,為什麼偏偏選擇金城這個失而復得的地點?

一是它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

二是它是志願軍轉入陣地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三是它是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

四是這場戰役為我軍提供了進行大規模攻堅戰役的寶貴經驗。

最後,這場戰役中我軍殲敵5.3萬餘人,將韓軍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可以說,這場戰鬥是勝利前對敵的致命一擊。

雖然本片並不是表現的「金城戰役」,而是戰役背後一場「金剛川渡河」的戰鬥。

某種程度上,它有點像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戰爭片《敦刻爾克》。

電影將同一場戰鬥拍了幾次,用不同視角來展現這場戰鬥。

現在電影已經上映,再根據之前的資料顯示。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段內容,三位導演分工基本如此。

1、管虎導演第一段《士兵》

管虎導演的第一段,仍然是《八佰》式的群戲視角。

開場是李九宵飾演的是八連班長,和大部隊要渡河前往「金城」。

鄧超飾演的是連長,因為口音還和班人鬧了笑話。

但因為敵方的轟炸,橋接二連三被炸斷,導致大部隊一直不能成功渡河。

而八連也接到上面的命令一同負責修橋。

這一段是非常典型的群像戲

主要角色還是李九宵飾演的班長,吳京和張譯高炮連戰士。

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連長,鄧超飾演的八連連長等人。

雖然單獨敘事很少,但還算是全面。

以八連班人劉浩等戰士的視角觀看和參與這場慘烈的戰役。

2、郭帆導演的《對手》

這一段基本就是以美軍偵察機飛行員的視角進行。

先是展示美國偵察機的美國士兵形象,同時展現了第一段出現的幾次戰鬥。

他們如何看待「金剛川」戰士們不屈的修橋精神,與中國志願軍的態度。

美國偵察機飛行員,像牛仔決鬥般和吳京、張譯飾演兩位高炮戰士進行一場殊死的戰鬥。

3、路陽導演的《高炮連》

這一段就是以兩名高炮戰士為視角了。

因為只有兩門高炮,炮彈也嚴重不足。

吳京和張譯是上下級關係,吳京因為犯錯被降級。

兩人開始為了誰留在位置更加明顯,炮彈數量更少的炮位而較勁。

後來戰鬥打響,為了大部隊成功渡橋。兩個部隊都先後燃燒自己吸引美軍,最終為大部隊爭取到了機會。

最壯烈還有最感動的還是張譯飾演的張飛。

這位戰士一次戰鬥後,只剩下一條胳膊和一條腿。

但用莫大的毅力和決心,最後將那名美國偵察機飛行員送下地獄。

4、管虎導演的結局之戰

這一段,它是前三段過後的結果。

因為前三段都是美軍轟炸機投下燃燒彈,巨大可怕的火焰襲來時結束了。

第四段,轟炸機在投下燃燒彈過後。

雖然橋梁被炸塌,橋上和岸邊的志願軍們死傷慘重。

但是,最終無法阻止我們的志願軍通過橋梁的決心。

最終志願軍工兵和步兵連,用身體撐起一段橋面,大部隊迅速過河場景。

這個場景震撼而又感動,可怕而又讓人敬畏。

中國志願軍真的永垂不朽。

《金剛川》的純粹與簡單

這部電影為什麼要三個導演分別拍攝?

主要原因就是項目的時間,實在是太倉促了。

這部電影3月份才拿到官方許可。

正式拍攝的時間是2020年8月份。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3個月前開拍。

它在10月7日就正式殺青了。

電影雖然是一邊拍一邊做製作,但不管怎麼看只拍了3個月左右。

因為這樣,這部電影有三個導演團隊同時拍攝。

三位導演拍的是同一個故事,最後再把結合在一起。

因為時間太倉促了,不足的地方肯定是有的,而且還不算少。

《八佰》從前期籌備到拍攝完畢,做完後期就花了幾年。

後來因為意外停了一年。

雖然也有剪輯問題,但影視工業的完成度高很多。

《金剛川》不論是影像質感,還是講故事水準,都有一種「 半成品」的味道。

投資4億的戰爭大片,但製作周期只有百日。
1、演員的表演空間因為劇本倉促確實受到很大限制。

張譯、吳京、鄧超三位影帝。

只有張譯的戲份足夠引起共情,原因也是他戲份最長。

其他兩位的戲份時長太短,高光時刻的內容太短暫。

像魏晨、李九霄、歐豪等等角色。

說不好聽些,他們角色但不是人物,「工具人」屬性強烈。
2、故事內容和視覺層面「半成品」。

如果劇情全方位地鋪陳開。

這部電影估計75分鐘的時長就可以講完了。

但是,影片使用了四個視角,不同視角內還有一定的重疊。

故事內容本來就少了,4個角度敘事有些鏡頭像是硬湊時長。

因為製作時間太短了。

視覺層面的整體質感有些「廉價」。

別說比不上《八佰》了,很多中等成本戰爭片質感都要更好。

這部電影真的不是錢不夠的問題。而是是工期太短,沒有後期製作的空間。

它從電影層面看確實有大量的遺憾。

《金剛川》反而超越《八佰》?

這部電影雖然不足的地方有很多。

實際上,它有個地方卻比《八佰》要強。

中國電影,或者說中國商業大片有一個重要的問題。

當然,中國電影的問題有太多了。

但如果只放到第五代和第六代大導演上面。

那就是他們因為成長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等等方面。

在精神上養成了「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特點。

他們不管拍什麼影視劇,總想著學西方文化來審視自己,從而裡裡外外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方面。

以前拍文藝片的時候,這套東西還是可以的。

近年來,他們這套放到中國文化崛起,中國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

每次出現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觀眾輿論那裡爭議無數。

《八佰》上映的時候,國內輿論爭議最大的便是這個。

《金剛川》電影上映前後,還是有大量圍繞這類問題的爭議。

但是,我個人覺得整部電影雖然因為工期太趕,導致「製作層面」不足之外。

電影在內核來講,除了「白馬」這種不合時宜的道具。

其它方面的爭議,真的有點牽強。

整部電影4個視角可以說:起承轉合。

第一個故事就是用八連作為引子,引出整個故事。

交代電影的大致角色,還有故事梗概。

第二個故事就是用美國飛行員的視角承接,展現歷史上敵人的輕敵。

還有刻畫白左的自大與傲慢,以及屢次修復木橋後的氣急敗壞。

這個故事的目的,實際上是為第三個故事提供鋪墊。

第三個故事就是再用高炮連的視角。

最終展現出志願軍的勇猛,不畏犧牲和兄弟情誼。

進而還引導出不畏犧牲的志願軍炮手,與氣急敗壞美國飛行員對決的高潮情節。

最後一個視角,便是第三個故事高潮後的一個延續。

它將情緒延伸到人橋的搭建,體現出從高炮連個人的犧牲;延伸到整個志願軍犧牲自我,搭建人橋,勇往直前的奔赴戰場的不朽精神。

這樣也升華這種犧牲精神,對於現代安寧生活的重要意義。

如果從文藝角度上看,更是彰顯出一種史詩的悲壯感。

這個反而是導演糾結的《八佰》所沒有的。

因為他也沒有時間去整這套。


尾聲

《金剛川》從電影角度上看問題不少。

那些重複鏡頭,還是因為拍攝時間短,無法規避的鏡頭缺失。

如果觀眾覺得影響觀看體驗,那就是沒有看懂電影的內核。

只是將電影當商業特效大片看了,實際上它並不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最後,整部電影除了最後的「搭人橋」的悲壯和震撼。

整部電影最出彩的,還是第三個故事張譯的演繹。

張譯的哭戲和演技實在是太絕了,燃點和淚點全在他一人身上了。

劇拋臉,實在是名不虛傳。

觀眾我完全不會把他和《八佰》裡的老算盤聯想起來。

總體來說,這是一場對中國電影產業的檢驗,這份答卷確實不夠完美。

只能說是順應國情而生的產物。

但在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個支持這樣的片子誕生。

它某種程度確實也超越了《八佰》。

最後致敬中國志願軍!

你們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新中國的基石。

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相關焦點

  • 33位導演、4個視角!不完美的《金剛川》卻改變了國產戰爭片
    文|令狐伯光10月23日,管虎、郭帆、路陽導演,張譯,吳京,鄧超等主演的戰爭片《金剛川》正式上線。首日票房破億,觀眾反映也非常的熱烈。這部電影確實非常難得的,大概有三個難。3位導演,3個月時間,四段故事交叉拍攝。不但創造了國產戰爭片一個新模式,對於國產電影工業也是次探索。三是電影背後牽扯出的爭論並不重要。原因就是導演管虎上一部電影《八佰》。
  • 《金剛川》3天票房破3億《長津湖》開機 國產戰爭片爆發
    《金剛川》上映3天票房破3億,連續登頂單日票房冠軍,打響「抗美援朝系列電影」的第一炮!從10月23日開始,還有《最可愛的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英雄連》將接連上映,以接力姿態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奉上屬於中國電影的致敬。
  • 《金剛川》奪冠《長津湖》開機 國產戰爭片爆發!
    1905電影網專稿 《金剛川》上映3天票房破3億,連續登頂單日票房冠軍,打響「抗美援朝系列電影」的第一炮! 《金剛川》引領起抗美援朝電影的創作熱潮,國產戰爭片也勢必將迎來全新「戰局」。電影創造性地利用這座橋,拓展開河流兩岸和河流上空的三個故事空間,以步兵、對手、炮兵三個視角,三次重述這一驚心動魄的戰場事件。
  • 《金剛川》奪冠《長津湖》開機 國產戰爭片爆發
    1905電影網專稿《金剛川》上映3天票房破3億,連續登頂單日票房冠軍,打響「抗美援朝系列電影」的第一炮!《金剛川》引領起抗美援朝電影的創作熱潮,國產戰爭片也勢必將迎來全新「戰局」。電影創造性地利用這座橋,拓展開河流兩岸和河流上空的三個故事空間,以步兵、對手、炮兵三個視角,三次重述這一驚心動魄的戰場事件。
  • 集齊張譯吳京鄧超的《金剛川》憑啥非看不可?原因來源三位導演
    《金剛川》集結了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一眾影人,打造最硬核的戰爭片陣容,還採用多線敘事的手法,用炮兵、步兵、工程兵三個平行視角把一場戰役立體地呈現出來。但看到本片的導演陣容後,相信你會打消一切疑慮。到底管虎+郭帆+路陽這三位各有態度的導演,會呈現出怎樣的《金剛川》呢?管虎: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管虎如同他的外號「老虎」一樣,是《金剛川》的整體風格把控者。
  • 《集結號》到《八佰》再到《金剛川》:國產戰爭電影崛起還要多久
    如果《集結號》是第一人稱敘事,《八佰》是第三人稱敘事,那麼《金剛川》對於國產戰爭類型的拓展,顯然更進一步。多視角和多重構架之下,《金剛川》的立體感比《八佰》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相較於《八佰》,《金剛川》的聚焦更接近普通人的心理期許。
  • 《金剛川》初評:3個導演,4個視角,比《八佰》畫面更震撼
    ,看不夠的《金剛川》《金剛川》的故事圍繞著渡橋展開,全程2個多小時的故事中,渡橋既是行動目的,也是行動本身,每一個人都在為渡橋做努力,但總有人永遠也渡不完這座橋,也總有人為了更多的人渡橋而自我犧牲。由於《金剛川》是由三位導演共同執導的,這部電影也算是三種不同風格的融合。
  • 探索戰爭片新玩法,管虎、郭帆、路陽用《金剛川》玩個大的
    《金剛川》的故事就圍繞著這座「打不爛、炸不斷」的木橋展開。眾所周知,《金剛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風格鮮明的導演聯合執導而成。早在上映之前,影迷們就紛紛猜測三位導演的分工模式。但看過電影後,大家發現這是一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膽嘗試。
  • 《金剛川》的背後:3個月花了4個億,3名導演分3個地方拍攝
    《金剛川》的背後故事:3個月花了4個億演員低片酬,3名導演分成3個地方拍攝!10月23日《金剛川》上映了,這個電影的背後有很多故事,因為是一部任務劇,今年7月才開始籌備,到了10月就上映了,時間緊任務重,而且3名導演需要在3個月之內有一個融合,各自是獨立的,但又要合為一股繩,這部片的製作也是花了大手筆,演員的片酬在這部電影裡,只是象徵性的拿了一點,可以說是低片酬出演,裡面的特效才是大頭,不少人在影院裡面哭得一塌糊塗。
  • 《金剛川》:一場有關國產電影工業化進程的「極限挑戰」
    只可惜,雖然上映4天票房破4億的成績已經算得上亮眼,但這顆「炸彈」卻似乎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響」。時間緊、任務重,一開始就以挑戰工業化極限為目的的《金剛川》,它的失敗與偉大究竟都在哪裡?同時,在角色塑造方面,《金剛川》也打破了主旋律思維的定式,三位導演既沒有喊口號式的煽情,士兵們也沒有強行「高大全」的情況,方言元素的加入讓每個人物都生動真實,角色之間「與子同袍」的關係更是處理的細膩,人性化。
  • 管虎導演的《八佰》和《金剛川》,為什麼達不到國產戰爭片巔峰!
    第五代導演因為時代背景,與當時還是「國營」制度下的關係。他們拍的戰爭片還是不錯的。雖然也有「反思」的東西,但在民族與戰爭的處理是很深刻的。比如有些寓言氣質的《一個和八個》。比如陳凱歌之前的名作《黃土地》(雖然不算戰爭片)。同時,還有姜文導演的經典《鬼子來了》。
  • 《金剛川》我看過的最優秀國產戰爭電影,但導演的操作就是個笑話
    今天《金剛川》首映,我先下個結論,這是我看過的迄今為止最好的國產戰爭片,絕對飆淚,感謝先烈用生命為我們帶來的美好今天,由衷感謝!
  • 《金剛川》掀觀影熱潮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高凱)截至24日下午6時,上映不滿兩天的國產影片《金剛川》票房已經突破兩億元(人民幣,下同),繼《八佰》和擁有多部頭部作品的國慶檔後,此間影院再度掀起觀影熱潮。《金剛川》系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公映,應時應景,頗具意義。
  • 細讀《金剛川》,什麼樣的戰爭片才能稱為「好片」?
    從豆瓣評分來看,和同樣是管虎導演的《八佰》比較,《金剛川》足足低了1分。三位作品總票房超100億的導演聯合執導,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共同講述了同一個關於保衛「橋」的故事,一分為三的拍攝,最終能否圓融統一,考
  • 《金剛川》是國產戰爭史詩片?我看它更像《西遊記後傳》
    卻不料想,此時國產另一部戰爭片《金剛川》卻提檔10月23日,堪稱「救市之作」!當然《金剛川》導演還不止管虎一人,《金剛川》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三位導演分別在三地取景同步執導拍攝但《金剛川》卻上演了「中國速度」完成了不可能。
  • 從《集結號》到《金剛川》的13年,國產戰爭片真越拍越好嗎?
    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籌備,《集結號》以2.5億票房傲居2007年度票房亞軍,華誼兄弟理所當然成為了新式國產戰爭片的開拓者。個體反戰和集體崇高價值觀的結合,更樹立了管虎戰爭電影的特質,這一點也同樣在《金剛川》中有所體現。 《金剛川》的西方現代感敘事 其實《八佰》沒過多久,《金剛川》便攜洶湧勢頭而來。如果《集結號》是第一人稱敘事,《八佰》是第三人稱敘事,那麼《金剛川》對於國產戰爭類型的拓展,顯然更進一步。
  • 「狂燒4個億,《金剛川》就這???」
    NO.3 題材如果你仔細看海報,會發現「金剛川」三個字下面,是電影的英文譯名。The Sacrifice,犧牲。NO.1 炸的是「橋」電影聚焦的內容並不複雜,比起其他在敘事上更加大氣、恢弘的戰爭片,《金剛川》在整個故事上選擇了做減法——全員盯緊那座橋。什麼橋?金剛川上那座橋:
  • 《金剛川》:多線敘事+個體視角+直男情懷
    首先應該說,這並非一部商業片,而是一部有點藝術性的戰爭片。若是純從商業角度看,《金剛川》不算太好看,難以滿足觀眾的商業口味;不過若是從藝術角度來看,《金剛川》則是一部很有突破性的電影,非常值得一說。 以前我們看過的國產戰爭電影,大多採用線性結構,從頭到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比如我們熟悉的《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等抗美援朝電影,均是如此,可能很多觀眾以為《金剛川》也是如此,沒想到一看,就有些不適應了,難免會嘀咕:怎麼故事是這麼講的呢?
  • 《金剛川》實在太特殊了,四個數字證明它註定不平庸
    四,是影片的四個敘事視角:士兵、對手、高炮班和橋,它們讓《金剛川》的故事更加立體;三,是影片的三位導演管虎、郭帆、路陽,130億票房總和加身的三人,是《金剛川》背後的質量保障;二,是影片從開拍到上映兩個月的製作流程,在如此短的工期下,《金剛川
  • 商業戰爭片,能成為國產電影市場的下一個「爆款」嗎?
    《金剛川》的「大片質感」絲毫不遜色於《八佰》,由《八佰》導演管虎、《流浪地球》的題材也有別於其他國產戰爭片,它展現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這樣的視角註定會在當下產生強烈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