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0月23日國產戰爭電影《金剛川》上線已過去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現在才談起這部影片似乎有些晚,但是這部影片所展現的厚重歷史和濃烈情感,對於國產戰爭電影來說,什麼時候提起都不算晚。
2007年底,一部串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爭大片《集結號》上映。以其震撼的場面和深刻的內涵在眾多電影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了票房和評價的雙勝利。《集結號》的成功,為後續國產戰爭電影的拍攝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本。但是,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國產戰爭電影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百花齊放的景象,在商業資本以及快錢思維的驅使下,投資耗費巨大、見效較慢的戰爭片已被逐步排除在電影類型的主流序列。
在經歷了12年的沉寂之後,國內電影市場變化巨大,《戰狼2》、《流浪地球》以及《紅海行動》等電影的巨大成功,說明觀眾的鑑賞水準已經從浪漫喜劇轉為史詩級大片。今年八月,《八佰》的回歸,使得國產戰爭電影再次突圍。
《八佰》沒過多久,《金剛川》便攜洶湧勢頭而來。如果《集結號》是第一人稱敘事,《八佰》是第三人稱敘事,那麼《金剛川》對於國產戰爭類型的拓展,顯然更進一步。多視角和多重構架之下,《金剛川》的立體感比《八佰》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相較於《八佰》,《金剛川》的聚焦更接近普通人的心理期許。
對比早上映兩個月左右的《八佰》,《金剛川》在的敘事模式上有了全新的嘗試,這種破舊立新的風格更體現出導演管虎在影視拍攝上開拓創新的意識。本片中,導演集成了西方多視角的敘事技巧,並把多視角審視的技巧融入被壓縮的時空之內。這使得影片不僅升華了反戰精神,而且給了觀眾全方位的觸動。
影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張譯飾演的張飛身受重傷,在只剩下一條胳膊和一條腿的情況下,憑藉著個人強大的意志力和決心,依然成功殺死了美國偵察機飛行員。相信看過的觀眾都會被這種壯烈和犧牲而感動。影片中吳京、張譯和鄧超為主角的志願軍角色雖然個體性格各有差異,但是精神價值的一致性,在不同的片段相互呼應,形成了完美的契合。形散而神不散使得《金剛川》成為了完成度極高的電影,而個體的犧牲經過集體精神的衝刷,反而更有價值。
但是,作為一個製作周期僅有百日的電影,《金剛川》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影片無論是影像質感,還是講故事水準,均有所欠缺。演員的表演因劇本倉促確實受到很大限制。三位主演中只有張譯的戲份最長,足夠引起共情,其他兩位的戲份短,高光時刻不足,更不用說其餘角色的刻畫。另外,影片在視覺層面上的整體質感一般,自然趕不上《八佰》的水平,甚至都遜色於很多中等成本戰爭片。
三位導演,用時三個月,完成四段故事的交叉拍攝。《金剛川》不但創造了國產戰爭電影一個新模式,也是對中國電影產業的一次檢驗,這份答卷不夠完美,但它給國產戰爭電影所帶來的創新價值,無法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