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的天敵是軍迷、歷史愛好者和細節控

2020-10-24 鈦媒體APP

文 | 蟲二

攝製3個月、投資4個億,走進電影院那一刻,很多人仍然為《金剛川》的前景擔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畢竟不是藝術創作的規律。

何況《金剛川》還有一份複雜的任務清單,從票房到口碑,搞砸了一件就是失敗,主創團隊從開始就沒有「功過是非,毀譽由人」的託詞。

作為首批觀眾,整個觀影過程平靜的出奇,角落裡沒有想像中的啜泣,觀眾凝神屏息,全情投入,片尾字幕伴著《我的祖國》出現時,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前退場,至少在我的印象中,這是速7「see you again」之後的第一次。

急就章未必出不了好作品。

網上的負面聲音很多,甚至覺得殘酷壯烈有餘,英勇殺敵不足,我倒覺得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的最大成功,就在於克制了讓吳京抱著捷格加廖夫機槍收割美國鬼子的衝動,《金剛川》不是《戰狼3》,任何神劇式演繹,放在真正的英雄史詩中,格局都太小了。

近來的高分戰爭片有個趨勢,就是把視角從司令部挪向戰壕,關注大歷史中的小人物。

薩姆·門德斯的《1917》,兩個雜兵押上性命去換1600名同袍的生機,諾蘭的《敦刻爾克》清冷到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緩慢移動的鏡頭下,主角不是在戰鬥,只是生存。

戰場的主角永遠是那些普通戰士,他們始而忐忑、繼而堅定、終則無畏的犧牲精神,讓銀幕前的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川》的四個段落,真正講出了我們的故事。

影片的視覺語言沉穩紮實,有歷史氛圍的厚重感,特別是沒有犯下三流導演的常見錯誤,濫用慢鏡頭和長鏡頭。

122分鐘的群戲,既沒有笨拙挖掘女報務員的戲份,去顯示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美好,也沒有起用流量鮮肉,因為單是最後一幕,斷了一手一腿的張譯,獨自背著三枚炮彈,目眥盡裂、殊死一搏的情節,就沒有任何鮮肉可以勝任。

但在敘事結構上,《金剛川》確實有匆忙趕工的痕跡。

全片分為士兵、對手、高炮班和橋四個段落,時間線平行交叉,多維視角,這樣做的好處是三位導演各司其職,互不幹擾,一天半的故事講的錯落有致,奇峰突起。

缺點有兩個:

一是內容重複,節奏脫節。

如果觀眾不是全神貫注,很容易陷入混亂的時間線,失去觀影的快感,不斷復用的畫面削弱了視覺衝擊力,而且平行時間線影響了故事推進,客串的鄧超在第一個段落中就已犧牲,他與李九霄的互動基本沒有展開,真正的主角張譯和吳京出場太遲,加上第二段又是美國飛行員的視角,結構上難免前輕後重之弊。

二是敘事高潮與觀眾的情感代入有斷裂。

導演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特意用字幕的方式不斷交代幾個關鍵時間節點,比如榴彈炮遠程轟炸,B26轟炸,B29燃燒彈攻擊,喀秋莎還擊,延時炸彈引爆等等,雖然兼顧了故事的完整性,讓時間線趨於嚴謹,卻也透支了觀眾醞釀的情緒高潮。

略微刻薄的人會覺得前半段是多機位的現場直播,後半段就成了錄像回放,張譯的戲份如果獨立出來可能好的多。

全片最佳無疑是張譯,他和吳京的氣質相近,二人的表演對影片都是加分項,說是導演拯救者也不為過,片尾的高潮,張譯的情感爆發還是比吳京老練。

《金剛川》是抗美援朝題材大爆發的前奏,期望多高壓力就有多大,三位新銳導演接下這樣的重要任務,多半既興奮又惴惴不安,好題材一生難求,但高關注度也意味著你沒有任何犯錯的空間。

在中國,戰爭片是所有類型片中最難駕馭的,最難的不是面對被霸道總裁和草根逆襲毀掉審美的觀眾,而是應付軍迷、歷史愛好者和細節控的苛責。

後者作為一個群體,成分複雜:

一部分是看膩了爆米花電影,希望所有戰爭片都軍教化、科普化,塞進更多的知識點,哪怕與故事不相干;

另一些人不想見證戰爭的殘酷,只想看到敵人被打的鬼哭狼嚎、連滾帶爬、滿地找牙,《金剛川》的首映式上,主創團隊集體做出經典的吳京手勢,就是向這種傾向示好;

還有些人在電影中帶入了自己的情緒和歷史觀,比如《八佰》的孫元良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民族敗類,知乎上就吵的不亦樂乎。

如此說來,最好的戰爭片就是1975年的《激戰無名川》了,裡邊有英明的上級、神勇的戰士、討厭的特務、善良的阿媽妮,一個不少。

賈樟柯說「電影事業,不能這麼搞」,在他們看來,搞的還不夠!

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戰爭片,評論區到處活躍著這些人的身影,而且都是槓精,用一個槽點就能打倒一部電影。

在他們看來,戰爭片其實就三類:

一種是徵兵廣告,如《壯志凌雲》,帥哥美女,風景養眼,音樂洗耳,流血談笑中,爽就完事了;

一種是純粹的敵我視角,正邪不兩立,像《兵臨城下》,你死我活的較量,不廢話,就是幹;

還有的是戰術教學,比如美帝主旋律《勇者行動》,導演用佳能5D相機和晃晃悠悠的第一視角,拍出了四等馬潤的突襲行動,故事爛不爛都沒關係。

至於脫離戰爭本身,試圖表達某種精神的電影,不管是《獵鹿人》的反戰,還是《護送錢斯》的犧牲,都是預設立場的主觀表達,本質上不屬於戰爭片。

主流的中國觀影情緒基本是前三類的合體。

某種程度上,他們希望看到吳京抱著轉盤機槍收割美國鬼子,但你真這麼拍了,他們便會跳出來告訴你,這種機槍前重後輕,沒有提把,並不適合攜槍掃射,也不適合用腰際姿勢抵近射擊。

他們的研究很細心,但不厭其煩的細節控和考據黨泛濫,不僅影響觀影感受,也異化了戰爭片的評價體系。

我看《金剛川》時就被前排一位軍迷「旁白」的非常出戲。

他一會告訴身邊的女伴,高炮只有組網才能對抗飛機,單炮無能為力;一會又火眼金睛的發現,志願軍的波波沙衝鋒鎗型號不符,1953年金城戰役應該是改進型了。

這種苛責發展到極致,就是不講故事、專摳細節的傾向,導演每次正確使用了一支步槍,一門火炮,甚至是一隻水壺,每次安利一個冷門知識點,都會被嘆為是良心之作,反之就是群嘲。

細節重於敘事,道具重於表演,波及到創作領域,最典型的就是中國資金支持的兩部大片《決戰中途島》和《灰獵犬號》。

羅蘭·埃默裡奇一直想拍純粹的戰爭片,但好萊塢對於任何不摻雜《珍珠港》式狗血三角戀的劇本都興味索然,相反更熟悉中國觀眾的博納影業給了《決戰中途島》8000萬美元,《灰獵犬號》則有吉翔股份的影子。

然而叫好不叫座,《決戰中途島》承受了巨額虧損,《灰獵犬號》碰上疫情,乾脆避開了院線,當了第二個《囧媽》。

兩部影片從頭打到尾,公認的無尿點,其實故事貧弱,沒有性格塑造,複雜的群像,凌亂的線索,PPT式的結構,以及非常考驗知識儲備的歷史背景,都讓他們對普通觀眾極不友好。

《金剛川》的處境也差不多。

電影還沒上映,就有人根據海報上張譯和吳京的造型,質問志願軍為什麼要戴日式鋼盔?全不管當時的志願軍原本就是萬國裝備。

其他槽點還有:既然橋這麼重要,為什麼不做夜間燈火管制?過橋時為什麼每個戰士都開著手電?高炮周圍點火,是否影響射擊?張譯高喊12點方向,當時沒有這種話術等等。

最狠的是還有人質問,戰士們用肩膀搭起生命之橋,卻只供全副武裝的單兵通過,坦克、大炮等重型裝備無法渡河,如何打贏裝備精良的敵人?

戴錦華評論《八佰》,「當歷史不在場,任何人的表演都無法打動我」,對絕對真實的求全責備,其實是更大的問題。

甚至有人把影評當檄文,發動口誅筆伐,比如對《八佰》的批判:

挖了戰壕為什麼不用?鬼子上三樓,為什麼不拼刺刀,而是長槍對射?鐵板護體,煤氣罐炸挖掘機等都被拿來說事,最後厲聲質問:

「管虎,你有常識嗎?」

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有常識不一定拍的好電影,這是實話。

抗美援朝不是一個輕鬆的題材,《金剛川》至少做對了三件事。

首先,沒有拍成翻版的《戰狼3》,不是說戰狼不好,而是把英雄史詩拉低到流量動作片的水平,漠視了我們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

其次,沒有軍教化、科普化,墮入到死摳細節,不講觀賞性的怪圈,電影不是用來惡補歷史知識的,講好故事是第一原則;

最後,借鑑了《敦刻爾克》,但沒有重蹈當年《沖天飛豹》無節制致敬《壯志凌雲》的覆轍,我們的民族記憶,應該有自己的精神內涵。

《金剛川》不完美,但故事硬核,特效不錯,表演一流,足夠了。

相關焦點

  • 看完《金剛川》,還可以期待《長津湖》
    #金剛川# #吳京談金剛川角色##長津湖開拍#因為之前看八佰的國軍看得抑鬱,所以金剛川的韓戰片出來一上映,又有吳京和張譯,特別是我心愛的小眼睛——張譯子,所以我在北方的冬日暖陽的大周末,貴婦名媛下午茶都沒喝,跑去黑洞洞的電影院看《金剛川》
  • 父輩旗幟:戰爭、歷史和英雄
    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雙子」紀念,以《八佰》和《金剛川》為代表,新一輪的戰爭片創作已成熱點,並將成為接下來影視創作的熱潮之一。  從目前已經問世的作品看,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國內戰爭影視劇的技術水準已經不輸於任何國家,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文本層面。面對犧牲,如何表現戰爭?面對家國,如何講述歷史?面對傳奇,如何塑造英雄?
  • 父輩旗幟:戰爭、歷史和英雄
    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雙子」紀念,以《八佰》和《金剛川》為代表,新一輪的戰爭片創作已成熱點,並將成為接下來影視創作的熱潮之一。從目前已經問世的作品看,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國內戰爭影視劇的技術水準已經不輸於任何國家,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文本層面。面對犧牲,如何表現戰爭?面對家國,如何講述歷史?面對傳奇,如何塑造英雄?
  • 防彈粉要碰瓷《金剛川》?因為吳京被視為哈韓粉天敵
    眼看著萬眾矚目的《金剛川》就要上映了,有一群人就開始不高興了,這群人就是哈韓粉,追韓國男團女團追到不要腦子的那群人,因為這部電影刺激到他們的那敏感脆弱的神經了。尤其是這部電影還有個主演叫吳京,據網友們說,吳京現在已經是哈韓粉的天敵
  • 《金剛川》票房破7億,「金剛川」商標已被搶註
    《金剛川》上映4天斬獲4億票房,在微博話題@電影金剛川、金剛川票房破億#等累計閱讀次數超高達8.5億次。和當年《上甘嶺》好評如潮萬人空巷歷久彌新不一樣的是,現在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都是有褒有貶。以軍事和歷史方面為例,《金剛川》一上映,馬上就有很多軍迷引經據典指出來不少錯誤。這些錯誤,涉及戰役產生發展、敵我軍事裝備、戰略戰術等方方面面。細緻真實之處,完全是歷史真相大揭秘。
  • 軍迷最愛:在兵人世界裡重現歷史!
    不少人的從軍夢 、英雄志可能就萌發於兒時的軍事玩具,一些經典的軍事玩具更是軍迷收藏的重點。像是各種機械手槍,和近幾年來在軍迷圈裡流行起來的水彈槍,都可以稱得上是「專屬於男人的玩具」。在這其中,有一種獨特的玩偶,它源自於動畫,不僅在外觀上具有不同時代的鮮明特徵,而且還配有多種配件系統,全身能動,加以組合,還可以營造出逼真的戰爭場景,這種玩偶叫做——兵人。
  • 《金剛川》頭號大反派歷史原型:戰後活到80歲的美軍王牌飛行員
    70周年的獻禮影片,《金剛川》以1953年夏季的一場渡河戰鬥為背景,圍繞保衛跨越金剛川的木橋刻畫了一幅志願軍的英雄群像。可以肯定,希爾是主創人員為了襯託志願軍的英勇無畏而虛構的人物形象,在歷史上未必真有其人,但從某些細節可以找到設定這一角色的歷史線索。在影片中希爾首次亮相時出現了其座機機身側面的塗裝特寫鏡頭,細心的軍迷會發現除了數十個代表對地攻擊任務的炸彈標誌外,還有六個表示空戰戰果的紅五星標誌,顯而易見希爾還是一位空戰王牌。
  • 《金剛川》的口碑為何兩極分化:周期短影響了細節的打磨?
    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已經破億,許多觀眾在網上議論紛紛,為何口碑有些兩極分化?恐怕兩個多月的周期確實影響了細節的打磨。《金剛川》是4個單位組成,三長一短,可以看出對應負責的導演。第一單元白馬飛馳,估計是管虎。
  • 《金剛川》發布幕後特輯 以光影書寫歷史告慰英靈
    不俗的票房與口碑成績,不僅意味著市場與觀眾的認可,更是影片歷史情懷與時代價值的體現。影片日前發布「光影慰英靈」幕後特輯,主創們從創作角度出發,回憶影片拍攝中各展所長、分工協作的經歷。在「打仗般」緊張的製作周期中,以高效團結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呈現英雄歷史、致敬最可愛的人,正是全劇組工作人員的創作初心。
  • 《金剛川》吳京和張譯戴鋼盔,是對還是錯?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10月23日,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上映,引起了大家的廣泛熱議,其中對一些細節的討論也在影迷和軍迷中展開。其中有一個地方被很多人指出——志願軍戰士怎麼戴鋼盔啊?在電影中,吳京、張譯等飾演的志願軍高射炮兵部隊的戰士們都戴著鋼盔,而很多影迷指出,在老電影和紀錄片中,我們的志願軍都沒有佩戴鋼盔,而且在我軍歷史上戴鋼盔也是很後面的事情了!那麼電影中高射炮兵戴鋼盔到底符不符合史實呢?
  • 《金剛川》是工業的勝利,電影的失敗。
    但拋開歷史題材自帶的感染力,《金剛川》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它本來可以更好的。《金剛川》則更像是100米跑的預賽、複賽和早就知道了結果的決賽:雖然每次都有點不一樣,但總感覺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三種視角重疊並沒有造成1+1+1大於3的效果。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停的看到類似的畫面和字幕。
  • 《金剛川》影人集結銘記初心 以光影書寫歷史告慰英靈
    在「打仗般」緊張的製作周期中,以高效團結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呈現英雄歷史、致敬最可愛的人,正是全劇組工作人員的創作初心。得益於管虎導演宏觀的把控和考慮,我們充分溝通後工作會更為高效。」郭帆導演分享此番拍攝心得:「為了保完成保質量,我們使用了虛擬拍攝技術,在開機前已經預拍完鏡頭,誤差僅為一分鐘,大大提高了效率。」在影調風格統一的基礎上,三位導演不分你我,將各自所長進行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最終才達成「擰成一股繩、同過一座橋」的精神合力。
  • 電影《八佰》,和真實歷史出入有多大?不是老軍迷看不出來
    導語:電影《八佰》,和真實歷史出入有多大?不是老軍迷看不出來電影《八佰》以抗戰時期著名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為藍本改編而成,作為今年疫情後第一部大範圍上映的商業片,在很多方面也都是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其中對於國軍軍服、裝備的考究更是達到了極度的真實。
  • 三鼓而竭——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前日,我帶著滿滿的期待,走進了影院觀看電影《金剛川》。說實話,我是個軍事歷史愛好者,比較喜歡看這類戰爭題材的電影。特別是前段時間的《八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朋友圈中大力推薦這部電影。 《金剛川》開始之後不久,我就看到了一個與戰場不和諧的鏡頭:一個連長竟然騎著一匹大白馬,到處馳騁著喊大家臥倒隱蔽。在朝鮮戰場,一個小小的連長有可能騎一匹大白馬嗎?大家都臥倒隱蔽了,大白馬這麼大的一個目標,不是活生生的導向標嗎? 《八佰》中的大白馬貫穿了整個劇情,在電影故事的推進過程中,能有著某種隱含的意味在裡頭。而且在歷史上,謝晉元確實也喜歡騎白馬。
  • 電影《金剛川》提檔 10月23日公映
    《金剛川》提檔海報。  10月15日,電影《金剛川》宣布提檔,從原定的10月25日提前兩日上映,定於10月23日在內地公映。電影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時隔70年回望抗美援朝,《金剛川》主創團隊傾注心力,以戰時小人物的獨到視角,呈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景象。與以往的戰爭片角度不同,除了儘可能展現當年這段實力懸殊的較量,《金剛川》更著重以個體角度去感受戰爭,更在意人物細節的把控,力求使觀眾能與角色產生共情。
  • 《金剛川》是工業的勝利,電影的失敗
    但拋開歷史題材自帶的感染力,《金剛川》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它本來可以更好的。《金剛川》則更像是100米跑的預賽、複賽和早就知道了結果的決賽:雖然每次都有點不一樣,但總感覺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三種視角重疊並沒有造成1+1+1大於3的效果。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停的看到類似的畫面和字幕。
  • 《金剛川》火熱上映,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影片聚焦抗美援朝,講述在波濤暗湧的金剛川上發生的一場鮮為人知的生死較量,一場熱血澎湃的戰爭往事。在最具話題熱度的題材和超強主創團隊的加持下,直接成為了一部未映先火的影片。
  • 首映當日看完《金剛川》的失望和落寞
    《金剛川》裡鄧超戲份想表達什麼,表達服從指揮我認了,估計差不多是為了活躍氣氛、明星效應、百億票房?說鄧超臨死前讓手下班長不要管,先去架橋,這個情節感動很多人,朝鮮戰場比這慘烈千倍的場面要多少有多少好不好。那個班長看了一眼還真走了,這是正常的嗎?第二,我黨我軍歷來強調的黨員作用哪裡去了?我聽到團長、連長、排長、班長,你總得有個指導員吧?
  • 電影《金剛川》提檔,10月23日公映
    《金剛川》提檔海報。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0月15日,電影《金剛川》宣布提檔,從原定的10月25日提前兩日上映,定於10月23日在內地公映。電影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時隔70年回望抗美援朝,《金剛川》主創團隊傾注心力,以戰時小人物的獨到視角,呈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景象。與以往的戰爭片角度不同,除了儘可能展現當年這段實力懸殊的較量,《金剛川》更著重以個體角度去感受戰爭,更在意人物細節的把控,力求使觀眾能與角色產生共情。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歷史風雲
    《金剛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金剛川是朝鮮的一條河,這條河上有一座橋,是通向主戰場的一座動脈橋梁。影片的主要劇情發生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內,這座橋不斷被美軍飛機轟炸,志願軍則不停修復,最終成功保障大部隊通過金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