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2020-12-27 紀史官方

引言

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戰爭過程

先來給大家說說當年炮兵火力超過二戰的上甘嶺戰役,打得到底有多激烈?又為何打得如此激烈?其實這場戰役是屬於抗美援朝戰役的,並且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鬥最為激烈的戰爭之一。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共歷時四十三天,你可能還不知道,打了這麼久,雙方是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上打得不可開交,這本來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鬥,可是隨著期間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最終由戰鬥發展成了戰役。

志願軍的參戰部隊依託坑道的天然優勢,與美軍可以說是爭執不下,不過我軍共抵抗敵方大規模的進攻不下於25次。這樣高頻的次數並沒有體現戰況的激烈,戰役中強大的炮兵火力攻勢才是最猛烈的,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

志願軍依託坑道射擊

「聯合國軍」在此役中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我們的兩個連的陣地加起來一共才大概有3.7平方公裡,這麼小一塊地方,敵軍對我們打出來的炮彈卻有他190多萬發,炸彈5000多枚。直接我們陣地的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都成了一片焦土,還有很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這也太狠了吧~

不過我們的志願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面對如此沒人性的暴擊,我們也是進行著頑強的抵抗,雙方的死傷都很慘重。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敵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然而這樣一對比,我們發現敵軍的傷亡率比我們高出了2倍。這下美國人可慌了,這個數字對於美國人來說是意料之外的,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

上甘嶺戰役主要是以坑道作戰為主的,這樣可以在敵極其猛烈的火力之下,最大程度上減少傷亡。我們的技術裝備是沒有人家先進,但是這個方法可以有效的削弱敵方在技術裝備上的優勢。這樣一來我軍即使失去了表面陣地,還是可以以退守坑道來配合二線部隊實施反擊,粉碎他們的進攻。

而在作戰中,炮兵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們發射的炮彈數量與韓美相比是沒較少的,火炮的口徑也大部分比不上人家,但是我們通過靈活的機動和集中使用,跟敵炮兵進行大規模的炮戰還是沒問題的。據估計,美韓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70%是被志願軍炮火殺傷的。

志願軍堅守徵地

我軍在這場艱難的戰役中也是異常的艱難。因為作戰區域狹小,美韓軍多採取集中攻打的戰略,攻擊隊形非常密集,攻防轉換節奏很快。

而且志願軍所裝備槍類武器並不適合這場戰鬥,比如馬克沁重機槍火力雖猛,但槍體笨重,結構複雜,又需要加水冷卻,使用起來極不方便;再比如捷克輕機槍射擊精度高,但卡殼率較高,需要對其進行不斷的保養,就像我們的手錶一樣,只有精心的維護,它才會為你提供準確的時間。也不適應激烈的戰鬥;還有蘇式輕機槍火力猛,但射擊時彈匣轉動聲響大,一旦遇上晚上激戰,就會很容易暴露目標。

因此,投擲彈藥就成為了首選的目標,特別是加重手榴彈、手雷、爆破筒更為戰士所青睞,畢竟很多戰鬥幾乎都是靠手榴彈和手雷取勝的。

正如剛剛說的我軍主要依靠依託坑道與敵對抗,但在這種坑道戰中,敵軍強大的火力破壞還不是最大的障礙,我軍沒有糧食和水源的供應才是最嚴重的,此時美軍也抓住這一機會,對坑道部隊以及我們後方的交通線實行強烈的炮火轟擊,使得坑道裡的部隊彈盡糧絕。

可以說缺糧缺水成為了我們當時最大的敵人。縱觀整個戰役期間,前線運輸員的傷亡率才是最高的,竟然高達90%,甚至都超過了與美軍對抗的傷亡率,毫不誇張的說在通往上甘嶺的兩個高地上,那裡幾乎滲滿了火線運輸員的鮮血,他們為了前線部隊的供給,堅持抵禦敵軍的猛烈攻勢,大量的物資也因此損失在路上,送進坑道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覺得這已經很艱難了,那可能忽略了另一類人。就是在在坑道裡那些傷員,我們可以想一下,坑道裡可以連消毒用的酒精都沒有,更別說包紮傷口的繃帶了。這些傷員只能任憑傷口自我癒合,但這種機率微乎其微。但多地現象是傷口潰爛,而他們只能憑藉著強大的意志去支撐。哪像我們手裡一點點小傷,就開始抹眼淚了~而且為了不波及戰友的情緒,傷員都是強忍身體上的疼痛,不說一句抱怨的話,甚至很多傷員實在受不了了,就用嘴緊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裡的床單都沒法拿下來!

我們通過詳細了解了上甘嶺戰役,是不是有的朋友已經在發出疑問了呢?這場戰役這麼難打,美軍為什麼沒有用上當年對付日本的噴火器呢?難道他們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所以不使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可別把他們想得這么正義,他們不一直都是不擇手段的嗎?

其實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們沒有使用噴火器,主要還是因為用不了啊~當時的地理位置它不允許使用噴火器。上甘嶺的地形很特別,我軍相當於在山脊稜線那跟他們打,這可是個易守難攻的位置,就算使用噴火器,最終造成的結果也是拿起石頭在自己的腳,容易把美軍這方給點燃,對我軍構不成任何的威脅,或者說這種威脅十分的小。

上甘嶺全貌

畢竟美軍在我們的前面,一旦美軍想採取火攻的話,就得跑到我們的側面或者是後面,而想要跑到我們的後面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唯一的「通關」要道已經被我軍牢牢把守住了。而如果對方想從側面突襲的話,那麼將面對的是我軍的炮火洗禮,雖然我軍武器並不是很先進,但在那種地理位置,從上面拿石頭往下砸,都能砸死人。

而且我軍早就知道美國之前用這種手段對付過日本,為此也是提前做了準備的,我們早就想出了破解之法。對方如果是派遣小部隊施行火攻,我們就可以乘機埋伏一支部隊,讓他們是請君入甕,有來無回。這麼說吧,你們這小部隊過來都會被團滅,就算是大部隊過來怕是也夠嗆。這無論怎麼看啊,都感覺有些得不償失。所以美軍在進行幾次嘗試後,放棄了用噴火器攻擊我軍的想法。

後記

落後就要挨打。但是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儘管我們與較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些距離,但是我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冒犯到我們勢必會遭到反擊的。再說了,當今的中國不再落後,我們正在日益強大起來,國家的尊嚴更加不容侵犯!

志願軍將士歡慶勝利

相關焦點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其炮兵火力密度,已然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從炮兵齊射,到戰略轟炸:美軍在溪山戰役中的空地支援火力
    拿下幾座高地,就可以居高臨下打擊溪山基地溪山戰役中美軍的支援火力1968年1月20日,越南人民軍果然開始對溪山基地展開了圍攻,881高地和861高地率先遭到了攻擊。溪山基地海軍陸戰隊的火炮理論上,只要溪山要塞內的守軍呼叫了支援,那麼炮兵單位就能在火力支援協調中心的指揮下,在40秒內進行射擊,當然炮兵單位還要與其他單位進行溝通,比如確保炮擊地點附近沒有友軍、炮擊地點上空沒有友軍的戰機等。
  • 上甘嶺我軍炮兵班1分鐘5發炮管打紅,43天零傷亡,俘虜3名美軍
    在1952年10月至11月期間爆發的上甘嶺戰役,人們更多的是記得那些在一線與優勢敵人血火拼殺的步兵部隊,對於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炮兵部隊,他們的事跡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在上甘嶺戰役期間,我炮9團8連7班使用一門日式75毫米野炮,連續奮戰43天,擊斃了大批敵人,摧毀數以百計的敵軍各種目標。可謂是上甘嶺的幕後功臣。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後,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願軍憑藉鋼鐵意志,頂住了「聯合國軍」的猛烈炮火攻擊,取得了前三次戰役的勝利。當第四次戰役打響時,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願軍將120門火箭炮配備給炮兵21師,下轄5個團。1951年9月1日,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對後洞裡陣地的美軍展開反擊作戰。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山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以寡抵眾以弱勝強 美軍三百二十多門重炮、二十七輛坦克以每秒鐘六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兩個小山包上。
  • 電影《決戰上甘嶺》成功立項,這場68年前的戰鬥為何至今讓人銘記
    、補給相對原始、支援近乎沒有的狀態中。而在上甘嶺戰役中,經過整訓的志願軍炮兵部隊成為了我軍部隊中擔當主角的新生力量,特別是我軍新銳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隊,在實施火力準備、炮火攔阻、火力急襲時,多次給予美軍以慘烈殺傷。尤其10月30日的上甘嶺大規模反擊戰時,我軍炮兵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一百餘門火炮實施了四個小時的火力準備,爾後實施了兩次假炮火延伸加上四個小時火力急襲,共發射出去10萬發炮彈,隨後步兵部隊方才發起衝擊。
  • 上甘嶺戰役,真實的「絞肉機」
    整個1952年夏秋季節,中美雙方在戰線上的對峙和零星戰鬥都沒有停止過,但無論是夏季攻勢還是秋季攻勢,比起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來講都是小兒科。這2個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2個小山包上。由於志願軍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
  • 二戰日軍噴火器性能有多強?趕超美軍水平,曾和盟軍上演火之戰
    太平洋戰爭中駐守各島嶼要塞中的日軍經常成片被美軍噴火器燒死,也使日軍成為二戰中被噴火器刷分的頭號人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日軍也曾熱衷發展此類武器並研發出多種型號用於實戰。總體而言,百式的有效攻擊距離,攻擊靈活性,安全性以及結構合理性都要明顯超過美國的M1,其總體性能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一流水平,與日軍多數輕武器在世界同類排行榜中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甚至美軍在所羅門前線繳獲百式之後也對其性能讚不絕口,甚至其後來研發的M2噴火器也明顯借鑑了百式的設計亮點。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比起金城戰役,抗美援朝中這場戰役更加慘烈
    大多數人會說:上甘嶺戰役。實際上,對比上甘嶺戰役之前的五場戰役,以及之後的金城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都要比上甘嶺戰役更大,為何偏偏上甘嶺之戰如此著名?第一,美軍有飛機在抗美援朝三年中,美國軍方總共在戰場上部署了1,299架飛機。而中國志願軍沒有飛機。第二,美軍有軍艦在抗美援朝三年中,美軍組裝了300多艘各種類型的軍艦,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戰艦等。而中國志願軍沒有軍艦。
  • 電影《決戰上甘嶺》成功立項,我們應怎樣認識這場68年前的鏖戰?
    、補給相對原始、支援近乎沒有的狀態中。而在上甘嶺戰役中,經過整訓的志願軍炮兵部隊成為了我軍部隊中擔當主角的新生力量,特別是我軍新銳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隊,在實施火力準備、炮火攔阻、火力急襲時,多次給予美軍以慘烈殺傷。尤其10月30日的上甘嶺大規模反擊戰時,我軍炮兵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一百餘門火炮實施了四個小時的火力準備,爾後實施了兩次假炮火延伸加上四個小時火力急襲,共發射出去10萬發炮彈,隨後步兵部隊方才發起衝擊。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
    「嶺」之兩側有兩個高地,對這個地域,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一個稱謂,而美軍卻有另外的稱呼。對上甘嶺和上甘嶺戰役,大多數人耳熟能詳,都能說點子醜寅卯,但這場戰役結局,何以讓美軍名將何以懊悔餘生?而我方一戰成名王牌軍卻平平地用了「普遍現象」這一簡單詞彙?前線戰役指揮官怎樣謳歌捨生忘死的戰士?他麾下的4名虎將,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從廣為人知到鮮為人知及彌足珍貴的影像,向你講述你所知道和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
  • 上甘嶺,3.7平方公裡投入10萬人,山頭被削低2米,連根草都找不到
    在防禦作戰中,在敵人大量航空兵、炮兵和坦克兵強大火力襲擊下能不能守得往,就成了對志願軍的新的嚴峻考驗。解放戰爭當中除了牽制方面進行阻擊戰外,也沒有單純的防禦戰。但韓戰不同,勝利要靠防禦,沒有堅固的防禦不足以言進攻。 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自轉人陣地防禦作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堅守防禦作戰。誰也沒料到範佛裡特會在上甘嶺這小小的幾個山頭上大打出手,把這場戰鬥逐漸發展成為戰役規模。作戰雙方在約3.7平方公裡的地幅上,陸續投入作戰兵力共10萬餘人。
  • 電影《金剛川》中瞬間摧毀美軍陣地的「喀秋莎」為何如此威猛?
    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喀秋莎」火炮射擊美國炮兵陣地的那一段,給人一種萬箭齊發的震撼,像黑夜中的流星群,劃破長空,給了志願軍強大的信心和希望。喀秋莎也是抗美援朝戰役當中志願軍為數不多的「高端」武器。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攤牌作戰」計劃 以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軍第2師各一個營的兵力,用5天的時間、200人傷亡的代價,在空軍和炮兵支援下,奪取志願軍防守的上甘嶺地區以南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陣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範佛裡特的「攤牌作戰」公然攤牌了。
  • 上甘嶺戰役主將,從不看電影《上甘嶺》:部隊傷亡太大,我不忍看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1952年10月初,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越來越明顯的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權,在這一情況下,美軍決定扭轉這一局面,美方決定,舉行「攤牌行動」即派2個營,以及280門大炮和200多架次戰鬥機和轟炸機支援,奪取在537.7高地,在此之前,美軍認為,即6天時間,就可以完全解決戰鬥。
  • 上甘嶺戰役美軍被打得有多慘,美國戰地記者道出實情
    在這一天,美軍所有的攻擊火力全都指向志願軍所佔據的五聖山上甘嶺陣地,一旦美軍突破這道防線,那麼志願軍身後一百多公裡的地方都將一馬平川。按照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的計劃,聯合國軍只需要5天的時間就能夠全線結束戰鬥。並且美軍給自己的傷亡預估大約在300人左右。但是讓這位美軍指揮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他們原本以為在5天內就能解決的戰鬥,卻演變成了一次極為殘酷的大規模會戰。
  • 抗美援朝70周年 | 「上甘嶺戰役,我打出190發炮彈」
    特別在上甘嶺戰役,我親手打出190發炮彈。那門無後坐力炮,戰後被有關部門收藏!」他說。出生在四川樂山的周繼成對侵略者格外仇恨——他7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只好跟著四舅過活;日軍轟炸樂山時,四舅被炸死;他從此流落街頭,乞討要飯、當童工學徒……新中國成立後,為保家衛國,他於1950年參軍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