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

2020-11-17 騰訊網

「嶺」不是山,是一個小村莊。「嶺」之兩側有兩個高地,對這個地域,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一個稱謂,而美軍卻有另外的稱呼。對上甘嶺和上甘嶺戰役,大多數人耳熟能詳,都能說點子醜寅卯,但這場戰役結局,何以讓美軍名將何以懊悔餘生?而我方一戰成名王牌軍卻平平地用了「普遍現象」這一簡單詞彙?前線戰役指揮官怎樣謳歌捨生忘死的戰士?他麾下的4名虎將,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從廣為人知到鮮為人知及彌足珍貴的影像,向你講述你所知道和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

關於上甘嶺,你知道多少?

從字面上而言,「上甘嶺」三個字中有個「嶺」字。「嶺」字通常指的就是一座山。的確,在電影《上甘嶺》中,也確實是有山的。但其實,這都是一種誤解,上甘嶺不是山也不是嶺,更不是山的名字,而是一個小村莊的名字。

上甘嶺是一個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小村莊。村莊背後是五聖山。在上甘嶺的北邊,還有一個小山村叫下甘嶺。上甘嶺和下甘嶺,相距1000米。下甘嶺這個地方,在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前曾經是志願軍總部的所在地。上甘嶺和下甘嶺,先後3次被敵人侵佔,血洗一空,房無一間,樹無一棵,村裡更無一人。

在上甘嶺的兩側,有兩小山頭,右邊是597.9高地,左邊是537.7高地,這兩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但它們互為犄角,北靠五聖山,為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當時是十五軍四十五師的一三五團九連和一連分別守衛這兩個高地。

1952年10月8日,美國片面中止談判,並於14日突然向上甘嶺陣地發動進攻,企圖迅速佔領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進而奪取五聖山,迫使志願軍後退,以求得談判桌上的有利地位,於是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因為這兩個高地本來是無名的,所以就用小村的名稱代替,我軍稱這次戰役為上甘嶺戰役。美方則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在當時,美軍因其537.7高地長而窄,便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鷸脊山」。戰役前,美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分別起名為「三角山高地」「狙擊兵嶺」或者是「598高地」「狙擊稜線」。之所以叫「狙擊兵嶺」,是因我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剛上陣地時,美軍非常猖狂,他們可以大白天在外面曬太陽,也懶得修工事,全讓朝鮮苦力作。如果志願軍朝他們開一槍,美軍就還上一頓炮。面對美軍的狂野,十五軍在修好坑道工事以後,根據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指導思想,依託前沿陣地、廣泛地開展冷槍冷炮運動。這一招,打得美軍連拉屎拉尿也得躲在工事裡不敢出來……戰役開始後,美國又以女明星珍妮·諾賽來命名597.9高地,並聲稱:誰先攻上山頭,珍妮就屬於誰。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軍事史上有個專用名詞:「範弗裡特彈藥量」。這個名詞指的是不計成本地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和炮擊,實施強力壓制和毀滅性的打擊,意在迅速高效地殲滅對方有生力量,使其難以組織有效的防禦,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

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炸彈5000餘枚,把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削低整整2米。範弗裡特成名於二戰歐洲戰場,上甘嶺戰役,炮火猛烈程度,已超過了二戰。

上甘嶺戰役之初,範弗裡特自信滿滿,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稱:「金化攻勢」將是1951年「秋季攻勢」以後所發動的一次最大攻勢,是一次「扭轉當前戰局」的「攤牌行動」。但範弗裡特卻放了一個「空炮」,戰爭的結果是:原計劃5天的戰鬥,卻足足打了43天。雖然炮火極其猛烈,但傷亡也極其慘重,原計劃僅以200人死傷的代價結束戰鬥,最終卻死傷了2.5萬人,兩個高地居然都沒有拿下來……

所謂「攤牌行動」,結果打癱的是自己。美國軍事史專家沃爾特·G·赫姆特在《韓戰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寫道:「『攤牌行動』得到了一個令人嘲諷的結局。」「攤牌」成了笑柄,各家媒體紛紛嘲諷。範弗裡特極鬱悶地承認:「10月14日的金化攻勢,損傷了美國對外的威望。」史載:在範弗裡特的餘生中,他一直對當初將之命名為「攤牌」並且在新聞界面前大肆吹擂,悔恨不已。

上甘嶺戰役開始前,彭德懷指著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裡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十五軍一戰成名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戰鬥打響。

美軍用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炮彈傾瀉到這兩個小山包上。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通往一線陣地的電話線全部中斷。

這一天裡,敵軍向上甘嶺發射30餘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寸草不剩。即便是這樣,直到4天以後——10月18日,十五軍四十五師前沿部隊才因傷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該師逐次投入的15個步兵連全部打殘,最多的還有30來人,少的編不成一個班。

19日晚,四十五師傾力發動了一次反擊。597.5高地九號陣地上,美軍在陣地頂部的巨石下掏了一個空洞,修成了一個地堡。我軍攻擊受阻。19歲的貴州籍戰士龍世昌,悶聲不響地拎了根爆破筒衝了上去,敵人炮兵實施攔阻射擊,一發炮彈將他的左腿齊膝炸斷。他拖著傷腿,拼命地往上爬,把爆破筒從機槍眼裡杵進去。他剛要離開,爆破筒就給裡面的敵人推出來。他撿起冒著煙的爆破筒,又往裡捅。捅到半截捅不動了,龍世昌就用胸脯頂住往裡壓,最後,火光一閃,他整個人被炸成碎片。

20日,敵人再度反撲,上甘嶺上表面陣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師再無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隊,21個步兵連傷亡均逾半數以上。聯合國軍投入了17個營,傷亡7000之眾,慘到每個連不足40人。美國隨軍記者威爾遜報導:一個連長點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戰鬥進入了坑道戰。電影《上甘嶺》裡主要反映的就是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軍長秦基偉的警衛連補充到一號坑道,120多號人,穿過兩道固定炮火封鎖線,就只剩一個副排長,還有25名戰士。坑道裡的志願軍戰士為後方贏得了時間。

10月25日,十五軍召開軍黨委會議。秦基偉指出:「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十五軍的光榮。我們要咬緊牙,再挺一挺,敵人比不了這個硬勁。上甘嶺戰鬥要堅持打下去。上甘嶺打勝了,能把美國軍隊的士氣打下去一大截,這是朝鮮戰場全局的需要。十五軍的軍人是流血不流淚的。誰也不許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為了全局,十五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國內像十五軍這樣的部隊多的是,可上甘嶺只有一個。堅決不能丟了五聖山!」會議決定,一線部隊繼續堅持坑道作戰,阻止敵人擴張,爭取時間,為全軍迅速調整作戰部署,做好決定性反擊準備。

10月30日,我軍再度反攻。這次反攻,我軍動用了133門重炮,5小時後,志願軍收復主峰。次日,聯合國軍發動了40餘次攻擊。

11月1日,聯軍再度反撲,打到2日拂曉,反被我堅守部隊打了個反擊,收復了597.9高地全都表面陣地。四十五師補充後用於反擊的10個連也全部打光。11月5日,聯合國軍分5路進攻,四十五師最後一個連隊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點,連長趙黑林趴在敵人屍體上寫了個條子派人送回:我鞏固住了主峰,敵人上不來了。

第十五軍《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一句「普遍現象」,足以泣鬼神!

11月7日,聯司首長致電嘉獎十五軍:「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戰役的規模,並取得巨大的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全勝而奮鬥。」

從11月11日至18日,敵人又先後調集16個營的兵力對上甘嶺地區展開瘋狂反撲。秦基偉指揮部隊與敵反覆爭奪,共擊退130多次進攻,斃傷敵2000餘人,收復和鞏固了上甘嶺陣地。至此,敵已無力發動較大規模的進攻。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勝利結束。

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反戰情緒沸騰了,杜魯門本想利用上甘嶺戰役撈取政治資本,卻敲響了他政治生涯的喪鐘。克拉克哀嘆:鐵三角的猛烈戰爭使這場戰爭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板門店談判桌上,美國人從叫喊「讓槍炮說話」又回到了「叫人說話」上。上甘嶺成了「聯合國軍」的「傷心嶺」。至此,在這一天,美國人坦率地向新聞界承認:「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

在上甘嶺,隨手抓把土,可以數出32粒彈片,一面紅旗上有381個彈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樹杆上,嵌進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這片3.7平方公裡的山頭,已經被鮮血浸透了。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天上沒有出現過一架我們的飛機;我們的坦克也沒有參戰的記錄;我們的火炮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1/4,美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我們只有40多萬發炮彈,而且全是後期才用上的。此役之後,我方再沒遭遇到美方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38度緯線上。

這一戰,奠定了朝鮮的南疆北界。

這一役,使十五軍在我軍戰史上,一舉成名!

十五軍的四大將

在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發誓要「抬著棺材上甘嶺」「一定要守住上甘嶺」。這話不只是空言。因為不僅秦基偉多謀善斷,更因麾下有眾多幹將,最具典型性的有4位。這4位的故事,同樣書寫在上甘嶺的歷史上。

第一位是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面對美韓軍攻勢洶湧,以大炮、飛機和坦克的輪番轟炸。崔建功率官兵頑強抗擊,與敵膠著。15、16、17日,交戰雙方於上甘嶺拉鋸,上甘嶺表面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槍炮往來,血肉橫飛,其慘烈為近代戰爭史所未聞,至18日,美韓軍又投入一個團兵力猛攻,四十五師前沿防守部隊終因傷亡過重,退守坑道,上甘嶺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此時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與崔建功電話熱線頻頻,崔建功不得不向老首長叫苦:「軍長啊,我的部隊快打光了,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了。沒有兵怎麼打仗?」一向心直口快的秦基偉聞之半晌無聲,繼而回答:「老崔啊,陣地丟了,回頭不好見我喲。」崔建功手持電話一愣,只答:「那當然。」

秦基偉語調雖平和,但分量卻極重。崔建功立即召集作戰會議,下定決心:「打吧,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當班長。如果我犧牲了,我的第一代理人就是副師長唐萬成。

上甘嶺戰鬥第一階段,經過7天7夜的反覆爭奪,四十五師頂住敵人的狂轟濫炸和輪番攻擊,堅守陣地,以傷亡3200餘人的代價,斃傷敵7100多人。經過43天激戰,四十五師依靠坑道工事,最終守住陣地。四十五師約1萬餘人,傷亡過半。戰鬥最關鍵時刻,崔建功命令所有人員均上前沿坑道參戰,警衛連上去了,勤雜人員上去了,連他的警衛員也被攆上去了。

上甘嶺戰役中,捨身炸敵群、炸地堡,像黃繼光那樣捨生忘死,與敵人同歸於盡者四十五師就有30多位。

第二位是二十九師師長張顯揚。上甘嶺戰役,張顯揚率領的二十九師是機動部隊,一個師分成兩半,時而上甘嶺,時而西方山,時而前方作戰,時而後方增援,時而奪山頭,時而守陣地,忙得不亦樂乎。張顯揚率二十九師與韓軍名將丁一權之第二師爭奪537.7北山,反覆拉鋸,屢立戰功,最為經典是30日之戰鬥。韓軍經過6小時激戰,攻下志願軍堅守的537.7北山高地。「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親來前線視察,大力讚揚「韓軍英勇善戰」。然而,次日,張顯揚率部接防後,僅一個半小時便奪回了該陣地。

第三位是張蘊鈺將軍。上甘嶺戰役之所以打得好,有一條很重要,就是戰鬥前在守備陣地上築了一座地下「坑道城」。這是秦基偉頂住不同意見的幹擾,堅持己見,「一意孤行」的結果。這個結果,與張蘊鈺有關。秦基偉同張蘊鈺和師長們交換意見時,他們也是這個看法。當時反對挖坑道者議論很多,張蘊鈺則真正理解準備打大戰的思路,力排眾議,堅定支持,並將這一巨大的築城工程實踐完善。

在炮火最激烈的時候,張蘊鈺三上上甘嶺,為十五軍決策作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冒著槍林彈雨,和師團指揮員一起察看地形,選擇運動與攻擊道路;和機關幹部共同研究如何支援坑道鬥爭;和炮兵部隊商量確定炮火配置。面對前所未有的傷亡情況,他向秦基偉提出了適時放棄表面陣地,轉入坑道戰鬥的絕佳建議。秦基偉十分讚賞,當場拍板,一錘定音。而後,張蘊鈺被指定前往德山峴負責統一指揮。有軍史專家認為,張蘊鈺的建議,是十五軍在上甘嶺大戰中由戰術性反擊轉變為戰役性反攻的指導性思路,也是該戰役由被動挨打轉變為積極出擊的關鍵一環。

第四位是車敏瞧將軍。上甘嶺大戰爆發的當天夜間,秦基偉在指揮所處理完軍事問題後,特意把車敏瞧叫去,專門研究幹部配備問題。車敏瞧根據秦基偉的指示,連夜加班,伏案疾書,擬定了基層幹部三套班子的應戰方案:一套在陣地上,一套在師、團保存,一套在軍裡培訓,隨時可以補充。車敏瞧曾言:三套班子的方案,體現了秦基偉準備打大仗的思想準備,打惡仗的拼命精神。又言:「打仗總是要死人的,特別是基層幹部傷亡大。一定程度上講,打仗也是打幹部。」

1952年10月23日下午6時,十五軍二十九師戰士邱少雲在執行潛伏任務時,不幸被敵人燃燒彈擊中,全身被火焰燃燒,咬牙堅持不動,直至光榮犧牲,年僅26歲。車敏瞧聞知此事,執意大力宣傳。其時,邱少雲的事跡已報到軍裡,並正準備給八十七團九連立功。卻因邱少雲的「出身」(俘虜兵)問題,有人對其評功有不同看法。車敏瞧在評功會議上舉著份戰地《快報》大聲疾呼:「戰士邱少雲,了不起!他是一個守紀律的模範,他的犧牲避免了400多人的傷亡,400人和一個人,這個比價有多大?如果都像邱少雲一樣,我們的傷亡就會很小了。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鬥的勝利。」

後來,《上甘嶺》電影播出後,車敏瞧說,《上甘嶺》電影中「一個蘋果的故事」是真實的。第十五軍一三五團七連堅守坑道,斷水7天。一天,運輸員劉明生於運彈藥途中撿到一個蘋果,摸摸,不忍吃,帶回坑道交給連長張計法。張連長接下聞聞,亦不忍吃,見步話機員李新民口乾舌燥,說:「你們幾個人分吃吧。」李新民接過蘋果亦不忍吃,交給傷員藍發保。藍發保斷雙腿,坐起接過蘋果,嗅嗅,亦不忍吃,又交回連長。張連長無奈,只得自己先咬一小口,然後命令每人輪流咬一口。其時,坑道計8人,一個蘋果轉了兩圈,方盡。

秦基偉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上甘嶺戰役,是一場特殊的戰役,它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這就是上甘嶺戰役。

這就是中國人在上甘嶺創造的奇蹟!

這就是你所知道和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此戰之後,揚名國內外
    縱談天下事,洞徹古今情,穿越歷史長河的重重迷霧,探尋塵封已久的時光典藏 如果有人問你,在抗美援朝那麼多戰役中,你能記起哪一場,可能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上甘嶺。因為除了小學課本中堵槍眼的黃繼光,還有那首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傳唱了幾代人。
  • 上甘嶺戰役,真實的「絞肉機」
    整個1952年夏秋季節,中美雙方在戰線上的對峙和零星戰鬥都沒有停止過,但無論是夏季攻勢還是秋季攻勢,比起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來講都是小兒科。這2個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2個小山包上。由於志願軍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會戰打響,德軍首次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才揭開了這種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紗。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 他是上甘嶺戰役「前線總指揮」,卻將這個頭銜隱瞞終身,為什麼?
    對於這場戰役,過去已經有過不少記述,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曾是這場戰役的第一線總指揮。他率部接替上甘嶺防務時,兵團司令員王近山對政委杜義德說:「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覺了。」上甘嶺戰役中,李德生充分發揮了能打硬仗的作風。此戰役共打了43天,他就指揮十二軍打了30天,對打贏這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他們用電腦模擬得出結論,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中國軍隊的兩個主力師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
  • 上甘嶺戰役主將,從不看電影《上甘嶺》:部隊傷亡太大,我不忍看
    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我志願軍十五軍進行猛烈炮轟 這是在二戰中都未出現過的高強火力密度,十五軍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率領志願軍戰士,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進行抗擊,陣地幾經失而復得,戰至16日,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決定以四十五師為主攻,師長崔建功,由此成為了上甘嶺戰役的主將。
  • RCEP另外一場上甘嶺戰役
    68年期,在朝鮮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小村莊,發生了一場中美的世紀大戰,雙方各自投入五萬左右的兵力,在不足4平方公裡的山坡上,消耗了二戰以來最多的彈藥,各自上了一萬多人,歷時6周,從戰鬥打成了戰役,從輕描淡寫打成了生死爭奪,從他的事打成了自己的事,愣是用炮火把整座山都降低了兩米。這樣的一次你攻我防的史詩級的拉鋸戰,因為這個小村莊的名字叫做上甘嶺,所以史稱上甘嶺戰役。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43天,15軍犧牲5319人,主力師班長傷亡率100%!
    上甘嶺戰役結束了,12軍參戰部隊除106團外,根據15軍指示撤出上甘嶺陣地歸建。秦基偉交代15軍文化科科長曹欣,12軍的團以上幹部來軍部開歡送會時,儀式要隆重、熱烈、務實一些。曹欣說,這個請軍長放心,但你那個京劇《斬馬謖》也要準備好,到時候我可要報節目的。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
  • 秦基偉將軍回憶上甘嶺:歷時43天,是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此次戰役於11月25日落下帷幕,歷時43天,聯合國軍累計投放炮彈190萬餘發,炸彈5000餘發,向我軍陣地發動了900多次衝鋒。最終我軍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而秦基偉將軍所率領的第15軍正是上甘嶺戰役中堅守不到3.7平方公裡的主力軍。
  • 上甘嶺戰役的最後一戰是這個團收場的,團長後晉升為上校軍銜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該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止,為期43天。 上甘嶺是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村莊,位於該次戰役主要發起地597.9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上甘嶺村只有十幾戶人家。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怎麼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蔣介石得知上甘嶺戰役的結果後,仰天長嘆,說出了這16個字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和平,都是前人用血與肉換來的,為了戰勝敵人,讓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一個個英勇的戰士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在他們的抗爭下,日本侵略者被趕走,在隨後四年的時間裡,將國民黨打敗,新中國成立。
  • 金剛川,長津湖,上甘嶺,吳京承包了抗美援朝三大戰役
    吳京在訓練由於張桃芳的事情主要是發生在上甘嶺戰役中,因此吳京將成為近年來在抗美援朝電影中唯一的參加了金城、長津湖、上甘嶺戰役的演員,不愧為拍攝一部《戰狼》就可以當兩年特種兵的演員,吳京,已經把中國軍人的形象演繹到了極致,那份勇敢那份血性,自始至終都是一種激勵人心的傳承,再加上之前的《戰狼2》,這些電影所創造的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將是無法估量的。
  • 上甘嶺戰役,王近山力挺秦基偉:12軍只上副軍長,你全權指揮
    1952年10月下旬,15軍大反擊前幾天,秦基偉來到第三兵團司令部所在地西霞洞,向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匯報上甘嶺前線的戰況。由於是紅安老鄉,在紅軍時期又做過多年的戰友,因此王近山沒有和秦基偉過多客套,直接開門見山地問道:「秦麻子,你給我個實話,還能不能頂住?」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⑰|孫克中:上甘嶺戰役時,我每天夜裡送炮彈
    1952年10月,孫克中在上甘嶺戰役中繼續承擔運輸炮彈任務。10月22日,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舉行前夕,在廣元市利州區,今年87歲的孫克中談起當年自己參加上甘嶺戰役的情形,仍記憶猶新。戰爭的前一階段,上甘嶺戰役還叫五聖山戰役,上甘嶺,是五聖山南邊的一個十幾戶人的小村莊,背後就是五聖山,五聖山前面有兩處高地,但卻是重要的軍事要地,戰爭越打越激烈,後稱上甘嶺戰役。在上甘嶺戰役中,孫克中所在的六連是第二梯隊,四連、五連是第一梯隊。當時19歲的孫克中,仍主要承擔炮彈運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