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該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止,為期43天。
上甘嶺是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村莊,位於該次戰役主要發起地597.9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上甘嶺村只有十幾戶人家。該次戰役因主要在這個村附近的上述兩高地進行,被命名為上甘嶺戰役。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則將上甘嶺戰役稱為「Battle of Triangle Hill」,意為「三角山戰役」。
597.9高地由東北和西北兩條山梁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個三角形,所以被美軍稱之為三角形山,共分為12個陣地。防守此地的是志願軍第3兵團15軍45師135團的9連和8連的一個排,為一個加強連的兵力。
537.7高地(美方稱狙擊兵嶺)是兩個南北相對形同駝峰的山嶺,南山被美軍佔領,北山則在志願軍手中。該高地上面有9個陣地。其中8號陣地是北山最前沿的突出部。整個北山高地由志願軍第135團1連防守。
在40餘天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兵力6萬餘人,志願軍參戰兵力4.3萬人 。雙方兵力合計10萬餘人,而整個上甘嶺地區也只有3.7平方公裡。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時,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志願軍15軍30公裡防禦正面同時發起攻擊。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6發。
如此猛烈的炮火,震得坑道中的志願軍上下顛簸,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個17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持續轟擊幾個小時後,美軍第7師、南朝鮮軍第2師等7個營對上甘嶺發動了猛烈攻擊。駐守在陣地上的志願軍所部英勇抗擊。從此,激戰一直未停,雙方都在不斷增兵。
這一天,敵人瘋狂發射了30多萬發炮彈。志願軍第3兵團15軍把上甘嶺確定為主要防禦方向;15軍預備隊向前機動,12軍為兵團戰役預備隊。
此後,在反覆爭奪中,15軍的45師打得十分頑強和慘烈,傷亡很大。18日,上甘嶺表面陣地第一次失守,45師退守坑道作戰。
隨後,12軍31師91團奉命作為15軍44師二梯隊歸15軍指揮。接著,44師連續7日出擊,牽制美軍向45師正面進攻。
這場慘烈、大規模的殘酷決戰一直持續著,下面簡述幾個片段。
10月下旬,正當志願軍退守坑道,與敵進行反覆爭奪之時,美7師突然撤出「三角形山」戰鬥後西調,南朝鮮軍第2師隨即接替它進行進攻。而這時志願軍12軍31師已到達了上甘嶺地區,奉命開始反擊。
10月30日、31日,敵我雙方反覆爭奪陣地,頻頻易手。
31日下午,美7師31團再次攻擊。戰況緊急時,志願軍8連1班兩位戰士王萬成、朱友光,奮不顧身地拉響爆破筒,衝入敵群,與突入之敵同歸於盡。
黃昏時分,志願軍12軍31師93團奉命加入「三角形山」作戰陣營。接下來的兩天,美軍在原有兵力上又加派南朝鮮軍9師30團上陣,繼續攻打「三角形山」。志願軍31師91團也派出3個連對戰。
「聯合國軍」每日用飛機大炮轟,發動上百次猖狂攻擊,可志願軍勇士仍牢牢地守住了陣地。
11月5日拂曉,南朝鮮軍第2、9師5個營,在100多架飛機和30餘輛坦克的支援下,分3路再次向「三角形山」猛攻,戰況激烈,但「三角形山」仍然被志願軍牢牢控制。
為了擴大戰果,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志願軍將作戰重心東移至537.7高地北山,集中兵力對北山實施反擊,奪取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
11月11日,志願軍12軍31師92團對537.7高地北山的反擊作戰開始。反擊部隊兵分3路迅速突入敵陣,戰至臨近黃昏,守敵南朝鮮軍第2師17團一個營全部被殲滅,北山被志願軍佔領。隨後,敵人再次組織反撲。
12日,92團繼續在537.7高地北山與敵反覆爭奪,傷亡不斷增加。
接下來的6天6夜都是激戰,一個一個陣地的反覆爭奪,敵人雖然傷亡慘重,但仍不斷投入兵力拼命反撲。
17日夜,志願軍12軍前方指揮所命令34師106團接替92團,加入537.7高地北山的爭奪戰。
106團在團長武效賢率領下奔赴北山戰場。他帶著106團一衝上去,就開始與敵展開激烈爭奪。
18日,106團的3營8連打光了。19日,7連官兵全部犧牲在陣地上。20日,9連又拼光。21日,武效賢帶著全團官兵在擊退敵人50多次衝擊後,終於將敵人壓了下去。
隨後,南朝鮮軍第2師、第9師3個團先後發起100餘次衝擊,都被武效賢團長率部擊潰。為了掌握戰場主動權,武效賢還主動發起反擊數十次,終於把敵人打服了。
11月25日,106團順利完成使命,將537.7高地移交給15軍29師。至此,上甘嶺戰役勝利結束。
武效賢,山西沁源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上甘嶺戰役後,武效賢由志願軍12軍34師106團團長,升任34師副師長。
其後,武效賢曾任南京步兵學校副校長,江蘇省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後晉升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