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的最後一戰是這個團收場的,團長後晉升為上校軍銜

2020-12-23 騰訊網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該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止,為期43天。

上甘嶺是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村莊,位於該次戰役主要發起地597.9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上甘嶺村只有十幾戶人家。該次戰役因主要在這個村附近的上述兩高地進行,被命名為上甘嶺戰役。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則將上甘嶺戰役稱為「Battle of Triangle Hill」,意為「三角山戰役」。

597.9高地由東北和西北兩條山梁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個三角形,所以被美軍稱之為三角形山,共分為12個陣地。防守此地的是志願軍第3兵團15軍45師135團的9連和8連的一個排,為一個加強連的兵力。

537.7高地(美方稱狙擊兵嶺)是兩個南北相對形同駝峰的山嶺,南山被美軍佔領,北山則在志願軍手中。該高地上面有9個陣地。其中8號陣地是北山最前沿的突出部。整個北山高地由志願軍第135團1連防守。

在40餘天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兵力6萬餘人,志願軍參戰兵力4.3萬人 。雙方兵力合計10萬餘人,而整個上甘嶺地區也只有3.7平方公裡。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時,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志願軍15軍30公裡防禦正面同時發起攻擊。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6發。

如此猛烈的炮火,震得坑道中的志願軍上下顛簸,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個17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持續轟擊幾個小時後,美軍第7師、南朝鮮軍第2師等7個營對上甘嶺發動了猛烈攻擊。駐守在陣地上的志願軍所部英勇抗擊。從此,激戰一直未停,雙方都在不斷增兵。

這一天,敵人瘋狂發射了30多萬發炮彈。志願軍第3兵團15軍把上甘嶺確定為主要防禦方向;15軍預備隊向前機動,12軍為兵團戰役預備隊。

此後,在反覆爭奪中,15軍的45師打得十分頑強和慘烈,傷亡很大。18日,上甘嶺表面陣地第一次失守,45師退守坑道作戰。

隨後,12軍31師91團奉命作為15軍44師二梯隊歸15軍指揮。接著,44師連續7日出擊,牽制美軍向45師正面進攻。

這場慘烈、大規模的殘酷決戰一直持續著,下面簡述幾個片段。

10月下旬,正當志願軍退守坑道,與敵進行反覆爭奪之時,美7師突然撤出「三角形山」戰鬥後西調,南朝鮮軍第2師隨即接替它進行進攻。而這時志願軍12軍31師已到達了上甘嶺地區,奉命開始反擊。

10月30日、31日,敵我雙方反覆爭奪陣地,頻頻易手。

31日下午,美7師31團再次攻擊。戰況緊急時,志願軍8連1班兩位戰士王萬成、朱友光,奮不顧身地拉響爆破筒,衝入敵群,與突入之敵同歸於盡。

黃昏時分,志願軍12軍31師93團奉命加入「三角形山」作戰陣營。接下來的兩天,美軍在原有兵力上又加派南朝鮮軍9師30團上陣,繼續攻打「三角形山」。志願軍31師91團也派出3個連對戰。

「聯合國軍」每日用飛機大炮轟,發動上百次猖狂攻擊,可志願軍勇士仍牢牢地守住了陣地。

11月5日拂曉,南朝鮮軍第2、9師5個營,在100多架飛機和30餘輛坦克的支援下,分3路再次向「三角形山」猛攻,戰況激烈,但「三角形山」仍然被志願軍牢牢控制。

為了擴大戰果,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志願軍將作戰重心東移至537.7高地北山,集中兵力對北山實施反擊,奪取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

11月11日,志願軍12軍31師92團對537.7高地北山的反擊作戰開始。反擊部隊兵分3路迅速突入敵陣,戰至臨近黃昏,守敵南朝鮮軍第2師17團一個營全部被殲滅,北山被志願軍佔領。隨後,敵人再次組織反撲。

12日,92團繼續在537.7高地北山與敵反覆爭奪,傷亡不斷增加。

接下來的6天6夜都是激戰,一個一個陣地的反覆爭奪,敵人雖然傷亡慘重,但仍不斷投入兵力拼命反撲。

17日夜,志願軍12軍前方指揮所命令34師106團接替92團,加入537.7高地北山的爭奪戰。

106團在團長武效賢率領下奔赴北山戰場。他帶著106團一衝上去,就開始與敵展開激烈爭奪。

18日,106團的3營8連打光了。19日,7連官兵全部犧牲在陣地上。20日,9連又拼光。21日,武效賢帶著全團官兵在擊退敵人50多次衝擊後,終於將敵人壓了下去。

隨後,南朝鮮軍第2師、第9師3個團先後發起100餘次衝擊,都被武效賢團長率部擊潰。為了掌握戰場主動權,武效賢還主動發起反擊數十次,終於把敵人打服了。

11月25日,106團順利完成使命,將537.7高地移交給15軍29師。至此,上甘嶺戰役勝利結束。

武效賢,山西沁源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上甘嶺戰役後,武效賢由志願軍12軍34師106團團長,升任34師副師長。

其後,武效賢曾任南京步兵學校副校長,江蘇省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後晉升上校。

相關焦點

  •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3團團長,因何僅獲大校軍銜?
    為了區別於早期的老3團,就稱之為新3團吧。根據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提議,沒有任何正規部隊作戰經驗的紀亭榭被破格提拔為新3團團長。老紅軍袁昇平擔任政委,邱蔚任副團長,肖應棠任營長。
  • 紅1團團長楊上堃:戰功赫赫,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由於作戰勇敢,他很快升任為連長,並且在長徵中屢建奇功。團長耿飈和團政委楊成武都非常喜歡他,尤其是楊成武一直重用他,並且帶他來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他在紅軍後期擔任過紅1團團長,在抗戰期間擔任過支隊參謀長。但是,他在1955年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 副司令蕭鋒參加過1365次戰役,為何金門一戰失利後,被授大校軍銜
    1955年建國後首次立功大授銜儀式上,一生打過1365次戰役,6次身負重傷,在全國解放前夕已經當上軍長,建國後官至北京軍區裝甲大兵種副司令的蕭鋒,按相關資歷和軍功,完全符合授銜開國少將甚至開國中將的標準,最後卻僅被授予了大校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 德軍二戰時的軍銜劃分:黨衛軍沒有軍銜,上校軍銜的人最常見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德軍曾在戰爭初期橫掃歐洲,除了本身機械化建設比較完善外,德軍內部嚴格的紀律也是他們能打勝仗的原因,事實上德軍在一戰結束以後,曾經被削弱過,不允許生產重型武器,不允許生產自動武器,但這一切隨著希特勒上臺以後紛紛改變,一開始還有所顧忌,但很快隨著戰爭全面爆發,以往籤署的協議也隨即進入廢紙簍。
  • 開路先鋒紅四團,政委是上將,團長沒軍銜,後來成就卻更大
    湘江戰役中,紅四團率先突破湘江並佔領了重要渡口覺山鋪,隨後部隊全力阻擊蜂擁而來的敵人,雙方展開激烈戰鬥。紅四團全體將士死戰不退,連續擊退敵人幾次進攻,為中央紅軍渡江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這支戰功赫赫的開路先鋒部隊,當時的指揮者又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當時紅四團的政委是楊成武,他出生於1914年,福建長汀縣人。
  • 新中國成立後,12位空軍司令員都是誰?分別是什麼軍銜?
    1938年入伍後,馬寧歷任幹事、科長、參謀、股長、學員、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副處長兼團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1964年4月晉升空軍少將軍銜。1973年5月至1977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黨委第二書記。
  • 國民黨軍隊中為何會出現上尉團長,上校軍長及少尉總司令?
    說起國民黨軍銜,因為經常會出現上校軍長,上尉團長等,更有少尉總司令的奇怪現象,相信這讓很多人都頭都大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934年,國民党進行整軍,同時軍政部設立軍事委員會直屬的銓敘廳,負責軍銜的晉升與評選問題(類似新中國55年授銜),到1935年5月,軍政部正式給相關人員授軍銜。
  •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2個團的團長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在陝北成功會師的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開始東渡黃河抗擊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擔任過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華北軍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參加了平津戰役、太原戰役、蘭州戰役和寧夏戰役等重大戰役。1955年,楊得志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解讀:上尉團長和上校連長有何區別?誰的級別高?
    解讀:上尉團長和上校連長有何區別?誰的級別高?在我軍中,軍銜與職務的聯繫並不是那麼密不可分。一個大校可以當軍長,也能當團長。比如我軍唯一的大校軍長尹先炳大校,在開國授銜的時候便是16軍軍長,可人家僅是一個大校,照樣能指揮千軍萬馬。
  • 王健:中將軍銜,原北京軍區副政委,曾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王健:中將軍銜,原北京軍區副政委,曾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打的最為艱苦的惡戰之一,秦基偉一戰成名,打出了"千歲軍"15軍的威名。時至今日,提及上甘嶺就繞不開15軍。其實,上甘嶺戰役中不僅有15軍,而且還有12軍。
  • 他是上甘嶺戰役「前線總指揮」,卻將這個頭銜隱瞞終身,為什麼?
    1951年,李德生所率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個師,他擔任師長,入朝作戰。李德生率部入朝後,正趕上第五次戰役。他們立即投入戰鬥。這是一個以防禦為主的戰役。在這個戰役中,李德生的部隊擔任主要作戰任務。他組織部隊修建了各種各樣的堅固工事,科學配備火力,和其他部隊一起,守住了陣地,並且向前進行了拓展,予敵以沉重打擊,打出了志願軍的威風,使美李軍隊聞風喪膽。出任上甘嶺前線總指揮金城戰役和上甘嶺戰役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金城戰役後,上甘嶺戰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
  • 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麾下15萬大軍,正式軍銜只是騎兵上校
    但是他的正式軍銜確實也是在1948年9月22日由騎兵上校晉升為少將,依照官方慣例,稱之為陸軍少將更為嚴謹和正式。新辦法對於軍銜晉升管理非常嚴格,不僅有最低任職時間還對功績有所要求,從少尉到上校最低要17年半,如果嚴格實施,很多人一輩子也幹不到上校。而且新辦法把任官和授職分開了。所謂任官,就是指任為尉、校、將官等級位。所謂授職,就是指授以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等職務。
  • 廖耀湘正式軍銜騎兵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但是他的正式軍銜確實也是在1948年9月22日由騎兵上校晉升為少將,依照官方慣例,稱之為陸軍少將更為嚴謹和正式。所謂任官,就是指任為尉、校、將官等級位。所謂授職,就是指授以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等職務。在實施初,管理非常嚴格,一般是先任官,再授職。比如,先授予某人上尉軍銜,再根據軍銜安排對應的連長或者副營職務。 但是不久之後抗日戰爭就爆發了,軍隊大規模擴編,軍官大規模變動,當時軍事人才缺乏,軍官晉升非常快。
  • 副師職上校,相當於什麼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
    《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中康團長上校軍銜的軍官是什麼樣的存在?筆者給大家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中的範天雷、康團長兩位都是上校軍銜的軍官。不過,他們不是副師職上校,而是正團職上校。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資歷略章上都能看出來,紫色底板銀白色五角星。既然知道,正團職上校是什麼模樣,那麼副師職上校又是什麼模樣?
  • 紅軍戰鬥力最強的三個主力團,團長都是誰?後來都授予什麼軍銜?
    當時在紅軍部隊之中,有三個團被稱為「主力中的主力」、「精銳中的精銳」,在第四次反「圍剿」戰役勝利表彰大會上,這三個團還受到了表彰,它們都是紅一軍團的主力團,分別是紅一師第1團、紅二師第4團、紅二師第5團。那麼,這三個主力團的戰鬥力怎麼樣?團長都是誰?後來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 五五授銜時,哪兩位紅軍團長僅為上校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共有六十餘萬人獲得少尉以上軍銜。按理說,紅軍時期的團長,到抗戰初期改編八路軍時至少是營長或副營長,抗戰中期為團長,解放戰爭初期為副師長——師長。到建國後至少為正師或準軍級以上幹部,授銜時考慮資歷等因素,大部分都是少將以上,有一部分為大校。
  • 《亮劍》中,張大彪要是沒死,能被授予什麼軍銜?天妒英才!
    我估計李雲龍養傷結束後沒有回到原來的二師,而是直接調A軍去了,他們兩個還在老部隊。張大彪如果順利晉升的話,55年應該不低於師長級別!一般情況應該是上校軍銜(那時候沒有大校軍銜),如果所在部隊在立了大功,比如45師師長崔建功,31師師長李長林,可授予少將軍銜!
  • 772團團長葉成煥24歲犧牲,後來的五個團長是誰?都是什麼軍銜?
    令人痛惜的是,葉成煥團長在1938年4月爆發的一場抗日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葉成煥團長犧牲之後,先後有五位將領擔任過第772團團長,直到1945年10月,第772團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第10旅第28團。那麼,在葉成煥之後,第722團的五個團長都是誰呢?他們後來分別都是什麼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紅軍有14個師改編為八路軍,師長建國後獲得什麼軍銜
    紅七軍到達中央蘇區後編入紅三軍團,李天佑憑藉其出色的指揮才能,才猛將如林的紅三軍團中發展很快。長徵時期就是紅五師師長。後改任紅三軍團作戰科科長,協助彭總指揮作戰。抗戰時期任686團團長,在平型關一戰打出了威名。後奉命去蘇聯留學。解放戰爭時期任一縱司令員、廣西軍區司令員。1955年獲授上將軍銜。 第二個說說紅十五軍團,紅十五軍團轄75、78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