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踏上了漫漫長徵路。長徵途中,敵人集結重兵圍追堵截,一路上險象環生,危急時刻,我軍湧現出了一大批英勇善戰的部隊,比如「絕命後衛師」紅34師,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今天我們要講的紅四團,同樣是長徵途中的英雄部隊。
紅四團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隸屬於紅一軍團第二師。1934年10月16日,紅四團渡過於都河,邁出了長徵的第一步。此後,紅四團多次擔任全軍的先頭部隊,他們遇山開山,逢水搭橋,功勞很大。
湘江戰役中,紅四團率先突破湘江並佔領了重要渡口覺山鋪,隨後部隊全力阻擊蜂擁而來的敵人,雙方展開激烈戰鬥。紅四團全體將士死戰不退,連續擊退敵人幾次進攻,為中央紅軍渡江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這支戰功赫赫的開路先鋒部隊,當時的指揮者又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當時紅四團的政委是楊成武,他出生於1914年,福建長汀縣人。楊成武15歲參加革命,17歲就當上了團政委,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青年將領。長徵途中,楊成武擔任紅四團政委,率部參加了湘江戰役、飛奪瀘定橋、攻佔臘子口。
長徵到達陝北後,楊成武又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逐漸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1955年,正兵團級將領楊成武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一時間風光無比。
紅四團的團長則是耿飈(後王開湘),他出生於1909年,湖南醴陵縣人。耿飈16歲加入共青團,他作戰英勇,屢建奇功,24歲就晉升為紅四團團長,指揮部隊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漳州戰役。長徵途中,耿飈率紅四團作為開路先鋒,血戰湘江,順利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紅軍進入貴州後,耿飈又率部強渡烏江,首奪天險婁山關,得到了主席的寫信表揚。
遵義會議結束,耿飈晉升為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他們爬雪山、過草地,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勝利到達陝北。後來,耿飈又相繼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曾經是著名的楊羅耿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建國後,以耿飈的資歷少說有個上將,但因為他已經離開部隊,所以並未參與軍銜評定。話又說回來了,雖然沒有軍銜,但耿飈後來的成就卻很大。
從1950年開始,耿飈便奉命來到外交戰線工作,這一幹就是20多年,期間他堅持原則,勤勤懇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78年後,耿飈又相繼出任副總理、國防部部長、人大副委員長,還進入了政治局,成就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唯一一位沒有軍銜的國防部部長。進入八十年代後,耿飈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但也沒閒著,他被選為中顧委委員、常委,晚年仍然鞠躬盡瘁,關心著國家大事,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