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中國首次軍銜制實錄》, 1955年9月,我軍共授予大校軍銜1266人,上校軍銜4439人,中校軍銜8139人,少校軍銜20799人,因此,校級軍官共計34643人。當然,這裡面包含了拖後至1956年9月的志願軍首批授銜。
當時授銜有個內部原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軍的,也就是紅軍,可授予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不高於大校銜;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的不高於大尉銜。所有少部分雖然職務夠了, 但軍銜達不到。
另外,由於當時晉升退休制度不完善,有些人校官職務上去了,軍銜卻一直停滯,例如某大校已經升軍長了,但軍銜還是原來的,沒有跟進。
為了解決六十年代那一大撥正軍大校,所以有了那時候晉升少將的操作。很多1955年的大校都晉升少將了。例如周時源,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說到周時源這位1955年授銜的大校,還真的是非常特殊。周時源(1914~1974),安徽金寨縣人。
他紅軍時期就是師長,1955年卻只獲得大校軍銜,而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軍銜方面相差3級。
回到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出自紅四方面軍的悍將周時源晉升為紅4軍第11師師長,給他配置的師政委是陳錫聯,該師下轄第31團和第33團,其中第33團團長鄒國厚。
按這情景,周時源前途無量啊!不過,抗戰時期,他沒能編入八路軍主力,而是去到新四軍遊擊支隊任副參謀長、第六支隊副參謀長兼六團團長,算旅級副職吧,情況還行。
但1942年去延安學習,等三四年後回來時已經找不到位置了,只好去東北吉林下地方擔任縣長,新起點喲,不久後兼任西軍區保安一旅第三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四平保衛戰,解放戰爭時期就只是縣團級,授銜時擔任江西省軍區撫州軍分區司令員。
按這個級別,所以就授予大校軍銜,成為開國大校。而當年他的搭檔陳錫聯成了開國上將,屬下的團長鄒國厚也成了開國少將。
怪不得有戰友開玩笑說他是官越做越小。
另外,在1955年授銜授勳中,有三位開國大校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周時源是其中之一,其餘兩人分別為羅厚福、幸世修。
因此,總體來看,周時源在55年授銜的大校當中,無疑是非常特殊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