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紅軍師長,卻只授大校軍銜,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

2020-12-25 永宣論史
毛主席

根據《新中國首次軍銜制實錄》, 1955年9月,我軍共授予大校軍銜1266人,上校軍銜4439人,中校軍銜8139人,少校軍銜20799人,因此,校級軍官共計34643人。當然,這裡面包含了拖後至1956年9月的志願軍首批授銜。

當時授銜有個內部原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軍的,也就是紅軍,可授予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不高於大校銜;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的不高於大尉銜。所有少部分雖然職務夠了, 但軍銜達不到。

另外,由於當時晉升退休制度不完善,有些人校官職務上去了,軍銜卻一直停滯,例如某大校已經升軍長了,但軍銜還是原來的,沒有跟進。

為了解決六十年代那一大撥正軍大校,所以有了那時候晉升少將的操作。很多1955年的大校都晉升少將了。例如周時源,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說到周時源這位1955年授銜的大校,還真的是非常特殊。周時源(1914~1974),安徽金寨縣人。

周時源

他紅軍時期就是師長,1955年卻只獲得大校軍銜,而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軍銜方面相差3級。

回到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出自紅四方面軍的悍將周時源晉升為紅4軍第11師師長,給他配置的師政委是陳錫聯,該師下轄第31團和第33團,其中第33團團長鄒國厚。

按這情景,周時源前途無量啊!不過,抗戰時期,他沒能編入八路軍主力,而是去到新四軍遊擊支隊任副參謀長、第六支隊副參謀長兼六團團長,算旅級副職吧,情況還行。

陳錫聯

但1942年去延安學習,等三四年後回來時已經找不到位置了,只好去東北吉林下地方擔任縣長,新起點喲,不久後兼任西軍區保安一旅第三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四平保衛戰,解放戰爭時期就只是縣團級,授銜時擔任江西省軍區撫州軍分區司令員。

按這個級別,所以就授予大校軍銜,成為開國大校。而當年他的搭檔陳錫聯成了開國上將,屬下的團長鄒國厚也成了開國少將。

怪不得有戰友開玩笑說他是官越做越小。

另外,在1955年授銜授勳中,有三位開國大校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周時源是其中之一,其餘兩人分別為羅厚福、幸世修。

因此,總體來看,周時源在55年授銜的大校當中,無疑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相關焦點

  • 師政委是開國上將,下屬是少將,師長卻授大校,他為什麼高開低走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立下戰功的周時源晉升為紅4軍第11師師長,上級任命陳錫聯為師政委,下轄第31團和第33團,其中第33團團長鄒國厚。抗戰勝利後,周時源被調到吉林省乾安縣擔任縣長,堂堂一位新四軍旅級副職,為何上級只安排他當縣長,這一點也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不過,周時源卻絲毫沒有怨言,更加兢兢業業,他注意聯繫群眾,在當地建立了健全的政權。直至解放戰爭,他一直在團長的崗位上沒有動,眼見當年的老戰友們,如今不是師長,就是軍長,解放後他擔任江西撫州軍分區司令員,授予大校軍銜。
  • 當年他是師長他是師政委,20年後政委當了上將,師長卻是大校
    1935年6月18日,紅軍兩大主力在懋功會師。不久後部隊重新進行整編,紅11師也在此時成立,下轄第31和第33團,周時源任師長,陳錫聯為師政委。周時源是安徽金寨人,15歲參加紅軍,之後他跟隨部隊南徵北戰,參加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和戰鬥,憑藉戰功升任紅31軍274團第2營營長。
  • 紅軍有14個師改編為八路軍,師長建國後獲得什麼軍銜
    1955年獲授上將軍銜。 如果說紅一、二師是原紅一軍團底子,那麼紅四師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紅三軍團,彭總的老部隊。師長是廣西籍名將李天佑。 紅78師師長是大名鼎鼎的旋風司令韓先楚。紅軍時期就憑直覺更改了彭總的作戰命令,改佯攻定邊為直取定邊,深得彭總賞識。解放戰爭時期用自己天才的戰略眼光打了新開嶺戰役和柳南大捷、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時期協助彭總指揮志願軍,專門承擔急難險重的戰鬥任務。1955年獲授上將軍銜。
  • 紅軍時期,兩人同在一個師,後來師長成為上將,政委成為開國大將
    紅三軍團經歷了多次改編,曾在1933年的時候劃分了3個師,分別是第4師,第5師,第6師,組成了東方軍,進軍福建,而當時擔任第4師的師長和政委後來都是赫赫有名的將軍,在1955年大授銜時師長被授予了上將,而政委更厲害被授予了開國大將,那麼這兩位將軍都是誰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
  • 長徵初期,紅1軍團3個師的師長政委都是誰?結局分別如何?
    他參加了彭老總和黃公略等人領導的平江起義,1933年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失去左臂,從而成為我軍著名的獨臂將領。抗戰期間,彭紹輝在120師任旅長。解放戰爭中,他又回到彭總麾下,是解放軍第7軍的第一任軍長。1955年,彭紹輝被授予上將軍銜,1978年4月25日,彭紹輝以重病之身參加空軍作戰會議,不幸以身殉職。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紅1軍團師長和政委都是誰?軍銜最低是上將
    紅1軍團下轄第1師,第2師和第4師,3個師的師長和政委都是我軍大名鼎鼎的高級將領,建國後軍銜最低的是上將軍銜。陳賡第1師師長陳賡,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他是湖南湘鄉市龍洞鄉人,祖父是湘軍將領,算是將門之後。
  • 連長救下通訊員,25年後大授銜,連長是大校,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開國中將 詹才芳除了詹才芳外,在授銜儀式上,還有兩位紅軍時期的上下級,一起參加了授銜儀式。他們一個是連長,一個是通訊員,連長被授予開國大校軍銜,而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連長名叫羅厚福,是1955年授銜時的「第一開國大校」。他參加革命的時間非常早,紅軍時期就曾長時間擔任師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旅長、軍分區司令員,帶領部隊堅持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開闢和鞏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多次立功,並得到上級首長的誇讚。
  • 他們是四野戰車師的師長政委,師長享年94歲,政委101歲仍健在
    接下來,就和大家說說這去四野的重器:戰車師的師長政委都是誰?師長是曾克林。對於曾克林將軍,了解四野戰史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他是第一個率部進入東北的我軍將領。曾克林是江西贛州人,1913年生,16歲參加紅軍,先後任紅三軍團第4師20團連政治指導員,紅28軍第3團參謀長等,參加了長徵。抗戰時期任平西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冀東軍分區參謀長,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司令員等。抗戰勝利後率部進軍東北,曾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司令員,但因戰績不佳,所以一直沒有升遷,後調任戰車師任師長。
  • 兩次全軍覆沒均生還老紅軍,兩任搭檔授中將他是大校,至今108歲
    十分湊巧的是,這二次慘烈的戰鬥,有一位老紅軍,恰好在這二支部隊裡,經過徵戰,他的很多戰友和領導都壯烈犧牲,他卻奇怪般地生還,而且一直活動建國後,而今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108歲的他依然健在,他便是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的張力雄將軍。
  • 他當八路軍師長時才23歲,但是在41歲就成開國上將,子女中出了3位將軍
    他讀完私塾,轉到上杭縣回龍圩教會小學,後又轉入長汀縣第一小學,畢業後考進長汀縣省立第七中學。紅軍時期曾和楊成武搭檔的耿飈後來回憶說:楊成武比我小5歲,讀過高中,文化程度比我高多了。 在長汀縣省立第七中學,作為學子的楊成武有幸遇到了三位好老師:英語老師叫傅維玉,其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紅色醫生、後來成為開國中將的傅連暲。
  • 魯南軍區的政委授上將,副司令員授中將,司令員為何沒授軍銜?
    魯南軍區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隸屬於八路軍115師領導,一開始的軍區政委是王麓水。1942年後王政委調任山東縱隊一旅政委、山東軍區第八師師長兼政委,1945年12月13日在滕縣與國民黨軍隊作戰中犧牲,年僅32歲。
  • 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8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分別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第一師師長梁興初 軍銜:開國中將 江西吉安人,18歲加入紅軍隊伍。 第二師師長羅華生 軍銜:開國少將 湖南湘潭人,20歲加入紅軍隊伍,曾任紅1軍團2師4團政委。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15師教導第五旅政委、新四軍獨立旅政委,山東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中先後擔任松江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和四野39軍152師師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紅一軍團三個師六位首長,五個開國上將,剩下的一個非常可惜
    轉入紅軍後從班長做起,長徵前沒多久才擔任的紅1師師長,算是看重也是挑戰。在二萬五千裡的徵途中,紅1師下轄的紅1團立下諸多戰功,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多次讚譽,紅一團團長是後來的上將楊得志,也很謙虛地回道:「強將手下無弱兵!都是李師長領導有方!」
  • 1野第1兵團有9個師,師長都是誰呢?後來都授了什麼軍銜?
    第4師續任師長:楊秀山,湖北仙桃人,1914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二軍團第4師第11團政委、紅二軍團第4師副政委、紅二軍團第6師第18團政委等職,參加了長徵;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騎兵營政委、358旅第714團政委、716團政委等職,抗戰勝利後任晉綏野戰軍獨立第4旅政委、代旅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2年11月27日去世,享年88歲
  • 他是少共國際師的師長,手下走出了17位開國將軍,他功不可沒
    開國上將肖華是大名鼎鼎的「娃娃司令」,他17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少共國際師」政委,是紅軍史上最年輕的師政委。在1932年7月的南雄水口之戰中,吳高群表現十分出色,朱老總一眼就相中這個少年英雄,於是就升任他為紅2師師長。緊接著,吳高群就接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命。1933年8月成立了「少共國際師」,第一任師長和政委分別是陳光和馮文彬,但很快就換成了吳高群和肖華,這一年,吳高群只有23歲。這支部隊非常特殊,因為成員大多是14歲到18歲的青少年,所以吳高群就被稱為是「娃娃頭師長」。
  • 萬歲軍的三位師長,兩位少將,另一位為何才是大校
    先說第112師,師長楊大易,四川蒼溪人。楊大易是一位老紅軍。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年僅14歲的楊大易光榮參軍,是一位著名的紅小鬼。楊大易跟隨紅四方面軍走完長徵,長徵結束他才17歲。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楊大易成為山東戰場的主力團長,然後挺進東北,在第一縱隊擔任副師長,後來成為38軍的主力師長。建國後,楊大易被授少將軍銜,他當過湖南省和遼寧省軍區司令員。然後是113師,毫無疑問,這是38軍的主力。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戰役,梁興初就讓113師擔任主攻。在第二次戰役,38軍能夠成為萬歲軍,113師的功勞最大。
  • 四野13兵團的第38軍,在成立之初,各師的師長都是誰?結局如何?
    第38軍的首任軍長是李天佑(開國上將),半年之後調任第1兵團副司令員,軍長由梁興初(開國中將)擔任。第38軍在成立之初,下轄四個師: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和第151師,有近5萬人。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成立之初的各師長都是誰?結局如何?第112師師長是江擁輝。
  • 著名的「絕命後衛師」,師長政委戰死,唯一倖存的團長成開國中將
    長徵途中,中央紅軍以實力強大的紅一、三軍團為左右先鋒,紅五軍團負責掩護斷後,「絕命後衛師」紅34師便是紅五軍團麾下的一支勁旅。紅34師成立於1933年春,由閩西遊擊隊改編而成,部隊下轄三個團,紅軍長徵前夕,共有5000餘人。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紅34師作為全軍後衛,主要擔負掩護斷後任務。一開始,紅軍勢如破竹,連續突破了敵人三道封鎖線。
  • 中央紅軍長徵時,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55年分別授予了什麼軍銜?
    當時這5個軍團共轄12個師,那麼這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呢?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紅1師師長李聚奎:湖南安化人,早年曾在湘軍唐生智部當兵,參加過北伐戰爭。1928年7月,24歲的李聚奎參加平江起義,正式加入了紅軍隊伍。之後他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三甲嶂戰鬥中,他率紅1團硬是擋住了陳誠三個師的進攻,一戰揚名,因戰功獲得二等紅星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