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長救下通訊員,25年後大授銜,連長是大校,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2020-12-24 國史講官

導讀:1955年,我軍第一次舉行授銜儀式,其中將軍銜共有四級,從上到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按道理來說上將軍銜比中將要高,不過在軍隊中除了級別之外,還最講資歷。

在授銜結束後,以陳錫聯、洪學智為首的幾位開國上將,來到了詹才芳中將面前,不僅稱呼他為:「老首長」,還向其敬禮。這是因為詹才芳資歷老,參加革命早,紅軍時期當過他們的首長,因此才有了上將給中將敬禮的一幕,一時被傳為佳話。

開國中將 詹才芳

除了詹才芳外,在授銜儀式上,還有兩位紅軍時期的上下級,一起參加了授銜儀式。他們一個是連長,一個是通訊員,連長被授予開國大校軍銜,而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連長名叫羅厚福,是1955年授銜時的「第一開國大校」。他參加革命的時間非常早,紅軍時期就曾長時間擔任師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旅長、軍分區司令員,帶領部隊堅持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開闢和鞏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多次立功,並得到上級首長的誇讚。

解放戰爭時期,他是鄂西北軍區的副司令員,在1955年授銜時,曾任鄂西北軍區司令員的王樹聲被授予大將軍銜,另一位副司令劉昌毅,則被授予中將軍銜。

以羅厚福的資歷和職務,足以授中將軍銜,最少也應該是少將。不過在授銜前期,因為幫助過一個舊社會的保長,受到牽連,被降低了行政級別,最終只被評為了大校軍銜。

雖然軍銜低,但羅厚福卻得到了一級八一勳章(紅軍師級以上),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八路軍、新四軍旅級以上)、一級解放勳章(解放軍軍級以上),是大校軍銜中唯一獲得三枚一級勳章的人,因此也被稱為「第一開國大校」。

羅厚福

而被授予中將的通訊員,名叫林維先,曾被主席稱讚是「遊擊專家」。

林維先,安徽金寨人,1912年出生於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林昌升早年參加革命,1929年在參加夏節起義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在去世前,林昌升告訴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林維先:「要繼續革命,帶領窮苦百姓翻身做主。」

父親的死沒有擊垮林維先,反而激發了他的革命熱情,1929年他加入紅軍,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剛剛參加紅軍,林維先被安排到連隊擔任通訊員,而連長恰好就是羅厚福。

有一次,反動派發動了對紅軍的圍剿,在激戰之後,羅厚福率領部隊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可好景不長,敵人的援軍轉瞬即到,面對敵眾我寡的情況,羅厚福當即下令部隊撤退。在撤退前,細心的羅厚福冒著槍林彈雨,來到陣地查看有沒有被落下的傷員,恰好看到了受傷暈過去的林維先,就將他從死人堆中扒出來,背著追趕上了大部隊。

對於連長的救命之恩,林維先一直記在心中,多年後,即便他已成長為我軍的高級將領,對羅厚福仍然以老首長相稱。

經過一次生死後,林維先在作戰時變得更加勇敢,打起仗來經常衝到最前面,立功無數,他也從一名通訊員逐漸成長為一名指揮員,歷任鄂東北遊擊司令部特務營指導員,紅25軍團政治委員、紅82師師長等職,並光榮加入了共產黨。

1934年在肅反中被冤枉,撤銷了師長職務,下放到連隊當挑夫,後出任紅28軍營長。1936年,面對敵人的圍剿,紅28軍化整為零,以營為單位到敵後開展遊擊戰鬥。時任一營營長的林維先,率領部隊插入敵後,在與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指揮部隊運用偽裝、奔襲等戰術,連戰連勝,三次穿越平漢線,在鐵路兩側攻克碉堡、敵人據點無數,牽制了大量的敵人,有效的配合了大部隊的行動。

在三年多的遊擊作戰中,林維先不僅發展壯大了敵後根據地,還多次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繳獲了大量的彈藥和物資,最多時他牽制的敵軍超過10萬人。因為在敵後的出色表現,紅軍到達陝北後,主席親口稱讚他為「遊擊專家」。

抗戰爆發後,紅28軍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林維先擔任參謀長,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一直率領部隊戰鬥在江南抗日前線,歷任新四軍第7師副參謀長、第7師19旅旅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林維先是華東軍區第七縱隊副司令員,1948年擔任華東軍區後備兵團司令員。

在此期間,他積極發動根據地的群眾,籌措糧食物資數百萬公斤,並組織了一萬多騾馬將物資運到前線,確保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並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

開國中將 林維先

結束語:

雖然已經過去25年,但林維先對於羅厚福的救命之恩,從不曾忘記。在授銜儀式後,聽說老首長只被授予大校軍銜後,林維先很傷心,曾找到羅厚福哭訴,並幫他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

1961年,經過調查,組織上恢復了羅厚福的級別,並將他的軍銜晉升為少將,算是對他戎馬一生的一種肯定。

他沒參加過紅軍、八路軍和解放軍,1955年成開國將軍

地主拿錢給兒子買槍鬧革命,卻遭滅門,27年後兒子成開國上將

相關焦點

  • 解讀:上尉團長和上校連長有何區別?誰的級別高?
    解讀:上尉團長和上校連長有何區別?誰的級別高?在我軍中,軍銜與職務的聯繫並不是那麼密不可分。一個大校可以當軍長,也能當團長。比如我軍唯一的大校軍長尹先炳大校,在開國授銜的時候便是16軍軍長,可人家僅是一個大校,照樣能指揮千軍萬馬。
  • 八路軍一個警備旅,1955年授銜:政委和副旅長中將,旅長大校
    這三個人都是老革命,徵戰多年,都有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在他們的帶領下,警備旅成立後不久,就參加了反擊國民黨朱懷冰第97軍的戰鬥。 雖然警備旅屬於預備部隊,可戰鬥起來一點不含糊,在旅長王長江的帶領下,剛一開戰,部隊就一舉擊潰了97軍一個團。之後又與大部隊一起發動追擊戰,一口氣追擊97軍一百餘裡。
  • 1614位開國將帥又少1人,104歲開國少將楊思祿今日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警衛連排長、代連長,冀熱察挺進軍第37團副營長、營政治教導員,冀東軍分區特務營營長,冀熱遼軍區特務團團長。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熱河縱隊第25旅旅長,冀東軍區第12軍分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教導第3師師長,第二野戰軍直屬教導第2師師長。
  • 當年他是連長他是排長,29年後連長授少將,排長授大將
    他是我軍開國少將中資歷最深的一位,以他的能力和資歷完全可以授予大將,最差也應該是中將,因為那些在他手下當過兵的人,在1955年的時候大部分是中將,不過也有大將。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位少將和大將的故事。這位少將叫袁也烈,而那個大將則是許光達。
  • 1955年授銜時,他原定少將,很多戰友強烈抗議,改為中將
    1955年我軍第一次大授銜,留下了很多故事,有的人覺得軍銜過低大鬧一場,也有的人高風亮節主動讓銜,還有的人被特意提升了軍銜。梁從學就是後面這個例子,本來按他當時的職務,應該授予少將軍銜,但這讓他的戰友們強烈不滿,就連陳毅元帥都說:「梁從學同志身經百戰,勞苦功高,應該評中將。」
  • 他是紅軍師長,卻只授大校軍銜,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
    當然,這裡面包含了拖後至1956年9月的志願軍首批授銜。當時授銜有個內部原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軍的,也就是紅軍,可授予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不高於大校銜;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的不高於大尉銜。所有少部分雖然職務夠了, 但軍銜達不到。
  • 少年為躲避通緝背井離鄉,27年後才得以回鄉,此時已是開國中將
    在開國將領中,有一位將軍為了躲避通緝,過上了四處逃亡的生活。直到27年以後,他才得以回鄉。此時的他已經是開國中將了,那麼,這位開國中將是誰呢?這位開國中將就是鄧逸凡,他是廣東省興寧縣人,幼年喪母。他回到老家以後,加入了農民赤衛軍,在他的號召下他的父親和堂兄都參加了革命可謂是一門三傑。起義軍失敗以後,赤衛軍也遭到了鎮壓,從此他和父兄便離開家鄉開始了逃亡生活。誰知這一走就是27年。離開家鄉以後,他們先後逃到汕頭,為了逃避追捕,他們改名換姓。
  • 五五授銜時,哪兩位紅軍團長僅為上校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共有六十餘萬人獲得少尉以上軍銜。按理說,紅軍時期的團長,到抗戰初期改編八路軍時至少是營長或副營長,抗戰中期為團長,解放戰爭初期為副師長——師長。到建國後至少為正師或準軍級以上幹部,授銜時考慮資歷等因素,大部分都是少將以上,有一部分為大校。
  • 他是中將,搭檔是大校,六十年代後很重用,任空軍和濟南軍區政委
    在新中國的開國中將中,很多人擔任過大軍區級正職,其中一位還比較特殊,他與搭檔資歷相當,授銜是他是中將,搭檔是大校,這是為何?他是誰? 此人是王輝球中將。
  • 陳一遠少將病逝父親陳仕南是賀龍副官&開國大校
    父親陳仕南,開國大校陳一遠少將的父親叫陳仕南,老紅軍,開國大校。陳仕南,出身貧苦,從小受盡地主惡霸的欺凌。民國16年(1927)4月,他積極參加並組織農民協會,被選為第三區(清涼區)農協委員。1953年任陝西漢中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任省兵役局局長兼省民政廳副廳長,同年授予大校軍銜。1960年調任陝西鹹陽軍分區司令員。1965年,他以正軍職離休後,撰寫了10多萬字的革命回憶錄。
  • 師政委是開國上將,下屬是少將,師長卻授大校,他為什麼高開低走
    1955年全軍大授銜授勳中,授予大校軍銜榮獲八一勳章的只有區區幾個人,其中有一位的勳章最為特殊,因為他榮獲三枚勳章分別: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按照授勳原則,榮獲一級八一勳章的,必須在紅軍時期是師級幹部以上;二級獨立自由勳章的,必須是八路軍、新四軍旅、團級幹部以上;三級解放勳章是解放時的團級、營級幹部。
  • 學四史守初心|紅25軍戰鬥序列(1934年11月)
    該軍於1934年11月至1935年8月退出鄂豫皖蘇區,開始進行長徵。該軍於1935年8月到達陝北,同西北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結束長徵。紅25軍與紅26、紅27軍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其中,紅25軍改編為軍團轄下的第75師。1937年8月,根據國共合作協議,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和新四軍。
  • 他抗美援朝時獲朝鮮國旗勳章,38歲成最年輕的開國中將,他是誰?
    還有就是最年輕的開國中將,我國有三位,比如劉西元、謝有法、張池明,他們都是1917年出生,授銜的時候38歲。 答案是來自江西的謝有法中將。三位最年輕的開國中將,劉西元來自山東,張池明是河南新縣人。作為革命老區的江西人謝有法,在他們當中是參軍較早的一位,1933年5月,16歲的謝有法送一村裡的大哥哥參加興國模範師,可是他個頭矮,又瘦小,首長拒絕。怎麼辦呢?謝有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於是再一次去找首長解釋,這一次得到了批准。
  • 紅船時訊丨少共國際師走出的最後一位開國將軍楊思祿逝世
    楊思祿於1933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團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熱河縱隊第二十五旅旅長,華北軍區教導第三師師長,第二野戰軍直屬教導第二師師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五航空學校參謀長、副校長,航空兵第十九師師長,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 。
  • 104歲開國少將楊思祿逝世 楊思祿個人簡歷照片資料介紹
    【江西籍的開國少將、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楊思祿逝世】2020年11月18日,記者從楊思祿家屬處獲悉,開國少將、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楊思祿於11月18日6時30分逝世,享年104歲。楊思祿,男,1917年10月出生於江西於都,開國將校之一。楊思祿於1933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長徵 。
  • 1955年大授銜,解放軍軍銜同外國軍銜等級對比,有什麼不同?
    1951年2月15日,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解放軍評銜的指示文件,明確表示要根據「德、才、資」來評定軍銜,做到客觀公平公正。經過幾年的努力,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銜制度正式實施,十位開國元帥、十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誕生了。
  • 開國少將僅剩7人,分別是誰?哪一年授銜?離休前什麼職務?
    開國少將僅剩7人,分別是誰?哪一年授銜?離休前什麼職務?言及開國將軍,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僅剩4人。隨著開國少將詹大南的去世,這一數字變成了3人。因而,網絡上就出現了開國少將僅剩3人的說法。其實,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
  • 在部隊當通訊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幾點很實用!
    在部隊當通訊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部隊的通訊員主要是保障服務類型的,除了平時在生活上的一些保障以外,在執行任務時還需要保障主要領導的通信等等,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並且通訊員通常都可以有不錯的發展前景!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一起交流一下!
  • 中國有1614名開國將帥,時至2020年還剩多少人?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上到元帥下至士兵,均授予軍銜,佩戴勳章。我國的軍銜制共分為六等一共19級,1955年執行軍銜制,1965年取消,軍銜制在1988年後再次恢復,故此我國的軍銜制目前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1955年到1965年這一歷史時期,授銜的將帥都稱之為開國將帥。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時,共定下了10大元帥、10位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798位少將。
  • 國民黨御林軍中將師長,率兩個團起義僅百人到解放區,成開國大校
    此人名叫王晏清,出生於1910年,湖南永興人,黃埔軍校長沙分校五期生,曾在國民黨第十一師任排長、連長、師部少校參謀、第十八軍軍部中校參謀,曾參加軍閥混戰,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