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55年,我軍第一次舉行授銜儀式,其中將軍銜共有四級,從上到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按道理來說上將軍銜比中將要高,不過在軍隊中除了級別之外,還最講資歷。
在授銜結束後,以陳錫聯、洪學智為首的幾位開國上將,來到了詹才芳中將面前,不僅稱呼他為:「老首長」,還向其敬禮。這是因為詹才芳資歷老,參加革命早,紅軍時期當過他們的首長,因此才有了上將給中將敬禮的一幕,一時被傳為佳話。
除了詹才芳外,在授銜儀式上,還有兩位紅軍時期的上下級,一起參加了授銜儀式。他們一個是連長,一個是通訊員,連長被授予開國大校軍銜,而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連長名叫羅厚福,是1955年授銜時的「第一開國大校」。他參加革命的時間非常早,紅軍時期就曾長時間擔任師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旅長、軍分區司令員,帶領部隊堅持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開闢和鞏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多次立功,並得到上級首長的誇讚。
解放戰爭時期,他是鄂西北軍區的副司令員,在1955年授銜時,曾任鄂西北軍區司令員的王樹聲被授予大將軍銜,另一位副司令劉昌毅,則被授予中將軍銜。
以羅厚福的資歷和職務,足以授中將軍銜,最少也應該是少將。不過在授銜前期,因為幫助過一個舊社會的保長,受到牽連,被降低了行政級別,最終只被評為了大校軍銜。
雖然軍銜低,但羅厚福卻得到了一級八一勳章(紅軍師級以上),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八路軍、新四軍旅級以上)、一級解放勳章(解放軍軍級以上),是大校軍銜中唯一獲得三枚一級勳章的人,因此也被稱為「第一開國大校」。
而被授予中將的通訊員,名叫林維先,曾被主席稱讚是「遊擊專家」。
林維先,安徽金寨人,1912年出生於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林昌升早年參加革命,1929年在參加夏節起義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在去世前,林昌升告訴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林維先:「要繼續革命,帶領窮苦百姓翻身做主。」
父親的死沒有擊垮林維先,反而激發了他的革命熱情,1929年他加入紅軍,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剛剛參加紅軍,林維先被安排到連隊擔任通訊員,而連長恰好就是羅厚福。
有一次,反動派發動了對紅軍的圍剿,在激戰之後,羅厚福率領部隊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可好景不長,敵人的援軍轉瞬即到,面對敵眾我寡的情況,羅厚福當即下令部隊撤退。在撤退前,細心的羅厚福冒著槍林彈雨,來到陣地查看有沒有被落下的傷員,恰好看到了受傷暈過去的林維先,就將他從死人堆中扒出來,背著追趕上了大部隊。
對於連長的救命之恩,林維先一直記在心中,多年後,即便他已成長為我軍的高級將領,對羅厚福仍然以老首長相稱。
經過一次生死後,林維先在作戰時變得更加勇敢,打起仗來經常衝到最前面,立功無數,他也從一名通訊員逐漸成長為一名指揮員,歷任鄂東北遊擊司令部特務營指導員,紅25軍團政治委員、紅82師師長等職,並光榮加入了共產黨。
1934年在肅反中被冤枉,撤銷了師長職務,下放到連隊當挑夫,後出任紅28軍營長。1936年,面對敵人的圍剿,紅28軍化整為零,以營為單位到敵後開展遊擊戰鬥。時任一營營長的林維先,率領部隊插入敵後,在與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指揮部隊運用偽裝、奔襲等戰術,連戰連勝,三次穿越平漢線,在鐵路兩側攻克碉堡、敵人據點無數,牽制了大量的敵人,有效的配合了大部隊的行動。
在三年多的遊擊作戰中,林維先不僅發展壯大了敵後根據地,還多次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繳獲了大量的彈藥和物資,最多時他牽制的敵軍超過10萬人。因為在敵後的出色表現,紅軍到達陝北後,主席親口稱讚他為「遊擊專家」。
抗戰爆發後,紅28軍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林維先擔任參謀長,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一直率領部隊戰鬥在江南抗日前線,歷任新四軍第7師副參謀長、第7師19旅旅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林維先是華東軍區第七縱隊副司令員,1948年擔任華東軍區後備兵團司令員。
在此期間,他積極發動根據地的群眾,籌措糧食物資數百萬公斤,並組織了一萬多騾馬將物資運到前線,確保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並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
結束語:
雖然已經過去25年,但林維先對於羅厚福的救命之恩,從不曾忘記。在授銜儀式後,聽說老首長只被授予大校軍銜後,林維先很傷心,曾找到羅厚福哭訴,並幫他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
1961年,經過調查,組織上恢復了羅厚福的級別,並將他的軍銜晉升為少將,算是對他戎馬一生的一種肯定。
他沒參加過紅軍、八路軍和解放軍,1955年成開國將軍
地主拿錢給兒子買槍鬧革命,卻遭滅門,27年後兒子成開國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