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偉將軍回憶上甘嶺:歷時43天,是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2021-01-09 騰訊網

1953年,一位開國中將專程前往戰犯管理所向一位特殊的戰犯以及國軍高級將領作報告。這位特殊的犯人身份有點特殊,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也曾誤入歧途成為日本人的傀儡,他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將軍是位戰功赫赫的中將,13歲時便參加了革命,建國以後三次主動請纓,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三兵團十五軍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14日,美軍為重新掌握朝鮮戰場的主動權,共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在擁有絕對火力優勢以及制空權的前下,對我軍不到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進行了極其密集的火力轟炸,而美軍此次投入的火力已經遠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程度。

此次戰役於11月25日落下帷幕,歷時43天,聯合國軍累計投放炮彈190萬餘發,炸彈5000餘發,向我軍陣地發動了900多次衝鋒。最終我軍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而秦基偉將軍所率領的第15軍正是上甘嶺戰役中堅守不到3.7平方公裡的主力軍。

因此將軍本人經歷並指揮了上甘嶺戰役,此次戰役有多殘酷,我軍戰士所表現出的大無畏決心,將軍定是深有體會,而他對這次戰役的回憶,也是我們研究並回顧此次戰役的第一手資料。

上甘嶺戰役

戰役爆發

1952年10月初,聯合國軍認定我軍已掌握韓戰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為將主動權搶奪回來,扭轉劣勢,範弗裡特決定實行所謂第九團提出的「攤牌行動」,搶奪已被我軍所佔領的陣地。

但百密一疏,聯合國軍並未做好保密工作,計劃一開始就被洩露。聯合國軍正式發動戰役之前,韓軍的作戰參謀將此次作戰計劃當作歸降的投名狀。但志願軍並未主動放棄陣地,反而嚴陣以待,寸土不讓。

而美軍認為只使用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是不現實的,於是安排兩個營的兵力發動進攻,也就是說此時的志願軍面對的是整整2倍的主攻兵力。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聯合國軍集中了40架飛機,320多門大口徑重炮,127輛坦克、戰車以極其罕見的火力密度向志願軍陣地發起了全面進攻。

當時志願軍守備部隊處於自己挖建的坑道,根據志願軍的回憶,雖然此時處於坑道之中,但感覺就像在大海中划船一樣,顛簸嚴重,不少人未見敵軍就被摔得頭破血流,甚至有位小戰士被活活震死,而當時的坑道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炮擊開始時,志願軍守軍就開始試圖聯繫作戰指揮部。但步話機的天線此時已被美軍全部炸毀,無法與指揮部取得聯繫。電

話班副班長牛保才試圖恢復同指揮部的聯繫,但奈何敵軍火力過猛,最後使用自己的身體接通線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寶貴的三分鐘通話時間。

也就是在這三分鐘的時間內,志願軍指揮部向駐防部隊下達了發起進攻的命令,志願軍的反擊正式打響。

上甘嶺戰役

將軍秦基偉

而將軍秦基偉坐鎮的第十五軍作戰指揮部位於遠離上甘嶺二十餘公裡的道德洞,從美軍向志願軍發動襲擊起,十五軍作戰指揮部就跟炸開了鍋一樣,十幾臺電臺一股腦開動,滴滴答答叫個不停,電話鈴聲也此起彼伏。

而此時十五軍政委回國參與國慶觀禮,秦基偉不得不身兼兩職,既要管理軍務又要管理政務。而此時敵軍炮火猛烈,作戰指揮部聯繫不上下面的部隊,無法得知具體情況如何,這一天是秦基偉最難熬的一天。

幾個小時之後,前沿部隊終於傳來了消息。美韓七個營的兵力在敵方火力的掩護下,向志願軍佔領的兩個高地發起了猛攻,意在搶佔陣地。而自入朝作戰以來,秦將軍尚未面臨敵軍如此大規模的進攻,而此次戰役中美軍投入的兵力、火力、甚至打法都是前所未見的

此時擺在將軍面前的似乎是一個並不好啃的硬骨頭,剛剛得知前線消息,就有一個大難題擺在了秦將軍的面前。

戰場上的秦基偉將軍

志願軍陣地位於五聖山以及西聖山的夾縫之中,五聖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軍從此攻佔陣地較難,而西聖山則恰恰相反,較易被攻佔,也是此次美軍主要進攻地。

而此次美軍火力較猛,志願軍防守難度較大,將兵力儘可能地聚在一處進行防守比較容易打退敵人的進攻,但是必然會導五聖山兵力薄弱,若美軍佯攻西聖山,待志願軍全力與美軍作戰時,敵軍繞過五聖山,從背後進攻,則志願軍危矣。

因此五聖山必須留有軍隊駐守,但西聖山一側,敵軍攻勢較猛,若正面被攻破,則陣地也不復存焉。而該如何運用手中資源,面對敵人聞所未聞的炮火該如何進行兵力部署,成為擺在秦將軍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五聖山

戰場形式瞬息萬變,秦將軍決定拼一把,五聖山的部隊原地防守,同時保好西聖山一側的陣地。敵人的炮彈鋪天蓋地的砸了下來,我軍陣地被轟炸的體無完膚,戰場塵煙四起,躲在坑道的戰士們,耳朵都被轟的嗡嗡響,而敵軍則借著火力優勢發起了進攻。

戰士們打退了敵人一波又一波地進攻,守住了絕大部分陣地以及主峰。至黃昏時刻,敵人多次進攻無果之後,先行逃離戰場,只留下了幾千餘名敵軍屍首代表他們進攻過。而美軍最終也只攻下了半個上甘嶺。

此次戰鬥之慘狀只得以慘烈形容,於道德洞內指揮的秦將軍七天七夜沒合過眼,神經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下。在這七天七夜裡,本就不大的陣地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敲打,而兩個陣地也在與敵軍反反覆覆的搶奪中得得失失。

志願軍與美軍陷入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中,而此時雙方所比拼的,只有堅不可摧的意志罷了。

秦基偉將軍

勝利

因為同敵軍拼的是意志,所以我們贏了。

七天七夜的戰鬥中,志願軍傷亡慘重,但敵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聯合國軍前前後後投入了累計十七個營的兵力,傷亡數字更是可怕,達到了七千多人。

據言,美軍的一個兵營裡,只剩下了一名上士以及一名列兵可以答道。戰爭的拐點馬上就到了,志願軍將又一次地打敗美軍,贏得此次戰役的勝利。

時間來到了1952年10月30日22時許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了反擊,十五軍預先集結火力,隨後大量位於坑道中的戰士走出坑道,向敵軍發起佯攻。而聯合國軍紛紛離開工事,慢慢踏入了我軍埋下的陷阱中。

隨後,我軍炮火在秦將軍的指揮下突然減縮,殺了一個回馬槍,敵軍還未接觸到我軍戰士,就被炮火所傷。隨即我軍以十個連的兵力對敵軍進行內外夾攻,收回全部已失陣地,拿下了第一個節點的勝利。

上甘嶺戰役

10月31日,聯合國軍對我軍陣地再次發起猛烈的進攻,企圖再次奪回陣地。黃昏時分,敵軍飛機進行低空飛行進行火力壓制時,與我軍炮彈撞擊,頓時粉身碎骨衝入美軍隊伍中,引起騷亂,我軍趁此發起反攻,又一次獲得了勝利。

戰線拉至11月,12軍加入戰鬥,與此同時敵軍再次組織反撲,雙方再次開始了陣地爭奪戰,但無論我軍還是敵軍都傷亡巨大,這裡只拿其中部分試圖呈現戰鬥之慘烈。

十一月二十日凌晨,九連對敵軍發動了反擊,九連一班主攻六號陣地,數小時惡戰之後,一班拿下了六號陣地,但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僅剩一人。

天亮時,敵軍對六號陣地發起了攻擊,妄圖拿下六號陣地,一班僅剩戰士高守餘孤身一人,從凌晨至黃昏,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敵人,堅守住對我軍至關重要的六號陣地。

而首批上高地的三營,最後連一個排的兵力都不到了,戰場之慘烈更是可想而知。

上甘嶺戰役

結語

我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之後,最終拿下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11月25日,537.7高地交予29師,敵軍陰謀再一次被粉碎,上甘嶺戰役結束。

在負責指揮此次戰役的將軍秦基偉來看,稱其為一生中最慘烈的戰役。此次戰役自10月14日敵軍發起進攻至11月25日537.7高地順利交接,共歷時四十三天。

我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共計傷亡11500人,共擊退了聯合國軍900餘次進攻,徹底粉碎了美軍妄圖以物力優勢繼續戰爭的企圖,消除中朝兩方對美軍火力優勢的顧慮,打出了志願軍的軍威,為日後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外戰爭,也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我志願軍戰士不懼死亡,英勇對敵,打服了美帝國主義,也為我國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相關焦點

  • 血戰上甘嶺,秦基偉:為了祖國,為了勝利,15軍打光了在所不惜
    開國將軍秦基偉(1914-1997)十三歲參加革命,參加過長徵,在抗戰、解放戰爭期間屢建軍功,抗美援朝時指揮上甘嶺戰役,打出了軍威國威。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
  • 上甘嶺戰役43天,15軍犧牲5319人,主力師班長傷亡率100%!
    《斬馬謖》,是秦基偉的拿手好戲,但上甘嶺戰役勝利結束了,唱《斬馬謖》不合時宜,秦基偉選了《文天祥》,還特意把作戰處處長溫錫拉出來為他伴奏。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數以萬計的志願軍戰士,用熱血換來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之初,範弗裡特自信滿滿,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稱:「金化攻勢」將是1951年「秋季攻勢」以後所發動的一次最大攻勢,是一次「扭轉當前戰局」的「攤牌行動」。但範弗裡特卻放了一個「空炮」,戰爭的結果是:原計劃5天的戰鬥,卻足足打了43天。
  • 上甘嶺戰役,王近山力挺秦基偉:12軍只上副軍長,你全權指揮
    1952年10月下旬,15軍大反擊前幾天,秦基偉來到第三兵團司令部所在地西霞洞,向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匯報上甘嶺前線的戰況。由於是紅安老鄉,在紅軍時期又做過多年的戰友,因此王近山沒有和秦基偉過多客套,直接開門見山地問道:「秦麻子,你給我個實話,還能不能頂住?」
  • 上甘嶺決戰時刻:秦基偉的「添油戰術」VS「範佛裡特彈藥量」
    ――秦基偉1952年10月14日日記 添油戰術就是往火爐裡一點一點添油,添一點,就被燒一點,你添的越多,就被燒得越多。 「添油」戰術歷來為兵家之大忌,但15軍軍長秦基偉卻在上甘嶺戰役中成功地運用這一戰法。秦基偉認為,要打好上甘嶺坑道作戰,關鍵在於要保持坑道內的有生力量。
  • 請回答1952: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為什麼是從上甘嶺開始?|百年百篇
    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上甘嶺戰役」,是最為人熟知的。在兩座連名字都沒有的高地上,那場戰鬥為何變成了戰役?持續43天作戰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當年指揮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會在《回憶錄》裡寫下: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戰役主將,從不看電影《上甘嶺》:部隊傷亡太大,我不忍看
    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我志願軍十五軍進行猛烈炮轟 這是在二戰中都未出現過的高強火力密度,十五軍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率領志願軍戰士,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進行抗擊,陣地幾經失而復得,戰至16日,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決定以四十五師為主攻,師長崔建功,由此成為了上甘嶺戰役的主將。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而在不經常被人注意的角落裡,還有這麼一個數字,那就是43天。上甘嶺戰役發生於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前後歷時43天。死傷慘重的索姆河戰役我們看到那數萬人的傷亡,會感慨英雄們的犧牲與奉獻。但是我們的概念中,卻還是沒有時間維度的引入的。回到上甘嶺這段歷史中,43天這個概念有必要仔細感受一下。
  • 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他們誕生於「將軍縣」紅安,戎馬一生,屢立...
    解放戰爭,他出任太行軍區司令員,作為晉冀魯豫軍區第9縱隊司令員和15軍軍長,率部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挺進大西南、轉戰11省,屢立戰功。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秦基偉再三請纓,率部赴朝作戰。
  • 血戰上甘嶺,軍長秦基偉下死命令:陣地不能丟,婆娘娃娃一起上
    抗美援朝戰爭對於中國人民記憶深刻不容遺忘,不僅在於抗美援朝證明了新中國具有獨立、自主的氣勢,更在於志願軍在激烈殘酷的鬥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有勇氣、也有能力保家衛國。
  • 血戰上甘嶺,秦基偉反思:如果15軍打光,上甘嶺也丟了,又有何用
    上甘嶺戰役一打響,秦基偉就深知此次戰役的結果將對朝鮮戰局產生重要的影響,第15軍只能背水一戰,毫無任何退路可言,因此,他曾向全軍發令:15軍的人流血不流淚,為了韓戰的全局利益,這一仗只能打勝、不能打敗,就是15軍拼光了也在所不惜。
  •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這才是殘酷的上甘嶺戰役,圖四太感人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這才是殘酷的上甘嶺戰役,圖四太感人!上甘嶺戰役中持續鏖戰43天,在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最終取得勝利!圖為炮火中的戰士,不畏艱難前進。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他們用電腦模擬得出結論,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中國軍隊的兩個主力師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
  • 今天,我們來聊聊《上甘嶺》
    >從1951年10月14日發起到11月25日結束,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永遠是每個中國人心中一座巍峨的豐碑。透過歷史的崇山峻岭,人們一眼就看到那個實地沒有標高的上甘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推出的表現上甘嶺戰役的故事片《上甘嶺》。這部電影也被稱為抗美援朝題材文藝開端之作。如今,64年過去了,這部老片依然以動人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激蕩著每一名觀眾的心。「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歌聲,今天聽來依然讓人們熱淚盈眶,歌曲《我的祖國》成為愛國主義宣傳的文化經典。
  • 上甘嶺血戰43天,聽聞志願軍勝利後,蔣介石說了什麼?
    朝鮮戰場上有一場歷經43天的戰役,它是整個朝鮮戰場上最激烈,最悲壯的戰役,那就是上甘嶺戰役,在上甘嶺戰役前夕,彭德懷總指揮說了這樣一句話:丟了上甘嶺的人,就要為朝鮮歷史負責。就是這樣一句話,令上甘嶺戰場上的戰士,奉為信念,一個個勇猛無比,奮勇殺敵,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最終取得了上甘嶺大捷,當蔣介石聽聞上甘嶺大捷的消息後,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上甘嶺的地理位置對整個朝鮮戰局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作為進攻方,我國作為防守方,上甘嶺一但失守將立即改變戰場的戰局,所以彭德懷將軍下令死守上甘嶺。
  • 新影像丨43天打出國威軍威 美軍寸土未得——《鏖戰上甘嶺》
    (原標題:新影像丨43天打出國威軍威 美軍寸土未得——《鏖戰上甘嶺》)
  • 上甘嶺戰役為何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你肯定不信!
    上甘嶺戰役我軍斃傷美韓聯軍25000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上甘嶺戰役之所以打得如此艱難,除了美軍強大的火力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戰前一份重要的情報被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