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為何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你肯定不信!

2020-11-24 騰訊網

上甘嶺戰役我軍斃傷美韓聯軍25000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5師損失過半,連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都沒有了,機關和後勤人員都上了前線,秦基偉還把自己的警衛連給派了上去,戰鬥之慘烈由此可見一斑。上甘嶺戰役之所以打得如此艱難,除了美軍強大的火力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戰前一份重要的情報被忽視了。

上甘嶺戰役發起前,秦基偉分析敵人為配合板門店談判將會對我軍實施軍事壓力,可能會在九、十月間發動一次規模較大的秋季攻勢。他認為敵人如果對15軍發起攻擊,有以下三種可能:一、敵人用主力從西方山、鬥流峰正面進攻,兩個團迂迴為側翼。二、重點放在15軍和38軍結合部,打開一個缺口,以戰車掩護步兵從側翼攻擊。三、進攻五聖山。這三種可能性中秦基偉認為敵人攻擊西方山的可能性最大,進攻五聖山的可能性最小。

與此同時,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也預判到敵人將在近期發起局部性進攻,但敵人會把攻擊重點放在哪裡誰也說不準。為打斷敵人的計劃,爭取戰場主動權,鄧華決定先發制人,搶先動手。9月14日誌司命令志願軍一線8個野戰軍,自9月18日開始,在180多公裡寬的戰線上,各自選定當面之敵3至5個有利目標,先敵發起連續戰術性反擊。

15軍45師選定的目標是金城至金化公路西側的主要戰術支撐點注子洞南山。此山孤立險要,由韓第二師的一個加強營守備,對五聖山側翼威脅極大。崔建功決心用兩個團的兵力,集中28門重炮,一舉撥掉這根毒刺。或許是被崔建功的決心嚇到了,又或許是不願意當炮灰,總之在45師發起進攻之前,韓第2師第32團一個叫李吉求的上尉參謀於10月5日夜間越過戰線,向我45師投誠了!

按說李吉求這個級別在當時的戰場上只能算一個小人物,但這個小人物卻帶來一份大情報。什麼情報呢?李吉求交代說韓2師將協同美軍進攻五聖山!這對於一直無法判明美軍進攻方向的志願軍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情報了。然而這份情報卻沒能引起15軍足夠的重視,對此秦基偉曾在後來的回憶中這樣解釋:「我們估計敵人重點進攻五聖山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聖山地勢險峻,便於我軍防守,如果敵人將攻勢重點放在五聖山,就必須從日本調動力量,只憑在朝力量是不夠的。而且,在五聖山這樣的防禦陣地上,我們也比較容易粉碎敵人的進攻……」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上甘嶺戰役打得多艱難?送一顆蘋果一個二等功,8萬斤只進去1個
    這2年時間裡,一直都是邊打邊談,一直打到停戰協議正式籤訂。戰爭背景朝鮮在1910年的時候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才獲得解放。1948年在蘇美的支持下,朝鮮半島就以北緯38°線為界,分為了北方的朝鮮和南方的韓國,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的一方。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
    但其實,這都是一種誤解,上甘嶺不是山也不是嶺,更不是山的名字,而是一個小村莊的名字。 上甘嶺是一個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小村莊。村莊背後是五聖山。在上甘嶺的北邊,還有一個小山村叫下甘嶺。上甘嶺和下甘嶺,相距1000米。下甘嶺這個地方,在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前曾經是志願軍總部的所在地。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有人說是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打得比較丟人;當然有人說了,上甘嶺戰役是我們中方的叫法,而美軍的叫法是「攤牌行動」。當然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都可以來解釋。
  • 391高地之戰,邱少雲烈士就犧牲在這裡。和上甘嶺戰役有關嗎
    但從38軍白馬山之戰及45師上甘嶺之戰的過程看,我軍夜晚奪取陣地後,第二天白天敵軍肯定會利用其制空權和炮火優勢兇猛反撲。我軍如果據守陣地,肯定會有重大傷亡,往往陣地還會丟失。秦基偉沒有抽調44師部隊增援上甘嶺,但44師肯定也不能閒著,他們在391高地開始與敵人進行拉鋸戰,以策應上甘嶺戰鬥。44師是在什麼時候再次反擊391高地的,我沒有確切資料。但從講述上甘嶺戰役的下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大概:「在十五軍的另一戰場上,西方山地區的四十四師對當面之敵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從戰術上積極配合五聖山戰場。
  • 珍貴老照片:慘烈的上甘嶺戰役,致敬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尤其是後者,它的制高點1061.7高地和其南端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又構成了一個小三角形,突入了聯合國軍陣地,直接威脅了聯合國軍防線。因此,範佛裡特制定的「攤牌行動」,也就是他們口中的「金化戰役」、「鐵三角戰役」,實際上就是為了打下五聖山。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 上甘嶺戰役,真實的「絞肉機」
    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6到7倍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談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半,陣地防禦戰階段空前慘烈的一場大戰打響了。 範弗裡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2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
  • RCEP另外一場上甘嶺戰役
    68年期,在朝鮮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小村莊,發生了一場中美的世紀大戰,雙方各自投入五萬左右的兵力,在不足4平方公裡的山坡上,消耗了二戰以來最多的彈藥,各自上了一萬多人,歷時6周,從戰鬥打成了戰役,從輕描淡寫打成了生死爭奪,從他的事打成了自己的事,愣是用炮火把整座山都降低了兩米。這樣的一次你攻我防的史詩級的拉鋸戰,因為這個小村莊的名字叫做上甘嶺,所以史稱上甘嶺戰役。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更是將「喀秋莎」火箭炮當作近戰「刺刀」開道。他們將枕木墊在「喀秋莎」火箭炮後輪下,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一些堅固的建築物和負隅頑抗的德軍,都在炮火下化為廢墟。
  • 上甘嶺戰役前他給媽媽留下遺書
    這是1952年上甘嶺戰役前夕,志願軍後勤二分部汽車一團八連文書胡恒隆給媽媽信中的一句話。隨後,戰役開始,他在後勤運輸線上遭遇的火力封鎖絲毫不弱於前沿陣地。 9月21日,胡恒隆在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六離職幹部休養所回憶起70年前入朝參戰往事,對在「鋼鐵運輸線」上與敵鬥智鬥勇記憶猶新。
  • 上甘嶺戰役主將,從不看電影《上甘嶺》:部隊傷亡太大,我不忍看
    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我志願軍十五軍進行猛烈炮轟 這是在二戰中都未出現過的高強火力密度,十五軍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率領志願軍戰士,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進行抗擊,陣地幾經失而復得,戰至16日,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決定以四十五師為主攻,師長崔建功,由此成為了上甘嶺戰役的主將。
  •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此戰之後,揚名國內外
    縱談天下事,洞徹古今情,穿越歷史長河的重重迷霧,探尋塵封已久的時光典藏 如果有人問你,在抗美援朝那麼多戰役中,你能記起哪一場,可能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上甘嶺。因為除了小學課本中堵槍眼的黃繼光,還有那首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傳唱了幾代人。
  • 長津湖之戰,一場凍死4000多人的戰役,贏得究竟有多艱難
    當然該則故事只是截取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東部戰線,也就是長津湖之戰。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或許有很多人對此戰役比較陌生,估計很多人對上甘嶺戰役比較熟悉,畢竟它經常出現在教科書中,而相比之下不過,如果你以為美軍是真的軟弱無能,那就大錯特錯了。抗美援朝這場戰爭打得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說相當艱難,尤其是長津湖這一戰,號稱是志願軍和美軍兩軍軍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有多殘酷呢?據現在軍事史料記載,志願軍擔任主攻的第九兵團在這場戰役中,傷亡19202人,這還只是在這場戰役中的傷亡,還不包括凍死凍傷的,其中凍傷就達28954人,凍死人數4000餘人,你們說慘不慘烈?
  • 他是上甘嶺戰役「前線總指揮」,卻將這個頭銜隱瞞終身,為什麼?
    對於這場戰役,過去已經有過不少記述,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曾是這場戰役的第一線總指揮。他率部接替上甘嶺防務時,兵團司令員王近山對政委杜義德說:「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覺了。」上甘嶺戰役中,李德生充分發揮了能打硬仗的作風。此戰役共打了43天,他就指揮十二軍打了30天,對打贏這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他們用電腦模擬得出結論,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中國軍隊的兩個主力師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
  • 抗美援朝70周年 | 「上甘嶺戰役,我打出190發炮彈」
    135團堅守在上甘嶺,6連連長萬福來布置,無後坐力炮的任務是摧毀敵人的坦克、汽車等目標。戰友通信員黃繼光為周繼成帶路尋找任務目標,來到最靠近敵人的一排陣地,看到美軍坦克仗著自己「殼子厚打不透」,每天開到志願軍陣地前耀武揚威,充當廣播車大肆進行反動宣傳。周繼成說:「保證把敵人坦克廣播車打掉!」黃繼光問:「你怎麼打?」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怎麼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