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1952年夏秋季節,中美雙方在戰線上的對峙和零星戰鬥都沒有停止過,但無論是夏季攻勢還是秋季攻勢,比起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來講都是小兒科。
儘管志願軍在各個戰線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當時的戰場情況仍然不容樂觀。事實是在9月和10月裡,「聯合國軍」連續攻下了北朝鮮人重兵把守的「血染嶺(BloodyRidge)」和「傷心嶺(HeartbreakingRidge)」。儘管「聯合國軍」損失了成千上萬條性命,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達到了戰略目的。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五聖山——美方將其叫做「三角形山」,範弗裡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在5天內實現目標。為此他動用了美第7師、美第187空降團、南朝鮮第2師、9師、加拿大步兵旅、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等部隊共7萬餘人的龐大兵力。
儘管有彭德懷臨走時的提醒,志願軍方面在敵情判斷上仍然出現了巨大的失誤,把幾乎所有的火炮和15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聖山方向只留下了一個連秦基偉自己也承認算不上主力的45師,區區1萬多人。
毛澤東曾經說過,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比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6到7倍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談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半,陣地防禦戰階段空前慘烈的一場大戰打響了。
範弗裡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2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這2個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2個小山包上。由於志願軍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
通往一線陣地的電話線全部中斷,45師師長崔建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敵人爬上前沿陣地,任由戰士們各自為戰。
這一天裡,美軍向上甘嶺發射30餘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寸草不剩。在一片硝煙火海中,志願軍第45師135團擔任防守的兩個營,依託被炮火摧毀的工事和彈坑,用衝鋒鎗、手榴彈、手雷等輕火器與密集衝擊的美步兵展開激戰。
由於45師炮兵主力來不及參戰,能夠支援步兵作戰的僅有3門122毫米榴彈炮、6門山炮和6門38野炮。炮兵戰士唐章洪曾在「冷槍冷炮」運動中榮獲「神炮手」稱號。當美軍向597.9高地進行波次衝擊時,他以3分鐘速射發彈53發,將敵人的進攻隊形打了個中心開花。在轉向支援537.7高地北山時,敵人的炮彈不斷在四周爆炸,他來不及架炮,就用左手扶著炮筒進行簡便射擊。炮筒被打得燙手,唐章洪就往炮衣上撒尿,用打溼的炮衣卷著冒煙的炮筒進行射擊。
直到4天以後——10月18日,45師前沿部隊才因傷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該師逐次投入的15個步兵連全部打殘,最多的還有30來人,少的編不成一個班。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19日晚,45師以大無畏的勇氣傾力發動了一次反擊。
597.9高地9號陣地上,美軍在陣地頂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個地堡(這個地堡後來再現在電影《上甘嶺》裡),志願軍攻擊受阻。19歲的貴州苗族戰士龍世昌,一言不發地抱了根爆破筒衝了上去,地堡炮火全集中攔阻射擊,一發炮彈將他左腿齊膝炸斷。龍世昌拖了條殘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從槍眼裡杵進去。他剛要離開,爆破筒就給裡面的人推出來,哧哧地冒煙。他撿起來又往裡捅,捅進半截就捅不動了。龍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裡壓。一聲巨響,爆破筒爆炸了,他整個人和地堡一起,消失在漫天的碎片和紫紅色的煙塵中。
在空前慘烈的激戰中,參加反擊597.9高地的135團6連僅存16個人,在對4個子母堡的爆破中,3個爆破組都沒能接近地堡,在途中倒在敵人的火網下。還剩下營參謀長、6連長、指導員、營通訊員黃繼光和連裡兩個通訊員。後來就發生了那場震動全國的英雄壯舉,不過黃繼光沒喊那句讓四億五千萬人熱血沸騰的口號:讓祖國人民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他們炸掉了3個地堡,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已經7處負傷。他爬起來,從側面接近地堡,用力支起上身,猛虎般地撲向那個機槍噴火口……犧牲後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跡——血都在路途上流盡了。
當時的目擊者大都在後來的反擊中犧牲,只有通訊員萬福來重傷活了下來,在醫院聽到報上說黃繼光僅僅追授「二級英雄」,大為不滿,上書陳情。志願軍總部遂撤銷黃繼光「二級英雄」,追授「特級英雄」稱號——解放軍至今僅有彭德懷、黃繼光等少數幾人獲得過這種級別的榮譽。
15軍戰後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說道:「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也只有這樣一個民族的優秀兒女,才能這樣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美軍再度反撲,上甘嶺表面陣地再度失守。45師再無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隊,21個步兵連傷亡均逾半數以上。「聯合國軍」投入了17個營,傷亡7,000之眾,慘到每個連不足40個人。美國隨軍記者曾報導:一個連長點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戰鬥進入了坑道戰。電影《上甘嶺》裡主要反映的就是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偉將軍部警衛連補充到一號坑道,120多人,穿過兩道固定炮火封鎖線,連排幹部只剩一個副排長,還有25個兵。
坑道裡的志願軍戰士為後方贏得了時間。10月30日,志願軍再度反攻。
志願軍空前地動用了133門重炮。美7師上尉尼基驚恐地告訴隨軍記者:「志願軍的炮火像下雨一樣,每秒鐘1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沒有藏身之地。」每秒鐘1發美軍就受不了了,殊不知志願軍戰士在10月14日竟是每秒鐘6發的狂轟。
5小時後,志願軍收復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鮮2師31團和阿比西尼亞營反攻,發動了40餘次攻擊。一天下來,全員上陣的31團便完全喪失戰鬥力,直到韓戰結束也沒能恢復戰鬥力。11月1日,美7師,南朝鮮9師再度反撲,打到2日拂曉反被我堅守部隊打了個反擊,收復597.9全部表面陣地。45師補充後用於反擊的10個連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鮮9師和美187空降團分5路進攻,45師最後一個連隊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時,連長趙黑林趴在敵人屍體上寫了個條子派人後送:我鞏固住了主峰,敵人上不來了。
當天美國人坦率地向新聞界承認:「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
先後屯過三四百人的一號坑道,只走出了8個人,下陣地的時候,又在炮火下犧牲了2個,到軍部,又被餅乾和牛肉罐頭撐死一個。
戰後,有人在上甘嶺陣地上隨手抓把土,數出32粒彈片,一面奇蹟般地屹立在高地上的紅旗上有381個彈孔,一截1米不到的樹幹上,嵌進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
在這片3.8平方公裡的山頭上,志願軍先後投入了2個精銳野戰軍的9個團,11個炮兵營,1個火箭炮營,共4.3萬餘人。「聯合國軍」投入步兵10個團,空降兵1個團,共11個團,2個營,另有一個編練師共6萬餘人。志願軍陣亡7,100餘人,傷了8,500餘人。以此為代價,殲敵2.5萬,其中美軍5,200餘,敵我傷亡比為1.6∶1。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絞肉機」之戰,它在當時就被美聯社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林彪則稱其為「肉磨子」。
毫無疑問的是,上甘嶺已經被鮮血浸透了。
此役之後,美軍再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上。這一戰奠定了朝鮮的南疆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