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真實的「絞肉機」

2020-11-17 騰訊網

整個1952年夏秋季節,中美雙方在戰線上的對峙和零星戰鬥都沒有停止過,但無論是夏季攻勢還是秋季攻勢,比起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來講都是小兒科。

儘管志願軍在各個戰線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當時的戰場情況仍然不容樂觀。事實是在9月和10月裡,「聯合國軍」連續攻下了北朝鮮人重兵把守的「血染嶺(BloodyRidge)」和「傷心嶺(HeartbreakingRidge)」。儘管「聯合國軍」損失了成千上萬條性命,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達到了戰略目的。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五聖山——美方將其叫做「三角形山」,範弗裡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在5天內實現目標。為此他動用了美第7師、美第187空降團、南朝鮮第2師、9師、加拿大步兵旅、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等部隊共7萬餘人的龐大兵力。

儘管有彭德懷臨走時的提醒,志願軍方面在敵情判斷上仍然出現了巨大的失誤,把幾乎所有的火炮和15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聖山方向只留下了一個連秦基偉自己也承認算不上主力的45師,區區1萬多人。

毛澤東曾經說過,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比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6到7倍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談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半,陣地防禦戰階段空前慘烈的一場大戰打響了。

範弗裡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2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這2個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2個小山包上。由於志願軍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

通往一線陣地的電話線全部中斷,45師師長崔建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敵人爬上前沿陣地,任由戰士們各自為戰。

這一天裡,美軍向上甘嶺發射30餘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寸草不剩。在一片硝煙火海中,志願軍第45師135團擔任防守的兩個營,依託被炮火摧毀的工事和彈坑,用衝鋒鎗、手榴彈、手雷等輕火器與密集衝擊的美步兵展開激戰。

由於45師炮兵主力來不及參戰,能夠支援步兵作戰的僅有3門122毫米榴彈炮、6門山炮和6門38野炮。炮兵戰士唐章洪曾在「冷槍冷炮」運動中榮獲「神炮手」稱號。當美軍向597.9高地進行波次衝擊時,他以3分鐘速射發彈53發,將敵人的進攻隊形打了個中心開花。在轉向支援537.7高地北山時,敵人的炮彈不斷在四周爆炸,他來不及架炮,就用左手扶著炮筒進行簡便射擊。炮筒被打得燙手,唐章洪就往炮衣上撒尿,用打溼的炮衣卷著冒煙的炮筒進行射擊。

直到4天以後——10月18日,45師前沿部隊才因傷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該師逐次投入的15個步兵連全部打殘,最多的還有30來人,少的編不成一個班。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19日晚,45師以大無畏的勇氣傾力發動了一次反擊。

597.9高地9號陣地上,美軍在陣地頂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個地堡(這個地堡後來再現在電影《上甘嶺》裡),志願軍攻擊受阻。19歲的貴州苗族戰士龍世昌,一言不發地抱了根爆破筒衝了上去,地堡炮火全集中攔阻射擊,一發炮彈將他左腿齊膝炸斷。龍世昌拖了條殘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從槍眼裡杵進去。他剛要離開,爆破筒就給裡面的人推出來,哧哧地冒煙。他撿起來又往裡捅,捅進半截就捅不動了。龍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裡壓。一聲巨響,爆破筒爆炸了,他整個人和地堡一起,消失在漫天的碎片和紫紅色的煙塵中。

在空前慘烈的激戰中,參加反擊597.9高地的135團6連僅存16個人,在對4個子母堡的爆破中,3個爆破組都沒能接近地堡,在途中倒在敵人的火網下。還剩下營參謀長、6連長、指導員、營通訊員黃繼光和連裡兩個通訊員。後來就發生了那場震動全國的英雄壯舉,不過黃繼光沒喊那句讓四億五千萬人熱血沸騰的口號:讓祖國人民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他們炸掉了3個地堡,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已經7處負傷。他爬起來,從側面接近地堡,用力支起上身,猛虎般地撲向那個機槍噴火口……犧牲後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跡——血都在路途上流盡了。

當時的目擊者大都在後來的反擊中犧牲,只有通訊員萬福來重傷活了下來,在醫院聽到報上說黃繼光僅僅追授「二級英雄」,大為不滿,上書陳情。志願軍總部遂撤銷黃繼光「二級英雄」,追授「特級英雄」稱號——解放軍至今僅有彭德懷、黃繼光等少數幾人獲得過這種級別的榮譽。

15軍戰後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說道:「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也只有這樣一個民族的優秀兒女,才能這樣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美軍再度反撲,上甘嶺表面陣地再度失守。45師再無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隊,21個步兵連傷亡均逾半數以上。「聯合國軍」投入了17個營,傷亡7,000之眾,慘到每個連不足40個人。美國隨軍記者曾報導:一個連長點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戰鬥進入了坑道戰。電影《上甘嶺》裡主要反映的就是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偉將軍部警衛連補充到一號坑道,120多人,穿過兩道固定炮火封鎖線,連排幹部只剩一個副排長,還有25個兵。

坑道裡的志願軍戰士為後方贏得了時間。10月30日,志願軍再度反攻。

志願軍空前地動用了133門重炮。美7師上尉尼基驚恐地告訴隨軍記者:「志願軍的炮火像下雨一樣,每秒鐘1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沒有藏身之地。」每秒鐘1發美軍就受不了了,殊不知志願軍戰士在10月14日竟是每秒鐘6發的狂轟。

5小時後,志願軍收復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鮮2師31團和阿比西尼亞營反攻,發動了40餘次攻擊。一天下來,全員上陣的31團便完全喪失戰鬥力,直到韓戰結束也沒能恢復戰鬥力。11月1日,美7師,南朝鮮9師再度反撲,打到2日拂曉反被我堅守部隊打了個反擊,收復597.9全部表面陣地。45師補充後用於反擊的10個連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鮮9師和美187空降團分5路進攻,45師最後一個連隊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時,連長趙黑林趴在敵人屍體上寫了個條子派人後送:我鞏固住了主峰,敵人上不來了。

當天美國人坦率地向新聞界承認:「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

先後屯過三四百人的一號坑道,只走出了8個人,下陣地的時候,又在炮火下犧牲了2個,到軍部,又被餅乾和牛肉罐頭撐死一個。

戰後,有人在上甘嶺陣地上隨手抓把土,數出32粒彈片,一面奇蹟般地屹立在高地上的紅旗上有381個彈孔,一截1米不到的樹幹上,嵌進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

在這片3.8平方公裡的山頭上,志願軍先後投入了2個精銳野戰軍的9個團,11個炮兵營,1個火箭炮營,共4.3萬餘人。「聯合國軍」投入步兵10個團,空降兵1個團,共11個團,2個營,另有一個編練師共6萬餘人。志願軍陣亡7,100餘人,傷了8,500餘人。以此為代價,殲敵2.5萬,其中美軍5,200餘,敵我傷亡比為1.6∶1。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絞肉機」之戰,它在當時就被美聯社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林彪則稱其為「肉磨子」。

毫無疑問的是,上甘嶺已經被鮮血浸透了。

此役之後,美軍再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上。這一戰奠定了朝鮮的南疆北界

相關焦點

  • 《勒熱夫戰役》勒熱夫戰役 勒熱夫絞肉機
    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蘇聯紅軍西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爭奪德軍據守的「勒熱夫突出部」的一連串進攻與防禦戰役,德國稱之為勒熱夫重點防禦 。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
    對上甘嶺和上甘嶺戰役,大多數人耳熟能詳,都能說點子醜寅卯,但這場戰役結局,何以讓美軍名將何以懊悔餘生?而我方一戰成名王牌軍卻平平地用了「普遍現象」這一簡單詞彙?前線戰役指揮官怎樣謳歌捨生忘死的戰士?他麾下的4名虎將,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從廣為人知到鮮為人知及彌足珍貴的影像,向你講述你所知道和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 關於上甘嶺,你知道多少?
  • 上甘嶺戰役慘烈至極:平均每1平方米被反覆轟炸70次,那麼電影是真實...
    在真實的上甘嶺戰役中,戰鬥從第一分鐘開始就進入到了白熱化。從1952年10月14日直到11月25日,戰役結束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遭受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航空炸彈的狂轟亂炸,平均每平方米被反覆轟炸過70次,每分鐘發射炮彈30餘枚。
  • 91歲老兵親述上甘嶺戰役「真實戰況比電影情節更殘酷」
    「真實戰況比電影情節更殘酷」 經過20多天艱苦的日夜行軍,朱明清和戰友們終於到達前線,隨即投入第五次戰役。朱明清所在的後勤機關,男兵們下師團工作,女兵們到野戰醫院護理傷員。第一階段,我軍節節勝利,圓滿地結束了戰鬥。經過數月休整,朱明清所在的野戰醫院奉命參加上甘嶺戰役,她和戰友負責野戰醫院二分院傷員的搶救和後轉任務。
  •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此戰之後,揚名國內外
    縱談天下事,洞徹古今情,穿越歷史長河的重重迷霧,探尋塵封已久的時光典藏 如果有人問你,在抗美援朝那麼多戰役中,你能記起哪一場,可能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上甘嶺。因為除了小學課本中堵槍眼的黃繼光,還有那首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傳唱了幾代人。
  •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戰役美軍慘敗,上甘嶺為什麼...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他們用電腦模擬得出結論,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中國軍隊的兩個主力師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
  • 他是上甘嶺戰役倖存者,堪稱真正的兵王,曾一人幹掉120多個美軍
    上甘嶺戰役倖存的戰鬥英雄,這才是真正的兵王,電影裡那些弱爆了《逢病軍人》中提到: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裡還鄉未到鄉。每一位戰士都值得後世尊敬,不論是將生命和鮮血揮灑在沙場上的將士們,還是已經從戰場上退居下來回到老家,過普通人生活的那些士兵們。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RCEP另外一場上甘嶺戰役
    68年期,在朝鮮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小村莊,發生了一場中美的世紀大戰,雙方各自投入五萬左右的兵力,在不足4平方公裡的山坡上,消耗了二戰以來最多的彈藥,各自上了一萬多人,歷時6周,從戰鬥打成了戰役,從輕描淡寫打成了生死爭奪,從他的事打成了自己的事,愣是用炮火把整座山都降低了兩米。這樣的一次你攻我防的史詩級的拉鋸戰,因為這個小村莊的名字叫做上甘嶺,所以史稱上甘嶺戰役。
  • 他是上甘嶺戰役「前線總指揮」,卻將這個頭銜隱瞞終身,為什麼?
    對於這場戰役,過去已經有過不少記述,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曾是這場戰役的第一線總指揮。他率部接替上甘嶺防務時,兵團司令員王近山對政委杜義德說:「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覺了。」上甘嶺戰役中,李德生充分發揮了能打硬仗的作風。此戰役共打了43天,他就指揮十二軍打了30天,對打贏這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上甘嶺戰役43天,15軍犧牲5319人,主力師班長傷亡率100%!
    其中,四川籍戰鬥英雄14人,為上甘嶺戰役中湧出二級以上戰鬥英雄最多的省份。整個上甘嶺戰役中,15軍湧現出以集體特等功連、134團8連為代表的英雄集體200多個,三等功以上英雄、模範、功臣12347名,佔15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立功總數的91.76%。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 一戰絞肉機:索姆河戰役十大瞬間,英軍第一天就傷亡57470人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戰役,總計有一百多萬人死傷。英國和法國軍隊在15英裡長的戰線上與德國人殊死決戰,戰鬥持續了將近5個月。下面這組照片,真實記錄了那場殘酷的戰役。【圖1】英軍士兵正在爬出戰壕,向德軍陣地發起進攻。
  • 上甘嶺戰役主將,從不看電影《上甘嶺》:部隊傷亡太大,我不忍看
    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我志願軍十五軍進行猛烈炮轟 這是在二戰中都未出現過的高強火力密度,十五軍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率領志願軍戰士,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進行抗擊,陣地幾經失而復得,戰至16日,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決定以四十五師為主攻,師長崔建功,由此成為了上甘嶺戰役的主將。
  • 上甘嶺搏殺43天,美軍兩大願望:一盼去日本玩,二盼回國
    以這份《指示》為標誌,宣布上甘嶺戰役正式結束。 志願軍苦戰43天,贏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這個勝利,不止是戰爭形態上的勝利,更是心勝。半個多世紀以來,諸多學者專家研究上甘嶺戰役,我們器不如人,為什麼會贏?贏得因素有很多,我們不妨看看以美軍為首的「聯軍」為什麼會輸。
  • 淄博消防千名指戰員觀看紀錄片《上甘嶺戰役》《冰血長津湖》
    據了解,這兩部紀錄片記錄了抗美援朝最為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和長津湖戰役,片中志願軍戰士硝煙浴血、勇往直前,用他們的血肉之軀保家衛國,真實客觀地再現了志願軍在極端劣勢的條件下,憑藉鋼鐵般的意志擊退美軍的史實。
  • 上甘嶺戰役的最後一戰是這個團收場的,團長後晉升為上校軍銜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該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止,為期43天。 上甘嶺是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村莊,位於該次戰役主要發起地597.9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上甘嶺村只有十幾戶人家。
  •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這才是殘酷的上甘嶺戰役,圖四太感人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這才是殘酷的上甘嶺戰役,圖四太感人!上甘嶺戰役中持續鏖戰43天,在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最終取得勝利!圖為炮火中的戰士,不畏艱難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