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
昨天小編去看了電影《金剛川》,關於電影的好壞小編在這裡不多做評價,反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時間終究會出答案。
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喀秋莎」火炮射擊美國炮兵陣地的那一段,給人一種萬箭齊發的震撼,像黑夜中的流星群,劃破長空,給了志願軍強大的信心和希望。喀秋莎也是抗美援朝戰役當中志願軍為數不多的「高端」武器。
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喀秋莎」火炮的前世今生:
在電影中,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想要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
可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的炮兵陣地打得稀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可以看得出「喀秋莎」火炮的巨大威力。
01:名字的由來
關於「喀秋莎」這個名字有兩種說法:
一說:喀秋莎是一個美麗的蘇聯姑娘,在二戰中參加了對德國法西斯的戰鬥,後來英勇犧牲。人們為了紀念她,把蘇聯紅軍最厲害的武器火箭炮稱為"喀秋莎"。
另一說:在火箭炮剛剛研製出來時,是極為保密的項目,連蘇聯紅軍的戰士們都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但是上面印著字母「K」,於是便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02:喀秋莎誕生歷程
早在沙俄時代,就有大批具有開拓精神的科學家和航空工作者在航空和火箭領域做過許多先驅性的嘗試,但因政治環境影響,他們的工作受到種種限制和阻礙,直到十月革命後這種情況才得到改變。
1920年,科學家V.A.阿爾特米耶夫完成了固體燃料火箭的設計、組裝和試射,但遺憾的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內有叛亂,外有幹涉的嚴峻形勢,火箭事業再次陷入停頓。
直到1925年,迪秋米洛夫開發組才又集中力量開始研究以固體燃料為動力的火箭彈課題。經過3年奮鬥,開發組終於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無煙火藥為動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
1938年10月,蘇聯開始進行火箭炮車載實驗。後來經過不斷地改造升級,最終在1941年6月17日向當時的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之後便開始全力地生產。並大規模地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對德國的作戰中。
蘇聯在對德作戰中使用喀秋莎,士兵正在填裝火炮
03:喀秋莎的特點
「喀秋莎」的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他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
但喀秋莎的最大亮點還是火力的密集輸出!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每輛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能覆蓋很大一片區域,射程可以達到8-12公裡,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
但是「喀秋莎」也有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裝彈速度比較慢,16發火箭炮要想完全裝填好,起碼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如果是在火炮對射的情況下,喀秋莎還沒裝填對面的火炮利用間隙打過來的話,那麻煩可就大了。不過在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採用輪流射擊的辦法也可以做到不間斷火力輸出。
喀秋莎
04:朝鮮戰場上的喀秋莎
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時,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愣是在兩輪齊射的情況下,打垮了美軍兩個營的部隊,那我國的喀秋莎又是從何而來呢?
二戰結束後,世界總體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很多國家尤其是我們意識到落後要挨打的硬道理,當時也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期,所以我國派出很多工程師前往蘇聯學習,在上世紀50年代初引進了喀秋莎火箭炮,用在了韓戰上,並再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05:中國自主研發火箭炮
後來中蘇關係交惡,蘇聯便不再免費提供喀秋莎了,開出了很高的價格和各項條件,賣的還是二戰時期的舊貨,我國意識到還是要靠自己研發,然後開始對喀秋莎火箭炮的仿製,並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我國特色的火箭炮事業。尤其是03式火箭炮,在國際軍火貿易上很受中東國家的歡迎。
總結:
從喀秋莎火炮這段歷史不難看出:
1、國際關係永遠只談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2、打仗固然需要鋼鐵一般的意志,但先進的武器裝備確實可以大大減少傷亡。
3、發展才是硬道理,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任何外部的支援都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