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中瞬間摧毀美軍陣地的「喀秋莎」為何如此威猛?

2020-11-09 細節菌


喀秋莎


昨天小編去看了電影《金剛川》,關於電影的好壞小編在這裡不多做評價,反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時間終究會出答案。

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喀秋莎」火炮射擊美國炮兵陣地的那一段,給人一種萬箭齊發的震撼,像黑夜中的流星群,劃破長空,給了志願軍強大的信心和希望。喀秋莎也是抗美援朝戰役當中志願軍為數不多的「高端」武器。

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喀秋莎」火炮的前世今生:

在電影中,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想要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

可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的炮兵陣地打得稀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可以看得出「喀秋莎」火炮的巨大威力。

01:名字的由來

關於「喀秋莎」這個名字有兩種說法:

一說:喀秋莎是一個美麗的蘇聯姑娘,在二戰中參加了對德國法西斯的戰鬥,後來英勇犧牲。人們為了紀念她,把蘇聯紅軍最厲害的武器火箭炮稱為"喀秋莎"。

另一說:在火箭炮剛剛研製出來時,是極為保密的項目,連蘇聯紅軍的戰士們都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但是上面印著字母「K」,於是便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02:喀秋莎誕生歷程

早在沙俄時代,就有大批具有開拓精神的科學家和航空工作者在航空和火箭領域做過許多先驅性的嘗試,但因政治環境影響,他們的工作受到種種限制和阻礙,直到十月革命後這種情況才得到改變。

1920年,科學家V.A.阿爾特米耶夫完成了固體燃料火箭的設計、組裝和試射,但遺憾的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內有叛亂,外有幹涉的嚴峻形勢,火箭事業再次陷入停頓。

直到1925年,迪秋米洛夫開發組才又集中力量開始研究以固體燃料為動力的火箭彈課題。經過3年奮鬥,開發組終於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無煙火藥為動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 

1938年10月,蘇聯開始進行火箭炮車載實驗。後來經過不斷地改造升級,最終在1941年6月17日向當時的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之後便開始全力地生產。並大規模地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對德國的作戰中。


蘇聯在對德作戰中使用喀秋莎,士兵正在填裝火炮


03:喀秋莎的特點
「喀秋莎」的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他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

但喀秋莎的最大亮點還是火力的密集輸出!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每輛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能覆蓋很大一片區域,射程可以達到8-12公裡,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

但是「喀秋莎」也有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裝彈速度比較慢,16發火箭炮要想完全裝填好,起碼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如果是在火炮對射的情況下,喀秋莎還沒裝填對面的火炮利用間隙打過來的話,那麻煩可就大了。不過在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採用輪流射擊的辦法也可以做到不間斷火力輸出。


喀秋莎


04:朝鮮戰場上的喀秋莎

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時,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愣是在兩輪齊射的情況下,打垮了美軍兩個營的部隊,那我國的喀秋莎又是從何而來呢?

二戰結束後,世界總體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很多國家尤其是我們意識到落後要挨打的硬道理,當時也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期,所以我國派出很多工程師前往蘇聯學習,在上世紀50年代初引進了喀秋莎火箭炮,用在了韓戰上,並再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05:中國自主研發火箭炮

後來中蘇關係交惡,蘇聯便不再免費提供喀秋莎了,開出了很高的價格和各項條件,賣的還是二戰時期的舊貨,我國意識到還是要靠自己研發,然後開始對喀秋莎火箭炮的仿製,並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我國特色的火箭炮事業。尤其是03式火箭炮,在國際軍火貿易上很受中東國家的歡迎。

總結:

從喀秋莎火炮這段歷史不難看出:

1、國際關係永遠只談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2、打仗固然需要鋼鐵一般的意志,但先進的武器裝備確實可以大大減少傷亡。

3、發展才是硬道理,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任何外部的支援都是靠不住的。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又名「史達林開心炮」?
    作為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毫不意外地成為了近段時間最火也是最受關注的影片。電影由張譯、吳京、李九霄等實力演員參演,影片主要講述在抗美援朝作戰的最後時期,在敵方裝備精良的情況下人民志願軍為過江與大部隊匯合開啟總攻,與他們火拼到底的故事。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爭議非常多,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我是個歷史愛好者,不是影評人,所以我們不對電影本身進行評價。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我國在打抗美援朝戰爭是剛建國不久。國力都還沒有正式開始發展。朝鮮收到美國襲擊後向我國求援。我國還是義無反顧地給出了幫助。當時我軍的裝備確實還是比較弱後。我國使用的大部分裝備還是戰鬥中繳獲的美制和蘇制裝備。
  • 【海豚博士-軍工科技】《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實力,1發8兩黃金比片中更猛
    兩個小時的電影,我方唯一火力佔優勢的時刻是: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美軍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有觀影的大V及時發出「帥炸了」的感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下面,軍妹有請本文的主角喀秋莎火箭炮出場,掌聲歡迎!口徑即正義,射程即真理,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後方火力壓制,電影中當喀秋莎火箭炮劃天而過的時候,可以直接感受到志願軍戰士們的欣慰,因為確實太不容易了。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跡,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 金剛川中的飛行員視角很多餘?那是你沒看懂這部電影
    「喀秋莎!」伴隨著一聲吶喊,十餘枚火箭炮劃破金剛川的夜空,對美軍陣地進行了覆蓋式轟炸,為志願軍修建橋梁爭取了時間,也大大提升了我軍士氣。而「喀秋莎」火箭炮正是援助武器之一,這一被二戰德國軍士聞風喪膽的「史達林的管風琴」,在朝鮮戰場上也讓美軍吃到了苦頭。
  • 喀秋莎兩輪齊射,全殲美軍一個營,陳賡卻怒批浪費:一炮8兩黃金
    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必須做好隱蔽,夜間到達戰場,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殺傷敵人。 為了做好隱蔽,「喀秋莎」從來都是採取小路行進。進軍途中,炮身被嚴密遮蓋;車頭、車頂都用松枝偽裝,導致志願軍戰士誤以為這是卡車在運輸架橋的鋼架。 在電影《金剛川》中,曾出現了「喀秋莎」齊發的場面。而這種齊放,針對的竟是敵軍的榴彈炮陣地。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電影《金剛川》劇照。電影中掩護工兵架橋和步兵過橋的高炮是M1939型37毫米高炮。在影片《金剛川》中,針對志願軍工兵部隊架設的木製步兵橋,美軍最初是派出了兩架B-26輕型轟炸機進行俯衝轟炸,並且伴隨有兩架F4U-5N夜間戰鬥機進行毀傷評估。
  • 討論點《金剛川》的軍事層面,看似不合理才更彰顯志願軍奇蹟
    電影裡還有一些軍事層面的細節,比如既然知道了橋的位置,美軍榴彈炮陣地能摧毀一次,為何沒有持續轟炸呢?要如何理解這些細節呢?咱們仔細討論討論。而《金剛川》這部電影裡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志願軍某部要在1953年7月12日下午渡過金剛川這條河流,在指定時間(7月13日凌晨6點)到達預定位置。從金城戰役態勢圖可以看出,渡過金剛川的這支志願軍部隊屬於側翼,並不是我軍主攻方向,所以這支部隊穿插的目的,是為了配合主力作戰。所以這個方向上我軍投入的力量並不多,當然美軍也是如此。
  • 大猛哥說電影——《金剛川》——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
    大家好, 今天大猛哥給大家帶來的是近期褒貶不一的國產戰爭電影《金剛川》,豆瓣 6.5, IMDB 5.7, 這個評價確是不高啊, 同樣都是管虎作品,《八佰》無論豆瓣還是IMDB ,那都是7分以上的高度評價。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差在哪裡,還是讓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吧。
  • 「喪門神」「喀秋莎」是什麼?盤點電影《金剛川》中八種武器
    在賞析電影《金剛川》時,一些觀眾對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頗感興趣,特別是戰士口中講的「喪門神」「喀秋莎」究竟是什麼?筆者特別盤點影片中出現的8種主要武器,與大家共享。如有錯誤的,也歡迎批評指正。「喀秋莎」火箭炮第五種:「喀秋莎」火箭炮突然數波亮光划過夜空,飛向敵軍陣地,戰士口中道出了它的名字
  • 《金剛川》:美軍炸不斷的橋,是中國軍人血肉築成的長城
    影片戲裡戲外都創造了奇蹟:片中那座美軍炸不斷的橋,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血肉築成的長城,令美國飛行員驚嘆「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全片兩個月拍竣上映,無論是人物敘事還是特效場面,完成度都很高,令人感嘆中國電影工業水準的進步。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瞬間,列車和整個火車站化為廢墟,德軍死傷慘重。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會戰打響,德軍首次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才揭開了這種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紗。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 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僅僅十秒,這個火車站就被徹底摧毀,德軍一直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大炮,怎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傾瀉這麼多的彈藥,一直到莫斯科會戰的時候,德軍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才知道這種火炮叫: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和其他火炮的最大區別就是,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但是這種火箭炮的機動性很好,在遭到反攻炮火前可以迅速離開。
  • 《金剛川》的口碑為何兩極分化:周期短影響了細節的打磨?
    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已經破億,許多觀眾在網上議論紛紛,為何口碑有些兩極分化?恐怕兩個多月的周期確實影響了細節的打磨。《金剛川》是4個單位組成,三長一短,可以看出對應負責的導演。第一單元白馬飛馳,估計是管虎。
  • 究竟如何評價電影《金剛川》?
    「喀秋莎」火箭炮摧毀敵方炮兵陣地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據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201團作戰參謀劉鳳文回憶,當時他們「喀秋莎」萬炮齊轟的時候,確實得到友軍部隊的大力稱讚。憑藉著高超的飛行技術和不屈的鬥志,他反覆襲擊志願軍防空陣地,最終憑藉一己之力,端掉了志願軍兩個高射炮陣地,眼看即將凱旋,但被最後一枚志願軍防空炮擊中,壯烈犧牲。
  • 電影《金剛川》為何讓我慟哭流淚
    我對電影的主創團隊們,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因此這部電影的感受分享,將會是非常私人化的。整個電影我都是哭著看完的,甚至有些情節在電影院裡失聲慟哭,都無法克制住聲音。看電影之前,我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如此動情和失控。早在電影片頭龍標放完之後,出現電影製片廠的片頭,心中就一酸。讓我聯想到了《鋼的琴》片頭工廠兩個巨大的煙囪中間一個靈堂上的奠字。感覺看見了一個被時代塵封了很久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