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2020-10-31 戰事觀察者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這個「喀秋莎『是怎麼精確打擊美軍?這個「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呢?


其實,這個「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


那麼,這個「喀秋莎」有什麼優點呢?其實很明顯,從影視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火箭炮可以一次發射多枚炮彈。這也是瞬間將美軍隱藏基地炸毀的原因之一。其次,這種火炮價格低廉,容易生產。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時」喀秋莎「多次發射,由於裝彈時間長所以絕對不是一架火箭彈,推測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


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喀秋莎「可以裝在卡車上,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移動炮臺,靈活性機動性大大提高,可以很好的打擊敵方。


當然,「喀秋莎」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換彈時間長、精度較低。其實,這些缺點並不算是缺點,為什麼這麼說呢?換彈時間長可以由數量彌補,多搞幾架」喀秋莎「輪流發射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精度低,但是每次可以發射16發火箭炮,假如幾架依次發射,恐怕沒有人會倖免吧。


抗美援朝一戰,我軍也明白了炮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在以後的發展中我國也陸陸續續有了自己的火箭炮,畢竟只有把自己武裝起來,挨打的才不會是我們!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我國在打抗美援朝戰爭是剛建國不久。國力都還沒有正式開始發展。朝鮮收到美國襲擊後向我國求援。我國還是義無反顧地給出了幫助。當時我軍的裝備確實還是比較弱後。我國使用的大部分裝備還是戰鬥中繳獲的美制和蘇制裝備。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又名「史達林開心炮」?
    作為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毫不意外地成為了近段時間最火也是最受關注的影片。電影由張譯、吳京、李九霄等實力演員參演,影片主要講述在抗美援朝作戰的最後時期,在敵方裝備精良的情況下人民志願軍為過江與大部隊匯合開啟總攻,與他們火拼到底的故事。
  • 電影《金剛川》中瞬間摧毀美軍陣地的「喀秋莎」為何如此威猛?
    喀秋莎昨天小編去看了電影《金剛川》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喀秋莎」火炮射擊美國炮兵陣地的那一段,給人一種萬箭齊發的震撼,像黑夜中的流星群,劃破長空,給了志願軍強大的信心和希望。喀秋莎也是抗美援朝戰役當中志願軍為數不多的「高端」武器。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爭議非常多,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我是個歷史愛好者,不是影評人,所以我們不對電影本身進行評價。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 「喪門神」「喀秋莎」是什麼?盤點電影《金剛川》中八種武器
    在賞析電影《金剛川》時,一些觀眾對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頗感興趣,特別是戰士口中講的「喪門神」「喀秋莎」究竟是什麼?筆者特別盤點影片中出現的8種主要武器,與大家共享。如有錯誤的,也歡迎批評指正。「喀秋莎」火箭炮第五種:「喀秋莎」火箭炮突然數波亮光划過夜空,飛向敵軍陣地,戰士口中道出了它的名字
  • 【海豚博士-軍工科技】《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實力,1發8兩黃金比片中更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於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
  • 喀秋莎火箭炮金貴無比,彭老總下令:每次使用都得由他批准
    在電影《金剛川》中有幾個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時的壯觀場面,其巨大的威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三次戰役以後,喀秋莎火箭炮正式入朝參戰,之後它幾乎參加了志願軍的每一場重大戰役,給予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沉重打擊。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火箭炮: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喀秋莎」在影片《金剛川》中,還有一種志願軍當時裝備的最強大蘇制武器沒有露面,但是其標誌性的彈丸發射軌跡和聲音告訴我們,這就是被稱為「喀秋莎」的蘇制BM-13型16聯裝132毫米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跡,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 深度丨為什麼是《喀秋莎》?
    因此,蘇聯為了表彰《喀秋莎》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俄羅斯斯摩稜斯克州的福斯霍達村專門為這首歌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直到今天,這首歌依然是俄羅斯軍隊的隊列歌曲之一。同名火箭炮威力巨大而在戰爭中,喀秋莎除了是這首浪漫歌曲外,同時也是一種大殺器的名號。
  • 票房7億的國產戰爭片與真實歷史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答案來了
    《金剛川》離真實歷史的距離,到底有多大?這個回答,有水平。 《金剛川》絕對是今年最具爭議的一部電影。 一方面,它連續9天票房日冠,總票房已經突破7.4億,貓眼評分高達9.4分,在路人心中的口碑爆棚。
  • 票房7億的國產戰爭片與真實歷史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答案來了
    電影《金剛川》距離真實歷史距離到底有多遠?從這方面來看《金剛川》拍出了敵我兩方硬實力的巨大差距,也拍出了志願軍不怕死的精神氣,整個故事設定與歷史是相符的。《金剛川》中最振奮人心的一個段落是,喀秋莎火箭炮划過夜空,摧毀了對手榴彈炮大本營。
  • 聽老兵講「喀秋莎」的故事(三)
    伊拉克電視臺稱,伊軍在戰鬥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一舉收復大片失地。有人驚呼,昔日「喀秋莎」的風採重現戰爭舞臺。不過,伊軍使用火箭炮的場面與二戰時蘇聯紅軍相比確屬小巫見大巫。馬克·帕夫洛維奇·伊萬尼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都與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並肩作戰。他先是指揮炮兵連,後來帶領一個師衝鋒陷陣,曾經歷密集的轟炸、見證希特勒地堡的攻陷。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由於喀秋莎火箭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對炮手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志願軍士兵甚至從來沒有見過喀秋莎火箭炮的模樣,所以他們在國內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訓練,然後才拉到朝鮮作戰。
  • 要客觀評價電影《金剛川》,先要了解金剛川
    來,睜大眼睛,能不能在圖中找到【金剛川】?可能大多數朋友很難快速在圖中找到準確位置,下面給你看局部圖片:看到了吧,金剛川在圖片的右上角,而原型人物二級英雄模範張振智架橋的英勇事跡則發生在圖中箭頭尾部的【巖裡】,在那邊開設了渡口,奮戰7天7夜,架起了一座重載橋。那我額外加的箭頭表示什麼含義呢?
  • 資本的饕餮盛宴——變了味的《金剛川》
    金剛川!一個多麼響亮的字號和能令人驕傲與敬意並存的地名。人們所熟知金剛川大多正是因為管虎拍攝的《金剛川》人們所驕傲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武器裝備落後美國人幾十年情況下打退了美國人,所要表示敬意的正是在那場戰爭中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獻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誠然《金剛川》是一部被大多數人好評稱為值得一看的影片,但那個真實的《金剛川》真的值得這些好評嗎?
  • 金剛川到底在哪兒,飛機能一槍將人炸成血霧?真實戰況如何
    金城戰役中的金城川「金城川」與「金剛川」看起來很相似,就差一個字,但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金剛川的位置在1953夏季反擊戰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5月13日到而電影中的主題之一,敵我雙方的裝備差異巨大還有彈藥不足,在當時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之一,對比之前的戰鬥已經很富裕了。在大作戰開始前的1951年,我軍向蘇聯訂購了60個師的裝備,所以在電影中大家才能看到蘇聯的高射炮、衝鋒鎗、喀秋莎。
  • 金剛川中的飛行員視角很多餘?那是你沒看懂這部電影
    「喀秋莎!」伴隨著一聲吶喊,十餘枚火箭炮劃破金剛川的夜空,對美軍陣地進行了覆蓋式轟炸,為志願軍修建橋梁爭取了時間,也大大提升了我軍士氣。,也成為了影片中最解氣的片段之一。不過,守住金剛川陣地的並不是「喀秋莎
  • 大神看《金剛川》後太激動,設計出50米雕像,網友建議眾籌建造
    畫裡有一個開闊的廣場,那裡有一個坐著輪椅的老兵和一個小學生在向著一座巨大的雕像敬禮,那雕像的最下面是一群戰士站在奔騰的江水裡扛著破損的木橋,木橋上是衝鋒的志願軍,志願軍的後上方是怒吼的防空兵,數枚喀秋莎火箭炮從防空兵頭頂呼嘯而過。
  • 《金剛川》
    而《金剛川》中電影開篇,在那片綠油油的莊稼地裡,一聲哨響就衝出來一大片志願軍戰士集合行軍。隨後我們基本可以看到,鏡頭但凡有掃過部隊的場景,無論是隱蔽還是過橋,都是齊刷刷的聲音。這是我心中的那支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