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毫不意外地成為了近段時間最火也是最受關注的影片。電影由張譯、吳京、李九霄等實力演員參演,影片主要講述在抗美援朝作戰的最後時期,在敵方裝備精良的情況下人民志願軍為過江與大部隊匯合開啟總攻,與他們火拼到底的故事。
截至10月29日16時16分46秒,據貓眼電影專業版票房數據顯示,電影《金剛川》票房成績成功突破5億!繼影片上映以來,票房步步高升,觀眾對電影的肯定讓《金剛川》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
凡事都是兩面性的,你不可能取悅所有人,一樣東西有人捧就有人罵,在網絡上面罵《金剛川》的人確實也不少,但這絲毫不影響該片的票房和那些支持它的人。
關於抗美援朝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話題,一方面這場戰爭我們打出了自信,打出了姿態,打出了國威,被稱為「立國之戰」。另一方面,戰爭發生時值建國之初,國內的經濟、生活水平和生產水平都很低,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全機械化「聯合國軍隊」,對方有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和充足的後勤補給,我們這一仗贏得確實不容易。
由於補給不足,戰士們在大冬天穿著單衣,經常一口雪一口炒麵,甚至餓著肚子衝鋒。由於沒有空中支援和火炮支援,我們只能在夜間襲擊,天一亮就得撤退,用生命去炸坦克,扛著炸藥包跟敵人同歸於盡這些案例在真實戰鬥中比比皆是。志願軍的戰鬥意志和英雄氣概讓我們感動,也讓敵人震驚。可以說這完全是一場靠意志力贏下來的戰鬥。
這場長達近3年的戰鬥,從運動戰為主的第一階段,到邊打邊談的第二階段,《金剛川》聚焦的是以金城戰役為原型的第三個階段。
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的金城戰役,電影講述的是為使志願軍戰士在指定時間內渡水到達戰役前線,後方戰士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從下午到凌晨,不斷搭建並搶修木橋的故事。
歷史上戰爭初期我們雖然裝備簡陋打打了個美國措手不及,所以還是佔了很大便宜的。武器對現代戰爭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但戰爭說到底最終還是人的對決,武器如果離開了人最終就只是廢鐵。所謂兵者,詭道也。抗美援朝中我軍將領對戰術的運用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
戰爭第一階段志願軍最經典的戰術是機動運用大部隊分批潛伏+急行穿插迂迴,最終對敵人實行合圍之勢,然後各個擊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沒有機械化部隊,我們的穿插急行是在冰天雪地裡用腳移動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對此創下了部隊急行移動紀錄,坐慣了車的美國大兵怎麼也想不到中國人居然能用腳在雪地裡14小時急行70多公裡!
《金剛川》中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現讓很多人眼前一亮,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二炮炮擊成功炸斷了橋梁。
到了晚上,美軍想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七零八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團滅了,在志願軍被美軍全篇火力壓制的情況下那空中划過的喀秋莎火箭炮既絢爛又提氣。
這種火箭炮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產物,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他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
但喀秋莎的最大亮點還是火力的密集輸出!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每輛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想想排成一列的火箭發射車齊齊發射炮彈的場景?二戰時德國軍隊就被喀秋莎打得嗷嗷叫,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
而在1943年的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中,蘇軍足足編制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參加保衛戰,蘇軍炮兵與德軍炮兵的炮戰打得異常猛烈,整個新羅西斯克外圍防線在無數次易手後幾乎被炸成了焦土。
「喀秋莎」名字的得來是車上印的出廠時的標記,K即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德國納粹則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因其發射時聲音類似於管風琴)。而中國軍事愛好者則給其起了一個外號叫做「史達林開心炮」,當喀秋莎發射時,史達林的表情請觀眾自行想像~
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時,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愣是在兩輪齊射的情況下,打垮了美軍兩個營的部隊,這就足以看出來喀秋莎的火炮威力了,電影裡面只是滅了一個炮兵陣地,如果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面積攻擊,美軍絕對有苦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