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又名「史達林開心炮」?

2020-11-06 東莞詩人

作為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毫不意外地成為了近段時間最火也是最受關注的影片。電影由張譯、吳京、李九霄等實力演員參演,影片主要講述在抗美援朝作戰的最後時期,在敵方裝備精良的情況下人民志願軍為過江與大部隊匯合開啟總攻,與他們火拼到底的故事。

截至10月29日16時16分46秒,據貓眼電影專業版票房數據顯示,電影《金剛川》票房成績成功突破5億!繼影片上映以來,票房步步高升,觀眾對電影的肯定讓《金剛川》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

凡事都是兩面性的,你不可能取悅所有人,一樣東西有人捧就有人罵,在網絡上面罵《金剛川》的人確實也不少,但這絲毫不影響該片的票房和那些支持它的人。

關於抗美援朝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話題,一方面這場戰爭我們打出了自信,打出了姿態,打出了國威,被稱為「立國之戰」。另一方面,戰爭發生時值建國之初,國內的經濟、生活水平和生產水平都很低,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全機械化「聯合國軍隊」,對方有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和充足的後勤補給,我們這一仗贏得確實不容易。


由於補給不足,戰士們在大冬天穿著單衣,經常一口雪一口炒麵,甚至餓著肚子衝鋒。由於沒有空中支援和火炮支援,我們只能在夜間襲擊,天一亮就得撤退,用生命去炸坦克,扛著炸藥包跟敵人同歸於盡這些案例在真實戰鬥中比比皆是。志願軍的戰鬥意志和英雄氣概讓我們感動,也讓敵人震驚。可以說這完全是一場靠意志力贏下來的戰鬥。


這場長達近3年的戰鬥,從運動戰為主的第一階段,到邊打邊談的第二階段,《金剛川》聚焦的是以金城戰役為原型的第三個階段。


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的金城戰役,電影講述的是為使志願軍戰士在指定時間內渡水到達戰役前線,後方戰士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從下午到凌晨,不斷搭建並搶修木橋的故事。

歷史上戰爭初期我們雖然裝備簡陋打打了個美國措手不及,所以還是佔了很大便宜的。武器對現代戰爭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但戰爭說到底最終還是人的對決,武器如果離開了人最終就只是廢鐵。所謂兵者,詭道也。抗美援朝中我軍將領對戰術的運用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


戰爭第一階段志願軍最經典的戰術是機動運用大部隊分批潛伏+急行穿插迂迴,最終對敵人實行合圍之勢,然後各個擊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沒有機械化部隊,我們的穿插急行是在冰天雪地裡用腳移動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對此創下了部隊急行移動紀錄,坐慣了車的美國大兵怎麼也想不到中國人居然能用腳在雪地裡14小時急行70多公裡!


《金剛川》中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現讓很多人眼前一亮,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二炮炮擊成功炸斷了橋梁。


到了晚上,美軍想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七零八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團滅了,在志願軍被美軍全篇火力壓制的情況下那空中划過的喀秋莎火箭炮既絢爛又提氣。

這種火箭炮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產物,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他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

但喀秋莎的最大亮點還是火力的密集輸出!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每輛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想想排成一列的火箭發射車齊齊發射炮彈的場景?二戰時德國軍隊就被喀秋莎打得嗷嗷叫,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

而在1943年的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中,蘇軍足足編制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參加保衛戰,蘇軍炮兵與德軍炮兵的炮戰打得異常猛烈,整個新羅西斯克外圍防線在無數次易手後幾乎被炸成了焦土。

「喀秋莎」名字的得來是車上印的出廠時的標記,K即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德國納粹則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因其發射時聲音類似於管風琴)。而中國軍事愛好者則給其起了一個外號叫做「史達林開心炮」,當喀秋莎發射時,史達林的表情請觀眾自行想像~


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時,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愣是在兩輪齊射的情況下,打垮了美軍兩個營的部隊,這就足以看出來喀秋莎的火炮威力了,電影裡面只是滅了一個炮兵陣地,如果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面積攻擊,美軍絕對有苦說不出來。

相關焦點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 【海豚博士-軍工科技】《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實力,1發8兩黃金比片中更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於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
  • 喀秋莎火箭炮金貴無比,彭老總下令:每次使用都得由他批准
    在電影《金剛川》中有幾個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時的壯觀場面,其巨大的威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三次戰役以後,喀秋莎火箭炮正式入朝參戰,之後它幾乎參加了志願軍的每一場重大戰役,給予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沉重打擊。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
  • 電影《金剛川》中瞬間摧毀美軍陣地的「喀秋莎」為何如此威猛?
    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喀秋莎」火炮的前世今生:在電影中,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想要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 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聯投入了1531門火箭炮,炮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德國軍隊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這還是最精銳的部隊,後來上去的63軍,全軍只有一個炮團和一個火箭炮營,鐵原阻擊戰前期,一直都不敢用火炮,搞得美軍還以為63軍沒有一門炮,把駐地直接駐紮在了63軍陣地不遠處。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缺乏航空兵的掩護,使得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炮兵力量更加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中國盯上了威力巨大,皮實耐用,機動性很強的喀秋莎火箭炮,開始尋求蘇聯的援助。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為了對第27軍進行支援,其中的21師出動了24臺喀秋莎火箭炮,向美軍陣地發射了300多枚火箭彈,對面的美7師立馬就損失了700多人。本就對志願軍充滿畏懼的美軍瞬間就陷入了恐慌,一度以為我軍動用了原子炮。
  • 「喪門神」「喀秋莎」是什麼?盤點電影《金剛川》中八種武器
    在賞析電影《金剛川》時,一些觀眾對影片中出現的武器裝備頗感興趣,特別是戰士口中講的「喪門神」「喀秋莎」究竟是什麼?筆者特別盤點影片中出現的8種主要武器,與大家共享。如有錯誤的,也歡迎批評指正。「喀秋莎」火箭炮第五種:「喀秋莎」火箭炮突然數波亮光划過夜空,飛向敵軍陣地,戰士口中道出了它的名字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爭議非常多,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我是個歷史愛好者,不是影評人,所以我們不對電影本身進行評價。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所以一般發射都是多批同時發射。爆炸覆蓋面積也廣。當時蘇聯生產出這種炮彈,為了保密所以沒有正式命名。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 喀秋莎兩輪齊射,全殲美軍一個營,陳賡卻怒批浪費:一炮8兩黃金
    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曾讓德軍聞風喪膽,死傷累累。因此德軍給「喀秋莎」取了諸多可怕的綽號,比如「史達林的管風琴」「地獄管道」「一百公頃管風琴」等等。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又成了我志願軍的秘密武器。第三次戰役後,大批蘇制武器開始進入中國,其中便包括「喀秋莎」。
  • 金剛川中的飛行員視角很多餘?那是你沒看懂這部電影
    「喀秋莎!」伴隨著一聲吶喊,十餘枚火箭炮劃破金剛川的夜空,對美軍陣地進行了覆蓋式轟炸,為志願軍修建橋梁爭取了時間,也大大提升了我軍士氣。,也成為了影片中最解氣的片段之一。「喀秋莎」是由前蘇聯研製生產的自行火箭炮,能夠安裝在汽車底盤上,解決了火箭炮的運輸問題。它的特點是能夠短時間內將大量彈藥傾瀉到敵軍陣地,造成無區別式覆蓋攻擊。
  • 深度丨為什麼是《喀秋莎》?
    當時德軍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史達林管風琴」。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喀秋莎還沒有完成測試定型,但蘇聯立即決定全力開始生產。6月28日,第一個獨立喀秋莎火箭炮連成立,裝備2門喀秋莎。而此時整個蘇聯才總共只有7門。
  • 金剛川,直擊人心的震撼和武器解讀
    圖1 看過了才有發言權昨天走進電影院,看了電影《金剛川》。我軍為了避免發現和保存實力,在一門炮開火的同時,另一門炮則需要隱藏。而且射擊距離有限,對空角度也有死角,因此電影中作戰人員冒著犧牲自己的風險和飛機硬鋼,真的需要奮不顧身的勇氣。
  • 《金剛川》,差一口氣打響新時代"抗美援朝"戰爭電影第一槍
    03《金剛川》中,幾乎看不出"美軍戰機飛行員"視角存在的意義。從出場、參與戰鬥、被替換、"師父"戰死、捨命拼搏,最後到炮熄人死,他的表演也一氣呵成,每個階段都能感受這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一樣的心境。
  • 《金剛川》
    而《金剛川》中電影開篇,在那片綠油油的莊稼地裡,一聲哨響就衝出來一大片志願軍戰士集合行軍。隨後我們基本可以看到,鏡頭但凡有掃過部隊的場景,無論是隱蔽還是過橋,都是齊刷刷的聲音。這是我心中的那支人民軍隊!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拍攝的首部影片《金剛川》已經在全國上映,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而片中出現的志願軍各種裝備道具,也是嚴格按照當年的歷史情況來進行還原的。在此,筆者將按照輕武器、高射炮以及火箭炮三大類來進行介紹,並對其在影片中的表現做以分析和評述。
  • 原來史達林年輕時候這麼帥,列寧老婆這麼美,你敢相信?
    史達林這個人不用說,作為超級大國蘇聯的締造者之一,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他那八字鬍的造型了,但他年輕的時候居然如此帥氣,秒殺如今影壇上的一眾小鮮肉
  • 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中國軍人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佬什麼叫...
    中國武器 電影中,喀秋莎就像流星一樣,在夜空中從每個戰士的頭頂閃過,寄託著每一個志願軍心中的希翼如果說美軍的偵察機是喪門神,那喀秋莎就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