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2021-01-12 新歷史

1941年7月14日,侵略蘇聯的德國中央集團軍先頭部隊在奧爾沙火車站忙碌的搬運物資,下午兩點半,突然傳來了一陣咆哮聲,隨後一陣密集的炮火把火車站附近的德軍物資和火車全部炸毀了。僅僅十秒,這個火車站就被徹底摧毀,德軍一直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大炮,怎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傾瀉這麼多的彈藥,一直到莫斯科會戰的時候,德軍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才知道這種火炮叫: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和其他火炮的最大區別就是,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但是這種火箭炮的機動性很好,在遭到反攻炮火前可以迅速離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聯投入了1531門火箭炮,炮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德國軍隊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和美軍的火力懸殊非常大,美軍當時一個陸軍師編制有各類車輛3800多輛,擁有各種火炮959門,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30餘門,包括榴彈炮72門,各種直射炮(山炮、野炮、無坐力炮)120門,各種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火箭筒543具,每個師還有有坦克140餘輛、裝甲車35輛,所有的火炮全部由汽車牽引,機動性很強。

而志願軍方面,拿裝備精良的萬歲軍38軍來說,只有臨時調配的100多輛負責運輸物資的卡車,38編有各種火炮540餘門,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僅190餘門,包括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而且火炮老舊,炮彈缺乏,所有火炮只能靠騾馬牽引,或者是由官兵扛著。這還是最精銳的部隊,後來上去的63軍,全軍只有一個炮團和一個火箭炮營,鐵原阻擊戰前期,一直都不敢用火炮,搞得美軍還以為63軍沒有一門炮,把駐地直接駐紮在了63軍陣地不遠處。

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缺乏航空兵的掩護,使得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炮兵力量更加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中國盯上了威力巨大,皮實耐用,機動性很強的喀秋莎火箭炮,開始尋求蘇聯的援助。

最開始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的部隊是炮兵第21師,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四野48軍143師,這也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隊。炮兵第21師也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在韓戰上立下了赫赫戰功。1950年10月底,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前線的部隊急需強大的炮兵支援,143師接到命令,立刻結束在贛南粵北的剿匪任務,到廣東曲江坐火車北上,到遼寧阜新集結,改編為炮兵第21師,師長吳榮正,政委劉祿長。

火箭炮師是兩營六連制,每個炮兵連四門喀秋莎火箭炮,每個營12門,每個團24門,全師120門。143師改編的時候,將下轄的三個步兵團,改編為了六個炮兵團,分別為火箭炮第201,202,203,207,208團。

剛改裝的時候,炮兵第21師萬名官兵別說操作火箭炮了,就連野炮,山炮都沒有幾個人懂。為了儘快提高技能,炮兵第21師緊急抽調了387名軍事幹部,到瀋陽炮兵學校接受為期40天的短期培訓,以儘快熟悉即將到來的喀秋莎火箭炮。1951年2月14日,炮兵第21師舉行了隆重的換裝儀式,接收蘇聯運來的喀秋莎火箭炮。

根據蘇軍教程的介紹:M-13火箭炮是一種多軌式輪式自行火炮, 彈徑為132毫米,每輛炮車有一座8聯裝軌式火箭發射架,每條滑軌上下各裝掛1枚火箭彈,每炮共裝16枚,最大射程8500米, 發射為電氣點火,數秒鐘內即可全部發射完畢。這種火箭炮彈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殺傷破壞力大、戰場機動性能好。作戰時,以團(或營) 為單位齊放射擊,一個團一次齊放發射384枚火箭彈。因其彈群覆蓋面積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隊主要被用於對大面積集群目標射擊。

由於前線戰事緊急,炮兵第21師僅僅進行了28天的改裝,14天的學習訓練,就入朝參戰了。戰前,上級給21師派來了有豐富火箭炮作戰經驗的蘇聯將軍,軍官和士兵組成的專家組,到各團去指導訓練。按理來說,像炮兵第21師這樣由步兵直接改編過來,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半文盲的部隊,至少需要一年的訓練才能上戰場,但是這支部隊學習得很快,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火箭炮的使用方法。

1951年7月,炮兵第21師副政委呂琳來到志願軍總部匯報工作,彭德懷司令員對他說:「現在志願軍有了你們這樣先進的,現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我們要很好地尋找戰機,發揮火箭炮的優勢,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敵人進行閃電式襲擊,大量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最後又強調說:你們的火箭炮團配屬哪個兵團、哪個軍作戰,都要經過我的批准。」

1951年8月,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緊接著又發動了秋季攻勢,東線的美軍第七師在強大火力的掩護下對我27軍陣地發動進攻,中線美軍騎一師,西線英軍第28旅也分別向我軍47軍,64軍陣地發動進攻。此時,炮兵第21師接到命令,所部203團,202團,201團分別配屬27軍,47軍,64軍,準備對美軍發動反攻。

9月1日,火箭炮第203團向東山裡預設陣地開進,在到達陣地後,該部迅速做好了戰鬥準備。在27軍下達開火命令後,203團384枚火箭炮就像無數條火龍,飛向後洞裡的美軍陣地,擊斃美軍700多人,美軍第七師的兩個營損失慘重。不久後,這支部隊又配合67軍作戰,再次殲敵500多人,打的美軍直呼志願軍用了原子彈。

上甘嶺戰役期間,火箭炮第209團被調到前線支援步兵作戰,這個火箭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70多門山炮,野炮,還有20多門炮擊炮,多次對美軍進行炮火覆蓋,打的美軍第七師和南朝鮮軍第二師損失慘重。在這場戰役中,美軍消耗炮彈190萬發,我軍消耗炮彈40萬發。

金城反擊戰期間,炮兵第21師再次參戰,整個戰役中,這支部隊進行了69次齊射,摧毀了敵人的大量有生力量和工事,為步兵進攻掃清了障礙。火箭炮第21師打完之後,敵人陣地陷入一片火海,天空和大地都被燒得通紅。

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這支火箭炮師參戰30多次,殲滅敵人10餘萬人,擊毀坦克56輛,汽車230多臺,擊落擊傷敵機24架,深受步兵部隊的歡迎。後來洪學智將軍在回憶中寫道:「步兵非常歡迎喀秋莎火箭炮師,稱之為炮兵之王。那時他們的車號是84,步兵一見是84車號,就會立刻讓路。」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金貴無比,彭老總下令:每次使用都得由他批准
    由於其實戰效果頗佳,史達林下令加速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整個二戰期間蘇軍一共生產了約11000門火箭炮,他們對負隅頑抗的德軍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缺乏重型武器裝備的志願軍便將目光投向了蘇聯軍隊所裝備的喀秋莎火箭炮。史達林得知中國軍隊的請求後沒有吝嗇,而是爽快地答應幫助中國軍隊訓練並組建第一支喀秋莎火箭炮師。
  • 喀秋莎兩輪齊射,全殲美軍一個營,陳賡卻怒批浪費:一炮8兩黃金
    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曾讓德軍聞風喪膽,死傷累累。因此德軍給「喀秋莎」取了諸多可怕的綽號,比如「史達林的管風琴」「地獄管道」「一百公頃管風琴」等等。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又成了我志願軍的秘密武器。第三次戰役後,大批蘇制武器開始進入中國,其中便包括「喀秋莎」。
  • 深度丨為什麼是《喀秋莎》?
    當時美軍掌握著制空權,喀秋莎火箭炮又存在發射時火焰煙霧較大的缺陷,容易暴露自己,所以一般都是事先測定好目標,提前構築好發射陣地,夜間隱蔽進入陣地,一個最多兩個齊射,就迅速撤出陣地。志願軍火箭炮部隊採取「快去、猛打、快回」的遊擊戰術,入朝作戰兩年半中,先後配屬過12個軍,協同步兵參加大小戰鬥30餘次,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步兵的一致好評。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喀秋莎是1939年蘇聯研發生產的一種多軌火箭炮,當時研製出來的時候是機密,所以大部分蘇聯士兵也不知道它叫什麼,不過因為發射車上有一個字母「K」,所以大家就給它命名為喀秋莎,這是俄語中對美好女性的愛稱,所以這個冷冰冰的武器就成為了來自地獄的少女。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當第四次戰役打響時,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願軍將120門火箭炮配備給炮兵21師,下轄5個團。1951年9月1日,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對後洞裡陣地的美軍展開反擊作戰。夜幕降臨,炮兵21師203團秘密抵達發射陣地蓄勢待發。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24門火箭炮同時開火,瞬間道道火龍落入美軍陣地,美軍死傷慘重。235團隨即發起衝鋒,一舉奪回陣地。
  • 【海豚博士-軍工科技】《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實力,1發8兩黃金比片中更猛
    兩個小時的電影,我方唯一火力佔優勢的時刻是: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美軍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有觀影的大V及時發出「帥炸了」的感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下面,軍妹有請本文的主角喀秋莎火箭炮出場,掌聲歡迎!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細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可以說,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裡面的威力算得上特別猛,可你知道嗎?其實電影裡面對於喀秋莎的火箭炮威力還是弱化了不少的。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又名「史達林開心炮」?
    ,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七零八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團滅了,在志願軍被美軍全篇火力壓制的情況下那空中划過的喀秋莎火箭炮既絢爛又提氣。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它們可以頃刻間將敵人的無防護車輛掀翻甚至燒毀,一些輕型裝甲車輛也無法承受它的攻擊,如果是暴露在工事外的步兵那就會更慘,就算沒有被高溫燒死,也可能會被碎裂的彈片打死。
  • 電影《金剛川》中瞬間摧毀美軍陣地的「喀秋莎」為何如此威猛?
    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喀秋莎」火炮的前世今生:在電影中,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想要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輕武器的火力投射絲毫不遜於美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這個「喀秋莎『是怎麼精確打擊美軍?這個「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呢?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
  • 「喪門神」「喀秋莎」是什麼?盤點電影《金剛川》中八種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執行任務的轟炸機正是它。「喀秋莎」火箭炮第五種:「喀秋莎」火箭炮突然數波亮光划過夜空,飛向敵軍陣地,戰士口中道出了它的名字「喀秋莎」。此「喀秋莎」它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全名BM-13型16聯裝132毫米火箭炮,蘇式裝備,它是一種自行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有8條發射滑軌,可發射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公裡,裝填一次齊射彈藥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
  • 國產63式107mm火箭炮和AK-47齊名,並稱遊擊戰三大件
    在火箭炮的研製問題上,中國的起步期要比蘇聯晚了許多,早在二戰時期蘇聯就對火箭炮進行了裝備並投入到了使用當中,最著名的為萬眾熟知的「喀秋莎」。而我國是在1948年才建立起的火箭技術室,在那時才對A3式6管102毫米野戰火箭炮進行了研製。
  • 二戰中,都以為原子彈最厲害,然而還有一個武器殺人更多更殘忍
    第二是有著「史達林的管風琴「的火箭炮。雖然,火箭炮的這個別稱十分優美,但是,它造成的傷害卻讓人談之色變。在火箭炮發明之前,戰場上更多的是士兵衝鋒,進行短程的對抗。自從火箭炮發明之後,蘇軍便有了遠程消耗敵人的武器,最遠可在十六裡之外就把敵人給一鍋端掉。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所以一般發射都是多批同時發射。爆炸覆蓋面積也廣。當時蘇聯生產出這種炮彈,為了保密所以沒有正式命名。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
  • 蘇聯戰士的最愛——「喀秋莎」
    而這裡我們不僅要簡單介紹下這首耳熟能詳的名曲,更要著重介紹同樣成名於蘇德戰場的「喀秋莎」火箭炮。「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系列,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
  • 世界上最厲害的火箭炮
    面對無防護的步兵,採用預製破片的空爆榴彈可以達到400米的殺傷半徑。神鷹400火箭炮是航天科工集團於2010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解放軍最新的制導火箭彈。這種火箭彈採用八聯裝的發射模式,每一枚火箭彈都擁有可以獨立工作的制導模塊。SY400可以面向180°範圍內,同時對8個目標進行精確度誤差30米的高精度射擊。他的射程也是極為可怕的,具體射程據推測能有350km到42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