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2020-11-24 騰訊網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喀秋莎雖然被稱呼為「史達林的管風琴」,但其實它和兩位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和庫裡克元帥有著很深的淵源。早在1921年的時候,圖哈切夫斯基就支持蘇聯氣動研究室研發航空火箭彈,後來在30年代中前期成功的進行了初步測試。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很快這種被用於進行空對地支援作戰的火箭彈就有了新用途,它被安裝在卡車底盤上進行了測試,並在1941年3月定型投產,6月21日正式列裝蘇聯軍隊,因此它有了BM-13火箭炮的名字。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實際測試中表明BM-13火箭炮的炮彈爆炸時可以產生高達800℃發的高溫火焰,爆炸時產生的高溫與碎裂四濺的彈片是非常致命的,它們可以頃刻間將敵人的無防護車輛掀翻甚至燒毀,一些輕型裝甲車輛也無法承受它的攻擊,如果是暴露在工事外的步兵那就會更慘,就算沒有被高溫燒死,也可能會被碎裂的彈片打死。

因此蘇軍非常喜愛這種武器,並打算大量生產列裝它。可任誰也沒想到,這種武器剛剛列裝一天,蘇德戰爭就爆發了,連油漆都是全新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這就要經受實戰的檢驗了。

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開始,BM-13火箭炮就被編入了蘇軍總參謀部直屬炮兵部隊,以用來加強步兵師的作戰力量,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蘇軍步兵在防禦和反擊作戰中的支援火力。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統帥部下發了第002490號指令,要求加大B-13火箭炮的生產,並將這種火箭炮下發到各個部隊中去,作為司令部直屬炮兵使用。

到1941年末,BM-13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數量已經增加了許多,基本滿足了每個主要戰役方向上為5到10個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的需求,從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在41年末到42年上旬,火箭彈供應量始終無法滿足作戰需求。為此蘇軍統帥部在42年下發了命令要求增加彈藥產量,並組建了20個迫擊炮團彌補火箭彈不足帶來的火力缺口,但這不能否認喀秋莎是強大的武器,蘇軍依舊很喜愛這傢伙。

德軍對這種蘇軍火箭炮也印象深刻,1941年在斯摩稜斯克戰役中遭遇這種火箭炮時,希特勒甚至親自下令要求俘獲一門喀秋莎用於研究蘇軍的火箭炮技術。而到戰爭進行到1942年末,第六集團軍被蘇軍團團包圍在史達林格勒時,喀秋莎火箭炮已經形成了相當龐大的規模,火箭炮猛烈的火力覆蓋使得德軍的膽戰心驚。尤其是鋁熱劑燃燒火箭彈幾乎成了德軍的噩夢。而在1943年的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中,蘇軍足足編制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參加保衛戰,蘇軍炮兵與德軍炮兵的炮戰打得異常猛烈,整個新羅西斯克外圍防線在無數次易手後幾乎被炸成了焦土。

但值得一提是的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幾個月後,終止了鋁熱劑燃燒火箭彈的生產,崔科夫將軍的下屬炮兵團指揮官葉莫津少校,在回憶錄中稱是德軍下達了最後通牒,如果蘇軍繼續使用鋁熱劑燃燒彈攻擊德軍士兵,那麼將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莫斯科,並用違禁武器對蘇軍展開報復,因此鋁熱劑火箭彈被迫停產。雖然德國方面並沒有該通牒記錄,但這個傳說確實值得關注,儘管德國納粹的核研究並不成功,但他們在蘇聯戰場上確實使用過毒氣對付遊擊隊,屠殺戰俘,甚至屠村。而德軍也確實擁有大量的毒氣儲備,蘇軍甚至在反攻波羅的海時,還繳獲過德軍庫存的毒氣罐。

但沒有燃燒彈並不意味著喀秋莎的威力就降低了,在1943年的布良斯克會戰中,蘇軍火箭炮部隊平均每間隔10分鐘向德軍陣地傾瀉2000枚火箭彈,直接將德軍構築的250公裡長的防線炸了個稀巴爛。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力1萬多門各種型號的喀秋莎火箭炮,其中在41年到42年大多數火箭炮使用ZIS-6卡車和T-26與T-60坦克底盤,而42年後逐漸更換為美式卡車和蘇聯自己生產的STZ-5拖拉機牽引車作為底盤。根據型號的不同,例如M-8型的彈體直徑為82毫米,而M-13型的彈體為132毫米,M-30型的彈體直徑為300毫米,裝藥量也達到了28.9公斤。

事實上保存下來的喀秋莎火箭炮數量非常稀少,大部分都在戰爭博物館裡展出,不過據報導仍有兩門喀秋莎火箭炮在烏克蘭軍隊中服役。

結語

喀秋莎儘管不是二戰最強大的武器,但它確實是二戰最優秀的武器之一,在對抗德國法西斯的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力量,也令人們記住了「喀秋莎」這個充滿斯拉夫色彩的名字。在歐洲,即使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了,仍然有許多二戰軍事愛好者時常會去博物館中領略它的風採。

參考文獻:

《偉大衛國戰爭中的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又名「史達林開心炮」?
    另一方面,戰爭發生時值建國之初,國內的經濟、生活水平和生產水平都很低,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全機械化「聯合國軍隊」,對方有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和充足的後勤補給,我們這一仗贏得確實不容易。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每輛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想想排成一列的火箭發射車齊齊發射炮彈的場景?二戰時德國軍隊就被喀秋莎打得嗷嗷叫,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
  • 蘇聯戰士的最愛——「喀秋莎」
    據說命名的原因也很巧合,是因為該武器在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出廠時的都有首字母K的標記,而新式火炮是蘇軍的秘密武器,就連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其確切的名字,就根據這個首字母K給該武器起了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喀秋莎」。這個暱稱不脛而走,隨著歌曲「喀秋莎」一路傳播,被廣大戰士們所接受。而敵人則沒有辦法欣賞這個美麗的名字,又因為喀秋莎火箭炮發射時發出類似管風琴的聲響,又被德軍稱為「史達林管風琴」。
  • 深度丨為什麼是《喀秋莎》?
    之所以會把這種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為當時蘇軍對這種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沒起名稱或代號,只是生產廠家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在炮管上印了一個字母「K」,作為共產國際兵工廠的標記,於是蘇軍士兵就根據這個字母「K」,就給火箭炮用了最常見的女生名字「喀秋莎」,這個名字就和那首愛情歌曲一樣,迅速在蘇軍裡傳播開來。
  • 【海豚博士-軍工科技】《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實力,1發8兩黃金比片中更猛
    下面,軍妹有請本文的主角喀秋莎火箭炮出場,掌聲歡迎!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聯投入了1531門火箭炮,炮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德國軍隊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最開始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的部隊是炮兵第21師,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四野48軍143師,這也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隊。炮兵第21師也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在韓戰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 喀秋莎火箭炮金貴無比,彭老總下令:每次使用都得由他批准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秘密研製的一款大威力自行火炮,它不同於常規自行火炮,而是一種車載火箭炮,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在當時被列為絕密等級,所以就連蘇聯紅軍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因為共產國際兵工廠取其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所以紅軍戰士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也顯示了蘇聯紅軍對它的喜愛。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戰鬥結束後,德軍開始用繳獲的蘇軍列車裝載物資。突然,一陣猛烈的炮火鋪天蓋地而來。瞬間,列車和整個火車站化為廢墟,德軍死傷慘重。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
  • 喀秋莎兩輪齊射,全殲美軍一個營,陳賡卻怒批浪費:一炮8兩黃金
    陳賡:「當年蘇聯也捨不得這樣,1發炮彈要8兩黃金!」 「喀秋莎」,是二戰時期蘇聯研發的火箭炮——BM13多軌式輪式自行火炮代稱。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曾讓德軍聞風喪膽,死傷累累。因此德軍給「喀秋莎」取了諸多可怕的綽號,比如「史達林的管風琴」「地獄管道」「一百公頃管風琴」等等。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又成了我志願軍的秘密武器。第三次戰役後,大批蘇制武器開始進入中國,其中便包括「喀秋莎」。
  • 聽老兵講「喀秋莎」的故事(三)
    伊拉克電視臺稱,伊軍在戰鬥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一舉收復大片失地。有人驚呼,昔日「喀秋莎」的風採重現戰爭舞臺。不過,伊軍使用火箭炮的場面與二戰時蘇聯紅軍相比確屬小巫見大巫。馬克·帕夫洛維奇·伊萬尼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都與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並肩作戰。他先是指揮炮兵連,後來帶領一個師衝鋒陷陣,曾經歷密集的轟炸、見證希特勒地堡的攻陷。
  • 圖說:蘇聯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史達林之錘」並非官方外號
    如果要提起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很多人都會立刻脫口而出它的綽號——「史達林之錘」。然而似乎哪裡有些不對,這款1931年開始列裝蘇聯陸軍炮兵部隊的大殺器,它的蘇聯外號並不是這個。畢竟你說外號,一定要說人家自己起的嘛,就好比看到BM-13火箭炮,你不會叫它「史達林的管風琴」,而是會叫它「喀秋莎」。
  • 俄羅斯紅場閱兵掠影:中國三軍儀仗隊再搶鏡,《喀秋莎》之歌又唱響
    就在6月13日的時候,應俄羅斯方面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105名軍人抵達莫斯科的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將出席紅場的閱兵活動——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時隔5年之後,再次踏上紅場的土地。作為曾經的軍人,我為中國的三軍儀仗隊而驕傲!
  •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可是喀秋莎是什麼呢?是俄羅斯常見的女性名字葉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愛稱,喀秋莎其實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候火箭炮的名字,它還有一個暱稱叫做「史達林的風琴」。事實上你在Google上搜Katyusha,搜不到任何俄羅斯姑娘的照片,全是這種火箭炮的圖片。同樣蘇芬戰爭的時候,芬蘭部隊也有一種恐怖血腥的武器,卻也一個無比溫柔的名字,士兵們像稱呼自己心愛的姑娘那樣叫她:Emma。
  • 德國風格的火箭炮是怎樣的?威力怎麼樣先不說,造型就足夠詭異的
    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名的火箭炮是什麼?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款有著女性名字的火箭炮可謂威力無窮,在蘇德戰爭裡大顯神威,將德國軍隊炸得暈頭轉向,堪稱是火箭炮中的豪傑。但鮮為人知的是,德國陸軍也擁有自己的火箭炮,威力絲毫不遜色與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
  • 世界上最厲害的火箭炮
    "龍捲風"是繼"喀秋莎"、"冰雹"後,蘇聯/俄羅斯研製的第3代火箭炮系統。"喀秋莎"二戰時名揚世界。"冰雹"火箭彈的穩定器結構技術廣為傳播。"冰雹"裝備了56個國家的軍隊。"冰雹"的世界領先地位被美國的M270火箭系統超越。M270的射程雖與"冰雹"相同,但自動化程度超過了"冰雹"。M270系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顯示了威力,衝擊了市場。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正式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由於喀秋莎火箭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對炮手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志願軍士兵甚至從來沒有見過喀秋莎火箭炮的模樣,所以他們在國內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訓練,然後才拉到朝鮮作戰。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多管火箭炮。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其實很明顯,從影視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火箭炮可以一次發射多枚炮彈。這也是瞬間將美軍隱藏基地炸毀的原因之一。其次,這種火炮價格低廉,容易生產。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時」喀秋莎「多次發射,由於裝彈時間長所以絕對不是一架火箭彈,推測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
  • 「 喀秋莎」是位怎樣的姑娘?
    《喀秋莎》歌詞誕生在中國?《喀秋莎》詞作者、俄羅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俄文原版詩集精裝本《青春之歌:喀秋莎》。學界公認,歌曲《喀秋莎》(又譯「卡秋莎」)是先有了詞,後有了曲的。其詞作者是俄羅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
  • 戰爭中的星座男將(一)—— 血戰莫斯科
    蘇軍倉促應戰,損失慘重,德軍在頭3周內推進300—600公裡…… 為了激勵士氣,11月7日,史達林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所有受閱部隊全副武裝接受檢閱,閱兵完成後直接開赴戰場,蘇軍士氣大振,德軍進攻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