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介紹古代科技的歐美紀錄片中,中國連弩的出場率非常高,被認為是自動武器的鼻祖。在筆者最喜歡的遊戲《帝國時代II》中,中國的特色兵就是諸葛弩兵,在遊戲中,諸葛弩射速極快,一群諸葛弩手一擁而上,威力相當驚人,基本上可以無視任何近戰兵種,瞬間放倒投石車甚至建築物也不在話下。
上圖:遊戲《帝國時代II》對中國的描述
上圖:《帝國時代II》中的諸葛連弩兵
綜上所述,至少可以說明中國的連弩在外國知名度還是挺高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連弩的威力太小,不可能應用於戰爭,有人戲稱連弩是「發射鉛筆的玩具」。甚至於在一部國外的科普節目中,一位主持人因為連弩的威力笑場,聲稱「這個武器的殺傷方式應該是把人笑死」,直言連弩是垃圾。
的確,別說國外了,即使在咱們國家的一些紀錄片中,復原出來的連弩威力實在是令人感到焦灼。
(紀錄片中的連弩)
其實這些復原的連弩在形制上似乎是沒問題的,和古籍《武備志》以及軍事裝備史學界的先驅高爾韋爵士所記錄的連弩看起來並無太大區別,也的確能夠做到連續發射。
上圖:高爾韋爵士於十九世紀記錄的的中國連弩,該資料也成為今人復原連弩的必讀文獻
但是這個連弩發射的弩箭威力實在不敢恭維。精度差這一點咱們就不說了,因為連發武器的精度遜色於單發武器是必然的,現代的狙擊槍沒有一個採用連發射擊,衝鋒鎗和自動步槍的精度相比較單發步槍的確遜色不少。
上圖:美國的M40狙擊槍依然採用栓動設計,完全連發功能
但是從聲音判斷,弩箭從擊發到命中目標大約花了一秒鐘的時間,而距離目測大約只有十米到二十米。也就是說弩箭的初速度每秒不到二十米,這個速度大約相當於跳發出去的網球,威力只能說聊勝於無,即使在弩箭頭上塗抹毒藥,也不能保證射穿厚一點的皮衣或棉襖,更不用說鎧甲了。
上圖:女排表示我的球威力比你的連弩還大
如此說來,連弩真的是一種中看不中用的銀樣鑞槍頭?顯然不是,連弩在明清兩代多次應用於戰場,甚至於在一張清晚期大沽口炮臺的戰場照片中,都有連弩出場。
上圖:清晚期被洋人攻陷的大沽口炮臺,圖中有一張被遺棄的連弩
從而可以看出,不是連弩沒用,而是復原的出了問題。在諸多紀錄片中,連弩被復原成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小玩意兒,輕輕一拉就可以發射,弩弓部分也只有一兩片竹子。
實際上,歷史上的中國連弩不僅體積較大,而且拉力也非常驚人。傳世的連弩圖畫中,有一個關鍵的東西,就是連弩後部有長長的弩託,弩託用堅固的桑木或者棗木製成,後面呈一個丫字形。
這個弩託的用處便在於將弩抵在自己的腹部,丫字形設計是為了抵在腹部時更加舒適。因為連弩是一種大型器械,在使用時一手拿弩一手按壓扳機是很難做到的,必須將連弩抵在腹部,才可完成擊發。在清代的綠營兵教材中,連弩的發射姿勢便是如此。而且,清代連弩相比較明代的連弩在造型上已經縮小了很多,明代的連弩更大,威力也更強。
上圖:清代的連弩
連弩的弩弓部分也絕對不止一兩片竹子那麼簡單。在高爾韋爵士書籍的配圖中,連弩的弩弓由四片厚竹片疊加而成,越往裡竹片越短。這種疊加方式看起來簡單,但是不僅增強了力量,也加強了對彈性勢能的利用效率。
上圖:高爾韋爵士記載的連弩
前段時間發現的西南地區射虎巨弩,也是用竹片疊壓而成,這些弩用了十幾層竹片,威力足可以射死老虎。華南虎的體重約150公斤,骨骼和肌肉的強度是人類的十倍以上。四層竹片的連弩威力即使按射虎巨弩威力的十分之一計算,也相當可觀了。
而且,明代的連弩從記載和圖畫上看,除了竹片外,還有以桑木為弩弓的連弩。桑木是非常好的制弓木料,唐代步兵的長弓便多以桑木製成。厚實的桑木效率比疊加的竹片要高得多,同樣的拉力下,桑木的箭速更快威力也更大。
上圖:桑木製成的長弓性能非常出色
在明代的記載中,連弩的主要作用是裝備民兵部隊,因為連弩不需要太多訓練即可發射,還可以保證很高的火力密集度。
而且,諸葛連弩的拉弓是由一個槓桿實現的,這個槓桿就是連接著箭匣的長扳機。大家如果留心就會發現,這個槓桿是一個省力槓桿,其動力臂比阻力臂要長了一倍以上,可以省力一半多。假設弓的拉力為五十斤,實際發射則只需要不到二十五斤的力即可完成,所以無論婦孺老幼,關鍵的時候都可以武裝起來到城牆上進行城防作戰。
上圖:明代的連弩是可拆卸的,攜帶和儲存也非常方便
不過,連弩的箭要短於一般的弓箭、弩箭,重量自然也要輕一些,而且沒有箭羽。為了增加殺傷力,明代往往會在連弩的頭上抹上「射虎毒藥」。按照記載,毒箭無論是射中人還是馬,只要見血,很快便會死亡。這個記載也是可信的,因為著名的「見血封喉樹」就生長在中國的南方,根據現代醫學的實驗,只要見血封喉樹的樹汁進入動物體內,如果沒有及時救治,二十分鐘後便會死亡。
上圖:見血封喉樹上的警告標示
在記載中,除了裝備民兵之外,明代的騎兵有時候也會攜帶連弩衝鋒作戰。在明朝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中,明軍的軍艦上也裝備了連弩。這些連弩的威力也給日軍留下的非常深刻的印象。日本的一些浮世繪中,明朝戰船上的連弩成為他們重點刻畫的目標。
上圖:日本浮世繪《露梁海大海戰》中的明軍連弩,今天復原的連弩跟它比起來就是個兒童玩具
上圖:今天某博物館裡的「諸葛連弩」,不僅造型袖珍,就連弩弓都給安裝反了
從日本人遺留的資料看,明朝艦用連弩的弩弓材質應當是筋角木複合材料,並且外面塗有黑漆用來防潮。
明軍軍艦上的連弩作用與今天軍艦上的「密集陣」近防系統有些相似,都是依靠高射速打擊近距離的目標。只不過,今天的密集陣打的是襲來的飛彈或飛機,而明朝軍艦的連弩打擊的是在接舷戰中來襲的敵方人員。按照相關記載,當時明朝的軍艦上裝備有十挺連弩,在當時看,這個火力密集度是非常驚人的。
上圖:美國軍艦上的密集陣近防系統
上圖:日本浮世繪《露梁海大海戰》中的明朝軍艦上的連弩
尤其是在抗倭援朝戰爭最後階段的露梁海戰中,明朝和朝鮮聯軍創造了神話般的勝利。中朝聯軍主力艦艇出動了一百四十六艘,對陣五百多艘船隻的日本船隊,最終聯軍以陣亡不到五百人的代價,幾乎全殲日本船隊。在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中,連弩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上圖:日本浮世繪《露梁海大海戰》中的明軍連弩
說了這麼多,那麼中國古代的連弩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有沒有人認真復原過呢?還真有,有位德國人就嚴格按照高爾韋爵士的記載復原了中國連弩,用四片厚竹疊壓成弩弓,拉力為235磅(約212斤),威力足以在擊穿鐵板後擊穿數釐米厚的泡沫:
(視頻:德國復原的連弩)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投稿作者那誰。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戳對應連結,獲取更多精彩!
工兵鍬:中國工兵鍬才是真正的萬能神器
匈奴武器:能徵善戰的匈奴有哪些武器裝備
視頻:諸侯逐原,三分天下,誰才是你心中的英雄
彝族兵器:承襲宋代的尚武民族「打冤家」兵器竟分雌雄
弓箭:傳統弓的精度究竟如何
盔甲:世界古代盔甲發展史探秘
釘頭錘:中世紀最霸氣的破腦利器
竹筒刀:可拆可組裝的貼身兵器竹筒刀,在歷史上有其原型麼
投稿郵箱:2592164298@qq.com歡迎投稿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