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環灣公園的海邊上,我會想起二十年前這裡密密麻麻的海蠣田。
那時候我們看郭敬明,憧憬愛與痛的邊緣,以為廈門永遠是對岸的廈門,搞不懂杏林怎麼就突然變成了海滄。
滄海桑田很快,還來不及變老,世間就換了模樣。
一 臺灣人的故事
沒有親愛的臺灣人,就沒有海滄北部的發展。
這事得從31年前說起。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給福建省送了一份520愛心大禮。當時福建省內成立了4個臺商投資區。廈門作為與臺灣一海之隔的橋頭堡,一下子有了包括廈門特區(湖裡)、杏林、海滄等臺投區。
從那一刻起的十多年內,廈門成為了各路臺資湧入的樂土。當年臺灣人在廈門,處處被奉為座上賓,到哪裡都能夠開綠燈,基本上享受了最好的超國民待遇。
臺商帶來了當年大陸人一輩子都沒見過的資本,建了各種工廠,解決了形形色色的就業問題,也把臺灣相對更加開放時髦的文化帶到了大陸。在當年的大陸土老帽眼裡,臺灣人衣著時尚,花錢大方,香車寶馬。臺企發工資也比國營工廠多,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簡直就顛覆大陸人幾十年來對臺的宣傳印象。
彼時彼刻,廈門人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有錢就是爺。
相較之下,當年廈門人的收入,哪怕是今天被人豔羨的公務員、老師,一個月也只有幾十上百塊,吃個帶魚就算改善生活,簡直就是捉襟見肘少得可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上被碾壓,文化又缺乏吸引力,在符合帕累託改善的經濟學原理指導之下,許多當年的漂亮小姐姐紛紛投身臺商懷抱。記得當年有一部電視劇《廈門新娘》,講的就是廈門小姐姐遠嫁臺灣痴呆男,忍辱負重最終獲得幸福生活的故事。
廈門的小朋友,還記得小時候這部劇麼
現在臺灣男再來試試看?沒有島內思明區160平,廈門小姐姐連手都不讓碰。
當年跟隨如火如荼的投資大陸潮,一家從事實業製造和房地產開發的大型企業——臺灣潘氏集團把戰略投資的視野放到了廈門海滄。
海滄東北部與山海相接的吳冠村,成了他們的發展目標。
當年,這裡還是一片海灘,除了灘涂就是礁石,連路都沒通。但潘氏集團看中了這裡得天獨厚的海景、連片的土地和離廈門島的絕對距離。
作為先領跑了40年的成功商人,潘氏集團的老闆非常諳熟維持政商友好和編織高端圈層對於企業的發展有多麼重要。早在1980年,潘氏集團就在臺灣建造了第一家東方(林口)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成為連結臺灣政企圈層的私密領地。
經過與各級政府的漫長商談、匯報和論證後,經國臺辦批准,福建省最早的高爾夫球場——東方廈門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球場立項,並於1995年4月正式對外營業。從此往後,改變無數人生活、影響廈門乃至全世界數十萬億金額的會晤、決策與合作,都在這裡發生。
直至今天,東方高爾夫一直都是閩南富豪們觥籌交錯增進友誼的好地方。
潘氏集團而後陸續開發了東方北京、東方武漢、東方溫州、東方珠海、東方澳門、東方上海、東方寧波、東方大連、東方青島、臺灣大鵬灣、臺灣風林與花蓮等地區,成為中國唯一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高爾夫場連鎖經營企業。
而馬鑾灣的房地產開發,也從東方高爾夫球場的建設開始,沿著馬青路、翁角路逐漸向西、向海發展。
順便一提,潘氏集團旗下的冠捷電子目前依舊在廈門和整個八閩大地貢獻著實體經濟的光和熱。而與東方高爾夫球場一併開發的東方高爾夫別墅,直至今天都是海滄居住面積最大、花園面積最大的純別墅區。
買別墅的朋友,值得去這個盤看看臺灣同胞當年的美式住宅設計理念
二 新陽的困局
不提新陽工業區,就是對馬鑾灣的背叛。
8、90年代初臺商投資的興起,也給海滄帶來了產業園區模式。
而與東方高爾夫相距不到5公裡的新陽片區,就成為了廈門規劃的第一代島外產業園。在本土工業與臺資、外資的結合交融中,新陽工業區一步一步成為廈門經濟的造血機器,成為廈門倚重的工業重鎮。
作為當年廈門市的產業抓手,新陽工業區地處海滄蔡尖尾山北部、杏林區馬鑾灣以南,規劃開發面積29.6平方公裡,產業布局以機械、電子、精細化工、塑膠、新型建材等為主。
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柯達、金龍、廈門煙廠、通士達、廈順鋁箔、夏新、星鯊、明達塑膠、正新輪胎、多威電子等等都布局在此。
因此馬鑾灣的前身——新陽的城市定位,一開始就不可能是什麼【人居新典範、灣海後花園】。
從下圖可以明顯看出,新陽片區的居住功能,是作為工業園區配套應運而生的。
這張圖看得更明顯,認得出誰是誰嗎
馬鑾灣所在的新陽工業區和直線距離6公裡的灌口工業區,一南一北,撐起廈門實體經濟的兩大主動脈。除非廈門進一步脫實向虛,否則這樣的布局非常難撼動。說他們是廈門的脊梁,也不為過。
這裡的工業項目,除了西南角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外,其他工業布局地帶已經較少產生能夠帶來刺激性氣體排放的嚴重汙染物(目前從新陽高速路口上G15,經常還能聞到非常難聞的刺激性氣味)。再加上廈門島外常年的東南風向,因此居住區布置在東南、東北這些沿海片區基本就是上天能夠創造的最好的條件了。
在這點上,馬鑾灣和環東海域現階段開發的區域非常相像。同樣背靠工業區,同樣主打海元素。所以其實誰也別埋汰誰,都一樣。
臨近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雖然廈門已經從08年經濟危機中緩過來,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幻,新增外商投資困難重重。同時,隨著省內泉州臺投區、漳州臺投區和江浙一帶的崑山、嘉興等地的興起,廈門吸引臺商的競爭力在逐步下降。
那麼,原本規劃給各種工業區拓展的土地就變得前途未卜。
怎麼提升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的財稅收入,平衡城市發展亟需資金與改善城市面貌,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尤其是海滄這樣在全廈門範圍內行政級別高半級的地方,必須做出表率。
表率就是——開發房地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工廠的招不來,賣房子的還招不來?
新陽的轉型,就在這么半推半就、欲說還休中,於2010年前後開始快速推進。
今時今日,我們回望十年前,倘若當初廈門堅持大力發展實體工業,堅持招商引資,堅持打造能夠連結全閩南三角的產業鏈條,是否會形成不一樣的經濟結構?
站在時代的洪流中,只能說,冥冥之中,自有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