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暑堅守防疫第一線的「東城社工」到為民解憂的「小巷管家」;
從南陽·共享際「戲劇工場」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到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打造的戲劇狂歡;
從崇雍大街的「舊貌換新顏」到城市管理上探索出的東城首創做法……
紀錄片《胡同裡的幸福》一經播出,便贏得觀眾廣泛讚譽。據初步統計,《胡同裡的幸福》首播及各時段重播平均收視率遙遙領先,同期新浪微博平臺話題#我與北京胡同# 閱讀量達3.8億,引燃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傳播話題熱度。
紀錄片《胡同裡的幸福》以「幸福」為著眼點,以東城的文化地貌「胡同」為標識,點面結合、傳遞溫暖,充分展現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生動講好「東城故事」「北京故事」。
該紀錄片以「五個東城」為序列謀篇布局,共分為10集,分別為《崇文爭先》《以文化城》《故宮以東》《紫金興業》《築巢引鳳》《大市銀街》《國風靜巷》《日新月盛》《千裡為鄰》《首善之區》,聚焦文化建設、城市更新、優化營商環境、基層創新管理、密織民生保障網、助力脫貧攻堅等多個領域,從不同角度記錄了東城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成果,詮釋在建設首善之區、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的東城創新、東城力量、東城面貌。
據了解,為了展現出東城區域特色、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果,紀錄片《胡同裡的幸福》歷時200餘天跟蹤拍攝,通過深入拍攝崇雍大街、平安大街等改造項目,對口支援、扶貧攻堅第一線項目等,從不同視角呈現了東城區各項重點工程進展及成果,以小見大,匯聚「東城人」為這個偉大時代付出的點滴力量。
欄目拍攝工作人員宋敏怡對拍攝製作過程感受頗深:「我們攝製組遠行千裡,用鏡頭記錄下了為給村民做慢性病鑑定跑了幾十個村子的幫扶醫生、致力提升教學質量的幫扶教師、一心要把西紅柿賣出山區的扶貧幹部。他們默默付出,幫助當地百姓脫貧摘帽,也搭起了北京與幫扶地區友誼的橋梁。」
紀錄片播出後,引發了胡同居民的廣泛熱議,家住東四十二條胡同的鄭立紅興奮地談到:「崇雍大街升級改造後,提升了市容市貌,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美麗了,年輕人都來我們這裡打卡啦!」作為基層幹部,對街區改造升級和居民生活改善有著更深切的體會,朝陽門街道「27號院」社區文化生活館的牛瑞雪表示:「胡同,除了是北京旅遊文化的一張名片外,更多承載的是一段段歷史歲月變遷下,老北京文化的『活化石』,保護胡同風貌、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是我們沉甸甸的責任。」
播放期間,東城區還通過設置新浪微博話題#我與北京胡同# ,以東城的古都記憶、東城的現代都市回憶、東城的特色美食印象、東城的獨特人文故事四大版塊為主線,創建「東城胡同」新鮮事,「老照片新拍」「老胡同裡的年輕人」等趣味互動話題吸引網民積極參與分享討論。網友紛紛通過轉發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表達了對東城的情感,微博用戶「@一隻黃檸檬呀」評論到:「太多熟悉的鏡頭了,每一條胡同都有自己的精彩,一定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紀錄片!」
數據顯示,《胡同裡的幸福》首播及各時段重播共計40次,平均收視率0.3%,在同類題材紀錄片中收視率領先,收穫新年收視率開門紅。目前與紀錄片同名的圖書《胡同裡的幸福》正在緊鑼密鼓製作中。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紀錄片通過拍攝大量真實可信、動情感人、引發共鳴的基層故事,反映百姓的心聲,展現出東城區的區域特色、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果,彰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心和信心。紀錄片展現了在「崇文爭先」理念指引下,「五個東城」建設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首善標準,用「繡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著力提高「四個服務」工作水平,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的第一年,也是「文化東城」建設的突破之年。紀錄片《胡同裡的幸福》作為總結「東城探索」和「東城實踐」的重要成果,全方位展現「崇文爭先」理念在東城的嶄新氣象與生動實踐。未來,站在「十四五」新的歷史起點上,東城區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崇文爭先」理念,聚力「五個東城」建設,譜寫「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