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批駁對疫情的過激反應和極端言論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國際社會批駁對疫情的過激反應和極端言論——

  「當前人類最需要的是團結」(環球熱點)

  當前,中國正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國際社會紛紛力挺中國。然而就在中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美國和西方的某些政客及媒體對疫情作出過激反應,不斷製造和散布恐慌,甚至拋出極端言論,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批評。

  「我們需要事實,不需要恐慌;我們需要科學,不需要謊言;我們需要團結,不需要汙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出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心聲。

  「過激反應不科學也無益」

  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聲明不建議其他國家對中國採取旅行或貿易禁令。次日,美國即宣布最嚴厲的赴華旅行禁令,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的外國人都被禁止入境。澳大利亞緊隨美國,宣布對近日內曾到過中國的非本國公民關閉邊界。不僅如此,在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認為疫情「對美國公眾的總體風險尚低」的情況下,美國還第一個從武漢撤出領館人員,第一個提出撤出其使館部分人員,第一個宣布對中國公民入境採取全面限制措施。對此,美國國內學者普遍以「過度反應」「過激反應」定義這一舉動。

  「美國對華採取限制措施恰恰是世衛組織反對的事情。我們正從過度自信滑向恐慌和過度反應。」美國喬治城大學全球健康法專家勞倫斯·戈斯廷對美媒BuzzFeed表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緊急救護研究辦公室主任傑裡米·布朗提醒美國公眾,「反應過度的壞處可能跟反應不足一樣大」。

  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布朗大學人類學助理教授凱薩琳·梅森的評論文章指出,「目前一些國家禁止旅行或貿易的做法,是對疫情作出的過激反應。過度應對措施無法遏制疫情的擴散,還將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衛生安全中心流行病學家詹妮弗·諾佐的文章稱,中國是關鍵藥品和個人防護裝備的重要生產國,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與中國保持積極接觸,才是理性做法。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執行理事喬治·班傑明直言不諱地指出,從實際風險講,槍枝濫用、美國本土麻疹疫情,這兩個任何一個都比新型冠狀病毒更危險。

  美國馬裡蘭大學國際衛生合作問題研究專家凱薩琳·沃什諾普擔心,當疫情暴發時,採取邊境限制措施削弱了世衛組織的權威。此舉「只是迎合輿論的、政治層面可見的一種政策,破壞了應對此類疫情需要的合作方式」。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一個醫療水平高、防疫能力強的發達國家,美國率先對中國疫情作出過激反應,採取過度應對措施,與世衛組織的建議相違背,這是「美國優先」政策理念的又一體現。

  「美國政府的過激做法,實際上加劇了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的恐慌,不利於國際社會團結,與科學抗擊疫情的目標背道而馳。」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向本報記者指出。

  「疫情不能成為排外藉口」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1月3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英期間再次提及「中國威脅論」,拋出「擔心中國的制度」「共產黨是核心威脅」等言論。同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接受福克斯電視臺專訪時稱,中國的疫情「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此前,美國參議員科頓甚至呼籲白宮「禁飛一切來往中國的民航班機」。這些不合時宜的雜音,引發美國國內及國際輿論的嚴厲駁斥。

  「中國的疫情對美國沒有好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羅斯顯然不明白,現代製造業不再是不同國家工業部門間的「直接競爭」,如今大量進口商品都是「中間產品」。在一個全球價值鏈世界裡,任何幹擾進口的東西,無論是關稅還是病毒,都會增加生產成本。《紐約時報》則譴責羅斯的言論是「對一個處於危機中國家的麻木不仁」。

  美國《赫芬頓郵報》呼籲美國公眾不要相信科頓的話,稱其在「散布虛假消息和恐慌情緒」。該報還不無諷刺地指出,「科頓的言論沒有醫學專業根據,倒是與他反中國的一貫立場相一致。他對中國的批判走入極端,變成了對中國政府毫無依據的指控」。

  與此同時,個別西方媒體以「黃色警報」「中國病毒」等為題大做文章,少數國家和地區還出現了針對華人乃至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現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感嘆:「帶來傷害的並非只是疾病。」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呼籲,現在並非是「中國與世界的抗爭」,而是「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抗爭」。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刊文稱,疫情當前,歧視、偏激言論數量激增。但疫情不能成為產生排外情緒的藉口,危機不能泯滅人性。正如美國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中心主任南希·梅索尼耶所言:「不要讓恐慌支配你的行動。不要因族裔來推定一個人是否感染了病毒。」

  「信息分享透明高效,防控機制堅決有力,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為國際公共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陳東曉指出,某些西方政客的極端言論不僅缺乏經濟全球化的常識,也是對中國抗擊疫情能力及社會韌性的誤判,更反映了他們慣有的「零和博弈」思維及「落井下石」的陰暗心理。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表示,正是中國人民承受著最沉重的負擔,正是中國作出的犧牲和承諾,才避免了疫情在全球以更快的速度傳播。他們應當獲得我們的尊重和支持。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亞洲地緣政治學者諾恩的觀點表示,某些西方媒體出於政治目的故意散布恐慌,誇大其詞。可以多觀察世衛組織的說法——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應對這場疫情,為世界樹立了應對疫情的新標杆。「比疫情更危險的,是恐懼和仇恨,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病毒』」。

  「疫情是我們共同的挑戰」

  面對疫情,眾多國際政要及友好人士聲援中國,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民間組織或個人正積極籌措、運送醫療防疫物資到中國。正如「德國之聲」網站所說,「疫情當前,人類最需要的是團結」。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呼籲,國際社會應團結一致,對中國及其他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表達強烈支持,避免無辜人群和疫情受害者被汙名化。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在社交平臺上聲援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稱「疫情是我們共同的挑戰,在這場戰鬥中巴西與中國團結一致」。據韓聯社報導,韓國總統文在寅表示,韓中互為友好鄰邦,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韓國將不遺餘力地提供支援和配合,與中國攜手抗擊疫情,共克時艱,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

  據法新社報導,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呼籲該國公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危機要團結一致,並提醒警惕針對加拿大華人的任何歧視。伊朗外長扎裡夫在社交平臺上援引中國古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稱「伊朗始終與中國站在一起」。義大利總理孔特表示,「義大利境內任何人都別想利用疫情訴諸歧視甚至暴力,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哈什米近日重申了不因疫情從中國撤僑的決定,並稱讚中國擁有治療這種疾病最好的醫療設施。

  「抗擊疫情是當前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和挑戰。中國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採取了高強度措施,為此承擔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犧牲,目的是為了防止疫情向他國蔓延的可能。國際社會高度肯定中國政府的舉措,並積極向中方伸出援手,體現了共克時艱的人道主義精神。」陳東曉說。

  福克斯新聞援引學者觀點指出,要防止疫情擴散,除加強監控、普及疫情和防護知識以外,最重要是配合中國政府並加強與其他相關國家和機構之間的溝通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和中國一起對疫情進行研究,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這才是其他國家避免感染入侵的最好方式。

  王勇指出,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應對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危機,考驗著國際社會的合作機制和能力。中國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建設性方案。而「某國優先」「以鄰為壑」的政策只會給世界帶來災難,導致人類社會的退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進展與前景》評估報告建議,面對疫情,國際社會為維護共同安全應採取三大聯合行動:優化現有疫情信息公開機制、加強國際衛生防疫經驗交流、反對歧視疫區和疫區人民。

  陳東曉表示,國際社會要踐行「同舟共濟」的理念,拋棄「零和博弈」的思維;培養民眾科學認知、應對疫情,清除謠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強化國際衛生合作機制及能力建設,尤其對公共衛生防控能力較弱的國家,要加強對其在資金、人力和經驗等方面的支持。

  本報記者 李嘉寶

相關焦點

  • 外交部:美國對中國疫情的反應過激、過度!
    資料圖「美國對中國疫情的反應過激、過度!」有記者提問稱,近日,一些國家相繼宣布對中國公民入境採取限制措施,其中美國將赴華旅行風險級別提升到最高級別,並從2月2日起臨時禁止過去14天內曾赴華旅行的所有外國人員入境。對此,中方有何評論?
  • 《衛報》刊登臺灣當局有關人員錯誤言論 駐英使館發言人致函批駁
    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駐英國使館官網消息,22日,駐英國使館發言人致函《衛報》批駁臺灣當局有關人員錯誤言論。12月8日,《衛報》刊登對臺灣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採訪相關報導,該負責人就兩岸關係、臺所謂「國際地位」等問題發表一系列錯誤言論。
  • 臉書的罪與罰:社交平臺為何成為極端言論和虛假信息集散地?
    人氣平臺如何成了極端言論和虛假信息集散地?事情要從一個多月前說起。自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於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後,全美各地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運動。臉書等社交媒體也隨之成了人們在街頭之外的第二個表達「場所」。
  •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安理會批駁德方不當言論
    人民網聯合國12月22日電 (記者李曉宏)當地時間12月2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舉行的視頻公開會上,批駁德國常駐代表霍伊斯根在發言中就所謂康明凱案發表的評論。耿爽當場要求再次發言,對霍伊斯根不負責任的言論予以批駁。耿爽說,伊核問題是安理會裡少有的幾個絕大多數成員擁有共同立場的重要議題,代表們本希望以對此議題的審議來結束安理會一年的工作。但遺憾的是,霍伊斯根的發言與會議的議題完全無關,與事實完全不符,與團結合作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他的發言惡意攻擊安理會其他成員,濫用安理會平臺,毒化了安理會工作氛圍。
  • 如何看待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用極端言論批川普和共和黨...
    對於此事我表達以下幾個觀點: 1、美國是一個崇尚所謂言論自由的國家,一家報紙發表社論是它本該有的權利,所以只要不違背美國的憲法和法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這也是《華盛頓郵報》發表這種言論的底氣所在。
  • 外交部:美政府對華疫情反應過激過度,卻未向中方提供任何實質性幫助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明確表示,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原因,並非是對中國投下「不信任票」,與之相反,世衛組織對中國控制疫情爆發的能力懷有信心。沒有理由採取不必要的國際旅行和貿易限制措施。
  • 為什麼有的人,容易產生過激反應?
    由於媽媽從小所處的家庭環境,以及後來家庭狀況,她自己本身有很多未了的期待,有很多情緒,所以有時候會對我情緒過激,但是她盡了她最大的努力把我養這麼大,還讓我上了大學,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我開始體諒我的父母,內心感到平和柔軟。緊接著,老師講到面對事件的正常反應和過激反應。
  • 對遭遇挫折總是反應過激,你該怎麼辦?
    編者按:生活中從來不乏以積極和昂揚的姿態面對各種挑戰的人,也從來不乏經歷了一點兒挫折就自怨自艾反應過度的人,後一類人就好比是掉進了思維的陷阱,以簡單的二分法限制住了自己。生活是複雜和模糊的,欣賞到它的微妙之處需要你保持理智和快樂,你可以有意識地改變你的想法,讓它稍微溫和一點,而不是那麼極端。
  •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我們在看到她老公之後,就知道,她找到了她理想中的老公。於是,家人在催妹妹趕緊結婚的時候,我會勸家人,別著急,我會告訴妹妹,慢慢找。「慢慢找」這句話,深得妹妹歡心。我們常常看見反應過度的家長把孩子嚇到。在我養育小鹿的過程中,我才將再次理解了,視父母的話為圭臬。對於妹妹的那些行為,我也不會多說什麼,這是必經階段。年紀不到,有些體悟是來不了的。
  • 聯合國大會上,德國代表要求中方釋放康明凱,耿爽大使當場批駁
    對於目前全球各個國家而言,最為重要的一點無疑是共同合作,攜手對抗新冠疫情等挑戰,進而推動全球穩定的發展,但是在此次會議上,德國代表的一番發言卻是試圖製造分裂,同時也沒有任何的是執行依據。除此之外,這位德國代表在發言過程中還反覆強調自身和康明凱之間的深厚友誼,展開的言論和大會的議題是完全不相符的。
  • 範瑋琪深夜再現過激言論,因口罩問題遭炮轟,失業一年每天都懊悔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由於疫情的原因,剛開始大部分地區對於口罩都是供不應求。所以大小S兩姐妹都會去各地搜羅口罩捐到內地,數量不小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可是當時卻有不同想法的人站出來譴責這種行為,於是氣不過的範瑋琪出面發聲。可是心直口快的她或許沒能夠組織好語言,所以即使是一片好心卻還是遭到了網友們的譴責。
  • 解說wawa為過激言論道歉,粉絲:不用道歉噴子媽確實應該爆炸
    說起英雄聯盟s10全球總決賽,想必大家一定記憶猶新,而LPL的知名解說wawa也因為解說不當,加上網友評論有些歧義,在微博的評論區回復了過激語言引發了熱度!過了一天後,wawa在微博上發布道歉,為自己的過激言論道歉。而粉絲的回答基本都是:不用道歉!噴子媽確實應該爆炸。
  • 中國新冠疫苗以高度安全性取信於國際社會
    事實上,中國科興公司的新冠疫苗此前從未在其他國家報告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且今年9月底巴西政府還表示該款疫苗「有效性高達98%」。  有媒體報導指出,政治因素恐怕才是這起烏龍事件的真正原因。法新社稱,博索納羅受美國總統川普的對華強硬政策影響很深,其抵制中國疫苗的言論與事實無關。
  • 《和音》,唱響在抗擊疫情的輿論前沿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按照人民日報編委會要求,在庹震同志、方江山同志等社領導的指導下,時任國際部主任趙嘉鳴同志組織以國際評論編輯室為主的國際部精銳力量,經過精心策劃,從2月4日至7月21日,推出以「抗擊疫情離不開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系列 《和音》評論52篇,18位撰寫者歷經文思的「艱苦跋涉」,詮釋了思想和精神,寫出了規模和聲勢,創造了人民日報國際評論的新紀錄。
  •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批駁德國代表妄評康明凱案
    新華社聯合國12月22日電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22日在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舉行的視頻公開會上,批駁德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裡斯託夫·霍伊斯根在其發言中就所謂康明凱案發表的評論。霍伊斯根稱康明凱在中國受到不公正待遇,中方應儘快將其釋放。
  • 到底是鄭爽心機重,還是胡彥斌反應過激
    5月22日凌晨,胡彥斌發文稱「東北女人挺好的,我搞不定東北女人,『請』不要提了」,句式和語氣跟鄭爽節目中所說一模一樣,明擺著就是心裡很生氣,嘴裡更不服氣。胡彥斌的回應讓鄭爽粉絲極度不滿,紛紛吐槽他「蹭熱度」「太玻璃心」,因為鄭爽並沒有指名道姓,況且張恆也是上海人(PS:其實張恆是湖北人),用得著跳出來陰陽怪氣,針鋒相對嗎?
  • 機關黨課: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社會存在在我們腦海中的反應。意識形態,可以指導我們的行為,對我們的思想產生影響,一旦意識形態發生改變,我們的所思所想和行為也會產生變化。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分享戰疫經驗 聚焦國際合作——中國外文局舉辦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
    雲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趨勢及各國合作應對舉措」「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和各國治理的衝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機應對與全球治理變革」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提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肯定中國應對疫情的措施,並建議各國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學習借鑑中國經驗,但仍有西方媒體對中國抗疫方案「嗤之以鼻」。 張維為說,這些媒體所持的偏見,讓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和民眾未能及時了解中國真實的抗疫模式和成果,以致於浪費「機會窗口」,延誤應對疫情的良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中國抗疫的寶貴經驗,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值得國際社會認真以待。
  • 劉中民:國際反恐形勢因疫情更趨複雜
    這一事件使疫情下相對沉寂的國際恐怖主義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事實上,2020年的國際反恐形勢貌似受到疫情的抑制,事實上卻仍暗流湧動,甚至在局部地區出現恐怖主義借疫情掩護反彈的情況。美國等國家反恐政策的功利化和消極化也使國際反恐形勢更加複雜。需要看到,當前全球恐怖主義在疫情掩護下悄然復甦。
  • 肝膽每相照 冰壺映寒月(國際論壇)
    韓中兩國在共同抗擊疫情中展現出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的鄰裡之情,讓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明天更加充滿信心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韓國和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安全考驗。疫情雖然令人憂心,但也再次印證了兩國作為近鄰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友好情誼。韓中兩國有著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濟的傳統源遠流長。遭遇困難時,韓中兩國總是能夠互幫互助。面對當前疫情,兩國更要同心協力,共同取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汲取道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