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黑曉歐告訴記者:「話劇是最能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藝術形式,這次的藝術創作過程,也是一次心靈淨化的過程。」
「蛤蜊河水斷,喇嘛井哭天;壯丁出門鬼打牆,女眷有腿行不遠……」大幕尚未拉開,一段有著濃鬱遼西風情的蒼涼的唱腔驟然響起,給觀眾帶入那既熟悉又陌生的遼西生活情境之中。6月28日、29日、30日,由瀋陽市公共文化中心(瀋陽演藝集團)、瀋陽話劇團共同打造的話劇《戰國紅》在盛京大劇院上演,再一次徵服了觀眾。
瞄準現實主義題材
藝術創作如何反映現實生活,如何捕捉當下的題材,瀋陽話劇團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當他們看到長篇小說《戰國紅》時,眼前一亮。由遼寧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滕貞甫創作的長篇小說《戰國紅》獲得了第十五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是一部正面聚焦扶貧攻堅的長篇小說,塑造了一批鮮活的新時代農村新人形象。
著名劇作家黑紀文七易其稿,在保留原著精華的基礎上將《戰國紅》改編成話劇。改編劇本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情感線,又增加了一些推進戲劇矛盾衝突的輔助性角色,把戲劇衝突推到極致。臨近退休的機關幹部陳放,帶著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帶著抗聯老戰士的爺爺的夙願,來到遼西最貧困的柳城。陳放帶領黨員和全村百姓,破除迷信、治理荒山、修路招商、治賭治懶、發展特色經濟,扶貧、扶志、扶智。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使柳城徹底甩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
導演黑曉歐告訴記者:「話劇是最能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藝術形式,這次的藝術創作過程,也是一次心靈淨化的過程。」
張紅軍再演好幹部
話劇《戰國紅》的男一號陳放的扮演者,是國家一級演員張紅軍。這次塑造好幹部陳放,張紅軍感慨頗多。
12年前,張紅軍在話劇《潘作良》中成功塑造了好幹部潘作良的形象。12年後,張紅軍再次塑造好幹部陳放。張紅軍說:「有機會兩次塑造好幹部形象,我感覺很幸運。更讓我驚喜的是,時間過了12年,好幹部層出不窮。」
劇中人陳放是位臨近退休的機關幹部,他以一個共產黨員對廣大群眾的真摯情感,帶領黨員和全村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張紅軍說這樣的角色很難演,演不好容易表面化、臉譜化。在舞臺上,張紅軍著力表現一個「真」字——真情實感,真心實意。張紅軍說,陳放這個人物要接地氣,要與百姓融為一體。因為,他既是來柳城扶貧,也是來遼西尋親的。他又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幹部,會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矛盾。一個「真」字,讓張紅軍在舞臺上的表現收放自如。觀眾看到的陳放,時而像幹部時而又不像幹部,就是這個好人形象,感染到了現場觀眾。張紅軍用寫實方式塑造舞臺形象,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舞臺呈現追求一種味道
話劇《戰國紅》是一部很有味道的作品。這樣的「味道」也是導演黑曉歐刻意追求的。
音樂是烘託氛圍的重要手段,《戰國紅》以遼西皮影戲為母體音樂。遼西皮影戲是我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全劇用皮影戲影調戲風格的音樂,增加了全劇的活力。為了味道的純正,瀋陽演藝集團特別請來凌源皮影戲老藝人徐子林帶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到瀋陽,專門錄製影調戲唱段,兩位伴奏老師則是從唐山遠道而來的。遼寧的戲劇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但是,無論是遼劇(遼南戲)、秧歌戲(遼北鐵嶺)還是影調戲(遼西),共同的特色是幽默、詼諧。話劇《戰國紅》裡面也有許多喜劇橋段,是用遼西的喜劇特點講述故事和刻畫人物。
《戰國紅》有很多群戲場面,舞臺上經常會出現二十多人同臺飆戲。瀋陽話劇團副團長呂英輝告訴記者,經過精心改編,演出效果還不錯。三場演出後,會舉辦專家研討會和徵集觀眾建議,對作品進行打磨,以求更加完美。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藍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