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港姐選舉又悄無聲息地落幕了,在內地甚至都沒登上過熱搜,看了決賽現場,相同的舞臺、相同的布景、相同的司儀、連BGM都沒變,似乎進入三甲的佳麗,長得也很像她們的前輩們。
大家可能被參加海選的一眾奇形怪狀的佳麗嚇怕了,其實今年進入決賽的幾位選手整體素質還真不錯,那麼是什麼原因和什麼時候,令大家產生「港姐都比較醜」的刻板印象呢?童年回憶分明被邱淑貞、張曼玉、陳法蓉、李嘉欣們所承包了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74年港姐的興衰史。
港姐選舉有這麼多年了?我怎麼沒印象?其實還真有。
首屆港姐選舉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地點在「麗池花園ye總會」,當時大部分人還衣食尚憂,因此這類比賽關注度並不高,參與者也都非富即貴,那時的程序也很簡單,幾位佳麗穿著泳衣展示下儀態,隨便找來的幾位評委一商量,冠軍就產生了。首屆冠軍叫做李蘭,出身寒門,隨後開始了演藝生涯。
在之後的20多年裡,港姐選舉又斷斷續續地舉辦了9屆,當選佳麗很多都選擇了從影,很多也都不負眾望地取得了成績,很多也找到了好歸宿。在此期間,選舉本身經歷了一些進化,比如與國際接軌:港姐冠軍是需要履行義務參加世姐選舉的。當然,此項賽事的影響力和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的港姐選舉,始於1973年,這一年TVB正式接手,並打出口號「智慧與美貌並重」,隨後這項賽事被固定下來,TVB從參賽者的選拔開始,到接受禮儀、化妝技巧、舞臺等專業訓練,對佳麗們進行一條龍式的包裝,並通過直播呈現到廣大觀眾眼前,效果很好。
首屆選舉便令人一驚,竟然由不同的兩個機構選出了兩位冠軍,其中一位便是謝霆鋒的母親狄波拉,而TVB選出的三甲後來都泯然眾人,倒是第四名趙雅芝受到了重用,一躍成為了TVB的當家花旦,和前輩汪明荃、李司棋、黃淑儀等平起平坐。
其實趙雅芝是在問答環節表現的過於緊張,才丟掉了很多印象分的,那時評審標準還很傳統,除了要高貴大方、賢良淑德外,不怯場是最基本的要求。六年後的鐘楚紅同樣因為類似問題屈居第四,她的問題在於不會穿高跟鞋,不過第四名的成績絲毫沒有耽誤鍾楚紅的發展,要知道後來她在香港影壇可謂叱吒風雲,坊間有句話:「發,發不過周潤發;紅,紅不過鍾楚紅」。
1977年的冠軍朱玲玲開啟了港姐嫁入豪門的時代,她不是首位,確實最有名的那位。我們對朱玲玲的認知,或許僅停留在她曾是郭晶晶的婆婆上,其實當年她也曾風光無限,典禮一結束,便收到了來自於霍震霆的超大花籃。豪門生活冷暖自知,雖然二人曾經閃婚,又攜手走過了27年,還有了三個孩子,但是過程蠻曲折的,朱玲玲在經歷了冷戰、對方各種緋聞後,最終選擇了自由。
不論出生與階級,只要夠美、夠努力、夠發奮,誰都有機會飛上枝頭。至今仍然被譽為最美港姐的李嘉欣,豪門之路更為坎坷,她的緋聞名單裡,有大才子倪震,後來又有富商大佬劉,最終她卻和另一位富商許晉亨圓夢了。
如果你把港姐們都想像成把選舉當做跳板的人,那麼就顯得有些膚淺了,其實很多港姐都能作為代表香港的名片,還是有些真本事的。她們有的僅僅把這當成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在自己心儀的領域大展手腳;有的則剛好相反,在履行完義務後,便投身娛樂圈當中,兢兢業業,這裡成就最高的當屬張曼玉。
90年的冠軍袁詠儀演戲天賦很高,首部電影便拿下了金像獎最佳新人,後來又兩奪金像獎影后。
港姐選舉,在經歷70年代的蓬勃發展期、80年代的輝煌期,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了巔峰期,袁詠儀剛好處在這個時期,她和李嘉欣、陳法蓉、郭靄明、周嘉玲、陳淑蘭、蔡少芬、梁小冰等,組成了有史以來的最強陣容。
轉折點大概出現在了93年,那一年第一次出現了大眾審美覺得醜的港姐:莫可欣,甚至有人毒舌到用「你比港姐還醜」這類話來諷刺別人。那屆決賽其實蠻精彩,坊間傳聞是她用高學歷打動了當時的評委成龍,實際上高學歷和高素質確實為莫可欣加分不少,只不過卸任後她並沒有得到TVB的認可,跑了幾年龍套後,選擇棄藝從商,後來不僅事業搞得風生水起,還收穫了十佳老公方中信。
可能是巧合吧,從這時開始,港姐日漸式微,雖然還能選拔出諸如郭可盈、張可頤、陳妙瑛等一眾TVB日後的當家花旦,但是她們已經無力在大螢屏中嶄露頭角,97年的季軍佘詩曼或許TVB最後一位能拿得出手的花旦了。
從此之後,港姐選舉進入了快速衰落期,這個衰落期是伴隨著TVB的衰落而衰落的,除了99年的千禧港姐郭羨妮,後來的20多年裡,你是不是發現你已經不太認識她們了?或者你根本已經不再關注這項賽事了?
於是每年的港姐更多地成為一種人們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
往期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