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文化,就不得不提到香港小姐。
曾幾何時,她們亭亭玉立在聚光燈下,憑藉美貌便可贏得整個娛樂界的青睞,無限風光。
只可惜,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影視工業的衰頹,「港姐」的風姿已經不再那麼具有吸引力了。
像趙雅芝、邱淑貞、翁美玲、張曼玉、李嘉欣、袁詠儀、蔡少芬......佳麗名字依舊熟悉,但她們的輝煌已經無法再被復刻,至今已經有74年的「港姐」歷史,究竟走了一段怎樣的路呢?
首屆「香港小姐」選舉誕生在1946年6月,當時參加比賽的僅有11個人,23歲的李蘭摘得桂冠。
跟如今的「港姐」想比,李蘭的姿色要平庸的多,但對於一片剛剛經歷過戰爭的土地來說,「選美」無疑是對萎靡經濟和保守文化的一次震撼衝擊。
就這樣,奪冠後的李蘭,順利地成為了第一部黃飛鴻系列電影《黃飛鴻鞭風滅燭》的女主角,港姐文化與影視工業的親密關係,也就此拉開序幕。
好事多磨,在頭20年的時光裡,「香港小姐」的參賽人數基本就在10人左右,因為很多人依舊持有保守的態度,總覺得當眾「選美」並不是什麼光彩事情。
直到1967年,TVB正式成立,再加上邵氏電影的崛起,讓香港娛樂圈逐步進入黃金時代,如何更快、更有效的「造型」就是各大公司都在思考的問題。
選秀,無疑是一條捷徑。
於是,在1973年,TVB開始讓自家新人,參與「香港小姐」的選拔。有趣的是,TVB並不是唯一的主辦發方,所以那一年選出了兩位「港姐」,TVB選出了孫泳恩,香港東方選美會則選出了狄波拉。
TVB的冠軍並沒有火起來,倒是當時評選出的第四名後來成了家喻戶曉的女藝人,她便是永遠的「白娘子」趙雅芝。
而另一個冠軍狄波拉則因此加入無線,並與謝賢相識相戀,兩人生下了謝霆鋒,這一家子都沒少給娛樂圈貢獻熱搜,風吹草動都會引來旁人側目。
可以說,「港姐」就此成為了香港娛樂文化繁榮的標誌。
看著女星們逐漸成為各大媒體的寵兒,無數懷揣明星夢的女孩兒們都趨之若鶩,而TVB不願再與他人分一杯羹,於是直接將「港姐」的承辦權收入囊中,這一辦就是47年。
TVB規定每年夏天進行「港姐」比賽,並提出「美麗與智慧並存」的口號,發掘出了張曼玉、鍾楚紅、邱淑貞這樣具有「東方好萊塢」審美水平的知名女星。
當然,鍾愛美人不止有導演,還有很多豪門子弟。
1977年的港姐冠軍朱玲玲,就被霍英東之子霍震霆看中,從無線手上「橫刀奪愛」,直接娶回家裡當闊太太,由此震驚全港,後來朱玲玲又改嫁富商羅康瑞,又成了娛樂焦點。
當時就有人說她,是個真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女子,而她也創造了憑藉「港姐」而改變命運的先河。
80年代,殺入影視圈的港姐們,更是可以跟科班出身的女演員掰手腕。
翁美玲、周海媚等就在《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大熱劇集中刻畫出了經典角色,與鄭裕玲、劉嘉玲平分秋色。
而王晶「獨愛」邱淑貞,即便是做一個花瓶,那咬撲克的動作至今也沒人上,成為一代「玉女掌門人」。
張曼玉雖然只獲得亞軍,但就此走入星光大道,金馬獎、金像獎拿到手軟,憑藉一部《阮玲玉》獲得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後來更是與坎城和奧斯卡結緣,享譽國際。
在黃金時代,港姐們要麼躋身豪門,成為名流,要麼在大熒幕上一展姿容,成為極具票房號召力的存在。
只可惜,好景不長,在80年代末,隨著李嘉欣、陳法蓉兩大公認的「絕世美人」的出現,輝煌10年的「香港小姐」大賽,開始步入低谷。
進入90年代後,儘管有袁詠儀、蔡少芬、佘詩曼、胡杏兒這樣的無線當家花旦,但香港影視的高光時刻已經不復存在,她們都無法複製張曼玉這樣能讓香港電影走向國際的成功。
在金融危機之後,整個香港娛樂圈日漸乏力,「港姐」的關注度也嚴重縮水,到了2000年後,能被觀眾記住的港姐屈指可數,比如李施嬅,偶然在TVB的電視劇裡翻了身,可也沒幾個人,知道她曾經是港姐。
今年年初,TVB宣布因疫情暫停舉辦2020年香港小姐選舉今,後來又悄然復辦,但整個選舉過程,除了媒體習慣性的「黑」選手外,似乎根本沒有引起什麼話題。
從頭戴桂冠、身著披風、手執權杖,有著引以為傲的摩登氣息,到如今無論怎麼做,都會被媒體質疑顏值,「香港小姐」的輝煌已經不在了。
誕生至今74的「港姐大賽」,從寂寂無名到香江寵兒再到眾人非議,它的沒落,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香港小姐從根本上,還是一場大型的選美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娛樂圈的一個縮影。
高貴端莊只是光鮮亮麗的外在,風雲詭譎,沉浮不定才是核心,僅憑美貌終究是曇花一現,如果沒有業務上的過人之處,沒趕上黃金時代的大勢所趨,就很難出人頭地。
現如今,「香港小姐」的選秀機制還在,但影響力已經遠遠不如從前,更多的,像是一種文化符號存在;
一張泛黃的,捨不得扔的老照片,有情懷,有味道,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