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拍電影幾乎喪命
38歲的彭于晏,為什麼總能這麼拼?
最近熱映的電影《緊急救援》,大家看了嗎?
雖然豆瓣評分不高,但彭于晏在電影中的表現,再一次證明了他 「拼命三郎」的稱號:
為了拍攝電影中直升機救援的場景,他克服恐高,在高空中被直升機吊著,每拍一條就要被吊三四十分鐘;
有一次拍水下救援戲,在70米的水底,繩子被卡住,他差點被淹死,最後他拼命把繩扣解開才逃過一劫;
因為長期在水裡泡著,彭于晏的聽力一度下降80%,吃藥打針都無濟於事,最後休養了三星期才恢復。
明明可以靠臉,卻硬要如此拼命,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彭于晏總要對自己這麼狠?
但比起「為什麼」,書單君更好奇的是「怎麼做到的」。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得其法。
不少朋友都有過「間歇性躊躇滿志」的經歷,發誓今天一定要認真學習工作,不玩手機不熬夜,晚上10點就睡覺,諸如此類。
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工作了一小會就忍不住玩手機,最後啥事情都沒幹成;凌晨一兩點了,還在看視頻、玩遊戲……
道理大家都懂,但沒多少人能實踐,可彭于晏就做到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近,彭于晏接受記者採訪,透露了一個秘密,解釋了自己多年來為什麼總能狠下心來,一次次投入到艱苦的電影拍攝中。
如果你不想浪費自己的生命,想做出點什麼成就,那你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這個秘密。
這個秘密的名字,叫做——刻意練習。
一味重複
根本沒有意義
在採訪中,彭于晏透露了自己一個習慣:每天早上都要去跑步,平時還會經常健身。
你會以為,彭于晏這麼做只是為了保持身材,但他說:「看起來是體育鍛鍊,其實是精神練習。」
他知道,演員,尤其是動作片演員,是一份需要吃苦的工作,要經常拍危險動作戲、長途跋涉去拍外景,而這需要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勝任。
但意志力並不像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喊個口號表個決心,就能憑空而來,然後幫助你戰勝一切困難。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就在《自控力》一書中指出,意志力存在著一種「肌肉效應」,它就像肌肉一樣,會被消耗,也能被鍛鍊。
彭于晏顯然熟知這個道理,因此每天進行體育訓練,以此來提升意志力。
他說:「像樂器校準音一樣,你必須一直訓練你的意志,每次都付出一樣多的努力。」
天天這樣訓練,他也有很多時候想放棄,但每一次他都告訴自己:
「連騎個腳踏車,騎到這個山,或者跑個10公裡,我都放棄,那我拍戲演不好,算了,下次再拍嗎?不行。我必須做到。」
日復一日的針對性訓練,鍛造出彭于晏堅強的意志,讓他可以出色完成電影中的危險場景。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意義:你知道自己弱點在哪裡,針對這一點進行強化訓練,最後達到最佳效果。
「刻意練習」的概念由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提出,他推翻了大部分人推崇的「1萬小時理論」,而是鼓勵大家「正確地練習」。
他認為,提升技能固然離不開大量練習,但很多人對「大量練習」存在著誤解,以為只要不斷重複就可以了。
然而,不斷重複只是「天真的練習」,根本沒辦法帶來進步,真正起效果的練習,需要有導師、有目標、有反饋。
換言之,就是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
他在自己的著作《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中,講了一個故事: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原價 39元,書單優惠價 32.5元
一位音樂老師問自己的學生:「你說你天天練習1小時,怎麼每次測試都只有C?」
學生很不耐煩地說:「我怎麼知道,我每天都很勤奮練習,光是昨晚就練了20次!」
老師問:「那你彈對了幾次?」
學生回答:「我不知道,一到兩次吧。」
老師又問:「那你是怎麼練習的?」
學生說:「我不知道,我只是埋頭彈!」
這學生可能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如果彈不準,他也沒辦法。
但他從沒有想過,自己本身存在的錯誤不想方法糾正,光是一直埋頭練,那豈不是越練越錯?
不得不說,大部分人所謂的「努力」,只是無意義的重複,根本沒有效果。
科普作家河森堡曾說:
「很多人認為,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承受痛苦,人就能取得進步,然而,這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迷信,這是在痛苦和進步之間強行建立的因果關係,其實這種因果根本不存在。」
成功需要努力,但並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能帶來成功的,就只有正確且科學的努力。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事實上,刻意練習,不僅是一種有效學習的方式,更是一種從全局考慮,發現並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介紹了「富蘭克林練習寫作」的例子。
富蘭克林出身貧寒,10歲就當工人,只讀過2年書,後來卻成為知名作家,出版過多本著作,靠的就是「刻意練習」的技巧。
首先,他找來幾篇文章,看過之後,用自己的話複寫下這些文章的內容,然後再拿來和原文作對比。
對比之下,他發現自己的詞彙量不夠,表達同樣意思的句子,原作者描寫細緻、用詞精準,他用的詞語卻平平無奇。
發現問題後,他花很多功夫背誦詞彙,終於能用精妙的詞語去表達自己的意思。
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繼續複寫內容,又發現自己文章的邏輯性不強,於是找來幾篇文章,把文章的順序打亂,然後試著重新把文章拼起來,以此提升自己的邏輯性。
通過一系列針對性訓練,只讀過兩年書的富蘭克林,寫作水平飛速提高,後面成為了著名作家。
富蘭克林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螺旋式過程。
發現一個問題,就集中力量解決,然後再通過試驗尋找下一個問題,再集中力量解決。
這也是刻意練習的核心所在——尋找反饋,找準核心,解決問題,反覆驗證。
啟發賈伯斯的經典著作《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就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作者波西格指出,如果你要修理一臺摩託車,那你就要假設問題是什麼,然後通過實驗去驗證,觀察結果,再制定解決方法,如此循環往復。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少棘手的難題,很多人總是希望自己拍拍腦袋,一下子就能想出解決辦法。
但光在那裡瞎想是想不出來的,真正的解決之道卻是,把難題拆分,找出真正出問題的點,逐個攻破,最後把問題徹底解決。
做到這四點
你的努力才不會浪費
那麼,既然「刻意練習」的方法如此好用,我們改如何利用其中的原則,提升自我呢?
在艾利克森之後,不少心理學家也對「刻意練習」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美國作家道格•萊莫夫寫了一本《刻意練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手》,提到非常實用的4點方法。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刻意練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原價 39元,書單優惠價 34.5元
1、研究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並進行正確複製。
太陽底下無新事,你想做的事情,早就有人成功過無數遍。
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發明輪子上,去看看之前成功者的經歷,想想自己可以怎麼複製對方的成功之路,這樣一切都會事半功倍。
但要注意的是,正確的複製,並不是跟著別人的路再走一遍,而是從別人的經歷中挖掘啟示,尋找行動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就像有人做抖音賺了錢,你也立馬開了抖音,以為自己就能日入鬥金,那無疑是痴人說夢。
你真正要做的,就是思考他為什麼做抖音能賺錢,其中真正起作用的經驗,又是什麼?
2、把技能拆分,進行專項練習。
一個技能包括很多小技能,我們需要拆分開來,針對每一個小技能進行練習。
就像創口縫合這門技術,是每位醫生都需要學的技術,但醫生們也不是一上來就直接學的。
這門技術被拆分成很多個步驟,初學的醫學生們要學會如何握住縫合器械、如何打結、如何關合創口、如何選擇縫合線的材料……
將技能拆分成一個個小步驟,這樣就能快速領會,掌握技術。
3、模擬真實環境,整合所練技能。
專項練習結束後,我們要把所有小技能統合起來,模擬真實環境去運用,檢驗自己還有哪些部分沒有掌握。
NBA有一個鍛鍊罰球的方法,球員在進行高強度力量訓練時,中途停下來去射罰球,這樣可以模擬比賽中球員體力下降的情景,讓球員適應投籃時的感覺。
而且如果沒射中,球員要被罰跑步,這樣能給球員帶來心理壓力,更好地適應賽場上面對的壓力。
這種方法,能讓你所學到的技能放到真實環境中檢驗,一來可以更熟練掌握技能,二來也能找出自己還有哪裡不足。
4、再次總結,找出不足點,繼續針對練習。
經過上一步,找出自己的不足,繼續針對練習,然後再去實踐,如此循環往復,直到真正掌握技能為止。
圍棋棋手經常做的「復盤」,就是把自己對壘過的棋局一步步還原,思考自己在哪一步做得不好,然後再進行針對性訓練,這樣成績就能飛速提高。
這四個步驟形成了一個練習閉環,可以讓我們循序漸進,不斷進步。
✎✎✎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過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就像很多人總是耗費無數精力去苦練,以為花了時間就能提高,卻不去想想,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效。
這個時代肯下苦功夫的人不少,但「聰明地下苦功夫」的人,那真的不多了。
學會「刻意練習」,才是「聰明地下苦功夫」,因為這是最強大,也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主筆 | 唐一 編輯 | 燕妮
圖源 |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彭于晏:練習|穀雨》 穀雨實驗室 魏玲
今日薦書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原價 39元,書單優惠價 32.5元
戳此購買↓
今日薦書 ➠《刻意練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原價 39元,書單優惠價 34.5元
戳此購買↓
長按下方圖片二維碼
關注【書單文摘】
👇👇👇
點個在看,聰明地下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