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但各路軍閥為了自身利益,盤踞一方,連年徵戰,使生靈遭受塗炭。對民國那段歷史,用「亂花漸欲迷人眼」和 「你方唱罷我登場」來形容或許最恰當不過了。不過,我們對民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應 「辯證」和「客觀」,也就是說,在那段特定的歷史時期,各方「諸侯」雖有局限性,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們在某方面的所作所為,至今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
何應欽
一提起何應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1945年他以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的身份代表蔣介石接受日本投降,受降典禮上,日本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因遞交降書的手離身體較近,何應欽不得不曲身向前的一幕。史學家葉泉宏說,那張受降桌太大了,何應欽長得比較矮,所以他只好將身體往前傾,才能拿到那張降書,所以無形中就會出現一個所謂何將軍向敵人彎腰的鏡頭。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受到蔣介石的冷落,出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閒職,這個部門是蔣介石為安撫失勢的國民黨軍界元老們而設立的。
1918年,何應欽26歲時認識了王文湘,結為夫妻。王文湘終生沒有生育,夫妻二人過繼了何應欽弟弟的女兒為養女,有人勸何應欽納妾生兒育女,被何應欽怒斥,由此可見夫妻感情之深厚。何應欽身在臺灣,卻熱愛自己的家鄉,晚年經常在家接待來訪的貴州同鄉。何應欽書房中有一幅《泥幽風景圖》,是張大千根據何應欽描述的貴州老家興義縣泥幽鎮風景所繪。這幅畫,何應欽極為喜愛,當中寄託的鄉情不言而喻。
在抗戰中何應欽確有不光彩之舉,但他在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不貪念權力,忠於愛情,熱愛家鄉,這些,時至今日,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資料參考:《民國人物在臺灣》,編著:張林、丁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