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易經》是太陽經,與月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易經》被認為是中華文化之源,關於「易」的說法,比較權威的是東漢鄭玄的意見:
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而「易」字的由來,一堂國學認為也至少有四種說法:
一是蜥蜴(變色龍),二是飛鳥,三是日月,四是太陽及其在大地上的投影,也就是所謂的天地變化。
一堂國學堅信,《易經》是人類祖先記錄太陽運行周期的智慧產物,《易經》講陰陽。
《秘書》說「日月為易。」
但《秘書》是緯書,不足為信!
對此,《參同契》有明確反駁,「字從日下月。象侌昜也。謂上從日象陽。下從月象陰。緯書說字多言形而非其義。此雖近理。要非六書之本。然下體亦非月也。一曰從勿。又一說從旗勿之勿。」
勿,就是坤卦「厚德載物」的「物」。
最初的陰陽絕對不是指太陽和月亮,月亮根本不夠格,「易」就是太陽,即日在天空運轉在大地的投影,是天地周天的陰陽變化,與月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詩經》以前的典籍根本就沒有月亮相關記錄,月亮這個星體很值得懷疑!甚至有種說法月亮是後來人造的!
《易經》的易字很像鳥,由日和勿組合。所以有人認為易經是信仰鳥圖騰的東夷部落太昊伏羲氏發明的。
日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勿就是坤卦,厚德載物,勿也是日影,是古人記錄太陽變化規律的刻度,是一年四季!24節氣源自《易經》,24節氣每個節氣都與鳥有關,證明是農業社會,靠天吃飯,不僅每天觀察日影變化,還要留意每個節氣鳥類的遷移和變化,以確定農時。
所以《易經》就是容易的經典,是讓我們人類通過觀察太陽、鳥類等自然變化,來掌握生產生活規律的工具書。
黃振華的《論日出為易》一文,指出,「易」字的本義為「日出」,象徵陰陽變化(《哲學年刊》第五輯,一九六八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確切說,易是太陽的周天變化,日之上出,運行移易,周而復始,六十四卦變易周環,故取其名為《易》。
而卦名「乾」字的本義,我們認為也恰恰是指日之上出,三段投影,對應上中下三個階段,與「易」字之義正相合,所以才把它列於六十四卦的卦首。前人認為「易」字為「陽」,故以純陽之《乾》列居卦首,一堂國學也認為《易經》是太陽經,至剛至陽,根本與月亮無關!太陽升起,天下文明,太陽降落,天下無光,但卻孕育新一天的升騰能量!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個道,就是黃道吉日的「黃道」,就是太陽升落的軌道!
《易經》的「易」字,就是「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意思。中華民族源起太陽部落!
天健不息,厚德載物,世界文明,唯有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