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沒有了陽光會枯萎。人也一樣,少了某種東西,發展的趨勢也會不一樣。說起到家庭,或許有人喜有人憂。越來越有更多的人關注有關於家庭,有關於成長經歷對於一個人的影響。說到家,我覺得有點複雜,當然是排除那些擁有幸福的家庭而言。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幸福快樂的長大。那些從一出生就缺乏家庭的關愛,成長過程中連連遭受各種各樣的打擊。對於後者,無疑是不幸的。有人說人窮志不短,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原始家庭遭受的痛苦,也許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同身受。有些人連溫情都得不到,哪裡會去向遠大的志向。始終覺得,窮的孩子,出生越是貧寒的孩子,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這類人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有太多的曲折。
作家孫頻的小說『因父之名』講述了一個女孩田小會十四歲時,父親遠在門外,遲遲不回家,一等就是十年。十年後父親回來卻接受不了的內心變化過程。
長達十年的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內心那顆期盼父親找點回家的內心一點點的冷卻。從小缺失父親的照顧,讓她把目光轉向了,另外一個光棍男人。田小會在這個男人上試圖去尋找缺失的父愛,把這個光棍男人李殷認作乾爸。在田小會的生命中,有十年的時間應該得到父親的關愛,而事實上並沒有。因為缺失,又因為得不到,而又想得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內心的苛求影響了她的選擇,和偏見。
田小會十四歲便輟學回家,在學生時代,田小會不止一次被受老師的欺負。人在危難中,一旦抓到一根稻草都會心存感激,田小會便是如此,這天被老師欺負,剛好李殷看到。李殷從此便失去了工作。在她看來是李殷救了她,於是心存感激,把這個男人認作自己的乾爸,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會給這個男人送吃的,從穿的。她不停地去感激這個人。心存感激,和缺乏父親的照顧,還有一些所經歷的挫折。讓她無法看清眼前的事物,看不清這老光棍男人只是利用她缺乏父愛的心裡。不斷的去討好,卻不知道其實是一點點地陷入圈套中。最後田小會的父親為了防止女兒步步錯,親手為女兒滅掉阻礙的男人。田小會的不理智行為,也為她再次失去了父親。
這篇小說雖然短,卻細心地描繪出,女主人公在十年裡從來沒有再見過父親的心態,以及在父親十年後突然後來的心理活動,行為狀態的變化。
描繪了,女主人公是怎樣從一步步的希望,等待中,失落。或許這也是某些人的心理活動變化。
從十四歲到二十四歲,在這期間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田小會都是一個人成長,也都是一個人獨自承受著苦難。她像一個垃圾桶一樣,不停地吞噬髒的,亂的垃圾。等待了十年的時間,父親終於回到家,可她卻高興不起來,和各樣的內心情緒在作鬥爭。回來後的父親給她買了一條裙子,她內心不想接受,等父親走了之後,又拿起裙子慢慢的端倪著。好不容易接受這條白色的裙子,看到父親再次回到家,剛剛生出的小溫暖又繼續被澆滅。理智再次告訴不接受這條裙子。田小會的父親一直想彌補對女兒的傷害,於是又給女兒買了兩條魚,只是希望女兒能開心。時間和記憶會讓一個人改變對另外一個人的看法。十年的偏見,那能容易就忘掉,對于田小會來說便是如此。田條會從小失去父親,期間經歷了很多的困苦。她的父親沒有回來,同樣也經歷了很多困苦。兩人的生活誰都不比誰好。原始家庭的矛盾,分歧,或許又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在《因父之名》故事中,這對父女沒有一個是贏家,相反彼此遍體鱗傷。一個家庭多多少少影響家庭成員,面對黑暗,還是要保持積極的對待,更需要保持清醒的眼觀看待生活。
當然也不是一味盲目樂觀,樂觀的同時還要看到那些傷害所帶來的不足以及影響,這樣才不會被情緒牽著走,知道弊端,也能避免一些傷害。在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傷害,是需要時間慢慢的去治癒,去了解內心更加深層次的自己,去一點點的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少的地方,以及所渴望的地方,去一點點的調整。一棵樹也是由一粒種子漸漸發芽,慢慢成長的。也許在你生命中所缺少的就是在往後的生活中需要去追尋的腳步,也許就是要不斷地攻克它而為了能讓你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