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之名》:缺失的父愛,造就了因果

2021-02-07 米子的豆子

花沒有了陽光會枯萎。人也一樣,少了某種東西,發展的趨勢也會不一樣。說起到家庭,或許有人喜有人憂。越來越有更多的人關注有關於家庭,有關於成長經歷對於一個人的影響。說到家,我覺得有點複雜,當然是排除那些擁有幸福的家庭而言。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幸福快樂的長大。那些從一出生就缺乏家庭的關愛,成長過程中連連遭受各種各樣的打擊。對於後者,無疑是不幸的。有人說人窮志不短,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原始家庭遭受的痛苦,也許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同身受。有些人連溫情都得不到,哪裡會去向遠大的志向。始終覺得,窮的孩子,出生越是貧寒的孩子,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這類人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有太多的曲折。

作家孫頻的小說『因父之名』講述了一個女孩田小會十四歲時,父親遠在門外,遲遲不回家,一等就是十年。十年後父親回來卻接受不了的內心變化過程。

長達十年的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內心那顆期盼父親找點回家的內心一點點的冷卻。從小缺失父親的照顧,讓她把目光轉向了,另外一個光棍男人。田小會在這個男人上試圖去尋找缺失的父愛,把這個光棍男人李殷認作乾爸。在田小會的生命中,有十年的時間應該得到父親的關愛,而事實上並沒有。因為缺失,又因為得不到,而又想得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內心的苛求影響了她的選擇,和偏見。

田小會十四歲便輟學回家,在學生時代,田小會不止一次被受老師的欺負。人在危難中,一旦抓到一根稻草都會心存感激,田小會便是如此,這天被老師欺負,剛好李殷看到。李殷從此便失去了工作。在她看來是李殷救了她,於是心存感激,把這個男人認作自己的乾爸,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會給這個男人送吃的,從穿的。她不停地去感激這個人。心存感激,和缺乏父親的照顧,還有一些所經歷的挫折。讓她無法看清眼前的事物,看不清這老光棍男人只是利用她缺乏父愛的心裡。不斷的去討好,卻不知道其實是一點點地陷入圈套中。最後田小會的父親為了防止女兒步步錯,親手為女兒滅掉阻礙的男人。田小會的不理智行為,也為她再次失去了父親。

這篇小說雖然短,卻細心地描繪出,女主人公在十年裡從來沒有再見過父親的心態,以及在父親十年後突然後來的心理活動,行為狀態的變化。

描繪了,女主人公是怎樣從一步步的希望,等待中,失落。或許這也是某些人的心理活動變化。

從十四歲到二十四歲,在這期間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田小會都是一個人成長,也都是一個人獨自承受著苦難。她像一個垃圾桶一樣,不停地吞噬髒的,亂的垃圾。等待了十年的時間,父親終於回到家,可她卻高興不起來,和各樣的內心情緒在作鬥爭。回來後的父親給她買了一條裙子,她內心不想接受,等父親走了之後,又拿起裙子慢慢的端倪著。好不容易接受這條白色的裙子,看到父親再次回到家,剛剛生出的小溫暖又繼續被澆滅。理智再次告訴不接受這條裙子。田小會的父親一直想彌補對女兒的傷害,於是又給女兒買了兩條魚,只是希望女兒能開心。時間和記憶會讓一個人改變對另外一個人的看法。十年的偏見,那能容易就忘掉,對于田小會來說便是如此。田條會從小失去父親,期間經歷了很多的困苦。她的父親沒有回來,同樣也經歷了很多困苦。兩人的生活誰都不比誰好。原始家庭的矛盾,分歧,或許又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在《因父之名》故事中,這對父女沒有一個是贏家,相反彼此遍體鱗傷。一個家庭多多少少影響家庭成員,面對黑暗,還是要保持積極的對待,更需要保持清醒的眼觀看待生活。

當然也不是一味盲目樂觀,樂觀的同時還要看到那些傷害所帶來的不足以及影響,這樣才不會被情緒牽著走,知道弊端,也能避免一些傷害。在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傷害,是需要時間慢慢的去治癒,去了解內心更加深層次的自己,去一點點的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少的地方,以及所渴望的地方,去一點點的調整。一棵樹也是由一粒種子漸漸發芽,慢慢成長的。也許在你生命中所缺少的就是在往後的生活中需要去追尋的腳步,也許就是要不斷地攻克它而為了能讓你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相關焦點

  • 父親節 | 以父之名,致敬父愛
    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年底突然再次爆火的《以父之名》。以父之名周杰倫 - 周杰倫地表最強世界巡迴演唱會 《以父之名》這首歌的曲風獨特,故事性強,傳達的概念更是值得剖析。內容以「天父、教父、父親」三者為主體,體現了天父的無私、教父的無奈、父親的慈悲。歌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他的父親,身為教師的父親內斂,導致父子倆私下交流很少,卻對周杰倫的音樂夢想意外的開明寬容。
  • 因父之名(1993)
    因父之名「Lack of Faith in Yourself」才是最最可怕的,也最可悲有一段話,挺有意思,使我一直記得很清:有信仰就年輕。一個失去信仰的人,縱使他還有好看的年輕皮囊,他已然老去。有說這段話出自麥克阿瑟的,也有聲音說不對,應該是卡耐基說過——因而成為一樁小的「公案」。不管是誰的名言吧,用在這裡真是恰當。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父愛缺失,直接關係女孩的「情感觀」
    在許多中國的傳統家庭裡面,許多人都會認為,一個家庭養育孩子是母親的責任,而父親只負責賺錢養家,所以在中國的許多家庭當中,許多子女跟父親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所以導致他們經常處於一種父愛缺失的情況,然而對於一個孩子甚至是一個女孩兒,父愛的缺失很容易引起較大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需要的不僅僅是來自於母親的愛,同時也需要父親的愛,
  • 羨慕黃子韜的父子情,別讓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缺失的父愛
    它還有另一個譯名,叫作《父愛無疆》。不管是熱門的《寂靜之地》、2016年的現象級喪屍電影《釜山行》,還是《負重前行》,都是恐怖片外殼包裹的父愛的故事,一部有一部匯集了大愛、家庭、親情的電影,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內核:父愛。
  • 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羅志祥那樣:父愛缺失,母愛錯位的「受害者」?
    他是一個缺失父愛,母愛錯位的「受害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受害者」讓更多的女性(包括周清揚在內)成為了「受害者」。當然,羅成為了「受害者」讓別人也「受害」是不道德的。那麼您就會問:「誰讓羅志祥成為受害者的呢?」答案只有他缺失的父愛和錯位、無界限的母愛有關。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除了看「熱鬧」外,似乎應該從整個事件裡,看到點什麼?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應該避免一些對孩子不合適、不恰當的溺寵。
  • 從小缺失父愛,對女生的成長有什麼改觀?
    父親在孩子眼中仿佛出生開始就是偉大的存在,常常說父愛如山。而對於有些人而言,卻是草一般的存在。有句話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男人,已經娶了你媽。」如果一個女生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不愛自己,那還會有誰愛我呢?
  • 《因父之名》:因父之名
    以我之死為你正名。你再為我正名。」蓋瑞答應了約瑟。他也向父親主動保證他會照顧好母親。約瑟嚴肅地說:「我怎麼會把莎拉交託給你,你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這時的對話,是兩個男人的對話,兒子很少見地沒頂嘴。呵護妻子的男人都會被自己的孩子尊重,這是一條鐵定的自然規律,蓋瑞也不例外,每當他父親提及母親時的愛意,總是能使他沉默。父親對母親的深情和真愛,徵服了他那顆狂野不羈的心。
  • 《以家人之名》因為缺失了母愛,所以才假裝堅強
    本期話題【《以家人之名》因為缺失了母愛,所以才假裝堅強!】隨著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的熱播,觀眾真是徹底被這部劇感動了,因為劇情不但治癒了三個童年缺失母愛受到心裡創傷的孩子,也治癒了歲月波折而心生疲憊的觀眾的內心。細心的觀眾卻也因此發現,劇中凌霄三兄妹就是因為缺失了母愛,所以才假裝堅強!
  • 電影《因父之名》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因父之名的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因父之名
    因父之名 2012-08-14 17:44 作者:孟靜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以父之名——與父愛有關的十部電影
    在這個「爸」氣十足的節日,小編為大家整理十部經典且好看的關於父愛題材的電影,一起來盤點一下各國的電影都是如何呈現父愛的,可不只有溫情和催淚噢~我是山姆 (2001)在星巴克工作的山姆(西恩·潘 飾),雖已成人,但智力水平只有7歲。一次偶然,他收留了一個流浪女。該女子幫山姆生下了一個女兒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 再談《莎莉之定律》——選擇、人生與因果.
    說回遊戲,《莎莉之定律》用「二刷」的關卡設計為莎莉定律賦予了一層無私父愛的含義。上述「天選」一般沒來由的幸運在遊戲中被開發者用看不見的父愛所解釋——原來莎莉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小幸運,都是父親在背後、在莎莉目所不及之處的付出,原來玩家「一刷」時的所有簡單感,都是其在「二刷」時努力的成果。 以上內容,都只是鋪墊與回顧。關於莎莉定律,關於「選擇與人生」,筆者在此想要討論的問題是: 是莎莉的選擇(離家)塑造了莎莉的人生(小確幸的城市生活)嗎?
  • 《因父之名》—及電影後面的故事
    今天推薦一步愛爾蘭電影,因父之名,一部講述父子情的真是電影,豆瓣評分8.8分,也是一部老片,1993年的片子。)劇情簡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蓋瑞(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飾)生活於當年戰火紛飛的北愛爾蘭,那時北愛共和軍正致力於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 宋慧喬「濫情」的背後,是父愛的缺失
    原來她8歲父親就離開了,而她8歲時她的父親也就才26歲,一個年輕任性的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他的離開徹底讓一個小女孩失去了父愛。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父愛的缺失會一直給孩子的內心留下一塊空缺。
  • 從小缺失父愛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危害不得不防
    15歲男孩留長髮、戴耳環,感受不到男人的「陽剛之氣」前段時間,心理諮詢師朋友接待了一個問題少年的家長,據媽媽介紹,她家的兒子今年15歲,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生活習慣都很讓人頭疼。明明是15歲的男孩子卻偏偏把自己打扮成「潮流妹」的模樣,喜歡留長髮、染髮,還戴耳環,在他身上絲毫感受不到男人的陽剛之氣。朋友聽到這種情況的第一感覺就是,孩子這種潛在行為可能和成長環境有關。
  • 「世界最好演員」辭世 《因父之名》名滿英國
    東方早報1月5日訊 去年一年,許多老影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天堂的隊伍排到了2011年,排在首位的是曾出演《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最後的莫西幹人》、《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版》等片的英國著名演員皮特-珀索特維特(Pete Postlethwaite
  • 《七號房的禮物》以父之名治癒心靈
    《七號房的禮物》以父之名治癒心靈 1905電影網訊 改編自韓國史上最賣座的同名溫情催淚神作,土耳其版《七號房的禮物》將於10月15日登陸全國院線。
  • 英國電影《因父之名》,揭露人性醜惡
    英國電影《因父之名》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年後重睹,法庭辯論一幕,仍不禁熱血沸騰。這個案子被稱為英國司法史上黑暗的一幕。從1974年愛爾蘭四青年(著名的「Guildford Four」)被捕並作為替罪羊判罪到1989年無罪釋放,時隔十五年。
  • 父愛缺失?
    父愛缺失?事情另有隱情。。。案件會反轉?不,此事件不管真相如何,都決不會反轉!不管怎麼洗白,鮑某都一定是那個掛在恥辱柱上的人。作為一個年過40,閱歷豐富的高知分子不會是個愣頭青。若自身沒有問題即使真被迷惑也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畢竟對方是個14的少女啊。
  • 原生家庭父位缺失,誰之痛?
    可以看到五組已婚的家庭中,父位基本上都是缺失的。所以雖然沒有辦法去做全面的統計,仍然可以預估,放大到整個社會,這種現象也是極為普遍。02是什麼造成了當今社會這麼大面積的父位缺失?首先是經濟壓力。組成家庭之後,用於維護家庭(如房產,保險),孩子教育成長,和自身提升的投入越來越大。促使家庭中的成員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賺取更多金錢。而這一角色往往落在父親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