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每月更新一話,截止目前,已經到了128話了,也就是說,不知不覺,巨人已經更新到了它的第十個年頭,而且這個數字,必然還會更長。
應該說,巨人自誕生至今,應該算是同時代裡頂級的漫畫之一。
但巨人到底是什麼時候成為最好的漫畫,在時間上並不好劃分。因為個人有個人的標準,有的人從第一季就吹爆,也有人看到第三季才逐漸入坑。如果說巨人是神作的話,那到底在哪一集它才算封神呢?如果真有這麼一集,那必然會帶來一個邏輯,即把這一集刪去後,巨人便不能被稱作頂級漫畫。但至今為止,哪怕是評分最高的《勇士》、《白夜》等,也很難囊括巨人的精髓。
然而也好在有著這些精彩的章節,能讓大批之前不清楚巨人的朋友入圈。
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歌詞前半段是這樣寫的:
像我這樣優秀的人
本該燦爛過一生
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
還在人海裡浮沉
像我這樣聰明的人
早就告別了單純
怎麼還是用了一段情
去換一身傷痕
像我這樣迷茫的人
像我這樣尋找的人
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人
你還見過多少人
假如基斯教官唱著這首歌,不知道是否會淚流滿面,但從歌曲的評論區來看,我知道許多的人聽著這首歌,會聽得淚流滿面,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基斯教官一樣,聽了一些鄭強教授的講座,看了一點勵志書籍,便很容易地認為,自己生來特別,註定是要做大事的。
但生來特別何其之難,就像現在寫這篇評論的我,也深深的有一種無力感,不知道其他人下筆萬言的長評是怎麼寫出來的。
許多人在評價《旁觀者》這一章時,都注意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倖存者偏差。比如在秦漢時期,不知道天下有多少人看到秦始皇的車架,都在心裡默默地念了一句:吾必取而代之。但除了劉邦和項羽,其他千千萬萬有著雄心壯志的人都成了亡魂,能留在史書上的,僅此兩人而已。但僅僅看這兩人的事跡,便會讓很多人也燃起一番做大事業的雄心,和一種「似乎我也行」的錯覺。
我認為諫山創在《旁觀者》裡想要表達,或者說主要想表達的,肯定不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而是失敗者的無力。
是的,無力感,這種存在了千百年,還將繼續存在千百年的情感,一直被視為是一種懦弱和不思進取。現代的社會,喜歡的是美國夢式的拼搏,哪怕一無所有,仍要奮勇向前。不得不說,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確實是社會主流所需要的,也是更有益的,但這並不能消解在快速進取的社會裡,多數人在打了雞血往前衝的同時,仍然會存在無力感的現實。
最近有熱門事件和漫畫的這個部分很契合,即B站的五四宣傳片《後浪》。片子挨批,主要的觀點之一便是裡面都是些頭部年輕人在展示自我,而更多的,那些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年輕人,並沒有得到關注。國家多麼希望每個年輕人都能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每天開開心心努努力力地去工作,但國家也應該看到,社會上仍會有一大堆的年輕人,懂得了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基斯教官在這一章的最後說:那些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重大的犧牲,卻依然得不到任何結果的事,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
大家身邊有那種人嗎?
明知道早睡早起對自己好,但無論下決心,總是晚睡晚起;
明知道應該不停的充電,以面對激烈的競爭,卻拿起手機三四個小時就過去了;
明知道必須把這個事情做好,卻依然一拖再拖以至於粗製濫造完成任務。
所以,就我個人看到的和知道的而言
生活裡更多的人可能還達不到基斯教官的高度,即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後,終於發現自己選錯了方向,或者是根本就不適合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多數人,是連「付出艱苦和努力和重大的犧牲」這個前提都做不到。
但諫山創是個神人,所以他在漫畫裡面,同時畫了兩個神輔助的情節,使《巨人》帶給我們的思考,遠遠大於一般的漫畫。
一個是阿尼,她在訓練兵時說了一句話:「大家這麼刻苦地訓練獵殺巨人的技巧,目的就是為了成為憲兵,遠離巨人。真是可笑,越是有能力殺巨人的人,就離巨人越遠」。
另一個是希琪,這個好逸惡勞,充分地融入憲兵大染缸,看起來怎麼都不應該有好結果的女人,卻一直活到了目前的128話。當馬爾洛朝野獸巨人衝鋒時,死前最羨慕的,莫過於正躺在牆內睡懶覺的希琪。
所以每次看巨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看到《旁觀者》這一章節時,帶來的思考更是震撼。
我們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呢?沒多少人願意成為艾倫,那假如你在巨人的世界裡,你願意成為哪個角色呢?真的選了這個角色,你就能夠做好嗎?
很多時候,當一個希琪式的人,或許都會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