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許是因為古希臘人覺得蛇類的目光非常銳利的緣故,他們用來泛指一切巨蛇的「δράκων」(英語中的龍「Dragon」的前身)一詞的含義就是「看」(δρακεῖν)。真英雄(划去)美杜莎能夠以眼殺人,可能就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我四毛哥眼神也很銳利)
這使得龍蛇在神話裡成為了專業的保安,比如分別守護金羊毛和聖泉的科爾喀斯之龍與阿瑞斯之龍,妄圖盜取由它們看守的寶物的人都將在蛇類的豎瞳中無所遁形,至於那頭在世界盡頭的彼岸守望著金蘋果樹的百首巨龍——不眠不休的「Λάδων」(音譯為「拉東」),其名諱正是從「δράκων」這個泛稱衍生而來的,可以稱得上是「守護財寶的大蛇」這一形象的最初原典。
龍蛇一旦脫離了與眾神相伴的環境、失去了神聖性之後,便在民間的逸話中淪為了看守黃白之物的塵世怪獸,以遭到英雄討伐的對象的身份被北地的遊吟詩人孜孜不倦地傳唱——
矮人法夫尼爾化作惡龍獨佔了父親的遺產,西格爾德將其斬除後雖獲得了神盔並且食用龍心,卻也被它用姓名施加了不得善終的詛咒;
身纏烈焰的毒蛇盤踞於堆滿黃金的墓冢,被闖入的盜賊驚醒,貝奧武夫以生命為代價讓自己的隨從威拉夫成功誅殺這條前來復仇的爬蟲。
這構成了現代文學中的西方龍的主流形象的一環,託爾金筆下的史矛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實際上那條淡紅金色的華麗巨龍就是直接參考了《貝奧武夫》裡的火龍才被創造出來的。
自中世紀開始,西方龍的設定就逐漸地趨向於噴吐龍息(火焰)、體型碩壯、四足或雙足、長有蝙蝠翅膀的大蜥蜴,一直延續到現代被徹底定性——早期的西方龍則大多數是以修長的水蛇為基礎原型的,就這一點而言後者與東方的龍更為相似。
印度文化圈的龍——娜迦(Naga),雖然和活躍於歐洲的近親多拉貢(Dragon)有著一致的源頭,但是由於作為神話載體的雅利安人東遷至南亞次大陸的原因,入鄉隨俗地演變成了當地的主流蛇種——眼鏡蛇。
在原始的吠陀神話中,娜迦與被徵服的土著融合,誕生了將水源盡皆攥取的魔龍弗利多,與提豐、耶夢加得等同胞一樣被手持雷電的英雄神斬殺,而在後來的婆羅門教時代,娜迦成為了從屬於三相神的聖獸,以及司掌山河湖海與興雲布雨的半神種族。
巧合的是,大蜥蜴與眼鏡蛇儘管分別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卻都不約而同地被賦予了「寶藏守護者」的身份。歐洲大蛇是因為目力出眾而被諸神選為看門狗,又進一步地成為了守財奴,印度毒龍則是由於水神的權職與繁盛的海上貿易活動的交融而被視為神異珠寶的擁有者,它們的居所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奢華——傳到中國進行本土化之後就變成了所謂的「水晶宮」。
又因為與印度文化中的「抒海」(掏空大海)母題的融合,統治大洋的海神與龍王就時常在佛經中因為落入大海的寶珠而與商人作起對來,結局當然只會是少林武術的大獲全……咳咳,只會是贓物被交還——是仏法勝利了!
就如同現在的網絡小白文經常充斥著作者的意淫,中古時代的底層創作者們也喜歡做一做白日夢,像什麼天庭覺得窮苦人家的青年日子過得太辛酸了就社區送溫暖送個(不能上的)老婆洗衣做飯再討個正經對象(@謝端)甚至是幫忙還貸款(@董永),或者是哪家神女看上了凡間的窮Dios玩豔遇一夜情(@趙文昭@李湜),總而言之,就是一堆滿足妄想的工具人、○○器——發抖、冰涼、好了、滿意、壓迫、空蕩蕩、在人間——
行了打👊暫停,不過有一說一,每年七夕在天上發狗糧的那對之間的婚姻倒真不是什麼拐帶婦女,人家牛郎是正兒八經和織女門當戶對的星辰神祗(說起來後者還有以人妻的身份私自下凡出軌美少年的故事呢),之所以被扔個銀河隔著一整年無法見面不是家長太封建,單純是因為金風玉露一相逢玩的太嗨荒廢工作被罰了,反正現代影視作品裡天庭的鍋背的實在是太……也是蝨子多了不怕癢不少這一個了。
至於偷衣服強迫人家就範給自己生猴子的,這玩意在學術上是名為「天鵝處女」(Swan Maiden Tale)的神話母題,算是個舶來的糟粕,在中國的最早版本是《搜神記》的毛衣女,直到近代才莫名其妙的和牛郎織女產生了糾葛;天鵝處女的分布範圍西到愛爾蘭東至日本島,玩法(划去)變體極多,不止有哈薩克與北歐的天鵝,還有孔雀、海豹、蛇、青蛙等等,結局有老婆跑路的BD也有改寫程度極大的合家歡HD,不少版本男女主的性別還是逆轉的(@青蛙公主@青蛙王子),算是古代文學裡少有的能和「熊祖」母題及其衍生故事叫板的Leaning了——這倆實際上都算是Monster girl,只不過前者還多出了一個Skinsuit(好孩子不要去了解哦)。
神女有的時候還能利用富婆的身份讓和自己打炮的凡人(簡稱炮友)瞬間暴富實現財務自由,除了直接打錢(@劉沉香的老爹劉錫的原型某無名氏)之外還會送一些貴重的奢侈品(@蕭曠),並且告訴他會有冤大頭上門——「若有胡人購之,非萬金不可」(by龍女)。
這就是和另一種從古至今都經久不衰的梗融合了,古代的作者們出於滿足讀者(以及自己)的「靠運氣撿便宜就能當上暴發戶」的幻想的目的,以經營珠寶業的西域胡商作為素材,創作了一系列的「胡人識寶」型故事,基本情節就是中原人以為垃圾的東西被胡人發現是價值不菲的寶貝,打算花大錢收購——打算是打算,成沒成功就不一定了。
又有一些作家把「胡人識寶」與「抒海還寶」兩種母題給攪到了一起,洋大爺們買到了寶貝之後就跑去找龍宮的麻煩,人家拿東西換也不肯答應,裝了批就跑路。結果嘛,算是遭報應了,一些可能兼職牛鼻子的人也加入了寫作之中,在出自他們之手的故事裡,自西域而來的婆羅門僧直接讓海水不斷減少打算把海底的寶物撈個精光,龍王無奈之下請來了總是姓葉的道士,反派被破壞了陰謀之後要麼自閉溜走要麼當場自斃——太囂張的下場莫過如是。至於藥王孫思邈懟贏胡僧、任頊鬥死道士、瓜農鬥死術士等變體版本此處就不再多說了。
文學改編這種事,改著改著就變味了,抒海從一開始的動物寓言(最早對大海下毒手的其實是蛋掉進海裡的鳥類)轉了二三四手還沒停,戲曲家們又把它和沙門島的民間傳說以及製鹽業風俗揉成了一團,搞成了愛情雜劇,畫風一轉言情:主人公張羽對龍女一見鍾情(你就是饞她身子!),龍女也對這位彈琴的青年產生了好感(這告訴了我們搞音樂好泡妞,當然也有這倆前世是思凡的金童玉女所以好感本來就是滿值的原因),準嶽父東海龍王嫌棄他是凡人就棒打鴛鴦。
這個時候蹦出來個一臉姨母笑的(並沒有)仙姑毛女,給了張羽一套製鹽的工具——鐵杓、銀鍋、金錢,用杓子舀起海水把鍋裝滿再將錢放進去,點火燒水就能讓整個海洋的狀態與鍋中的海水同步,眼看東海開始煮沸都不用放鹽馬上就要變成一鍋海鮮濃湯的龍王只好把女兒嫁了過去。
引發人龍衝突的因素從索求寶物的貪慾(Greed)轉移到了更為原始的生殖衝動(Lust),隔壁多拉貢雖然也會綁架女性比如被聖喬治幹掉的那一條(值得吐槽的是出典《基督教七勇士》裡喬老師的六個小夥伴最早公元一世紀最晚九世紀這時間跨度),不過它們對人類壓根沒有性慾(Sex)這種東西,單純就是想要「肥膩膩的吃他家娘」,和天下布種什麼生物都敢下屌遠比宙斯還屌被欽定成「最淫」的獸界悲風——中國龍(Lomc)完全是兩碼子事。
美女X野獸的秀色(好孩子也千萬不要去了解這個)play其實也是繼承自古希臘文學的優秀(?)遺產之一,遭到怪物殘害的女性一直是英雄出手除害的最好理由,海王波塞冬派半蛇半魚的海怪刻託去吞食美少女安德羅墨達公主,路(見)見(色)不(起)平(意)的珀耳修斯一把抄起美杜莎的首級把它以及嶽父嶽母一起變成了石頭然後抱得美人歸。
希臘神話中最大最強——比希臘文化圈其他所有英雄加起來還要強——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完成的第一個功績就是被他活活毆打致死的涅密亞金獅,它以前害人的方式是把女性綁回洞穴變成她的樣子坐等救人的勇士上門再變回原型連皮帶骨頭地吃光——哎呀這畜牲挺會玩啊,一套Monster girl+Skinsuit+Anthropophagy的組合👊,考慮到是頭雄♂獅,所以估計還要再加上個異裝癖(Crossdresser)或者Futa的標籤……?
當然,赫拉克勒斯十二大功績中,殺死九頭蛇許德拉也是不可不提的,就作為本篇應景的收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