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你們可愛的小曲又來啦!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我國古代十大樂器之一的二胡,自然不用說它的文化歷史。今天就從二胡介紹起,之後在看看三胡和四胡不吧!
二胡是我國弓弦樂器中的一種,是我國各地名族民間樂隊中的樂器。二胡產生於唐代,當時稱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樂書》之中記載了,二胡起源於我國的北方。胡琴在唐時就已經流行並被人們所重視。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為「嵇琴」,據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軋之,其聲清亮」。 可見在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在之後的朝代發展之中,隨著社會發展需要也同時進行著進化。在構造上也就很完備。
二胡的構造分為琴筒、琴皮、琴杆、琴軸、琴弦、琴弓、千斤、琴碼和琴託。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所在。琴杆是二胡的支柱,同時是軀幹。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不過數量是較少)、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的是烏木較多)。琴軸共有上下兩個,是起調整音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多為木質軸或機械軸。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和聲源體之一。琴弦一般有兩種分別為金屬類的和絲弦。琴弓(俗稱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構成,對二胡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的是千斤。琴碼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琴託是琴身的底託,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
之後就是要介紹三胡和四胡啦!
三胡,一方面是「三弦胡琴」的簡稱。它是20世紀70年代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新樂器。但大多數多指的是彝族三胡,是彝族阿細、撒尼支系弓拉弦鳴樂器。阿細人稱勒胡,撒尼人稱裡胡、額胡。厲害的是三胡因馬尾分開兩股,不論拉奏裡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時發音,形成自然和音。結構上同時也分為木製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杆(紫竹),三弦琴弓略粗、竹製弓形、雙股馬尾。
四胡,又稱「四股子」、「四弦」、「提琴」或「呼兀爾」(蒙古族稱呼)。它也是源於古代奚琴,屬於拉弦樂器,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樂器。在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鹹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也可以看出它的痕跡。四胡獨奏的《賽馬》和《騰飛的草原》也是很好聽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