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這是大家都有的一個共同認知。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在十四五開始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將迎來快速的增長,每年60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新增大概要超過1,150萬,比十三五期間的平均水平740萬要高出很多。而到2050年前後也就是30年,等我們都到了60歲,中國的老齡人口將突破5億,佔總人口的比重也會達到近40%。到那個時候,中國也就將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會變得更加的嚴峻。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就意味著撫養比逐漸的變大。所謂的撫養比,就是指在人口當中非勞動年齡人口對勞動年齡人口素質比例。也就是說,當社會中老齡人口的佔比越來越重,他們都屬於非勞動年齡人口,而勞動年齡層次的負擔就會越來越沉重。這句話應該很好理解,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簡單來說就是老年人越來越多,子女撫養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而一旦撫養比超出了一定的範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可能受到嚴重的阻礙。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控制撫養比就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怎麼控制撫養比呢?最行之有效的就是延緩非勞動年齡人口,其實就是推遲退休的年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在我國已經討論了很多年的延遲退休制度,將很快就會浮出水面。
對於城市的上班族來說,延遲退休當然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影響,但是只要有穩定的工作,每年繳納了社保,即使遲一點退休,到時候還是有社會保險,給他們的老年生活帶來較好的風險保障。但是對於廣大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農民,他們的老年養老生活可能將會變得更加困難。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農民本來就沒有退休的概念,他們也沒有退休金。按照現有水平繳納的養老金,雖然是多繳多得,但是農民收入有限,一般都是按基本的來繳納,所以之後每個月能夠拿到的錢也就一兩百塊不足以維持他們的老年生活。而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可能連自己的都照顧不了,還需要啃老,更別說讓他們給老年人來養老送終了。
現在很多農村60歲甚至70歲的農民還在外面打工,為的是什麼,就是身邊沒有錢,想要多積攢一點養老錢,以後自己能夠照顧自己,能夠減輕兒女的壓力,能夠給自己的晚年帶來一定的保障。
很多農民工在外面打拼,他們大多數都沒有籤訂正式的合同,也沒有繳納社保,屬於幹一天就能拿一天工資的臨時工。一點生活保障都沒有,但是他們又沒有辦法,只能這麼幹。因為不這麼幹,可能連這一點工資都拿不到手,更沒有辦法養活家庭了。所以農民工才會出現年年幹年年沒錢的情況,等到他們年老之後回到農村,依然要依靠自己,也許年紀大了,不能像年輕人那樣繼續出賣體力,繼續中大量的莊稼,但是只要身體許可,他們都會力所能及地去種一些糧食和蔬菜來維持基本生活。
可是我就在想,也許他們60歲到70歲還能這麼幹,70歲到80歲也能幹一點,那麼隨著人均的壽命逐漸增長,以後到了80歲甚至90歲該怎麼辦?未來農村高齡老人養老就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子女能不能靠得住?國家給的養老補貼能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有沒有足夠的養老機構或者是公共服務設施能夠為他們提供幫助?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此你怎麼看呢?您覺得農村高齡老人養老該怎麼解決?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