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壯、漢及其他少數民族融合的小鎮中的一個村落。壯族顯得並不像是少數民族,沒有特殊的服飾,沒有什麼飲食忌諱,以至於我們鎮裡的壯族人沒把自己當作少數民族。去到外省讀書之後,每當被別人問起:你們壯族有什麼特色啊?著裝飲食跟我們有什麼差別啊?……我都回答不上來,就只說,我們不是很純正的壯族,已經被漢化了,沒什麼禁忌。但是話說回來,老家的習慣從普遍上來說還是有點地方風情的,比如在四月初八這天吃五色飯的風俗習慣。
出了家鄉之後我就再也沒有機會吃過五色飯,再回頭去正視五色飯的時候才更辨證地了解它。四月初八吃五色飯不僅是壯族的風俗,苗族、布依族等其他民族也有這樣的風俗。五色飯顧名思義,是五種顏色的米飯。米是糯米、染色材料使用的是純正的植物染色。大體可以有黑、紅、黃、白、紫還可以有黃、綠、黑、紅、藍等其他特色的五色飯。
五色飯使用的染色植一定是能榨出色彩飽和度很高的汁水。可以用紅藍草、紫藍草、黃飯花、楓葉浸出紫色、紅色、黃色、黑色,我們老家的黑米飯用的是楓葉和墨菜,我奶奶做這個米飯的時候我還都沒有記住是怎樣榨出的汁液,大概是將糯米同染色植物一同浸泡一個晚上。做五色飯的植物不單是顏色要好看,味道好吃才能被大家喜歡。楓葉和墨菜浸泡出的汁液煮出來的糯米飯有其植物特殊的香氣。
我們村的五色飯做法其實並不能真正算五色飯,因為我們只做一種顏色,就是紫黑色。所以我們叫黑米飯,也是只有在四月初八這個節日裡,採摘做五色飯的植物專門為這一年一回的五色飯。
現在農田作業都用上了機器。依靠牲畜、人力務農的時代漸漸消失,在我小時候家裡養有水牛,農忙時犁田、耙田都要靠水牛。水牛是每家每戶珍貴的勞動力。為感恩水牛一年的付出,我們都在四月初八這天將五色飯煮熟之後先餵給牛吃。
雖然現在耕地使用牛馬的情況比較少見了,但是五色飯色因其色香味俱全和中華兒女銘記感恩的傳統,這個風俗習慣還在保持,也希望能得以繼續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