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光大師: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因果通三世,善惡終有報
【印光大師開示】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
-
印光大師: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
印光大師: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因果律與六道輪迴是佛教揭示的人生與宇宙真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戒律。戒定慧是佛教的修行次第,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如印光大師所說:「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
-
印光大師|說成佛大因果並略釋四料簡要義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八十字,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綱要,學者即生了脫之玄謨。閱者先須詳知何者為禪,何者為淨土,何者為有禪,何者為有淨土。禪與淨土,乃約理約教而言,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而論。理教則二法了無異致,機修則二法大相懸殊。語雖相似,意大不同。極須著眼,方不負永明之婆心矣。
-
印光大師:作善,則百祥圍繞;作惡,則百殃降臨
【印光大師開示】列子論力,多屬於機械變詐之才智,聖賢之所不言。聖賢所言者,皆克己復禮之修持也。「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中,一位離現代學佛人最近的祖師。印祖畢生弘揚淨土,護持中國近代佛教,儒佛並弘。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數百萬部。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的原則。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第一尊宿。
-
印光大師:富貴與貧窮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
印光大師:富貴與貧窮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印光大師開示】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是親得者皆無憑也。袁了凡頗會此義,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若恣意妄為,則反是。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因果之事(2)
明因果之事(2)原文: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者矣。【書二】十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
-
印光大師:佛恩之廣大深遠,莫能形容也,誹謗佛法者其罪太大
印光大師:佛恩之廣大深遠,莫能形容也,誹謗佛法者其罪太大【印光大師開示】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視佛皆是眾生。佛視眾生皆是佛,故隨順機宜,為之說法。俾得消除妄業,親證本有。適足以彰佛法之光明,而形自己之淺陋而已。有宿根者,由謗佛闢佛因緣,遂復歸依佛法,為佛弟子,代佛揚化。無宿根者,當乘此業力,永墮阿鼻地獄。待其業報盡時,往劫聞佛名之善根,當即發現。由茲方入佛法,當即漸種善根,以至業盡情空,復還本有而後已。甚矣!佛恩之廣大深遠,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永為道種。譬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能如是生信,是謂正信。
-
印光大師:外道的問題
印光大師1.佛法唯教人止惡修善,明心見性,斷惑證真,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30-232(原文及白話)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木從繩則正, 後從諫則聖。」「惠迪吉, 從逆兇, 惟影響。」「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欲寡其過而未能。」「假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人皆可以為堯舜。」「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皆力也, 此儒者之言也。
-
印光大師的故事之光照大醒
大醒法師,俗姓袁,江蘇省東臺縣人,畢業於東臺師範學校,他的出家跟印光大師有間接的關係。1924年,因讀憨山大師的《夢遊集》,頓生離俗之念,依揚州天寧寺讓之和尚剃度出家。本文是大醒法師回憶自己出家的一段因緣。民國十一年秋天,著名新聞記者戈公振先生為父親辦喪事,在戈府廳堂的許多挽章中,我注意到一位和尚弔唁的書信。
-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淫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四種清淨明誨中,第一種就是戒淫。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27-229(原文及白話)
甲、論因果之理228.原文:示戒善, 闢人天之坦路。明因果, 陳趨避之良謨。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 佛則兼明果報耳。十善者, 不殺、不盜、不邪淫, 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名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痴, 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 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 定生天界。至於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 對兄說友, 對弟說恭, 種種倫理之教, 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 無或欠缺, 隨順世相, 修出世法。
-
印光法師文鈔|關於無所為而為善,乃大聖人之身分的開示
乃大公無私之道場,非如傳剃度,傳法徒之涉於專私之範圍也。(其十)陳劍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發明,而復不肯念佛,乃文人習氣。當日遠公以陶淵明胸懷空曠,可以學道,招之入蓮社。彼殆以酒為命者,知佛門戒酒,不敢遽許,因曰:「許某飲酒則來。」遠公大慈悲心許之。彼來念佛三日,攢眉而去。以但能放下,不能提起。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隨著縛在指頭手臂的香火漸漸燃燒,發願者的指頭手臂勢必遭受炙烤乃至冒出縷縷青煙,那撕心裂肺的痛苦並非尋常人所能忍受,故此古往今來,不是心如鐵石的人不敢輕易發這樣的宏願。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
-
印光大師:念念對治自身習氣毛病的才是真念佛人
核心提示: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生於1861年。幼時讀程朱儒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後因病閱佛經,方知佛法廣博精深。21歲時前往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專修淨土。22歲依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
-
印光大師:為什麼如此的得道高僧大修行人,還得這種慘病?
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 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 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④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
-
|印光大師教言選講(續載四)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思考:學富五車、技術精湛的人,為什麼不一定能過得好這一生?科技發達、經濟騰飛的國家,為什麼不能夠保證人人幸福?這裡面,是否有什麼環節出了錯?本期連載,印光大師的回信看似毫不客氣,卻真正苦口婆心、意味深長。汝書看過.但汝之所說.通是排場作戲之派.絕非由閱歷實行中來。
-
朱嘉誠大師講「三皈五戒」:戒為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
我們的祖師、前輩們都是修行的「過來人」,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與借鑑。比如我們的邱祖說「吾侍重陽師三十載,未沐一言之悔,若起嗔心,久為下類矣,惟鞭策之甚真。為愛我之切,故歸化時,方有此子,可教吾宗,賴以大行之句,後復得道兄丹陽馬大師接引。然後還山煉心育性,三遭磨難而不為動,沒於洪水而不知。虎臥於旁而不畏。初心真、久之心空,心空性見。而大事完全矣。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公元1881年清光緒七年,大師在蓮花寺,於曬經時,讀到殘本的《龍舒淨土文》,從而知道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是即生了生脫死之要道。大師自此開啟與淨土法門的殊勝因緣。公元1882年清光緒八年,大師在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戒期中,所有書寫謄抄事宜,都由大師代作。因寫字過多,導致眼疾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