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大都喜歡飲酒,「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因為愛喝酒,這些文人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佳話趣事。除了愛喝酒,這些文人們更喜歡朋友陪著自己一起喝。所以,他們也留下了許多勸酒的故事和作品。李白就曾經因為朋友喝酒不痛快,寫下了《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全篇妙趣橫生,令人讚嘆不已。
無獨有偶,數百年後,另一位彪炳史冊的大文豪蘇東坡,也寫下了一首勸朋友飲酒的詞,極盡誇張之能事,讀後讓人笑得肚子疼——
減字木蘭花·以大琉璃杯勸王仲翁
海南奇寶,鑄出團團如栲栳。曾到崑崙,乞得山頭玉女盆。
絳州王老,百歲痴頑推不倒。海口如門,一派黃流已電奔。
寫下這首詞的時候,蘇軾身在儋州,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被貶,也是最貧困的一段生活。離蘇軾的人生結局,也已經沒有多少歲月了,但即便在這樣的狀態下,蘇軾依然不改樂觀豁達的心態,與朋友開懷暢飲,還創作出如此詼諧幽默的作品。
王仲翁,蘇軾在海南的好友,彼時已經百歲左右,卻依然身體康健,能吃能喝。據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第125卷《廣南西路·昌化軍·人物》記載,「王公輔,俗呼王六公,居儋州,東坡甚重之,一百單三歲,號百歲翁」,這位王公輔,就是這首詞中的「王仲甕」。
「海南奇寶」,這一句不僅點明了這首詞的創作地點,還道出兩人在宴飲時所使用的酒杯,其實很珍貴。《世說新語·排調》中記載,王導和朝中諸大夫飲酒,舉著琉璃盌問眾人:「這個琉璃盌腹中空空,大家為啥還說它是寶物?」有人回答:「此盌清澈晶瑩,輕盈透亮,所以被稱為寶物。」
在蘇軾和王仲甕的這次宴飲中,也使用了這樣的「琉璃盌」,所以才有「海南奇寶」一說。
「鑄出團團如栲栳」,栲栳,使用柳條變成的盛物器皿,也叫做笆鬥,類似於圓筐。這裡蘇軾無疑用了誇張的手法,將喝酒的杯子比喻成了「栲栳」。
「曾到崑崙,乞得山頭玉女盆」,《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崑崙,乃是西王母居住之所。《太平廣記·集仙錄》中記載,「明星玉女,居華山……祠前有五石臼,號玉女洗頭盆」。將酒杯比喻成栲栳,蘇軾還覺得不過癮,又將酒杯比喻成「玉女盆」,極盡誇張之能事,令人忍俊不禁。
「絳州王老,百歲痴頑推不倒」,「絳州王老」這個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晉國為杞國築城,其中有一位從絳州來的老者,因為沒有兒子,只得自己去服徭役。有人看到他年齡太大了,問他今年多少歲了。老者說:「我出生的時候,是正月甲子朔,到今天,已經又過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了。」
所以,「絳州王老」,是用來比喻老人的高壽。
「海口如門,一派黃流已電奔」,蘇軾再一次使用了誇張的筆法,將王老先生的嘴比喻成了「海口如門」,「黃流」指黃酒,《詩經·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因為這位王仲甕的口大,所以喝起酒來不是事。
蘇軾勸朋友王仲翁飲酒,極盡誇張之能事,將喝酒的杯子,比喻成栲栳,比喻成玉女盆;還調侃王老的嘴巴太大,喝酒太快。這是只有最親密的好友之間,才會開的玩笑。
從這首詞歡快、詼諧的語調中,我們很難想像,蘇軾此時的人生很坎坷,很艱難。如此豁達的蘇軾,才是最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