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風沙源治理二十年:以生態工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2021-01-09 澎湃新聞
踐行「兩山」理念 發揚「右玉精神」

山西省右玉縣政府

「右玉精神」是黨領導人民綠化山河、久久為功的生動映照。山西省右玉縣近年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化彩化財化一體提升、治山治水治氣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治理,在「一個戰場」打贏了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戰役」。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以來,右玉縣持續推進防沙治沙,突出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堅持營造管護並重,林業建設速度和規模大幅提高,帶動了生態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十二五」期間,全縣實施大片造林33萬畝,通道綠化345公裡,綠化美化村莊185個。「十三五」以來,每年以10萬畝以上的規模推進荒山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使全縣有林地面積增加到169.9萬畝,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7%。

以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右玉縣創新造林綠化機制。堅持專業隊、民營戶、企業、幹部群眾「四個結合」,做到誰治理誰開發、誰管護誰受益,帶動發展民營林業大戶120多個。每年以2萬畝的速度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改造,培養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以風沙嚴重地帶、風蝕嚴重地區為重點,打破鄉村地域界限,實行連片治理、集中建設,帶動全縣造林水平整體提高。

生態質量的持續改善,促進了人居環境優化,增強了縣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右玉由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沙化嚴重地區變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的養生福地,成為山西唯一的全縣域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縣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不斷增強。

2018年8月8日,右玉縣成為山西首批摘帽的國定貧困縣。2019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6元,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

北京市山區綠色生態屏障 北京市治沙辦供圖

以生態工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北京市延慶區園林綠化局

延慶區地處北京市西北部,坐落於雄偉的長城腳下、美麗的媯水河畔,山區面積佔72.8%,有北京「夏都」之稱。

20年來,延慶高標準完成了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平原造林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全區森林覆蓋率由46.84%提高到61.34%,林木綠化率由55.4%提高到72.97%,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68.2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近50平方米,各項指標均位於北京市前列。全區堅持生態涵養功能定位,通過城鄉搶綠、平原植綠、山區護綠,形成以「一核、一環、三帶、五廊、十園、多點」為骨架的城鄉一體化的森林城市建設格局。

延慶充分挖掘區域資源特色,打造森林生態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興綠惠民水平。全區加快果樹產業轉型升級,果園面積達到17萬畝,從業果農達到近2萬戶,人均年收入1.3萬元。利用世園會、冬奧會大事帶動效應,實施花卉產業行動計劃,花卉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達到1.5億元。全區以北京林業大學、北京林科院、北京農學院等大專院校為技術支持,利用平原生態林林下空間實施農林複合體經濟示範基地建設,篩選適合本地栽植的中藥材、花卉、觀賞草等品種推廣種植。

在重點綠化項目的帶動下,延慶區近萬畝的森林基地達到10處。依託延慶豐富的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和冰雪文化,深層次挖掘森林文化、溼地生態文化和生態園藝文化,森林康養產業迅速發展。

延慶近年緊抓「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機遇,圍繞做好冬奧會服務保障,持續完善造林綠化「大塊造」向「精細管」延伸,推動「綠景」向「美景」提升,拓展涉林產業發展空間,為服務保障冬奧會籌辦舉辦和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生態力量。

重封育嚴管護 打造京津花園

天津市薊州區林業局

薊州區位於燕山山脈南麓,是天津市唯一山區區縣,也是京津的天然屏障、北京的東大門。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後,薊州區重點在北部山區和於橋水庫周邊鄉鎮實施封山育林。在重點封育邊界區設置機械圍欄和界樁、安裝語音警示系統,在封育區域內設置割打防火隔離帶,採取禁墾、禁牧、禁樵「三禁」措施。對封育區植被稀疏的林間空地實施補植補造,增加林草植被蓋度,對林地質量較差的地塊實施修枝、割灌等撫育措施,促進林、灌、草更新。

為管護好森林資源,薊州區充分發揮、調動管轄區內專職護林員巡護職能,加強對專職護林員培訓,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實行臺帳式管理。目前,全區已有專職護林員300人,均配備GPS定位系統。區林業局牽頭成立了森林督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加大日常督查、檢查力度。

薊州區還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與退耕還林、產業調整、旅遊開發、能源建設等結合,有效解決了封育區農民吃糧和墾荒種糧問題,培育了一批優質大棗、梨等林果產業基地,擴大了農村就業,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薊州區林業史上建設周期最長、收效最顯著的生態工程,已累計完成封山育林37萬畝、飛播造林13萬畝、人工造林13萬畝、退耕還林14萬畝。

通過工程建設,薊州區林草資源大幅增加,林地質量有效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薊州區林木綠化率達53.5%,比工程實施前淨增16個百分點,北部山區林木綠化率達81%。據薊州區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結束,風沙天氣由2002年的15次減少到4次;2010年後二期工程實施,基本告別了風沙天氣。

以高規格增綠為冬奧會添彩

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府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京市上風上水地帶,是京津地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近年來,全市圍繞「一核、兩沿、三環、四帶」整體布局,統籌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城鎮化建設和綠色產業發展,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建設京津綠色生態屏障。

張家口市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度、高規格、不間斷地推進生態建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造林綠化工作推進指揮部,落實常態化領導包聯制度,並將林草生態建設列入年終考核內容,不斷強化督導考核。創新機制模式,探索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會造林、承包造林等10種造林模式,形成了貸款融資、社會捐資、碳匯融資、政府購綠和PPP項目等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立造林與扶貧聯結機制,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僱用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參與造林、從事護林。

2000-2019年,張家口市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2202.43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工程40.5萬畝,自主實施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工程237萬畝,共建成萬畝以下工程片區128處、1萬-10萬畝工程片區29處、10萬畝以上新舊對接集中連片工程片區4處,形成百萬畝塞北林場沿壩工程區1處。

目前,張家口市以沿河北內蒙古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沿河沿路防護林、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以及深山區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為骨幹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市林木綠化面積達2759萬畝,林木綠化率達50%,先後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首批生態保護和建設示範區。

內蒙古灤河源國家森林公園內茂密的天然榆樹林

沙地上崛起國家森林城市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政府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河北、遼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環渤海經濟區和東北經濟區腹地、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是首都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草原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

多年來,赤峰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聚焦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和西遼河流域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累計完成國家投資56.5億元、治理任務5983萬畝。全市沙化土地面積減少965.1萬畝,森林面積達到45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664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5.7%,項目區林草植被蓋度由過去的15%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赤峰堅持以山系和流域為單元,打破鄉、村界限,對各項治理措施進行整合,實行規模治理、綜合治理。針對赤峰沙地面積大、沙化退化嚴重的實際,在管理模式上,赤峰採取先造後補、招投標、合同制等方式,讓林場專業隊、綠化公司、林業合作社和農牧民群眾多方參與。在資金投入上,改變過去僅靠項目資金和財政投入的模式,積極拓寬融資方式,推動金融性資金、公司、大戶、合作社等一體投入。

赤峰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注重科技創新、科技培訓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根據氣候特點、土地類型和水資源條件,科學採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治理措施,大力發展耐乾旱、耐貧瘠、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優良灌木樹種和針葉樹良種,堅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極大提高了治理水平。實行山、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實施林、果、草、藥和雜糧立體開發,重點打造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示範、高效豐產經濟林、文冠果元寶楓木本油料林、樟子松防護林、山杏沙棘低產低效林改造五大基地。

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沙化土地治理項目

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裡

陝西省榆林市政府

陝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過渡帶,是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地區、全國防沙治沙綜合試驗示範區、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草工程建設重點地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榆林堅持南治土、北治沙,前40年投工投勞大治沙,後30年多方融資大綠化。榆林確立生態立市戰略,「十三五」期間,市級財政累計投入治沙綠化資金超過25億元,縣(區)財政投資30億元,全市資源開採企業累計籌集綠化資金近10億元。

70年來,榆林造林綠化由集體造林走向個人承包、群眾造林,湧現出「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牛玉琴和「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張應龍、杜芳秀等治沙楷模。近10年來,榆林通過創新機制,步入社會化造林時代,重點造林綠化工程全部實行公開招投標,籤訂造林合同,按4∶3∶3的比例分3年兌現投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提高。

榆林把科技應用貫穿於防沙治沙全過程,確立全封、遠飛、近造林業綠化工作思路。榆林飛播治沙在全國首次試驗成功,將治沙歷程縮短了至少20年。成功引進生長穩定、防風固沙性能好、適宜大面積發展的常綠喬木樹種樟子松,保存面積達到150多萬畝。

在全力治沙綠化的同時,榆林大力發展紅棗、海紅果、核桃等經濟林,推廣沙棘、長柄扁桃、大扁杏等經濟林,建設林果產業體系,建成各類經濟林400多萬畝。發展設施林業、生態旅遊、森林體驗等休閒觀光項目,增加群眾收入,實現治沙與治窮雙贏。

目前,榆林累計治理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裡,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全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248萬畝,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4.8%,年入黃泥沙量由5.13億噸減少到2.9億噸,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裡。2019年,榆林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山西省朔城區西山治沙造林工程 李俊恆攝

工程區環境空氣品質居全省前列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20年,山西走過了堅持不懈防沙治沙、攻堅克難修復生態的20年。全省大力弘揚「右玉精神」,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65億餘元,累計完成治沙任務2158萬畝。

2019年全省森林資源年度清查顯示,工程區森林覆蓋率18.48%、林地面積2550多萬畝,比2012年增加78%。全國第五次沙化土地監測顯示,全省沙化土地870.3萬畝,比1999年的1175.4萬畝減少305.1萬畝,減少約26%。

2016-2019年,全省均無揚沙與沙塵天氣,沙區3市的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一直位於全省前列,其中大同市連續4年排名第一。

工程區建成了陽高、渾源、廣靈縣等仁用杏基地,右玉、岢嵐縣等沙棘基地和雲州區枸杞、保德海紅果等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起了仁用杏、沙棘等系列產品加工企業,並形成產業鏈;建成古長城沿線、雁門關、右玉縣等生態旅遊新基地。

依託防沙治沙工程,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公園1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國家省級溼地公園4個、省級溼地公園8個,國家沙漠公園12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

山西省不斷探索總結治沙經驗,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列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大力弘揚「右玉精神」,認真落實工程建設政府負責制。出臺《山西省封山禁牧辦法》《關於創新機制加快國土綠化步伐的實施意見》,推行徑流林業、覆蓋林業、容器苗造林、人造小背陰和大坑深埋等節水抗旱造林技術,完成了23個技術推廣項目,探索總結出沙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模式26個,組織專題培訓500餘場。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原標題:《京津風沙源治理二十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山西三建籤約呂梁新區湖面生態治理工程項目
    2019年12月31日,山西建投三建集團與呂梁市城市管理局在呂梁新區湖面生態治理工程7號公園建設項目舉行合同籤約儀式。圖為:山西三建籤約呂梁新區湖面生態治理工程項目儀式上,靳東徵與王紅兵代表雙方籤署了呂梁新區湖面生態治理工程施工合同。靳東徵在講話中要求各總承包單位一定要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 解憂湖項目加快建設 打造生態修復治理「賈汪樣板」亮點工程
    幹在先走在前,以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優勢,加快採煤塌陷地綜合整治,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賈汪樣板」奠定更加紮實的生態基礎。據了解,該工程自4月底開始動工,目前土方工程過半,預計6月底汛期前可完成地形土方工程及水系貫通。解憂湖規劃面積770畝,原為權臺礦採煤塌陷地,由於數十年的採煤挖掘,導致地表塌陷、溝壑密布,塌陷深度在4-8米不等,原有的土地嚴重下陷,形成面積不等的不規則水域。
  • 發改委:「十四五」將編制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專項...
    印發《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二是在重大規劃編制方面,編制並印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數十個國家級專項規劃或者方案。
  • 中國北方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改善 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牧民超載養畜和自然氣候變化,渾善達克沙地面積一度擴張,薩如拉圖雅嘎查一帶草原逐漸沙化,風沙直逼北京。那時,廷·巴特爾在自家的5900多畝草場上養著200多隻羊。眼看草場一天天沙化,1998年他果斷把羊全部賣掉,換了40多頭牛來養,還將5900多畝草場劃分為9個區域,四季輪牧。
  • 鄭建新: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 鄭建新城市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已成城市管理者的共識。長沙位於湘江下遊、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年均過境水量達700億立方米,加強水生態建設尤為重要。
  • 綠化造林+生態修復+保護碧水 下花園樂享生態「紅利」
    近年來,在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下花園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蓄水、治河、綠化、治汙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措施,大力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加快推進「首都兩區」建設,走出一條生態興區、生態強區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花園、宜居城市。昔日「煤城」變成北京的「生態後花園」,廣大市民樂享生態「紅利」,幸福指數日益攀升。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河北承德: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這是河北承德舉全市之力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有力見證。為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將打造一批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樣板。201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 城市河道生態治理與景觀提升新策略 —「複式藍線管理」
    二、當代城市河流面臨的主要問題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區域範圍內的生態資源被頻繁過度佔用。與此同時,由於基礎設施配置與建設的速度無法跟上整體發展的需求,城市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汙染排放超出環境承載容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 貴陽:聚焦環境治理 全力守好生態底線
    自2017年起,貴陽市的環境空氣品質連續4年穩定達標,空氣品質優良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消除重度汙染天氣,空氣品質在全國省會城市名列前茅。水生態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方面,貴陽市全面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問題排查整治,實施金鐘河流域和南明河流域生態補償,對全市2388個河流排口進行溯源分析。
  • 成都市城市更新總體規劃探索——城市生長邏輯下的存量空間治理
    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洛陽市洛龍區全域水生態治理 提升城市顏值品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伊水溼地遊園「前世今生」的極速嬗變,是洛龍區不惜巨資,全力實施全域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取得的諸多喜人成效之一。近年來,洛龍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與市委、市政府「四河同治五渠聯動」部署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陸續實施了伊水溼地建設、廊道綠化提升、城區遊園建設、水系改造提升等一系列重點工程,全力提升城市生態。堅持科學謀劃,繪製新藍圖。
  • 生態提顏值 脫貧添動力
    靠的是水土流失的不懈治理,靠的是打「綠色牌」、念「山水經」。水保大戶張利國說,以前幾場雨過後,山愈發禿,溝愈發深,地也愈發薄!荒山荒坡治理後,山上是增綠增景,發展黃花菜是增色增收。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
  • 【行業觀察】城市生態修復 ▏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作者:李弘 上海萬涓源環境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經濟師、工程師,上海十方生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曾參與多項水生態修復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研發及工程設計項目。對於城市洪澇防控而言,生態修復的作用在於通過軟工程的方式構建綠色基礎設施(GI),以生態手段加強流域積存能力,降低洪峰流量及流速、推遲洪峰,消除傳統的灰色硬工程內在的風險。恢復自然水循環,既是生態修復的目標,也是手段。為了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將生態智慧、生態修復融入到城市建設與空間規劃中,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日常。
  • 浙江省生態海岸帶建設,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
    明確兩大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貫通公路綠道系統,完成海洋溼地、重要水源地、防護林(含紅樹林)等生態建設與海塘修復、環境治理,建成3-5條示範岸段,成為我省濱海品質生活共享新空間。到2035年,全面建成綠色生態廊道、客流交通廊道、歷史文化廊道、休閒旅遊廊道、美麗經濟廊道「五廊合一」的生態海岸帶。
  • 武漢啟動亞洲第一大城市內湖湯遜湖治理
    近日,武漢碧水集團有限公司發來中標通知書,由長江環保集團牽頭、長江設計公司和中建三局參與的聯合體中標三湖三河水環境治理——湯遜湖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項目總投資7.68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沿湖排口截汙改造工程和紅旗湖生態淨化工程。至此,湯遜湖流域系統治理正式拉開序幕,為武漢市疫後生態文明建設增添動能。
  • 山東東營:構築生態城市「五水統籌」大格局 助推黃河三角洲生態...
    構築生態城市「五水統籌」大格局 助推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山東東營市探索具有東營特色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治水興水之路  山東省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作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東營市全面建設生態城市五水統籌治理規劃
  • 拓展美麗城鎮發展空間 浙江諸暨打好拆改組合拳
    原標題:拓展美麗城鎮發展空間 乾淨整潔、規範有序,是美麗城鎮創建的基色調,而浙江諸暨市致力於為其上好底色。 隨著美麗城鎮建設和農村「五星達標·3A爭創」的深入推進,諸暨市各鎮街做到項目共建、基礎共創、成果共享,科學謀劃危舊房屋、拆後空地、兩路兩側等綜合利用,實施「蝶變改造」生態工程,實現「拆違、清理、美化」一條龍。以空間拆改換城市顏值,諸暨的這一思路不斷體現出有效性。
  • 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業瘡疤」成為生態綠地
    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業瘡疤」成為生態綠地 2020-10-09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諸暨打好拆改組合拳 拓展美麗城鎮發展空間
    為鞏固「無違建縣(市、區)」創建成果,今年以來,諸暨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三個結合」為抓手,持之以恆打好打實資源轉化、風貌提升、改善民生組合拳,產業發展空間進一步盤活、城鎮顏值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