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提顏值 脫貧添動力

2020-12-24 瀟湘晨報

盛夏時節,站在永和縣一處坡頂舉目望去,滿目翠綠已成為這片紅色革命老區的底色。

永和縣地處黃河中遊東岸,境內山巒起伏,梁峁層疊,溝壑縱橫。十山九禿、黃土漫漫,曾是這裡的容顏。村民們高興地說,水土流失治理,「鎖」住了這裡的山和水,生態變好了,脫貧路寬了!

昔與今的反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註腳,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動體現。

作為全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面積約10.8萬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69%。面對窘境,我省創新思路方法,統籌治山治水,協調增綠增收,讓山川煥顏,水土重生。

荒山蓋被子

進入夏季,雨水漸多。

一場急雨過後,繁峙縣娘娘山農林生態園變得更加清爽秀麗,綠綠的山坡熠熠放光,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脾。

從「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靠什麼?靠的是水土流失的不懈治理,靠的是打「綠色牌」、念「山水經」。

水保大戶張利國說,以前幾場雨過後,山愈發禿,溝愈發深,地也愈發薄!荒山荒坡治理後,山上是增綠增景,發展黃花菜是增色增收。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近年來,我省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紮實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通過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溝道建設淤地壩、治灘整地,荒山荒坡植樹種草等方式,探索適宜山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徑。截至2019年底,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萬平方公裡,治理度達66%,豐潤了山川顏色,改變了群眾生活。

「山山和尚頭,處處咧嘴溝;十年九不收、誰見誰發愁。」

大泉山不高,海拔只有1200米左右,屬於燕山山脈的餘段,境內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陽高縣藉助小流域治理,通過產業與水保生態相結合,科學推進水土治理。目前已造林6萬多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山更綠、水更清。

治理水土流失,築起生態屏障。

在偏關,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坡耕地治理、壩灘聯合整治工程及溝壩地治理等重點項目,水土流失治理度達74.99%;在榆社,通過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壩灘聯合整治等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0平方公裡,增加林草覆蓋率21.48%。

針對區域水土流失面大、治理資金緊缺等難題,我省按照「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的機制,發動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治山治水。到2019年底,全省民營水保戶累計發展28萬多戶,治理開發「四荒」地超過8000平方公裡。

琪爾康公司是較早進入「水保產業」的企業之一,先後承包荒山、荒溝、荒灘等未開發土地,發展翅果油樹種植基地50670餘畝,開發出保健食品、化妝品、飲料、健身茶等系列產品,並通過「科技+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向荒山要效益,平均每年可帶動農戶2118戶,戶均增收3.2萬餘元。

農民賺票子

右玉,原本是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久久為功,生態接力數十載,右玉人用綠色趕跑貧窮!

綠起來的右玉,這幾年堅持把水保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相結合,通過小流域治理與發展生態旅遊相融合的路子,實施了蒼頭河人工河柳、沙棘護岸工程、四五道嶺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當地生態顏值越來越高!

右玉縣水利局局長李永亮表示,今後要做好生態和旅遊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把生態文化旅遊資源轉化為鞏固脫貧攻堅的優勢,讓綠水青山變「幸福靠山」。

貧窮與生態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

推進中,我省把水保綜合治理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藉助壩灘聯治、坡改梯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山地核桃、雙季槐、翅果油樹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經濟植物,不僅富裕了一方百姓,而且還發展了一方產業。

水平梯田和壩灘地建設是我省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做法。利用淤地壩的上攔下保作用,配套建設壩灘地,土壤肥沃而且旱澇保收,種植玉米畝產可穩定在1500斤左右,修成水平梯田後,能夠實現「保水、保土、保肥」,種植玉米每畝能增產300斤—500斤。

得益於坡耕地項目的實施,天鎮縣谷大屯村把「三跑田」變「三保田」,農田過上了「滋潤」日子。

谷大屯村是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6000多畝耕地大多是坡梁地,每到雨季,土肥被雨水衝走,收成得不到保證。

坡改梯項目實施,助谷大屯村打開了脫貧之「鎖」。「沒有坡改梯之前,就是靠老天吃飯,種玉米每畝就是300斤—400斤,現在,畝產量超過1000斤。」村民呂福高興地說。

綠的是荒山,鼓的是腰包。

平順縣位於太行山南端,獨特的地貌特徵和土壤條件,孕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近年來,當地打開思路,圍繞宜林地、林緣地、梯田地等地塊,大力推廣連翹種植,探索產業發展與水保生態建設、群眾增收互促共贏的路子,連翹築起群眾「增收路」。

金保全是東寺頭鄉桑家河村人,大半輩子一直守著家裡的幾畝薄地過活。看天吃飯、地裡「刨食」,養家餬口十分不易。知道連翹葉能做茶後,金保全來了精神,原先漫山的連翹花中看不中用。如今,他瞅著連翹黃花似「黃金」。老金說,僅靠採摘野生連翹葉,一個月可掙3000多元。

家園變樣子

眼下,隰縣的玉露香梨進入掛果膨大期,綠染塬面、生機勃勃。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隰縣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分類實施、產業配套」原則,塬坡溝川總體規劃,田林水路整體設計,創新水土保持模式,全力推動塬坡溝川綜合治理、田林水路配套建設,水保生態建設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得到了充分釋放。

劉家莊流域堅持「田林路」綜合配套整治的思路,累計修梯田1萬畝,完成坡造林5萬餘畝,發展山地果園8000餘畝。如今,劉家莊村家家有果園、人人念果經、戶戶奔小康。

劉家莊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水土流失治理,在促農增收的同時,也美化了家園。

在垣曲縣皋落鄉墨山底村,梯田上綠油油的小苗隨風搖曳,村民王國軍正在給經濟作物除草、補苗。幾年前,他從村裡承包了200畝山坡地種植經濟作物,跑水、跑土、跑肥現象一直存在,產量不高、效益不好。

2019年,村裡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有效盤活全村3000餘畝土地資源,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讓農民增收,讓家園變樣。王國軍說,坡耕地改造後,一個是保墒耐旱,一個是省工省力,每畝能多收2000多元。同時,水土治理讓山綠了、水清了,有效改善了百姓的生產生活環境。

垣曲縣水利局局長郭言民介紹,自2011年至今,全縣共投資上億元,有效治理7.3萬畝土地,項目區農作物產量普遍提高30%左右,年均增產2000餘萬元,帶動43個貧困村脫貧增收,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起源於黃河岸邊的河曲縣。

河曲縣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面對實情,河曲人民不等不靠,70多年來堅持不懈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2000年後,當地堅持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把坡改梯、造林種草、生態修復和溝道壩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設結合起來,有效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截至去年底,全縣治理面積達763.4平方公裡,治理度達70.69%。

「水保生態建設美了生態、富了百姓,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撐和保障,為當地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管化冰說,下一步,將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建管並重、監督亮劍,為山西繪就高質量發展中的「綠富美」答卷。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績溪縣家朋鄉:鄉村旅遊促發展,脫貧攻堅添動力
    近年來,家朋鄉大力實施「脫貧攻堅+旅遊」戰略,大力推進以尚村為中心的傳統古村落群建設,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尚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其旅遊發展定位是民俗鄉愁文化遊,尚村緊緊圍繞「文化立村、生態興村、旅遊強村」思路,加快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打造鄉村旅遊扶貧品牌,做好「四季梯田花海」文章,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全力做實做靚「十姓九祠」、「千年霞水」特色氣質,紮實推進實施鄉村振興工程,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
  • 文藝演出惠民生 脫貧攻堅添動力
    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振奮基層群眾精神風貌,不斷鞏固脫貧成果。6月8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新時代農牧民婦女素質提升工程系列活動和表彰獎勵會、學習會及脫貧攻堅文藝宣講活動在昂素鎮昂素嘎查舉辦。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激活內生動力加快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地堅持發揮政府投入主體和主導作用,既增加金融資金對脫貧攻堅的投放,發揮資本市場支持貧困地區的支撐作用,又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脫貧攻堅,形成產業扶貧發展資金的多渠道、多樣化投入。得益於精準「造血式」扶貧,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村民的生活生產條件也得到大幅改善。
  • 整治環境增「顏值」脫貧攻堅提「氣質」-- 大河網
    本報訊為營造「天更藍、水更清、村更美」的良好生活環境,近期以來,尉氏縣洧川鎮以抓好改善人居環境為抓手,以「大決戰」的陣勢和幹就幹好的架勢,卯足幹勁,全域行動,全景展示新時代人居環境新面貌,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中國的脫貧智慧】張掖:鋪就綠色小康路 提前「衝線」吃上「生態...
    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謝又生在1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坦言,近年來,張掖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全域生態旅遊業」,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走出了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019年張掖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排名甘肅省前三位。
  • 瀘溪:深山林場植樹忙 生態環境添綠彩
    據悉,今年種植的是銀杏、楠木、紅綢等名貴樹種,根據樹種特點結合林場景觀合理安排種植地點,在生態、經濟、觀賞等方面顯出高價值,不僅可以改善林分結構,優化生態價值還能提高單畝林業產值,增強經濟價值。截止目前,興隆場鎮種植銀杏、楠木、紅綢等名貴樹種,共1500畝,55000株,為生態環境添綠加彩,為脫貧攻堅提質助力。
  • 脫貧攻堅再施力 庭院經濟添活力
    脫貧攻堅再施力 庭院經濟添活力 2020-04-30 0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全國雪克來提·扎克爾會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一行
    陳全國雪克來提·扎克爾會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一行李鵬新一同會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於10月22日至24日到我區開展巡迴報告。22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雪克來提·扎克爾在烏魯木齊會見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夏更生帶領的報告團一行。自治區領導李鵬新、張博一同會見。陳全國代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及全區各族人民,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一行來疆開展宣講報告表示熱烈歡迎。
  • 陳全國雪克來提·扎克爾會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一行...
    原標題:陳全國雪克來提·扎克爾會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一行 本報烏魯木齊10月23日訊 全媒體記者王興瑞報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團於10月22日至24日到我區開展巡迴報告。
  • 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扶貧專場...
    發布內容:發布全省上下落實生態扶貧重點任務、打好生態扶貧硬仗的亮點成就,講述生態扶貧一線工作人員指導群眾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脫貧攻堅質量的奮鬥故事等,並回答記者提問。為深入宣傳我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舉措成效,生動展現全省上下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亮點成就,更好地凝聚廣大幹部群眾迎難而上、決戰決勝的強大動力,從今天起,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將陸續舉行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我省14個脫貧攻堅重大專項工作指揮部相關責任單位的負責同志,以及第一書記、基層扶貧幹部和扶貧脫貧代表,向社會發布我省推進落實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的舉措成效
  • 【脫貧攻堅】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衝鋒號一次次吹響,全面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分工,不斷創新和優化組織機制,統籌指揮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聚焦住房、教育、健康、產業、生態、就業等「短板」,破解難題,合力攻堅。到戶產業扶持、產業園區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技能培訓等扶貧政策一一得到落實,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提升,不斷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天地未變,山水依舊。
  • 甘谷:綠色賦能 脫貧路上點亮生態底色
    近年來,甘谷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全縣林草生態資源優勢,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扶貧措施,有力推動了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為實現全縣脫貧點亮了生態底色。孫德有生活的改變得益於甘谷縣林草生態工程、林草產業、林草生態保護等一系列生態扶貧措施的開展。
  • 來賓象州縣3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象州縣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該縣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工作情況,探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長效脫貧機制,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10.3%下降為2019年末的0.55%,3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
  •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在京發布首部《助力脫貧攻堅履責報告》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自2012年開始承擔內蒙古武川縣、商都縣的定點扶貧任務,累計投入扶貧資金9190萬元,派出扶貧幹部8人,開展扶貧項目73個,目前兩縣均已實現脫貧摘帽。集團在國務院扶貧辦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兩次榮獲「好」的評價。
  •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 生態促脫貧 「綠色」惠民生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 生態促脫貧 「綠色」惠民生 2020-12-07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虎」脫貧在當前 內生動力是關鍵
    在靜寧縣委、縣政府以「一號工程」聚力推進脫貧攻堅的2018年,他決定不再虛度光陰,回家過日子,一併照顧年邁的父母。回家後,鮑大虎苦思冥想找出路,八裡鎮的幹部多次到家裡了解情況,為他講解闡釋扶貧政策,鎮黨委書記更是頻繁入戶幫助他理清思路。後來,駐村幫扶幹部王榮駐村後動員他要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靠自己的勤勞努力,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 洛陽市洛龍區全域水生態治理 提升城市顏值品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堅持林水和諧,修復水生態。洛龍區著眼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著力推進全域水生態治理,對南部山區持續綠化,山區林草面積3萬畝,植被覆蓋達95%;加快沿河生態廊道建設,高標準實施伊、洛河堤壩堤岸綠化工程,沿河植樹造林13000畝,形成30公裡伊河生態廊道和50公裡洛河生態廊道;大力實施涵養水源工程,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建成高標準農田4500畝;對轄區湖渠清淤除藻160萬平方米,保持水體生態優良;積極開展河流溼地水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 以林養人、護林脫貧雙贏!河南4.2萬貧困人口當上生態護林員
    記者12月23日從省林業局獲悉,我省「十三五」期間生態補償扶貧成效顯著,目前,已有4.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帶動1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取得「以林養人」和「護林脫貧」雙贏效果。生態護林員扶貧是林業行業最精準、最直接的扶貧方式,在我省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兩個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 【脫貧攻堅】五營鎮:打造「產業+旅遊+生態」新格局 實現鄉村振興...
    五營鎮在搶抓春耕生產,推動整流域、高標準建園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讓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結合區位優勢謀劃精品旅遊路線,讓群眾搭上旅遊順風車;結合國土綠化實現生態產業融合發展
  • 奏響美好生活新樂章——甘南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近年來,甘南州開創性地實施全域旅遊無垃圾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工程,大美高原的氣質和顏值實現了華麗蝶變。近年來,依託「全域旅遊無垃圾示範區」「生態文明小康村」等項目,牧民們端起了「旅遊碗」、吃上了「致富飯」。  甘南州是全國「三區三州」和全省「兩州一縣」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也是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和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