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時髦精們晚上好呀
又到了我們的攝影聲浪企畫,我是你們的好朋友麥麥子🌾(萬能的小助理之一~)
上面這題你們答對了嗎?想必同學們已經猜到今天的內容跟什麼有關了吧~這張對比圖是不是來得很禿然?
沒錯!今天我們就是要教大家如何10秒從左調到右!讓你不用踏出國門也能制霸朋友圈! 掌聲再熱烈一點! 說到安娜式調色,其實主要是利用膠片色打造法式電影感,是不是聽起來很簡單?別急,在正式進入調色前,我們還有一些準備工作要做~來跟麥麥子一起走進電影世界吧~ 🎬▌如何打造法式電影感
還記得安娜說過的對她影響最深的作品《精疲力盡》嗎?那麼今天我們不如先來聊一聊值得借鑑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吧。
1/ 什麼是法國新浪潮電影?
簡而言之,它是一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意不意外)
當時安德烈·巴贊(也就是下面這個人)創辦了《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有夏布洛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
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影響,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他們的影片大多是圍繞著現代「打工人」,記錄愛恨情仇、生活日常,揭示他們的處境,探究其心理狀態,較寫實。
安德烈·巴贊
2/ 拒絕刻意——戈達爾
談起新浪潮電影運動的核心成員那就必定得提到戈爾達,他一直強調電影拒絕刻意,在攝影方面也偏紀實向,儘可能使用自然光,鏡頭在一個場景中隨著人物或人物關係而運動。
在拍攝《精疲力盡》時,攝影師甚至坐在輪椅上跟拍他走進辦公室的一系列複雜鏡頭,藉此更還原地表現人物情緒,傳達故事內核。
《精疲力盡 À bout de souffle 》海報說到這部片子,也很有意思,它的導演是戈達爾,編劇是特呂弗,藝術指導是夏布洛爾。這群供職於《電影手冊》的青年個個年輕氣盛、野心勃勃。雖不是科班出身,但電影對於這群頑童而言無疑是逃離現實生活的避難所,是日照金光般的朝聖地。🎥讓-呂克·戈達爾 Jean-Luc Godard
3/ 法式時髦——侯麥
侯麥是新浪潮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位。
埃裡克·侯麥 Eric Rohmer
他對電影色彩的運用既前衛又浪漫,他鏡頭下的女性都有著或慵懶或古靈精怪的時髦,舉手投足都散發著奇妙的魅力。
於是我們精心挑選了侯麥導演的幾部電影,去尋找其中的時髦元素。接下來就跟隨我們一起回到80年代,回到那個腔調十足、情懷拉滿的漩渦中吧!
《圓月映花都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
《女友的男友 L'ami de mon amie (1987)》
藍色和綠色的衝撞,毛衣和西裝一柔一剛互相平衡;藍色的硬朗西裝加上白底波點的內搭和一步裙,與金屬光澤的配飾和淺棕色捲髮組合,顯得率真而性感,難怪說「短髮女人也可以性感和可愛」呢
(名場面 侯麥有點壞哦~)
《春天的故事 Conte de printemps (1990)》
絲絨面料輕鬆打造嬌俏感;一條有細節的絲巾和純色棉麻搭配,去除單調感
貝雷帽是復古大殺器,男女通殺
條紋永恆而經典;把修身的蕾絲上衣或白色boyfriend大襯衫掖進高腰牛仔褲裡,提高視覺腰線,打造大長腿,牛仔褲要選擇小腳九分,再配上騷氣的長襪和尖頭小皮鞋~(男生也可以這麼穿哦,牛仔褲換成直筒的就可以了~)把衛衣披在肩上很雅痞,冷了還能套頭穿~
《雙姝奇緣 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1987)》
侯麥電影裡的紅是生活裡那點鹽。🔴
紅有很多種,成熟的暗紅、鮮亮的少女紅、優雅的正紅……適合任何年齡段。 在穿搭中加入一點紅色,無論是外套還是圍巾,亦或是一支特別的口紅,甚至是走路時微微露出的紅色襪子,都可以去表達法式時髦。
法式時髦的迷人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年齡,甚至不拘泥於性別,做最真實的自己。
當然看上去的慵懶隨性並不是骨子裡的懶散邋遢,你還是需要多欣賞多感受多嘗試,把審美融進血液裡。所謂effortless chic,其實是「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電影畫面有何特點:人物處在動態中,表情、臺詞、動作能引起共鳴;場景構圖有重點,色調統一。法式電影感則是加了一些慵懶或迷離感,讓人看了容易產生共情。所以我們在拍攝時可以多嘗試構建場景,讓人物處在情節中,即「戲精式」拍攝,多嘗試抓拍,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ins:paola_cossentino
以上這位博主就是教科書式的示範,蓬鬆的長髮、棕色系風衣、緞面上衣、露一側肩的白襯衫、高腰九分牛仔褲、尖頭高跟鞋、動態行走、舒展的肢體或有內容的眼神,相機和墨鏡都能成為自然的道具,側個身、扶個牆都是不經意的魅力。
傍晚的輪廓光拍攝也能放大人物情緒,具體可見👉《【基本功】拍照沒感覺?給照片加點光吧!》
後期調色可以用到很多軟體,比如電腦端的Photoshop、Lightroom,手機端的PS、LR、Snapseed、VSCO、醒圖、潑辣修圖等等,今天我們主要選用小白也可以輕鬆上手的潑辣來演示。
很多時候我們拍攝照片,由於拿相機/手機的角度不同,或者站的位置偏了,都會導致照片的歪斜,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到潑辣裡的「重構」功能,在透視效果上進行調整。希望大家都能養成一種強迫症——讓照片橫平豎直。例圖無需調整就不演示了哈~
這一步非常關鍵!
看過安娜照片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她總能給人一種溫柔優雅又帶點孤獨的感覺,似乎照片中的人物都有著極強的韌性。因此我們在色彩處理上需要偏向暖調,同時降低明度、飽和度營造寂寥感。
調色其實是為了接近內心的感覺(一種玄學),所以我們需要一點一點細緻調哦,可以來回滑動試試。
減少一點對比度,讓圖片更溫柔;降曝光、亮度、白色色階,提陰影,突出人物主體(參數見下圖)
色溫找暖調,往右加62。法式總的色調還是偏金屬;色調基本不用動,因為動一下顏色變化會很大,不信你試試😌;如果皮膚過黃可以調低一些自然飽和度。
為了更接近安娜風,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把灰度壓下來!
在HSL中調整色相,就是改變以下幾種單一顏色的深淺度,這張圖只需要調紅和橙。首先選中紅色小圈,色相減少一些,也就是讓畫面的紅偏橙一些。同時為了中和一下增加一丟丟飽和度,即色彩的鮮豔程度,也就是灰色的含量。接著選中橙色小圈,一個小技巧,想讓皮膚白皙一些就把橙色飽和度降低。最後增加一些明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可以簡單理解為讓這個顏色亮一些(參數如下)又叫分離色調工具,它可以給照片的高光和陰影分別增添不同的色彩,非常的方便好用。我們拖動色相滑塊,就可以選擇相應的色彩。比如下圖中,把高光色相滑塊滑到30的位置,選擇了一個橙色。飽和度數值越高,添加的色彩濃度越大。陰影中的「平衡」滑塊也很好理解,它決定了照片中添加的高光色調和陰影色調的比例。默認的平衡值為0,表示兩種色彩勢均力敵。如果我們把平衡滑塊-21,照片中高光添加的橙色佔了下風,只作用在了很亮的一小部分區域,這樣整張照片就會更溫柔一些。
重點來了!因為原圖有一些範藍色,所以我們把藍色曲線往下壓一丟丟,這一步可以巧妙地營造出灰灰的感覺
3/ 接著重點來講講兩個點睛之筆——暗角和燥點
圖片暗角是大部分照片在前期拍攝時由於鏡頭光學的問題而形成的鏡頭暈影。
那我們在後期加上暗角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暗角就相當於一個暗色調的畫框,用明暗變化來突出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體,弱化邊緣對主體的幹擾。這樣我們的注意力,很自然就聚焦在主體上了。
與此同時能夠提升畫面氛圍感,放大情緒表達。但不是所有的圖都適合加暗角的,對於一些大場景的風光照,色彩明麗清新的,我們需要看到更多的細節,就不宜加。而且加暗角的度也要控制好,不能太誇張,不然就顯得「非主流」了。
說到膠片一定少不了的就是顆粒感,膠片相機使用銀鹽(主要是溴化銀AgBr)感光材料附著在塑料片上(即膠捲)作為載體,膠片的顆粒就是銀原子顆粒的放大。
最初的顆粒感實際是膠片感光質量不佳的產物,但由於膠片顆粒的排列隨機而又自然,反而可以讓畫面更有紋理,同時能帶來更強的銳度和視覺衝擊。
而膠片的美感和高ISO放大後所產生的像素馬賽克是不一樣的,因此很多人會在後期上刻意追求膠片感,加些燥點,比如Anastasia lisitsyna 。
一版調完後可以「創建風格」,之後的圖就能一鍵調色了~
針對不同的圖記得再微調下細節。
▌尾聲
每一張照片都可以有無數種調色方法,同一個人處在不同的情緒中也可能處理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
所以以上只是給大家提供一種思路,希望你們可以多拍多試,摸索出自己獨有的風格特色,不要讓相機積灰了哦!
晚安~
-
歡 迎 關 注
@ 人民攻攝@ 小北帥三代
@ 鯨末
🙆♂️ 🙆🏻♀️
你不點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