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醫護人員召喚,我們隨時都在!」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因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被《人民日報》評價為「生命擺渡人」。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收到汪勇剛剛出版的自傳《生命擺渡人》。這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是國內首部以一個快遞員和抗疫志願者雙重身份、展示武漢戰疫故事的口述自傳。
汪勇向記者透露,他目前正在聚合志願者團隊的力量,從事公益事業,要做一個「愛心擺渡人」。
最艱難的快遞——
開著私家車「快遞」醫護人員
在《生命擺渡人》這本書裡,汪勇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他在武漢抗疫期間的故事,更多的篇幅,他留給了志願者夥伴們,留給了這座他所熱愛的城市。
書中記錄了他的第一次逆行: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後,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急需車輛接送上下班。這是武漢市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很多人敬而遠之。
汪勇當時的護具,只有一個N95口罩。就是在這種近乎「裸奔」的狀態下,大年初一,他開著私家車,來到金銀潭醫院,開始接送一個年輕小護士。他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從坐上汪勇的車後,那個小護士就不停流淚,「是那種沒有任何表情的流淚」。那一刻,他的心被刺痛。他深深理解了,面對病毒,醫護人員也會害怕,情緒也會崩潰。而他自己,內心也同樣緊張與糾結,「從接第一個女護士,到後面接送其他人,我一直抖,抖了一天」。
這之後,他逐漸克服了恐懼,召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志願者,組織起一支義務接送醫護人員的通勤車隊;並整合共享單車、網約車的公益資源,解決大家近、中、遠的通勤需求。
「快遞」醫護人員的故事,被全國媒體爭相報導,汪勇榮獲「生命擺渡人」的讚譽。
最複雜的快遞——
建起一支民間志願團隊
「我好想吃大米飯啊!」汪勇說,疫情期間,一個護士小妹發的這條朋友圈,讓他心痛。
疫情期間,他與夥伴們多方聯繫,對接多家飯店、肉菜供應商以及其他愛心資源,讓7800名醫護人員和一線志願者吃上了熱乎乎的中、晚餐。
汪勇說,當時最難的,是在「戰時狀態」下,協調各方關係、尋求政府幫助、找到各種資源,從配供幾百人份的餐食,到逐步擴大規模,建立一支民間的「戰時」餐食配供體系,箇中充滿艱辛,但汪勇心存感激:艱難時刻,總有人頂著巨大的風險幫助他。
「面對困難,一定努力不放棄。再堅持一下,也許目標就能達到。」汪勇緊握拳頭,堅定地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隨著「戰線」拉長,醫療隊員有了更多生活需求:換洗衣物帶少了,鞋子沒有更換的,「手機屏摔碎了」「眼鏡腿斷了」……但凡有了這些瑣事,大家都相信「勇哥」能幫他們搞定。
「只要醫護人員召喚,我們隨時都在!」汪勇和他的志願者團隊,四處尋找、採購羽絨服、羽絨坎肩、秋衣秋褲等物資,又送來洗衣機、烘乾機,甚至找來眼鏡修理師傅、理髮師。
「聚攏溫暖,守護英雄。」汪勇和夥伴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白衣戰士。隨後,更多愛心資源也找到他,委託他將一批批募捐物資,轉交、配送給相關醫療機構。
事情多了,汪勇把自己定位為「組局者」,每當醫護人員有需求,汪勇就會想辦法聯繫供應商,建立供應網,並轉交給一位志願者來管理,他再騰出手來做其他的事。
周圍的朋友驚訝地發現,原來汪勇骨子裡潛藏著良好的與人溝通、善於統籌、勤於協調的「指揮官」特質。
最持久的快遞——
將愛心「快遞」給更多人
因疫情期間的突出貢獻,汪勇先後榮獲國家郵政局「最美快遞員」特別獎、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發布的「全球青年抗疫榜樣」等榮譽。
「目前看來,你已經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網紅』了。未來,你會不會利用你的人氣和『流量』,繼續做公益?」「肯定的!一個是希望我對接的志願者團隊不要散了,要繼續聚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做一些公益事情。」汪勇說,「另一個,順豐湖北『同心守護』困境老人關愛包公益計劃啟動,我也參與進來,為省內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老人提供幫助;另外,我們已幫扶羅田、蘄春、通山等地的4370個孩子,按每人3200元標準,資助他們一筆抗疫助學金。」
「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很多學校、社會組織都邀請我參加一些線上講座、講學。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2萬人公開課,做了一個小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小孩子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不是科學家,而是網路遊戲中的一些遊戲主播,覺得他們又能玩、收入又高。這一下,我又被刺痛了。所以,我希望更持久地做一些與教育、助學有關的公益活動。」汪勇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和期待。
目前,汪勇和夥伴們正在著手在恩施州的巴東縣進行調研,籌劃將籃球場、足球場配套建設在村子裡,用於幫助那些貧困山村的打不上球、用不上電腦的孩子。他打算做一個「愛心擺渡人」,並帶著妻子女兒一起參與到這件有意思的事情裡。(記者 金文兵 通訊員 何向軍)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