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2021-01-09 中國政府網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和醫護人員一起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和吳鴻昆駕駛救護車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左)和吳鴻昆在等待轉運患者時活動身體。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和醫護人員一起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吳鴻昆在等待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和醫護人員一起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4日,「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嶽定昆(左一)推著一名老年患者上坡。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4日,「擺渡人」小分隊隊員何雪萍(右二)和醫護人員一起幫助一位老年患者上車。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4日,「擺渡人」小分隊隊員何雪萍對著救護車車窗查看護目鏡佩戴情況。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防護裝備有時會發生移動,要經常檢查是否有皮膚暴露出來。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4日,一名醫生推著患者等待「擺渡人」。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4日,「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嶽定昆等待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對著鏡子檢查防護衣的穿戴情況,穿好防護衣並戴上防護鏡之後,要保證沒有任何皮膚暴露在外面。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中)和吳鴻昆(右)在穿防護衣。隊員的防護措施同重症病房的醫生一樣,完成所有防護措施要經過12個步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請隊友在背上寫上自己的名字。隊員的防護措施同重症病房的醫生一樣,完成所有防護措施要經過12個步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在鼻梁上貼上膠條。長時間佩戴口罩和護目鏡,許多隊員的鼻梁和臉頰都被磨破了,貼上膠條可以稍微緩解皮膚磨損。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佩戴口罩。隊員的防護措施同重症病房的醫生一樣,完成所有防護措施要經過12個步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檢查口罩的佩戴情況。隊員的防護措施同重症病房的醫生一樣,完成所有防護措施要經過12個步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吳鴻昆對著鏡子佩戴口罩。隊員的防護措施同重症病房的醫生一樣,完成所有防護措施要經過12個步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和吳鴻昆(後)走進病房,開始一天的工作。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右)和吳鴻昆在穿防護衣。隊員的防護措施同重症病房的醫生一樣,完成所有防護措施要經過12個步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左)在等待轉運患者時坐在路邊休息。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4日,「擺渡人」小分隊隊員何雪萍(右一)和嶽定昆完成一次轉運後,同患者揮手告別。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和吳鴻昆駕駛救護車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3月13日晚,「擺渡人」小分隊隊員楊暉和吳鴻昆在救護車裡等待轉運患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很多生命「擺渡人」。「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工作強度大,職業暴露風險高。他們堅守一線,是勇敢的逆行者和生命的守護人,是戰「疫」一線的生命「擺渡人」。

由9人組成的雲南援助湖北患者轉運醫療隊就是其中一支「擺渡人」小分隊。醫療隊成員分別是:2名隊長——雲南省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的劉建永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的黃杰,以及7名隊員——雲南省急救中心的楊暉、姚紅軍、吳鴻昆;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劉夢迪、何雪萍、龐慶麗和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嶽定昆。

小分隊2月19日趕赴武漢,負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內外的患者轉運。截至3月13日23時,小分隊出動787車次,轉運危重患者128人,重症患者245人,輕症患者2380人,累計2753人。

「做這個工作最擔心的是職業暴露,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們把他抱到擔架上,在抱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掉我們的護目鏡、口罩,這個是最危險的情況。」隊員姚紅軍對記者說。

轉運工作剛開始,工作量非常大,最繁忙的一天,這支「擺渡人」小分隊轉運了270多人次。 「每天三班倒,最晚幹到夜裡快12點。」隊長黃杰說,「現在好多了,每天也就是幾十人次,工作輕鬆一些了。」

「我們的工作量下降了是件好事,絕對的大好事。」隊長劉建永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患者越來越少,情況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相關焦點

  • 身著白衣的 生命「擺渡人」
    本人供圖 本報記者 董 慧 今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一批批「逆行者」千裡馳援主戰場,他們用一雙雙手架起生命之橋,用自己的身體抵擋疫情的蔓延,他們負重前行將危險擋在了身後將生的希望留給許許多多的陌生人。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戰疫「擺渡人」託起生命之光
    抗疫,需要人與人的空間隔離;溫暖,需要心與心的無限靠近。人心換人心,心暖見真情。這場疫情,給了我們無數的感動,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無數人在後面默默抵擋,無論是醫生、護士、警察、軍人……抑或是外賣小哥、超市員工、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彼岸春天,是這群戰疫「擺渡人」託起生命之光。
  • 「生命擺渡人」汪勇出自傳,想做「愛心擺渡人」
    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因疫情防控期間的突出表現,被《人民日報》評價為「生命擺渡人」。昨日,長江網記者收到汪勇剛剛出版的自傳《生命擺渡人》。這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是國內首部以一位快遞員和抗疫志願者雙重身份、展示武漢戰疫故事的口述自傳。汪勇向記者透露,他目前正在聚合志願者團隊的力量,從事公益事業,要做一個「愛心擺渡人」。
  • 戰「疫」「半邊天」:抗疫一線女軍人的女神節
    戰「疫」,女性依然能夠頂起「半邊天」。疫情防控阻擊戰號角吹響以來,千千萬萬女性醫務工作者們,奮不顧身投身一線,她們不僅僅是媽媽、是女兒、是妻子,而且更是戰士。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裡近一半的隊員是女同志。她們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意志,與病魔展開殊死鬥爭;用「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拯救無數生命於危難之際。
  • 戰「疫」一線 黨旗飄揚 ——戰「疫」先鋒榜之「幫復『疫』勇軍」
    戰「疫」一線 黨旗飄揚 ——戰「疫」先鋒榜之「幫復『疫』勇軍」 2020-02-24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北快遞哥講述戰「疫」故事:擺渡生命 守護英雄
    汪勇的義舉感動眾人,被譽為「生命擺渡人」。國家郵政局授予他「最美快遞員」稱號,順豐公司破例對他「連升三級」。  成為區分公司經理的汪勇,仍駐守快遞網點,繼續服務醫護人員。  3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再訪汪勇,聽他講述自己「擺渡生命、守護英雄」的戰「疫」故事。  「大家都不去,要不我去吧」  我叫汪勇,武漢人,家住東西湖區金銀潭。今年35歲,順豐速運員工。
  • 戰「疫」一線,這些簡單的話語溫暖人心!
    >堅守在戰「疫」一線這些人是妻子、丈夫、父母、兒女……是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逆行勇士一句「全國人民都在為我們加油我們沒有理由不往前衝」溫暖了無數人的心今天起@軍報記者 編輯部推出「戰『疫』一線,那些滾燙的話語」欄目記錄下逆行勇士們的忠誠和奉獻01「挽救生命就是踐行使命」
  • 廣警:讓黨徽警徽在戰「疫」一線閃耀
    既是黨員也是人民警察的他們,把黨徽掛在胸前,把警徽刻在心裡,舍小家顧大家,爭當戰「疫」先鋒,利用暫緩復工的時間,堅持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爭當戰「疫」先鋒  「你好,請量一下體溫。」「謝謝,請慢行。」這是近期參加華樂街青菜崗社區防控志願服務的圖書館黨支部書記潘向瀧上崗期間重複最多的話語。
  • 【最美逆行者】巡邏六大隊黨支部: 戰「疫」一線,「疫」生為民
    【最美逆行者】巡邏六大隊黨支部: 戰「疫」一線,「疫」生為民 2020-02-25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快遞小哥汪勇出自傳:「生命擺渡人」轉型「愛心擺渡人」
    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因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被《人民日報》評價為「生命擺渡人」。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收到汪勇剛剛出版的自傳《生命擺渡人》。這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是國內首部以一個快遞員和抗疫志願者雙重身份、展示武漢戰疫故事的口述自傳。  汪勇向記者透露,他目前正在聚合志願者團隊的力量,從事公益事業,要做一個「愛心擺渡人」。
  • 講述戰「疫」一線的故事
    講述戰「疫」一線的故事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3-01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這些鋼鐵人,奮鬥在戰「疫」一線!
    包鋼三醫院1月28日傍晚,141人內蒙古援助醫療隊飛抵武漢。1月29日,醫療隊中的包鋼三醫院醫療隊抵達荊門市開展醫療工作,是抵達荊門的首支「國家醫療救護隊」。安鋼總醫院2月2日,安鋼總醫院選派呼吸重症醫學科、感染科的精兵強將加入河南省援鄂抗疫應急醫療隊,奔赴武漢防疫最前線。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醫療隊準備了不少「彈藥」,為本次出徵隊員準備了防護服、口罩等物資。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一場戰「疫」》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小學組徵稿展示:作品:《一場戰「疫」但是在這個緊急的時刻,一群群逆行者們勇往直前,衝向前線,在危險降臨時,他們沒有絲毫猶豫與退縮,他們與「死神」交鋒,就是為了讓更多生命延續。在這場戰「疫」中,人民們都做出了貢獻,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醫護人員、自願者、一線人員、警察、環衛工、社區服務人員等全國人民,他們都奮戰在前線,他們舍小家顧大家,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拼搏,他們用真情守護著患者。
  • 沈丘戰「疫」志願者海雅欣:「95後」最美逆行者
    她先後參與了東湖高新區隔離點病人生命體徵測量並照顧病人日常生活需要;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屬病人咽拭子核酸檢測採樣;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發熱門診患者信息登記、分流疏導、聯繫病人所屬社區安排隔離;東湖高新區發熱門診閉關等工作。目前仍然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學醫這麼多年,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海雅欣說道。
  • 《生命的拐點》張嘉譯周一圍譚卓《擺渡人》雷佳音倪妮張靜初
    抗疫時代劇《在一起》系列劇,今日發布了《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個人角色海報,主演陣容大曝光!一起來看一下吧!《在一起》之《生命的拐點》【守土有責,堅守重任,感謝在「生命的拐點」為我們負重前行!】張嘉益、周一圍、譚卓、張天愛、何藍逗,我與你們《在一起》!
  • 戰「疫」路上,我們勇往直前
    講述人:長沙市 120 急救中心 護士 劉熳2020 年對我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離開了工作近 12 年的臨床護理崗位,加入到長沙市 120 急救中心,走上了院前急救轉運崗位。院前急救是從未接觸過的一個學科,是未知也是挑戰。
  • 戰「疫」一線的姐妹受到「最強寵」
    3月7日凌晨,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前夕,由陸軍後勤部集中採購的又一批物資運抵武漢戰「疫」一線。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專為女醫療隊員準備的「暖心大禮包」。你們是以生命守護生命的仁心醫者,是以白衣作為戰袍的無畏勇士,無愧於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光榮稱號……」醫療隊員倍受鼓舞、幹勁倍增。「你們是戰隊的主力、硬核的軍人、勇敢的戰士、抗疫的功臣、生命的衛士、真正的英雄,更是偉大的女性、最美的天使。」這些暖心的話語,直抵人心,讓人動容,有的女隊員讀著讀著,不知不覺間溼了眼眶。
  • 戰「疫」一線的志願者
    孿生姐弟:齊上陣 共奮戰 本報訊 (記者張曉明 通訊員顏雅麗 文/圖)昨日,在晉江市英林鎮鈔井村出入口,看到有機動車駛來,兩名身穿紅馬甲、肩披紅綬帶的年輕人飛快上前,一個給車上的人檢測體溫,一個用消毒液給車輪消毒。這對默契的搭檔其實是孿生姐弟,都是大三學生。從報名參加平安志願者至今,他們已經在抗疫一線堅守了一個月。
  • 戰「疫」一線,黨旗飄揚黨徽亮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延安有無數個「高豔」站了出來,奮戰在抗「疫」一線,充分展現了共產黨員的風採,默默地為群眾守好安全防護第一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組織系統抓早動快、精心部署,堅決扛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政治責任,以黨建引領聯防聯控行動,不斷健全疫情防控體系,確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
  • 《等著我,親愛的人》——臨沂戰「疫」公益MV
    《等著我,親愛的人》—— 臨沂戰"疫"公益MV一起懷著希望,擁抱暖意,不負春光,不負夢想。願春回大地時,萬物更新、硝煙皆逝。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災難總是突如其來,但這種時候我們更該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我們相信,一切終將過去,定會春暖花開。